《婦科玉尺》~ 卷四 (5)
卷四 (5)
1. 產後
又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又產後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又婦人少腹滿如敦狀,小便微難而不渴,此為水與血俱結在血室也,大黃甘遂湯主之。又婦人晝後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劉完素曰,產後經水適斷,感於異症,手足牽搐,咬牙昏冒,宜增損柴胡湯。前症已去,次服秦艽湯,去其風邪。又產後風氣在表,面目四肢浮腫,宜七聖丸,以利為度。如又喘嗽,加木香、檳榔倍之,謂氣多也。如又昏冒,加羌活、川芎,謂多風也。
又產後虛勞,雖日久而脈浮疾者,三元湯。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面浮,宜柴胡四物湯。日久虛勞,針灸小藥俱不效者,三分散。日久虛勞不能食,十全散。又產後諸積不可攻,當養陰去熱,其病自退,芍藥湯。又產後沖脹,胸中有物,狀如噎,氣不降,紫金丹。
又產後頭痛,血虛痰癖寒厥,皆令頭痛,加減四物湯。如有汗者,是氣弱頭痛也,加芍藥三兩,桂一兩五錢,生薑煎。如痰癖頭痛,加半夏三兩,茯苓一兩半,生薑煎。如熱厥頭痛,加天麻三兩,附子一兩半,生薑煎。又產後諸病,但以雙解散服之,通身中外血氣宣通,病皆除愈。然孕婦,及產後月經過多,並泄瀉者,勿與服之。
又俗未知產後亡液,損血疼痛怖懼,以致神狂氣亂,則陰氣虛損,邪熱太甚,而為諸熱症。由不讀素問,不知造化,故不識症候陰陽,反妄以為產後諸虛百損,便為虛冷而無熱也。遂以熱藥溫補,或見煩渴者,不令飲水,本雖善心,為害多矣。但以臨時審其臟腑,六氣虛實,明其標本,如法治之而已。朱震亨曰。
產後血暈,因虛火載血上行,漸漸運來,方用鹿角燒灰,出火毒研極細,酒同童便灌下,一呷即醒,行血極快。大凡產後有病,先固正氣。又產後泄瀉,惡露不行,此余血滲入大腸為瀉,洞泄不禁,下青白黑色,用荊芥穗炒黑入麝研湯下,藥雖微,能治大病,方名的奇散。又產後才見身熱,便不可發表,發熱惡寒,皆是氣血虛,左手脈不足,補血多於補氣藥,右手脈不足,補氣多於補血藥。
惡寒發熱腹痛者,當去惡血,腹滿者不是,腹痛者是。又嘗見尿胞因穩婆不謹,破損而得淋瀝,遂為廢疾。因思肌肉尚可完補,胞雖在腹,亦可治。其症血氣必虛,必用大補,以參、術為君,芎、歸為臣,桃仁、陳皮、茯苓、黃耆為佐,而煎以豬羊胞,極飢時飲之,亦必多服,氣血自長,其胞自完,恐稍遲緩,殊難成功。李梴曰。
產婦體實無病,不藥可也。但難產氣衰,瘀血停留,非藥不行。古法,產後用古芎歸湯加童便一半服之。如無童便,以淡醋磨墨一小盞入煎湯藥亦好。又產後百病,皆血虛火盛,瘀血妄行而已。間有內傷飲食,外感風寒,然亦必先逐瘀補虛為主。
又產後瘀消,方可行補。如左脈弱,加補血藥。右脈弱,加補氣藥。如不兼逐瘀,但服參、耆停滯之劑,有瘀血攻心即死者,食肉太早亦然。又凡產母,但覺小水短少。(此是微旨)即是病生,便須服藥,調理脾胃肝腎。如不愈者,必氣滯且逆。蓋婦人凡事多憂思恚怒,憂思過,則氣結而血亦結。恚怒過,則氣逆而血亦逆。甚則乳硬脅痛煩熱。要之,女病皆因氣血鬱結。所以古方多用行氣藥。薛己曰。
產後發痙,大補氣血,可保無虞。但攻風邪,死無疑矣。又產後寒熱,因氣血虛弱,或脾胃不足。經云,陰虛則發熱,陽虛則惡寒。若兼大便秘,尤屬氣血虛。切不可發表降火。若寸口脈微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惡寒,補中益氣湯。尺脈微陰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則發熱,六味地黃丸。大抵陰不足,陽往乘之,則陽內陷而發熱。陽不足,陰往從之,則陰上入而惡寒。此陰陽不歸其分,以致寒熱交爭,故惡寒又發熱也。八珍湯。
白話文:
產後婦女若感到胸口空虛、煩躁不安、想吐,可以用竹皮大丸來調理,以達到安穩脾胃、補益氣力的效果。產後如果腹瀉,並且身體極度虛弱,可以用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來治療。如果產婦感到小腹脹滿如鼓,小便量少且排尿困難,但不口渴,這是因為水液和血液都凝結在子宮內,可以用大黃甘遂湯來處理。產婦在白天過後出現情緒不穩,容易悲傷想哭,就像有神靈作祟一般,經常打哈欠伸懶腰,可以用甘麥大棗湯來治療。
劉完素說,產後月經剛結束,如果感到身體不適,出現手腳抽搐、咬牙、昏迷等症狀,可以使用增減柴胡湯來治療。等這些症狀緩解後,再服用秦艽湯來去除體內的風邪。另外,產後如果風邪在體表,導致臉部和四肢浮腫,可以使用七聖丸來利尿消腫,以達到適度的效果。如果還出現喘咳,可以增加木香和檳榔的用量,因為這是體內氣過多的表現;如果還出現昏迷,可以加入羌活和川芎,因為這代表體內風邪過多。
