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胤
《丹臺玉案》~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瘧疾門
小兒瘧疾。不外乎風痰與食。無食不發熱。無風不作寒。而痰食風之所成也。外感風寒。則手太陰肺經先病。肺主皮毛。故風易入。內傷飲食。則足太陰脾經先病。脾受有形。故食多則傷脾也。肺氣不清。則生痰。脾土受傷。則裹痰。故痰者風食之所成也。無痰則不成瘧。故寒熱作焉。
要而言之。風雖屬肺。食雖屬脾。而風食之所藏。又近於膽經。故作寒熱。蓋膽經為足之少陽。其位在半表半裡。是以寒熱往來也。大率寒多則為風。熱多則為食。寒熱相半。則風食俱多。治此病者。惟消食疏風化痰而已。然消食必兼疏風。疏風必兼消食。而消食疏風必兼化痰。
蓋三者不全。則不能成瘧。故宜兼用。但量其所屬輕重可也。
白話文:
小兒瘧疾,不外乎是風邪、痰液和飲食問題所導致。沒有飲食積滯就不會發燒,沒有風邪侵襲就不會發冷,而痰液是風邪和飲食積滯所造成的。
外感風寒,首先侵犯手太陰肺經,因為肺主導皮膚毛孔,所以風邪容易侵入。內傷飲食,首先侵犯足太陰脾經,因為脾容易受有形食物的影響,所以吃太多就會損傷脾胃。肺氣不清,就會產生痰液;脾土受損,就會使痰液積聚。所以痰液是風邪和飲食積滯所造成的。沒有痰液就無法形成瘧疾,因此會有發冷發熱的症狀。
總而言之,風邪雖然屬於肺的病症,飲食積滯雖然屬於脾的病症,但風邪和飲食積滯的藏身之處,又靠近膽經,所以會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因為膽經是足少陽經,位置在半表半裡之間,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
一般來說,發冷多是風邪所致,發熱多是飲食積滯所致,寒熱症狀各佔一半,則是風邪和飲食積滯都較多。治療這種病,只能透過消食、疏風、化痰來處理。但消食必須兼顧疏風,疏風必須兼顧消食,而消食和疏風又必須兼顧化痰。
因為這三者不全部具備,就無法形成瘧疾,所以應該同時使用這些治療方法,但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藥物劑量。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