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鰲

《婦科玉尺》~ 卷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五 (3)

1. 崩漏

大凡女子自天癸既通而後。氣血調和。則經水如期。不先不後。自無崩漏之患。若勞動過極。以致臟腑虧傷。而衝任二脈。亦虛不能約束其經血。使之如期而下。故或積久或不須積久。忽然暴下。若山之崩。如器之漏。故曰崩漏。究其原。則有六大端。一由火熱。二由虛寒。

三由勞傷。四由氣陷。五由血瘀。六由虛弱。何以見火熱之所由也。或脾胃傷損。下陷於腎。與相火相合。濕熱下迫。血色紫黑。臭如爛肉。中挾白帶。則寒作於中。脈必弦細。中挾赤帶。則全由熱作。脈必洪數。其症兼腰臍下痛。兩脅急縮。心煩悶。心下急。不眠。欲崩。

先發寒熱。平時臨行經。亦發寒熱。此必大補脾胃而升降氣血。宜補中益氣湯與涼血地黃湯相合加減用。或心氣不足。心火大熾。旺於血脈之中。又脾胃失調。而心火乘之。肌肉顏色如常。此為心病。經水不時下。亦暴下不止。治必大補氣血。脾胃少加。鎮墜心火。以治其心。

白話文:

一般來說,女子從月經初潮開始,氣血調和,經水就會按時來,不早不晚,自然不會有崩漏的毛病。如果過度勞累,導致臟腑受損,衝任二脈也虛弱,無法約束經血,就會使經血不按時下降。因此,有時會積累很久,有時則不需要積累很久,突然大量出血,如同山崩地裂,或像器皿漏水一樣,所以叫做崩漏。究其原因,主要有六個方面:

  1. 由火熱引起
  2. 由虛寒引起
  3. 由勞傷引起
  4. 由氣陷引起
  5. 由血瘀引起
  6. 由虛弱引起

如何判斷是火熱引起的?可能是脾胃受損,下陷到腎臟,與腎中的相火相合,濕熱向下逼迫。血色紫黑,臭味像腐爛的肉,夾雜著白色帶下,這是寒氣在體內作祟,脈象一定弦細。如果夾雜著紅色帶下,就完全是由熱引起的,脈象一定洪數。症狀還包括腰部和臍下疼痛,兩肋緊縮,心煩意亂,心下急迫,失眠,想崩漏。

如果患者先出現寒熱交替,平時臨近月經來潮時,也出現寒熱交替,這一定是脾胃虛弱,氣血升降失調。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和涼血地黃湯,根據情況加減藥物。也有可能是心氣不足,心火旺盛,在血脈中蔓延。再加上脾胃失調,心火乘虛而入,肌肉顏色正常,這是心臟病。月經不按時來,還會大量出血。治療方法應該是補氣血,稍微調理脾胃,鎮壓心火,以治療心臟病。

補陰瀉陽。而崩自止矣。宜六味丸加黃連、麥冬。或肝經有熱。血得熱而下行。宜四物湯加柴胡、山梔、蒼朮。或風熱鬱於肝經。血得風而妄行。宜加味逍遙散。或怒動肝火。肝家血熱而沸騰。宜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龍膽。或脾經鬱熱。血為熱迫而不歸經。宜歸脾湯加柴胡、山梔、丹皮。

或悲哀太過。損傷胞絡。令血下注。宜四君子湯加柴胡、丹皮、山梔。或血為熱傷。脈象虛洪。所下皆紫黑色。宜河間生地黃散。或血室有熱。崩下不止。服溫藥不效。宜金華散。或天暑地熱。陽來乘陰。經血沸溢。宜簡易黃芩湯。以上皆火熱所統之病也。何以見虛寒之所由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了女性崩漏的病因和治療方法。

主要病因是火熱,包括肝火、風熱、脾熱、血熱等,治療方法都是以滋陰降火為主,具體用藥需要根據不同的病因選擇不同的藥物。

最後作者提出一個問題:既然這些都是火熱導致的疾病,為什麼還要談虛寒呢?

