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4)

1. 中惡門

(天吊,客忤,夜啼)

中惡天吊者。為惡鬼之氣所中。兩目上攛。吊起而不能𦞂也。此因胎氣不足。精神失守。虛之所在。邪必腠之。心虛則神走。肺虛則魄亂。肝虛則魂亡。脾虛則意擾。腎虛則精乏。而鬼得以犯之矣其症面白帶青。或土色。目睛上視。口吐白沫。手足拘攣。身冷如冰。有似於驚風。

而實非驚風也。又有所謂客忤者。非中惡之謂也。乃偶見生人異物。卒然驚駭。啼哭不止。心志恍惚。聞響即跳。常欲躲避之狀者是也。如為所忤犯。故為客忤。豈以客為鬼乎。又有所謂夜啼者。非客忤之謂。乃心經受熱也。其症至夜即啼。百計安之。而不能止。蓋心為君火。

而主於血。夜則血歸於肝。而心虛火熾。故煩燥不寧。而多啼也。

2. 立方

定神散,治中惡天吊。

茯神遠志膽星麥門冬(各五錢),石菖蒲(二錢),琥珀(一錢五分),為上末。每服二錢。滾湯調下。

抱龍丸,治中惡天吊。夜啼客忤等症。每一丸。薑湯下。(方見驚風門)

安魂湯,治客忤立效。

棗仁,茯神,遠志(各一錢),當歸,膽星(各七分),燈心二十莖煎服。

保安丸,治夜啼。

人參,麥門冬,黃連,茯神,龍齒,遠志(各五錢),硃砂(一錢五分),金箔(二十片)

上為末蜜丸。硃砂金箔為衣。每服一丸。滾湯化下。

3. 吐瀉門

(附食積傷食)

小兒吐瀉交作。人皆以為脾胃受寒。不能容飲食。故上則為吐。下則為瀉。此據其病形而言耳。而不知脾胃受寒者。止於腹中偎偎作痛。或微泄或吐痰涎而已。其勢殊無可畏。至於大吐大瀉。一時發越。津液頓亡。面目乍瘦。豈受寒之為病哉。必是平素先傷飲食。鬱蒸作熱。

蓄之既久。將發未發。一感外之風勢。勢不可遏。故攻擊臟腑。一齊而至。遂令小兒困憊。當此之時。若以為吐瀉空虛。即投補劑。盡溫熱之藥。立見危亡。慎之慎之。如有吐而無瀉。或有瀉而無吐者。乃有寒熱之分。吐酸臭而苦者熱也。清痰則非熱矣。瀉臭穢而不可近者熱也。

4. 立方

藿半散,治小兒吐酸苦者。

黃連(薑汁炒),半夏(薑製),藿香(各五錢),白茯苓砂仁(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薑湯調下。

安然湯,治吐清痰者。

白豆蔻,蘇子,藿香(各一錢),膽星陳皮(各八分),生薑五片。不拘時煎服。

霞齡散,治小兒吐瀉交作。

木瓜厚朴,砂仁,藿香(各五錢),木通白扁豆,黃連(薑汁炒),白芍,廣木香(各三錢五分),上為末。每服二錢。白滾湯調下。

和脾溫胃散,治小兒瀉利清水不止。

陳皮,蒼朮白朮,白茯苓,甘草防風(各五錢),肉桂(二錢),上為末。薑湯調下一錢。

消滯調脾飲,治小兒泄出臭穢之極。

陳皮,滑石,黃連(各八分),神麯,麥芽,白芍,車前子澤瀉(各六分),生薑三片。不拘時煎服。

香橘丸,治吐瀉。或食積所傷。肚腹作痛。脾胃不和。

蛔蟲上行。並皆治之。

橘紅茯神青皮,麥芽,厚朴,山楂(各二兩),砂仁,三稜,神麯,人參,澤瀉(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末。蜜丸如龍眼。每服一丸。薑湯化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