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24)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24)

1. 後天根本論

東坦於勞倦傷者,立補中益氣湯,純上甘溫,兼行升發,使陽春一布,萬物漸榮,易老於飲食傷者,立積術丸,一補一攻,不取速化,但使胃強不復傷耳,此皆炎黃之忠,藎後進之標的也。羅謙甫用發其旨,故去脾虛少食,弗可克伐,補之自然能食,是則更有法焉。東方之仇木宜安,恐木實則侮土而厥張也。

西方之子金宜顧,恐子虛則竊母以自救也。若夫少火,實為生氣之元,故中央之上,虛者則有補母之論存焉。許學士云:腎虛不能化食,譬如釜中,水穀下無火力,何能熟耶?嚴用和云:房勞過度,真陽衰弱,不能上蒸脾土,中州不運,以致飲食不消,脹滿痞塞,須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土溫自治矣。

統而論之,脾具坤順之德,有乾健之運,坤德或慚,補土以培其卑監,乾健稍弛,益火以助其轉運,此東坦、謙甫,以補土立言,學士用和,以壯火垂訓,土強則出納自如,火強是轉輸不怠,火為土母,虛則補其母,治病之常經也。世俗一遇,脾胃虛滯,便投曲、卜、查、芽、香、砂、根、樸,甚而黃連、山梔,以為脾胃良方,而夭枉者,不可勝數矣。

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因脾胃有聚實火,元氣未衰,邪氣方張,用破氣之劑,以瀉肺金,主氣之臟,若虛而代之,則愈虛,虛而寒之且遏絕真火生化之元矣,有不敗其氣,而絕其谷乎!最可異者,以參、術為滯悶之品,畏之不啻砒毒,獨不聞《經》云:虛者補之,勞者溫之;又曰:「塞因塞用」乎?又不聞東坦主脾胃之氣,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朮、陳皮補之乎?又不聞丹溪云:實火可瀉,芩連之屬;虛火可補,參耆之屬乎?且飲食初傷,壅成濕熱,元氣未敗,黃連、查、曲,暫其宜也。但上喜暖而惡寒,過劑則脾陽愈弱,而轉化愈難矣。

至若病稍日久,元氣必虛,陽氣不充,陰寒為祟,反服黃連,無異於入井而反下石耳。《經》曰:飲食勞倦損傷脾胃,始受熱中,未受寒中,則始宜清熱,終宜溫養,灼然有辨,豈無先後次第乎!且聖人治未病不治已病,故觀既濟之象,曰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隨之象曰,君子以嚮晦入晏息。

頤之象曰,君子以節飲食。豈非明飲食勞倦之足以傷生耶,故養生家,尤亟於養氣,行欲徐而穩,言欲定而恭,坐欲端而直,聲欲低而和,常於動中習靜,使此身常在太和元氣中,久久自有聖賢氣象。《長生秘典》曰:內勞神明,外勞形質,俱足夭折,惟房勞較甚,為其形與神交用,精與氣均傷也。

又曰:久立久坐,久行久臥,皆能傷人,元氣勝穀氣,其人瘦而壽;穀氣勝元氣,其人肥而夭。泰西水曰:飲食有三化,烹者糜爛,名曰火化;細嚼緩咽,名曰口化;蒸變傳送,名曰胃化。一化得力,不勞於胃。《醫說》云:飲食到胃,俱以溫和為妙,不問冷物熱物,但細嚼緩咽,自能溫矣。

白話文:

後天根本論

如果因為過度勞累而損傷身體,就應該用補中益氣湯來調理,這種藥方以甘溫的藥材為主,同時具有升發陽氣的作用,就像春天陽氣散布一樣,萬物就能逐漸繁榮生長。如果是因為飲食不當而損傷身體,就應該用積術丸來調理,這種藥方兼具補養和攻邪的作用,但不是為了快速見效,而是要讓胃變強壯,不再容易受到傷害。這些都是前人留下的寶貴經驗,值得後人學習。羅謙甫進一步闡述了這個道理,認為對於脾虛食慾不振的情況,不能用攻伐的方法,應該用補養的方法,自然就能恢復食慾。這裡面還有更深層的道理。東方代表肝木,應該讓它安寧,因為擔心肝木過於強盛會欺侮脾土。西方代表肺金,應該加以照顧,因為擔心肺金虛弱會反過來損耗母體的能量來自我補救。至於少火(命門之火),實際上是生命之氣的根源,因此在中央(脾土)虛弱的時候,有補養母體的說法。許學士說,腎虛不能消化食物,就像鍋裡有米和水,但鍋底沒有火,怎麼能煮熟呢?嚴用和說,房事過度,導致真陽衰弱,無法向上蒸騰脾土,中焦的運化功能失常,導致飲食不消化,出現脹滿和痞塞的情況,必須要補腎。腎氣強壯了,丹田之火旺盛了,就能向上蒸騰脾土,脾土自然溫和而恢復正常運轉。