這段文字說明了中醫重視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或心氣不足。又勞役飲食不節。其脈兩尺弦緊而洪。按之無力。其症臍下如冰。求厚衣被以禦寒。白帶白滑之物雖多。間下如屋漏水。下時有鮮血。不多。右尺脈時微洪。屋漏水多。暴下者。是急弦脈為寒多。而洪脈時見乃熱少。合而言之。急弦者。北方寒水多也。洪脈時出者。

命門包絡之火也。黑物多。赤物少。合成屋漏水之狀。宜丁香膠艾湯。(此條脈症與方本東垣)或經候過多。其色瘀黑。甚者崩下。呼吸少氣。臍腹冷極。則汗出如雨。尺脈微小。由衝任虛衰。為風冷客乘胞中。氣不能固。宜鹿茸丸。或氣血勞傷。衝任脈虛。如經來非時。忽然崩下。

白話文:

可能是心氣不足,又或是勞累过度,饮食不节,导致脉象两尺部位弦紧而洪,按压无力。症状表现为脐下冰冷,需要厚厚的衣服被子御寒。白带滑腻,量多,有时像屋漏水一样往下流,伴随少量鲜红色血液。右尺脉有时微洪,屋漏水量多,突然大量流出,则是急弦脉为寒多,而洪脉时现为热少。综合而言,急弦脉代表北方寒水多,洪脉时现代表命门包络之火。黑色分泌物多,红色分泌物少,合起来就形成了像屋漏水一样的症状,建议服用丁香胶艾汤。

也有可能是经候过多,导致经血色泽瘀黑,严重者甚至崩下,呼吸气短,脐腹冷极,同时伴随大量出汗,尺脉微小。这是由于冲任虚衰,风寒乘虚入侵胞中,气血不能固摄所致,建议服用鹿茸丸。还可能是气血劳伤,冲任脉虚,导致经期紊乱,突然崩下。

或如豆汁。或成血片。或五色相雜。或赤白相兼。臍腹冷痛。經久未止。令人黃瘦口乾。飲食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宜伏龍肝散。或經血適下。過服寒涼之藥等物。因愈崩漏。肚腹痞悶。飲食不入。發熱煩躁。脈洪大而虛。由脾經氣血虛而發躁。緩治則不救。宜八珍湯加炮姜。

以上皆虛寒所統之病也。何以見勞傷之所由也。或因勞役。令脾胃虛弱。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熱悶亂。惡見飲食。肢倦便泄。漏下不止。其色鮮明。宜當歸芍藥湯。(此條亦本東垣)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令妄行。並健忘怔忡。驚悸不寐。且心脾傷痛。怠惰少食。宜歸脾湯。

白話文:

也有像豆汁一樣的,或者變成血片狀的,或者五種顏色混雜的,或者紅色白色相間的,臍腹冷痛,很久都不止,讓人變得面色發黃消瘦口乾,食慾減少,四肢無力,虛煩驚悸,應該服用伏龍肝散。或者經血正常下行,過度服用寒涼的藥物等,反而導致崩漏,肚子腹脹悶,飲食不進,發熱煩躁,脈象洪大而虛弱,這是因為脾經氣血虛弱而導致的躁熱,緩慢治療就無法救治了,應該服用八珍湯加炮薑。

以上這些都是虛寒所統治的疾病。為什麼可以看出是勞傷造成的呢?有可能是因為勞役過度,導致脾胃虛弱,氣短氣逆,自汗不止,身體發熱煩亂,厭惡看見飲食,肢體疲倦便溏,漏下不止,顏色鮮明,應該服用當歸芍藥湯。 (這一段也是源自于東垣)或者思慮過度傷了脾,不能收攝血液,導致血液妄行,並且健忘怔忡,驚悸失眠,而且心脾受損,懶惰少食,應該服用歸脾湯。

或憂思鬱結。勞傷心經。不能為血之主。遂令妄行。宜柏子仁湯。或緣卒然大怒。有傷肝臟。而血暴下。宜養血平肝散。以上皆勞傷所統之病也。何以見氣陷之所由也。或經漏不止。鮮血。項筋急。腦痛。脊骨強痛。不思飲食。宜柴胡調經湯。或露下惡血。月水不調。或暴崩不止。

