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八 (6)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6)

1. 明灸

明灸者,著肉灸也。患人勿畏痛楚而失之,能耐一時之痛,免多日之大痛苦也。人年四十以上,患發背等毒,急宜早治。為治之要,莫過灼艾之功,勝於用藥。使毒氣外泄,而有行散之力;使熱氣內攻,而有消逐之能,則凝血滯氣由此而解矣。若處鄉居僻境,深山窮谷,及遊宦行商,舟車驛邸,無醫藥之處,尤宜行此灸法,其效甚捷。明灸之法,亦施於陰毒、頑木不痛惡瘡。

在陽證瘡瘍腫毒,隔蒜可也。最勝者,獨蒜大顆,切片三分厚;次赤皮蒜搗爛作餅,或切片。古有豆豉、椒、薑、鹽、蔥,相和搗爛捻餅灸法。其硫黃灸,豆豉餅灸,淨土灸,皆良法也,取其便而用之。初起攻散,已潰接補陽氣。如瘡不開大,肉不敗壞,瘡口易斂,皆一灸之神力也。

灸後依次採取方法,隨證而治之,庶幾可云十全矣。

白話文:

【明灸】,這是一種直接接觸皮膚進行灸療的方式。患者不要因為害怕短暫的疼痛而錯過治療,忍受一時的痛楚,可以避免長時間更大的痛苦。對於四十歲以上的人,如果出現背部病變等毒素問題,應盡快接受治療。在治療上,最重要的是使用艾灸的療效,遠超過藥物治療。艾灸能使毒素從體內排出,具有分散毒素的力量;使熱氣向內攻入,具有消除病痛的能力,從而解決血液凝固和氣滯的問題。如果處於偏遠鄉村,深山幽谷,或者是在外地做官、做生意,或者在旅途中,沒有醫生和藥物的地方,更應該使用這種灸療方式,效果非常迅速。明灸的方式,也可應用於陰毒、頑固不痛的惡性瘡瘍。

對於陽證瘡瘍腫毒,可以通過隔蒜灸來治療。最好的方式是使用大顆的單瓣蒜,切成三分厚的片;其次,使用紅皮蒜搗碎做成餅狀,或者切片。古時有豆豉、辣椒、薑、鹽、蔥等混合搗碎捻成餅狀進行灸療的方法。硫磺灸、豆豉餅灸、淨土灸等都是很好的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剛開始可以使用攻散的方法,已經潰瘍後可以用來補充陽氣。如果瘡口不大,肉質未受損,瘡口容易癒合,這都是灸療的神奇力量。

灸療後,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後續治療,根據病情具體情況進行處理,這樣才能達到全面的治療效果。

2. 桑枝灸法

發背不起,或瘀肉不潰,乃陽氣虛。用桑枝燃火吹息稍近肉,取其火氣,灸患處片時。日三、五次,助腫潰。若已腐潰,新肉生遲,宜四畔灸之。瘰癧、流注、臁瘡、惡瘡、久不愈者,亦宜此法。未潰,解毒止痛消瘀;已潰,補氣、散餘毒,生肌肉。陽證初起,用此即出毒水內消;日久用之,雖潰亦淺,大有神功。勿以平易而賤忽之。

白話文:

【桑枝灸法】

如果背部長了膿包無法自行消除,或是傷口的瘀肉久久不破,這可能是身體的陽氣不足所導致。可以用桑樹枝點燃後,稍微吹熄火焰讓它冒煙,然後將冒煙的部分靠近患部,利用其熱氣來灸烤患處一會兒。每天可做三到五次,有助於促進膿包破裂。如果傷口已經開始腐爛或破裂,新生肉長得慢,可以在周圍使用此方法。

像淋巴結核、流注(一種膿腫)、小腿潰瘍、惡性潰瘍等久治不愈的疾病,也適合使用這種灸法。在尚未破裂前,可以幫助解毒止痛和消除瘀血;一旦破裂後,則能補充氣力、散去殘留的毒素,並促進肌肉組織的再生。對於初期的陽性症狀,使用此法可以促使毒液排出,從內部消解病痛;即使長期使用,即使傷口破裂,深度也不會太深,效果非常神奇。千萬不要因為這種療法簡單易行,就輕視它的重要性。

3. 騎竹馬灸法

治一切癰疽腫毒,按諸項灸法皆好,惟此尤能消患於未形。諸師首取,惜乎近世少用,是不知其妙也。其法令患人以肘憑几案豎臂腕,腰直,用篾一條,自臂腕中曲紋盡處,男左女右,貼臂肉量起,直至中指尖,不連指甲。用竹槓一條,患人脫衣騎定,身正直前行,二人扛起,令腳不著地,使二人扶定,勿令仰覆。

將量臂腕篾,從竹槓坐處尾骶骨盡邊,直豎竹槓上,貼脊背量至篾盡為則,用墨點記,此只是取中,非灸穴也。另用薄篾量病人中指中節,相去兩橫紋尖為則,截為一寸,就前所點記處,兩邊各量開指篾盡處,乃是灸處。兩穴各灸五壯或七壯,不可多灸。不問癰生何處,及乳癰,並用此法灸之,無不愈者。

如疽發身左,灸左;發身右,灸右;甚者,左右皆灸。蓋此二穴,心脈所過。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又云:心主血,心氣滯則血不行,故逆於肉理而生癰。灸此使心火調暢、血脈流通,即能奏效,起死回生。

白話文:

[騎竹馬灸法]

這是一種適用於所有膿腫、惡性腫瘤和各種毒癤的治療方法。所有灸療法都有效,但這種方法更能在病狀尚未顯現時就能消除病患。眾多醫師首選此法,可惜的是,近代很少被使用,這是因為人們不知道它的神奇效果。

讓患者用手肘靠在桌案上,手臂豎起,腰部保持直立。用一條扁平的竹片,從手腕的彎曲紋路盡頭開始,男性從左手開始,女性從右手開始,緊貼手臂肌肉量測,一直到中指的尖端,但不包括指甲部分。然後,用一根竹竿,患者脫掉上衣,像騎馬一樣跨坐在竹竿上,身體保持正直前傾,由兩個人抬起竹竿,讓患者的腳不著地,並且有人扶穩,防止患者前後搖晃。

將剛才量手臂長度的竹片,從患者坐在竹竿上的尾骶骨盡頭,垂直放在竹竿上,沿著脊背向上量測到竹片盡頭,用墨水在皮膚上做記號,這只是找到中心位置,並不是灸療的穴位。另外,用一塊薄竹片量測患者中指中間關節的長度,兩橫紋尖端之間的距離作為標準,切下一寸長的竹片,就在先前做記號的地方,兩側各量一個竹片長度的位置,就是灸療的穴位。每個穴位灸五次或七次,不能灸太多次。無論膿腫生在哪個部位,包括乳房的膿腫,都可以用這個方法灸療,沒有治不好的。

如果膿腫出現在身體左側,就灸左側;出現在身體右側,就灸右側;如果情況嚴重,左右兩側都要灸。因為這兩個穴位是心臟的脈絡經過的地方。古籍說:所有的疼痛、癢、瘡和膿腫,都屬於心火旺盛。又說:心臟主管血液,心氣受阻,血液就不會流動,所以會在肌肉組織中逆向流動,形成膿腫。灸療這個穴位可以調節心火,促進血液循環,就能見效,甚至可以救活瀕臨死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