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明醫彀》~ 卷之四 (1)
卷之四 (1)
1. 癇證
經曰:癇為神不守舍,謂神亂也。皆由驚動,臟氣不平,鬱而生涎,閉塞諸經,厥而乃成。或母胎中受驚,或感風寒暑濕,或飲食不節,逆於臟氣而成者有矣。其癇有三:曰驚、曰風、曰食。驚癇起於驚駭;風癇起於衣服過暖,熱極生風(初時曲指,如數物而作)食癇由於乳食太過,吐而發熱。其候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肚腹作脹,手足抽掣,項背反張,時作時止。
治宜順氣豁痰及平和氣血之藥,調下蘇合丸或預服五癇丸。以造命丹為主。
主方,人參,石菖蒲,白蘚皮,茯神(各五分),遠志肉(五分),麥冬(五分),犀角(另研),石膏(研,各三分),甘草(一分)水煎服。
五癇丸,治小兒諸癇,及大人顛狂等證。
鉛(一兩。銅杓烊化),水銀(五錢,和勻鉛內,待冷同研極細),珍珠(水飛,重研一兩),雄黃(一兩),硃砂(五錢)
俱水飛研萬下,和前再研,蜜丸麻子大,每服一丸,金與銀煎湯送下。
牛黃膏,治風癇。抽搐、潮熱。
膽南星,全蠍(洗、炒),蟬蛻(去足。各二錢),殭蠶(去嘴,炒,二錢),白附,防風,天麻(煨。各一錢),牛黃(二分)
上為細末,棗肉丸,如小豆大,用荊芥、姜泡湯調服。
白話文:
[癇症]
古文說:癇症是因為精神無法安定在體內,也就是精神混亂。這通常是由驚嚇導致,使體內臟器的功能失調,鬱結生成口水般的黏液,阻塞了身體的經絡,因而產生此症。有的人在母胎中就受到驚嚇,有的則是感受了風、寒、暑、濕的侵襲,或者飲食沒有節制,逆著臟腑的正常運行,這些都可能形成癇症。癇症大致可分為三類:驚癇、風癇、食癇。驚癇是由驚嚇引起的;風癇是因穿著過暖,熱度過高而產生風邪;食癇則是因為進食過量,引起嘔吐和發燒。病發時,患者會瞪眼直視,面部肌肉抽動,嘴巴緊閉,唾液外流,腹部脹大,手腳抽搐,脖子和背部向後彎曲,時發時止。
治療應使用能順暢氣血,豁除痰液,以及平衡氣血的藥物,可服用蘇合丸進行調理,或者提前服用五癇丸。主要使用的藥方如下:
主要藥方:人參、石菖蒲、白蘚皮、茯神、遠志肉、麥冬、犀角、石膏、甘草,以上各藥材均量取五分,用水煎煮後服用。
五癇丸:用於治療兒童的各種癇症,以及成人顛狂等症狀。
藥材:鉛、水銀、珍珠、雄黃、硃砂,將鉛熔化後加入水銀,待冷卻後一同研磨至極細,珍珠需先用水飛法研磨,再與上述藥材混合,製成如麻子大的蜜丸,每次服用一丸,以金銀煎煮的湯水送服。
牛黃膏:用於治療風癇引起的抽搐和潮熱。
藥材:膽南星、全蠍、蟬蛻、殭蠶、白附、防風、天麻、牛黃,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棗肉製成如小豆大的丸,用荊芥、薑泡湯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