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心氣不足。因飲食勞倦。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急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榮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脈者血之府也。

白話文:

有時因為憂思鬱結,過度勞累傷害了心經,心經不能主導血液運行,導致血氣失調,出現各種症狀。這時應該服用柏子仁湯。也可能因為突然大怒,傷了肝臟,導致血液大量流失。這時應該服用養血平肝散。以上這些都是因為勞累所導致的疾病,所以可以看出氣血虛弱的症狀。還有可能是因為月經不斷流出鮮血,脖子僵硬,頭疼,脊椎疼痛,食慾不振。這時應該服用柴胡調經湯。或者有陰道出血,月經不調,或大量出血不止,也屬於氣血失調的症狀。

第二段

多下水漿之物,皆由飲食不節,或勞傷形體,或素有心氣不足。因飲食勞倦,致令心火乘脾。必怠惰嗜臥,四肢不收,困倦乏力,無氣以動,氣短上氣,逆急上衝。其脈緩而弦急,按之洪大。得之脾土受邪也。脾主滋榮周身者也。心主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脈者血之府也。

經常食用寒涼的食物,是因為飲食不規律,或過度勞累損傷了身體,或者本身心氣不足。由於飲食勞累,導致心火過盛侵犯脾臟。這就會讓人變得懶惰嗜睡,四肢無力,疲倦乏力,沒有力氣活動,呼吸短促,氣喘,上衝胸悶。脈象緩慢而弦急,按壓時感覺脈搏洪大。這是因為脾臟受邪氣侵襲。脾臟負責滋養全身,而心臟主導血液,血液又主導脈象。當心脾受到邪氣侵襲,疾病就會表現在脈象上。脈象是血液的聚集之地。

脈者人之神也。心不主令。胞絡代之。故曰。心之脈主屬心系。心系者。胞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皆由脾胃虛而心胞乘之。故漏下。血水不調也。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當除濕去熱益氣。氣上伸以勝其濕。又云。火鬱則發之。宜調經升陽除濕湯。(此條亦本東垣)或衝任氣虛。

經脈不調。崩中漏下。宜斷下湯。以上皆氣陷所統之病也。何以見血瘀之所由也。或血大至。純下瘀血成腐。勢不可止。甚則頭目昏暈。四肢厥冷腹痛。宜膠艾湯。或血崩不止。昏迷不省。宜五靈脂散。或瘀積血崩。所下皆成五色。宜香附子散。或瘀積久而血崩。臍腹㽲痛。

白話文:

脈象是人體的精氣所在。心臟不能直接控制脈象,而是由胞絡負責。因此說:「心臟的脈象屬于心系,而心系就是胞絡與命門的脈絡,掌管著月經。」月經不調,都是因為脾胃虛弱,心臟的胞絡趁機作亂,才會導致經血漏下、血水失調。

此外,脾胃是血氣陰陽的根本。要治療月經不調,就應該去除濕氣、降火、補氣,讓氣往上升,來克制濕氣。還有,如果火氣郁結,就要把它宣泄出來。可以服用「升陽除濕湯」來調理經期。

另外,也有可能是衝任二脈虛弱,經脈失調,導致崩漏,可以服用「斷下湯」。以上這些都是氣虛下陷導致的疾病。

那麼,如何知道是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呢?可能是血量過多,導致血瘀下行,形成腐敗,止不住血。嚴重的患者還會頭昏眼花、四肢冰冷、腹痛,可以服用「膠艾湯」。

如果血崩不止,患者昏迷不醒,可以服用「五靈脂散」。如果瘀血積聚導致血崩,排出物呈現五種顏色,可以服用「香附子散」。如果瘀血積聚很久,導致血崩,並且臍腹絞痛,可以服用「香附子散」。

宜立效散。或室女二七之期。天癸未至而後至。亦有卒然暴下。淋瀝不止。有若崩漏者。其失血必多。宜加減四物湯。以上皆血瘀所統之病也。何以見虛弱之所由也。或崩中不止。結作血片。如雞肝色。碎爛。宜小薊根湯。或崩血無度。虛損羸瘦。宜鹿茸散。或諸虛不足。久不受孕。