產後虛弱勞損,如果時間久了,但脈象仍呈現浮而快的現象,可以使用三元湯。如果是長期虛勞,身體微微發熱又怕冷,脈象沉,臉色浮腫,可以用柴胡四物湯。如果長期虛勞,針灸和一般藥物都沒效果,可以用三分散。長期虛勞,食慾不振,可以使用十全散。產後體內有積聚的症狀,不能直接攻打,應該滋養陰液、去除體熱,病情自然會好轉,可以服用芍藥湯。產後出現脹痛,胸口有東西堵塞的感覺,像被噎住一樣,氣無法下降,可以用紫金丹。
產後頭痛,可能是因為血虛、痰積、寒邪等原因引起,可以使用加減四物湯來治療。如果頭痛時有出汗,是因為氣虛引起的,可以在藥方中加入芍藥三兩、桂枝一兩五錢、生薑煎煮。如果是痰積引起的頭痛,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半夏三兩、茯苓一兩半、生薑煎煮。如果是熱邪引起的頭痛,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天麻三兩、附子一兩半、生薑煎煮。產後各種疾病,都可以使用雙解散來治療,它能使全身內外的氣血暢通,各種病症自然會痊癒。但是,孕婦、產後月經過多或腹瀉的婦女,不適合服用此藥。
有些庸醫不知道產後會流失體液、氣血受損而導致疼痛和恐懼,甚至會導致神智不清、氣亂等情況。這都是因為陰氣虛損、邪熱太盛,導致各種發熱症狀。這是因為這些庸醫沒有讀過《素問》,不懂得陰陽變化,所以不認識病症的陰陽性質,反而以為產後是百般虛損,認定是虛寒而沒有熱,就使用溫補的藥物,或者看到產婦口渴,也不讓她喝水。這種做法雖然出自好意,但卻造成更大的傷害。正確的方法是,應該隨時審視產婦的臟腑和六氣的虛實情況,辨明病症的根本原因,然後按照正確的方法來治療。朱震亨說。
產後血暈,是因為虛火將血帶往頭部,逐漸積聚,可以用鹿角燒成灰,去掉火毒後磨成極細的粉末,用酒和童子尿一起灌下,很快就能醒來,這能快速地活血化瘀。總之,產後生病,首先要鞏固正氣。另外,產後腹瀉,惡露不下,這是因為剩餘的血滲入大腸引起腹瀉,這種腹瀉通常會持續不止,排泄物呈青白色或黑色,可以使用荊芥穗炒黑後磨成粉,加入麝香,用湯送服。這個藥方雖然簡單,卻能治療大病,所以叫做奇散。產後剛出現身體發熱的症狀,就不能用發散的方法來治療,發熱怕冷都是因為氣血虛弱。左手脈不足,要補血多於補氣;右手脈不足,要補氣多於補血。
產婦如果發熱怕冷、腹痛,表示應該去除體內的惡血。腹部脹滿則不是,腹痛才是。曾經看過,有些婦女因為接生婆不小心,導致膀胱破裂,尿液滲漏,造成終身殘疾。但想到肌肉都能夠修復,膀胱雖然在腹部,也是可以治療的。這種情況一定是氣血極度虛弱,必須用大補的方法來治療,以人參和白朮為主藥,川芎和當歸為輔藥,加入桃仁、陳皮、茯苓、黃耆等藥材,再用豬或羊的膀胱煎煮,在很餓的時候喝下,而且要多服幾次,才能讓氣血充足,膀胱自然修復。如果稍微延誤,就很難成功。李梴說。
產婦如果身體健康,沒有疾病,就不需要用藥。但是,難產會導致氣虛、瘀血停留,這種情況就必須用藥。古法是用古芎歸湯,加入一半的童子尿服用。如果沒有童子尿,可以用少量醋磨墨,加入煎好的湯藥服用也可以。產後百病,大多是血虛火盛、瘀血妄行所導致的。有時也可能是因為飲食不當、外感風寒,但都必須先去除瘀血、補益虛損。
產後瘀血消除後,才可以進行補益。如果左脈較弱,要加入補血的藥材;如果右脈較弱,要加入補氣的藥材。如果沒有同時去除瘀血,就只服用人參、黃耆等補益藥物,反而會導致藥物停滯,瘀血攻心,甚至會導致死亡。太早吃肉也會有同樣的危險。產婦如果感覺小便量少(這是很重要的徵兆),就表示生病了,應該馬上服藥,調理脾胃肝腎。如果情況沒有好轉,必定是氣滯不通。因為婦女經常會因為憂思、憤怒而導致氣結或氣逆,氣結就會導致血結,氣逆就會導致血逆。嚴重的話還會出現乳房發硬、脅肋疼痛、煩熱等症狀。總之,婦女的疾病大多是氣血鬱結引起的,所以古方多用行氣藥。薛己說。
產後抽搐痙攣,只要大補氣血,就可以確保平安。如果只是攻擊風邪,必定會導致死亡。產後發冷發熱,是因為氣血虛弱,或者是脾胃不足。《黃帝內經》說,陰虛就會發熱,陽虛就會怕冷。如果還伴隨便秘,更是氣血虛弱的表現,絕對不能用發散降火的方法來治療。如果寸口脈微弱,是陽氣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就會怕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尺脈微弱,是陰氣不足,陽氣下陷陰中,就會發熱,可以用六味地黃丸。總而言之,陰氣不足,陽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陽氣內陷而發熱。陽氣不足,陰氣就會趁虛而入,導致陰氣上入而怕冷。這是因為陰陽不歸其位,導致寒熱交替,所以既怕冷又發熱,可以使用八珍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