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宏

《簡明醫彀》~ 卷之八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八 (1)

1. 卷之八

2. 外科總論

經曰:膏粱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膏粱厚味,熱毒內積,其變多生大疽。其受毒部分,則毒從虛處受之,大疔、大疽也,以其根深在內也。又曰:榮氣不從,逆於肉理,乃生癰腫。夫瘡瘍之證,初成之時,當察經之傳變,病之表裡,人之虛實,受之淺深而攻補之。如腫病熱渴,大便閉結,邪在裡也,疏通之。

腫焮赤痛,寒熱頭疼,邪在表也,發散之。焮腫痛甚者,邪在經絡也,和解之。微腫微痛而不作膿者,氣血虛也,補托之。漫腫不痛,或不作膿,或膿成不潰者,氣血虛甚也,峻補之。色黯而微覺腫痛,或膿成不出,或腐肉不潰者,陽氣虛寒也,溫補之。若泥於未潰,而概用敗毒之藥,復損脾胃,不惟腫者亦不能成膿,而潰者也難收斂。

七惡之候蜂起,多致不救,此其大略而已。

白話文:

[外科總論]

有古籍提到,過度食用肥甘厚味的食物,會導致腳部產生嚴重的疔瘡,其影響如同身體某部位的防禦能力減弱。常吃高脂肪、高糖分的食物,容易在體內積累熱毒,進而可能引發嚴重的膿瘡。這種由毒素引起的疾病,通常發生在身體防禦力較弱的地方,像是嚴重的疔瘡或是膿瘡,因為其根源深藏於體內。

另外,如果營養無法正常運行,反而滯留在肌肉組織中,就可能導致膿腫的形成。對於瘡瘍這類疾病,在初期階段,應詳細觀察病情的轉變,判斷病症的表裡、患者體質的虛實,以及毒素侵入的深淺程度,再決定治療方式。

如果患者出現腫脹、發燒、口渴,且大便不通暢,這是體內有邪氣,需進行疏通。

若是紅腫疼痛,同時伴有發燒和頭痛,這表示邪氣在皮表,需使用發汗法。

若是紅腫疼痛非常嚴重,這表示邪氣在經絡中,需進行調和。

如果腫脹輕微、疼痛不劇烈且未形成膿包,這表示氣血不足,需進行補充與提升。

若是腫脹範圍廣泛但無疼痛感,或者沒有形成膿包,或者膿包已形成卻不破潰,這表示氣血極度虛弱,需進行強力補充。

如果膚色暗沉,輕微感覺到腫脹和疼痛,或者膿包已形成卻無法排出,或者腐肉不破潰,這表示體內陽氣虛弱,需進行溫補。

如果固執於尚未潰爛的情況下,一概使用敗毒藥物,可能會進一步傷害脾胃,不僅腫脹部位難以形成膿包,已潰爛的部位也難以恢復。

當七種惡性徵兆一併出現,往往難以救治,這只是大略的概念而已。

3. 論陰陽

癰疽之證有二十餘種,最切要者,分別陰陽是也。發於陽者,屬六腑,為表為火為實;發於陰者,屬五臟,為里為郁為虛。故陽發則大而高起,皮薄色赤,發有椒眼數十,輕按即痛,形大而淺為癰。故陰發則平而內作,皮厚色淡,腫硬不起,狀如頑膚,重按隱木而痛,形小而深為疽。

又有陽中之陰,似熱非熱,雖腫而實虛。若赤而不躁,雖痛而無膿,即浮而復隱,外盛而內腐;其人多肥,肉緊而內虛。有陰中之陽,似冷非冷,不腫而實,赤微而躁,有膿而痛,形雖不盛,而內實煩悶,其人多瘦,肉緩而內實。有陽變為陰者,病發於陽而極熱,則當順氣勻血。