骨熱形羸。而崩中帶下。宜補宮丸。或帶下漏血不止。及風寒冷熱勞損衝任。崩中暴下。腰重裡急。淋瀝不斷。宜芎藭湯。以上皆虛弱所統之病也。就此六者。而分類推之。以究其原。崩漏之病。寧有遺哉。然其治之。亦必有道矣。方氏云。血屬陰靜。則循經榮內。動則錯經妄行。

白話文:

如果出現突然出血、淋漓不止,就像崩漏一樣,而且失血量很多,應該服用加減四物湯。以上這些都是血瘀引起的疾病,所以才會虛弱。

如果崩漏不止,血塊結成像雞肝一樣的顏色,碎裂,應該服用小薊根湯。如果崩血無度,身體虛損消瘦,應該服用鹿茸散。如果身體虛弱,長期無法受孕,應該服用補宮丸。

如果骨頭發熱、身體消瘦,並且出現崩漏和白帶,應該服用補宮丸。如果白帶漏血不止,或是因為風寒、冷熱、勞損導致衝任受損,出現崩漏、腰部沉重、腹內急迫、淋漓不止,應該服用芎藭湯。以上這些都是虛弱引起的疾病。

針對這六種情況,進行分類推斷,就能找出病因。崩漏的病症,就不會遺漏了。然而治療這種疾病,也必須有正確的方法。方氏說,血屬於陰性靜止,所以按照經絡運行,流動就會錯亂經絡,任意流動。

凡人七情過極。則動五志之火。五志之火亢盛。則經血暴下。久而不止。謂之崩中。如風動木搖。火燃水沸之類。治崩次第。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熱涼血以澄其源。末用補血以還其舊。若止塞流而不澄源。則滔天之熱不可遏。若止澄源而不復舊。則孤孑之陽無以立。故本末不遺。

前後不紊。方可言治。方氏此論。乃治崩要法。醫者深悉乎六者之由。而運之以塞流澄源復舊三法。則庶幾其得之矣。

脈法,仲景曰。寸口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曰革。婦人則半產漏下。旋覆花湯主之。脈經曰。問曰。五崩何等類。師曰。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絳津。黃崩者。形如爛瓜。青崩者。形如藍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又曰。診婦人下赤白。日下血數升。脈急疾者死。遲者生。婦人帶下。脈浮惡寒漏下者不治。又曰。尺脈急而弦大。風邪入少陰之經。女子漏白下赤。又曰。漏血下赤白不止。脈小虛滑者生。大緊實數者死。陳自明曰。寸脈微遲為寒在上焦。則吐血衄血。尺脈微遲。為寒在下焦。則崩血便血。大抵數小為順。洪大為逆。大法當調補脾胃為主。又曰。尺寸脈虛者。漏血脈浮者。俱不治。李梴曰。脈微弱為少氣。女子崩中漏下。致面色焦枯。心脈獨沉。主氣鬱下流。血崩去紅。腎脈浮芤。腎虛也。女人則經漏。後部彈手、陰蹺脈也。主裡急。

白話文:

治療崩中的方法,首先要止血,堵住血流。其次要清熱涼血,使出血的根源得到控制。最後要補血,使血氣恢復到正常狀態。如果只止血而不清熱涼血,就像滔天大火無法控制;如果只清熱涼血而不補血,就像孤單的陽氣無法立足。所以,治療崩中要兼顧根本和末節,前後步驟不能紊亂,才能說得上是治療。

方氏的這番論述,是治療崩中的要領。醫生要深入了解導致崩中的六個原因,然後運用止血、清熱涼血、補血三種方法,才能治好這種疾病。

《脈法》中,仲景說:寸口脈弦而大,弦則代表氣血減少,大則代表氣血虛弱。氣血減少代表寒,氣血虛弱代表虛。寒與虛相互搏擊,這就是革脈。婦女出現這種脈象,就會出現半產漏下,可以用旋覆花湯治療。