總的來說,脾具有坤土般柔順的德性,同時也有乾陽般剛健的運化功能。如果脾土的柔順功能減弱了,就要補養脾土來增強它的功能;如果脾土的剛健功能減弱了,就要用火來幫助它的運轉。這就是李東垣和羅謙甫用補養脾土來立論,而許學士和嚴用和用溫壯命門之火來教導後人的道理。脾土強壯了,就能正常地吸收和排泄;命門火旺盛了,就能正常地運化。火是土的母親,虛弱了就要補養母親,這是治療疾病的常規方法。但是,現在世俗之人,一旦遇到脾胃虛弱、運化停滯的情況,就隨意使用神曲、麥芽、山楂、砂仁、厚朴等藥物,甚至使用黃連、山梔子等苦寒藥物,認為這些是治療脾胃的良方,導致很多人因此而早夭,實在是數不勝數。

他們不知道這些都是針對實證而瀉其子(金)的方法,因為脾胃如果有積熱,而且元氣沒有衰竭,只是邪氣正盛的時候,使用破氣的藥物來瀉肺金,肺是主管全身之氣的臟腑,如果肺氣本來就虛弱,反而用瀉法,就會更加虛弱,而且會遏制真火的生化之源,這樣怎能不損傷元氣,阻礙食物的消化呢?最讓人感到奇怪的是,他們竟然把人參、白朮等藥材看成是滯悶之物,害怕它們就像害怕毒藥一樣,難道他們沒有聽過《黃帝內經》說過:「虛則補之,勞則溫之。」嗎?又或者說「塞因塞用」的道理嗎?難道他們沒有聽過李東垣治療脾胃之氣,實證就用枳實、黃連來瀉,虛證就用白朮、陳皮來補嗎?難道他們沒有聽過朱丹溪說過,實火可以用黃芩、黃連等藥來瀉,虛火可以用人參、黃芪等藥來補嗎?而且,剛開始因為飲食損傷,壅滯而形成濕熱,這時候元氣還沒衰敗,使用黃連、山楂、神曲等藥物,暫時是適宜的。但是,脾胃喜歡溫暖而害怕寒冷,如果過量使用寒涼藥物,就會讓脾陽更加虛弱,運化功能更加困難。

如果病情拖延日久,元氣必定虛弱,陽氣不足,陰寒就會侵襲,這時候反而使用黃連等寒涼藥物,無異於跳進井裡還往下扔石頭。經典上說,因為飲食和勞累損傷脾胃,一開始是受熱,然後才受寒,所以一開始應該清熱,最後應該溫養。這裡面有明確的區分,豈能沒有先後順序呢!而且聖人治療疾病是防患於未然,而不是等到病發了才治療,因此觀察既濟卦的象,說「君子要思考禍患而事先預防」,觀察隨卦的象,說「君子要在天黑時分就休息」。觀察頤卦的象,說「君子要節制飲食」。難道不是說明飲食和勞累足以損傷身體嗎?因此養生之人,特別要注意養護元氣,走路要緩慢而穩重,說話要沉穩而恭敬,坐姿要端正而挺直,聲音要低沉而柔和,經常在動中練習靜,讓身體處於和諧的元氣之中,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具有聖賢的氣象。《長生秘典》說:「內心勞神,外表勞形,都會導致早夭,其中房勞更甚,因為形體和精神同時損耗,精氣同時受損。」

又說:「久站、久坐、久行、久臥,都會損傷身體,元氣勝過穀氣的人,身體會瘦但壽命長;穀氣勝過元氣的人,身體會肥胖但壽命短。」西方的醫學理論認為,飲食有三種轉化過程:烹煮食物使其糜爛,稱為「火化」;細嚼慢嚥,稱為「口化」;通過胃的蒸騰和傳送,稱為「胃化」。只要其中一種轉化功能良好,就不會給胃造成負擔。《醫說》說:「食物到達胃裡,都以溫和為最佳,無論是冷食還是熱食,只要細嚼慢咽,自然就能變得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