因有赤腫發熱,便閉躁渴之熱證,脈洪數而實,雖嚴冬,惟當暫用苦寒之藥以瀉熱毒。如過用寒涼,或誤草藥性冷,則氣滯血凝而危,急用溫熱藥,使氣行血和,乃可成膿。有陰變為陽者,病發於陰而極冷,則當內用平補,兼以宣氣滋血助陽,健脾進食。或不腫不赤,皮寒肢冷,瀉利腸鳴,飲食不入,不時嘔逆等冷證,脈微弱而遲,雖盛暑,亦當暫用辛溫之藥以助陽氣。倘又誤涼藥,急用大熱之劑回陽,不回者死。

蓋陽者,氣也;陰者,血也。陰不足,陽有餘。血澀氣滯,榮衛不行,而邪熱相搏則患成。數日後漸宜溫和氣血,使陽動而陰隨,氣運而血行,則出膿而收斂。若專於清涼,氣血凝結則血死,血死則肌死而斃矣。

白話文:

關於陰陽理論的部分,大約有二十多種的瘍疽病症,但最重要的是分辨陰性和陽性。在陽性反應的情況下,通常與六腑相關,表現為表症、火熱和實證;而在陰性反應下,通常與五臟相關,表現為裏症、鬱結和虛證。因此,陽性反應的瘍疽通常會呈現為大且突起,皮膚薄且紅,有數十個像胡椒籽一樣的小點,輕輕一按就會感到疼痛,形狀大但較淺,稱為癰。

相反的,陰性反應的瘍疽通常會平緩地在內部形成,皮膚厚且顏色淡,腫脹堅硬但不會突出,看起來就像粗糙的皮膚,用力按壓才會感到隱隱的疼痛,形狀小且深入皮膚,這稱為疽。

再者,存在一種陽中有陰的狀況,看似發熱但實際上是虛熱,雖然腫脹但實際上是虛弱。如果皮膚紅但不燥熱,雖然有痛感但沒有膿,即使表面看起來嚴重但實際上內部已經腐爛;這種情況下的人通常體型肥胖,肌肉緊繃但實際上是虛弱的。另外,也存在陰中有陽的狀況,看似冰冷但實際上是實證,不會腫脹但實際上是實證,皮膚微紅且燥熱,有膿且疼痛,外表看起來並不算嚴重,但實際上內心煩悶,這種情況下的人通常體型消瘦,肌肉鬆弛但實際上是實證。

還有一種情況是從陽性轉變為陰性,疾病在陽性反應下爆發,且非常熱,應該順應氣血,調節血氣。如果出現皮膚紅腫、發熱、便祕、焦躁和口渴的熱證,脈象洪大、頻率快且實,即使是在嚴冬,也只能暫時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排除熱毒。但如果過度使用寒涼的藥物,或是錯誤地使用了性質寒涼的草藥,就會導致氣血阻滯,病情危急,此時必須立即使用溫熱的藥物,讓氣血流通,才能形成膿液。

另一種情況是從陰性轉變為陽性,疾病在陰性反應下爆發,且非常冷,應該內服平補的藥物,同時宣導氣血,滋養血液,增強陽氣,健脾開胃,促進飲食。如果皮膚不腫脹,不紅,皮膚和四肢冰冷,腹瀉腸鳴,飲食不下,偶爾會嘔吐,這些都是冷證,脈象微弱且遲緩,即使在酷暑,也應該暫時使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增強陽氣。如果再次誤用涼藥,必須立即使用大熱的藥物來回陽,如果無法回陽,病人就會死亡。

因為陽性代表氣,陰性代表血。當陰性不足,陽性過剩,血滯氣滯,營衛功能失調,邪熱相搏,就會形成疾病。幾天後,應逐漸溫和調理氣血,讓陽性活動,陰性隨之,氣運血行,就能排出膿液並收斂傷口。如果只專注於清涼治療,氣血凝結,血液就會失去活力,血液失去活力,肌肉就會失去活力,最終導致死亡。