《脈經》中說:有人問:五崩分別是什麼樣的?老師說:白崩,血色像鼻涕一樣。赤崩,血色像絳色的津液一樣。黃崩,血色像爛瓜一樣。青崩,血色像藍色一樣。黑崩,血色像黑色的瘀血一樣。

又說:如果婦女出現赤白帶下,每天流血數升,脈象急促者會死亡,脈象緩慢者會存活。如果婦女出現帶下,脈象浮而怕冷,並且漏下不止者,就無法治療。

又說:如果尺脈急而弦大,這是風邪入侵少陰經,女子就會出現白帶漏下,赤色帶下。

又說:如果漏血下赤白不止,脈象小而虛滑者會存活,脈象大而緊實者會死亡。

陳自明說:寸脈微遲,代表上焦有寒,就會出現吐血、鼻出血。尺脈微遲,代表下焦有寒,就會出現崩血、便血。總而言之,脈象細而快為順,脈象大而慢為逆。主要的治療方法應該是調補脾胃。

又說:寸脈、尺脈虛者,漏血脈象浮者,都是無法治療的。

李梴說:脈象微弱代表氣不足。女子出現崩中漏下,面色焦枯,心脈獨沉,這是氣鬱下流造成的。如果血崩沒有紅色,腎脈浮芤,是腎虛。婦女出現經漏,後部彈手、陰蹺脈也,是裡急後重。

崩漏原由症治,素問曰。陰虛陽搏謂之崩。又曰。少陽司天。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其病血崩。陳自明曰。婦人血崩而心痛甚。名曰殺血心痛。由心脾血虛也。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甚者亦然。用烏賊骨炒為末。醋湯調下妙。失笑散亦妙。嚴用和曰。婦人平居。經脈調適。衝任二脈。互相涵養。陰陽二氣不相偏勝。則月事時下。若將理失宜。喜怒勞役。過度傷肝。肝為血庫。傷之則不能藏血於宮。宮不能傳血於海。所以崩漏。漏下者。淋瀝不斷。病之輕者也。崩中者。忽然暴下。乃漏症之甚者也。倘久不止。面黃肌瘦。虛煩口乾。臍腹冷痛。吐逆不食。四肢虛困。甚則為脹為腫者不治。李杲曰。婦人脾胃虛損。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虧。下隔於腎。與相火收合。溫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而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作於中。中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疾。其熱明矣。必腰痛。或臍下痛。臨經欲行。先見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兼見脾胃症。如四肢困熱。心煩不臥。心下急。宜以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又曰。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涼血地黃湯。朱震亨曰。東垣治法。洵不容易。但學者尤當尋思急則治標。用白芷湯調百草霜末。甚者用棕灰。後用四物加炒乾姜調理。因勞用參耆帶升補藥。因寒用乾薑。因熱用黃芩。崩過多。先用五靈脂末一服。當分寒熱。蓋五靈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塊者熱也。四物加黃連之類。李梴曰。崩漏之由。虛與熱而已。治法多端。隨症制宜。如經行犯房。勞役過度。氣血俱虛。忽然暴下者。宜大補氣血。氣虛。四物加參、耆。血虛。四物加膠、艾、炒乾姜。虛寒臍腹冷痛。伏龍肝散。膏粱厚味。致脾濕下流於胃。與相火合為濕熱。迫經下漏者。解毒四物湯、四物坎離丸。飲食失節。火乘脾胃下陷。容顏似無病。而外見脾氣困倦。煩熱不臥者。宜補陰瀉陽。升陽調經湯、升陽舉經湯。子宮為四氣相搏。血亦難停者。風搏。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官桂。四物加荊芥。寒搏。及年老久崩。伏龍肝散加附子、鹿茸、阿膠蒲黃丸。暑搏。單芩心丸。或益元散加百草霜。濕搏。升陽除濕湯。悲哀甚而包絡絕。包絡絕而陽氣內陷。發則心下崩。數溲血者。備金散、四制香附丸。徐春甫曰。崩漏最為大病。年少之人。火熾血熱。房事過多。經行交感。俱致斯疾。大都涼血固澀。升氣益榮。而可愈也。中年以上人。及高年寡婦。多是憂慮過度。氣血俱虛。此為難治。必須大補氣血。養脾升胃固血。庶保十之二三。若不早治。正如圯廈之難支也。蓋血崩症。有因虛。有因熱。虛則下陷。熱則流溢。視其緩急標本治之。緩用四物加條芩、附子。急用神效丸。有因血臟虛冷。宜四物加黃芩、阿膠、參、耆。東垣謂崩帶下久。有屬於寒。不可一論。王肯堂曰。冷者。脈緊細。手足寒。紅而淡黑。或五色。當歸建中湯加龍骨、血竭、附子。送下紫石英丸。熱者脈洪。四肢溫。心煩。口苦燥。血沸而成。黃芩湯、清心蓮子飲。加竹瀝、生地。甚者生地汁、磨京墨、百草霜冷服。虛者膠艾湯加麥冬、鹿茸、龍骨、棗仁。實者腹中痛。四物加香附。心虛者。恍惚多夢。健忘。舌強盜汗。小便多而紅。柏子仁湯。酸棗仁湯加龍骨、京墨、百草霜。若崩中。作麝香、當歸、香者。(者疑為附之誤)心氣已散。急服靈砂、龍骨等。又曰。血者心之色也。血見黑即止。腎水制心火故也。又曰。凡血崩。脈沉弦而洪。或沉細而數。或崩而又兼久瀉者。皆胃氣下陷也。故以升舉為要。萬全曰。崩中多因中氣虛。不能收斂其血。加以積熱在裡。迫血妄行。故令暴崩。崩久不止。遂成下漏。治法。初病宜止血。四物調十灰散。以血止為度。次則清熱。用涼血地黃湯。如血未盡。再吞十灰丸。血已盡止。裡熱盡除。然後補其虛。宜加味補中益氣湯、地黃丸、參朮大補丸。以平為度。武之望曰。丹溪云。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此論血泄之義甚明。蓋開胸膈濁涎。則清氣升。清氣升則血歸隧道。不崩矣。故其症或腹滿如孕。或臍腹㽲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止則悶。或臍上動。其治法。宜開結痰。行滯氣。消瘀血。余嘗謂丹溪先生善治痰。觀此另得一種見解。不益信哉。

