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

1. 脈云

六脈洪數而長。熱病也。其寸口實者。熱在脾肺其關上滑數者。熱在胃中。至尺實者。熱在遍體。尺脈見數。熱在臍下。

白話文:

六種脈象都呈現洪大、快速且長。這是熱性疾病。如果寸口的脈搏強盛有力,表示熱在脾和肺;如果關上的脈搏滑利且快速,表示熱在胃中;如果尺部的脈搏強盛有力,表示熱在全身。如果尺脈呈現快速,表示熱在肚臍以下的部位。

2. 立方

柴苓清熱湯,治虛損手心足心發熱。

茯苓,柴胡,知母,人參(各一錢),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白芍,黃芩(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食遠服。

清心湯,治心血不足。發熱無時。兩頰忽赤。口苦作渴。

黃連(一錢二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當歸,生地,犀角(各一錢)

加龍眼肉七枚。煎服。

補元散熱飲,治元氣虛弱。口乾發熱小便短赤。

人參,黃耆,白朮(各五分),柴胡,黃芩,甘草,白芍,車前子,當歸(各一錢二分)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鱉甲飲,治病後勞復。邪熱未除。房勞虛損。一切骨蒸。

當歸,秦艽,柴胡(各一錢),鱉甲(三錢羊酥炙),地骨皮,枳實,知母,烏藥(各八分)

加燈心三十莖。煎七分空心服。

導赤散,治心經發熱。

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淡竹葉(二十片),犀角,薄荷,連翹(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瀉白散,治肺經發熱。

桑白皮(炒黃),地骨皮(各二錢),五味子(二十一個),甘草,貝母(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各一錢去心)

水煎服。

瀉黃散,治脾經發熱。

山梔,藿香,石膏,甘草,防風(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

瀉青丸,治肝經發熱。

羌活,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當歸,防風,柴胡,白芍(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淡竹葉煎湯調下。

滋腎丸,治腎虛發熱。

黃柏,知母(各四兩俱鹽水炒),肉桂(四錢),山茱萸,生地,丹皮(各三兩炒)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鹽湯空心送下六十丸。

人中白散,治五心煩熱。

人中白(二兩),黃柏,知母,青黛,甘草(各五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滾白湯調下。

升犀湯,治面獨熱。

升麻(五分),乾葛,白芷,甘草,芍藥,黃連,黃芩(各一錢五分),玄參,荊芥,薄荷,犀角(各八分)

加燈心三十莖。煎服。

地仙飲,治潮熱。

地骨皮(三錢),防風(一錢五分),薄荷,甘草(各一錢),烏梅肉(八分)

水煎服。

如柴胡瀉肝熱。須以片芩佐之。片芩瀉肺熱。須以桑皮佐之。黃芩又瀉大腸之熱。須以枳殼佐之。黃連瀉心熱。用豬膽汁炒。更以龍膽草佐之。又能瀉膽熱。白芍瀉脾熱。須以石膏佐之。知母瀉腎熱。又瀉膀胱之熱。須以黃柏佐之。梔子瀉三焦之熱。須以澤瀉佐之。人中白非獨瀉肝熱。又能瀉三焦及膀胱之熱。

白話文:

柴苓清熱湯,治療因身體虛弱導致的手心、腳心發熱。

藥材:茯苓、柴胡、知母、人參(各一錢)、天花粉(八分)、甘草(五分)、白芍、黃芩(各一錢二分),加入燈心草三十根。飯後服用。

清心湯,治療心血不足引起的發熱,發熱時間不固定,臉頰突然發紅,口苦且口渴。

藥材:黃連(一錢二分)、五味子(九粒)、麥門冬、當歸、生地、犀角(各一錢),加入龍眼肉七枚。煎服。

補元散熱飲,治療元氣虛弱引起的口乾、發熱、小便量少且顏色赤黃。

藥材:人參、黃耆、白朮(各五分)、柴胡、黃芩、甘草、白芍、車前子、當歸(各一錢二分),加入燈心草三十根。煎服。

鱉甲飲,治療病後身體虛弱未完全康復、邪熱未除、房事過度導致的虛損,以及各種骨蒸(體內發熱)症狀。

藥材:當歸、秦艽、柴胡(各一錢)、鱉甲(三錢,用羊油酥炙過)、地骨皮、枳實、知母、烏藥(各八分),加入燈心草三十根。煎成七分,空腹服用。

導赤散,治療心經發熱。

藥材:生地、木通、甘草(各一錢)、淡竹葉(二十片)、犀角、薄荷、連翹(各一錢五分)。用水煎服。

瀉白散,治療肺經發熱。

藥材:桑白皮(炒黃)、地骨皮(各二錢)、五味子(二十一個)、甘草、貝母(去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各一錢,去心)。用水煎服。

瀉黃散,治療脾經發熱。

藥材:山梔、藿香、石膏、甘草、防風(各一錢五分)。用水煎服。

瀉青丸,治療肝經發熱。

藥材:羌活、大黃、川芎、山梔、龍膽草、當歸、防風、柴胡、白芍(各等分)。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芡實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淡竹葉煎湯送服。

滋腎丸,治療腎虛發熱。

藥材:黃柏、知母(各四兩,都用鹽水炒過)、肉桂(四錢)、山茱萸、生地、丹皮(各三兩,炒過)。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空腹用鹽湯送服六十丸。

人中白散,治療五心煩熱(手心、腳心、胸口感到煩熱)。

藥材:人中白(二兩)、黃柏、知母、青黛、甘草(各五錢)。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滾燙的開水沖調服用。

升犀湯,治療只有臉部發熱。

藥材:升麻(五分)、葛根、白芷、甘草、芍藥、黃連、黃芩(各一錢五分)、玄參、荊芥、薄荷、犀角(各八分),加入燈心草三十根。煎服。

地仙飲,治療潮熱(發熱有規律,如定時發熱)。

藥材:地骨皮(三錢)、防風(一錢五分)、薄荷、甘草(各一錢)、烏梅肉(八分)。用水煎服。

如果用柴胡來瀉肝熱,必須用片芩輔助;用片芩瀉肺熱,必須用桑皮輔助;黃芩又能瀉大腸的熱,必須用枳殼輔助;黃連瀉心熱,要用豬膽汁炒,並用龍膽草輔助;黃連也能瀉膽熱;白芍瀉脾熱,必須用石膏輔助;知母瀉腎熱,也能瀉膀胱的熱,必須用黃柏輔助;梔子瀉三焦之熱,必須用澤瀉輔助;人中白不只瀉肝熱,也能瀉三焦及膀胱的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