4. 論虛實

寒熱作痛,皮膚壯熱,口渴煩躁,飲食如常,大便秘硬,小便赤澀,膿出稠黏,膿盡收斂,為實證易治。氣血虛弱者,塌而不起,雖腫不赤而軟慢,肌寒肢冷,自汗色脫,食少懶言,小便自利,大便滑泄,不起不腐,膿少而清,極難收斂。切忌攻伐,專宜溫補,此虛寒證難治。

小按即痛者,膿淺為實;重按乃痛者,膿深為虛。按之不復起者無膿,乃清水也。按之即復者,有膿也。膿出反痛者,虛也,宜補。有膿多者,亦氣血虛而不能禁固也。有腫高而軟者,此膀胱經絡從背起也。豈可概以為熱而用涼藥?潰後脈澀遲緩者易愈,細而沉、時直者裡虛。

若痛尚未痊,脈洪滑粗散者難治,以正虛邪實也。發熱而渴,脈虛而大,乃真氣虛、邪氣盛,不治。凡腫堅硬而無光澤,皮厚瘡頭如粟,脈洪大,按之澀,此精氣已絕,不治。如未穿破,毒攻臟腑,一毫熱藥不可用;若已破潰,臟腑既傷,飲食少進,一毫冷藥不可用。此亦言其常也,變者又宜斟酌。

如毒成膿管寸長深滿,膿血膠黏易治,臭穢清水,血敗氣衰,陽絕陰盛不治。

白話文:

【討論虛實】

如果出現寒熱交加的疼痛,皮膚發燒,口渴且煩躁,但飲食正常,大便乾硬,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困難,排出的膿液濃稠黏稠,一旦膿液排盡就能快速收斂,這是實證的情況,相對容易治療。

對於氣血虛弱的人,病癥往往會陷下去無法恢復,即使有腫脹也不會泛紅而是軟綿綿的,肌膚和四肢冰冷,自發性出汗且面色蒼白,食慾不振且說話無力,小便頻繁,大便滑瀉,病癥久久無法改善,排出的膿液稀少且清澈,非常難以收斂。在這種情況下,絕對不能使用強烈的藥物攻擊病情,而應該專門使用溫和滋補的藥物,這就是虛寒證,較難以治療。

輕輕按壓就感到疼痛,表示膿包位置較淺,屬於實證;用力按壓才感到疼痛,表示膿包位置較深,屬於虛證。如果按下去後不會立刻彈回,表示裡面是清水,不是膿;如果按下去能迅速彈回,則表示有膿。如果排出膿液後反而更痛,這是虛證,應進行滋補。即使排出大量膿液,也是因為氣血虛弱,無法固守導致。有腫脹部位高聳但質地柔軟,可能是膀胱經絡從背部開始的問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熱症就使用涼性藥物。潰瘍後脈搏遲緩者容易康復,但如果脈象細微且深沉,或是脈象偶爾直跳,表示體內虛弱。

如果疼痛尚未完全消失,脈象卻已經洪大、滑數、粗大或散亂,難以治療,因為這是正氣虛弱,邪氣旺盛的表現。如果發燒並口渴,脈象虛弱且大,代表真氣虛弱、邪氣旺盛,病情嚴重。凡是腫塊堅硬無光澤,皮膚厚,瘡頭如粟粒大小,脈象洪大,但按下去卻感覺阻滯,這是精氣已經耗盡,病情無法治療。如果病癥尚未穿破,毒素侵襲臟腑,絕對不能使用一丁點的熱性藥物;如果已經破潰,臟腑受到損傷,飲食減少,也不能使用一丁點的寒性藥物。這只是常見的處理方式,特殊情況還需個別考量。

如果膿管形成,深度達到一寸,且充滿膿血,粘稠易治;如果排出的是臭穢的清水,代表血液敗壞,氣息衰弱,陽氣消亡,陰氣過盛,病情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