鰲按。痰鬱氣遏。是崩漏中有此一症。非必定如是也。

白話文:

《素問》說

陰虛陽搏,叫做崩。又說:少陽司天,初之氣,風勝乃搖,候乃大溫,其病血崩。

陳自明說

婦人生血崩而心痛甚者,名曰殺血心痛,由心脾血虛也。若小產去血過多而心痛甚者亦然。可用烏賊骨炒為末,醋湯調下妙。失笑散亦妙。

嚴用和說

婦人平時經脈調適,衝任二脈互相涵養,陰陽二氣不相偏勝,則月事時下。若將理失宜,喜怒勞役,過度傷肝,肝為血庫,傷之則不能藏血於宮,宮不能傳血於海,所以崩漏。漏下者,淋瀝不斷,病之輕者也。崩中者,忽然暴下,乃漏症之甚者也。倘久不止,面黃肌瘦,虛煩口乾,臍腹冷痛,吐逆不食,四肢虛困,甚則為脹為腫者不治。

李杲說

婦人脾胃虛損,致命門脈沉細而數疾,或沉弦而洪大有力,寸關脈亦然,皆由脾胃虧,下隔於腎,與相火收合,溫熱下迫,經漏不止。其色紫黑而臭,中有白帶者,脈必弦細,寒作於中。中有赤帶者,其脈洪數疾,其熱明矣,必腰痛,或臍下痛。臨經欲行,先見寒熱往來,兩脅急縮,兼見脾胃症,如四肢困熱,心煩不臥,心下急,宜以大補氣血之藥,舉養脾胃,微加鎮墜心火之藥治其心,補陰瀉陽,經自止矣。

李杲又說

婦人血崩,是腎水陰虛,不能鎮守包絡相火,故血走而崩也。涼血地黃湯。

朱震亨說

東垣治法,洵不容易,但學者尤當尋思急則治標,用白芷湯調百草霜末,甚者用棕灰。後用四物加炒乾姜調理。因勞用參耆帶升補藥,因寒用乾薑,因熱用黃芩。崩過多,先用五靈脂末一服,當分寒熱。蓋五靈脂能行能止,紫色成塊者熱也。四物加黃連之類。

李梴說

崩漏之由,虛與熱而已。治法多端,隨症制宜。如經行犯房,勞役過度,氣血俱虛,忽然暴下者,宜大補氣血。氣虛,四物加參、耆。血虛,四物加膠、艾、炒乾姜。虛寒臍腹冷痛,伏龍肝散。膏粱厚味,致脾濕下流於胃,與相火合為濕熱,迫經下漏者,解毒四物湯、四物坎離丸。飲食失節,火乘脾胃下陷,容顏似無病,而外見脾氣困倦,煩熱不臥者,宜補陰瀉陽,升陽調經湯、升陽舉經湯。子宮為四氣相搏,血亦難停者。風搏,不換金正氣散加川芎、官桂。四物加荊芥。寒搏,及年老久崩,伏龍肝散加附子、鹿茸、阿膠蒲黃丸。暑搏,單芩心丸。或益元散加百草霜。濕搏,升陽除濕湯。悲哀甚而包絡絕,包絡絕而陽氣內陷,發則心下崩,數溲血者,備金散、四制香附丸。

徐春甫說

崩漏最為大病。年少之人,火熾血熱,房事過多,經行交感,俱致斯疾。大都涼血固澀,升氣益榮,而可愈也。中年以上人,及高年寡婦,多是憂慮過度,氣血俱虛,此為難治。必須大補氣血,養脾升胃固血,庶保十之二三。若不早治,正如圯廈之難支也。蓋血崩症,有因虛,有因熱。虛則下陷,熱則流溢。視其緩急標本治之。緩用四物加條芩、附子。急用神效丸。有因血臟虛冷,宜四物加黃芩、阿膠、參、耆。東垣謂崩帶下久,有屬於寒,不可一論。

王肯堂說

冷者,脈緊細,手足寒,紅而淡黑,或五色。當歸建中湯加龍骨、血竭、附子。送下紫石英丸。熱者脈洪,四肢溫,心煩,口苦燥,血沸而成。黃芩湯、清心蓮子飲,加竹瀝、生地。甚者生地汁、磨京墨、百草霜冷服。虛者膠艾湯加麥冬、鹿茸、龍骨、棗仁。實者腹中痛,四物加香附。心虛者,恍惚多夢,健忘,舌強盜汗,小便多而紅,柏子仁湯、酸棗仁湯加龍骨、京墨、百草霜。若崩中,作麝香、當歸、香者(者疑為附之誤),心氣已散,急服靈砂、龍骨等。

王肯堂又說

血者心之色也。血見黑即止,腎水制心火故也。

王肯堂又說

凡血崩,脈沉弦而洪,或沉細而數,或崩而又兼久瀉者,皆胃氣下陷也,故以升舉為要。

萬全說

崩中多因中氣虛,不能收斂其血,加以積熱在裡,迫血妄行,故令暴崩。崩久不止,遂成下漏。治法,初病宜止血,四物調十灰散,以血止為度。次則清熱,用涼血地黃湯。如血未盡,再吞十灰丸。血已盡止,裡熱盡除,然後補其虛,宜加味補中益氣湯、地黃丸、參朮大補丸。以平為度。

武之望說

丹溪云,涎郁胸中,清氣不升,故經脈壅遏而降下。非開涎不足以行氣。非氣升則血不能歸隧道。此論血泄之義甚明。蓋開胸膈濁涎,則清氣升。清氣升則血歸隧道,不崩矣。故其症或腹滿如孕,或臍腹㽲痛,或血結成片,或血出則快,止則悶,或臍上動。其治法,宜開結痰,行滯氣,消瘀血。余嘗謂丹溪先生善治痰,觀此另得一種見解,不益信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