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22)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22)
1. 先天根本論
舌類齒唇,終日囁嚅而欠無五味,腴而不膩,是以致玉池之水,轉相灌注積其功,雖過乳石可也,以此知人,能淡食而徐飽者,大有益於脾腎。《經》曰:胃為水穀氣血之海,化榮衛而潤宗筋;又曰:陰陽總宗筋之會,而陽明為之長,故胃強則腎充而精氣旺,胃病則精傷而陽事衰也。《靈樞》曰:生之來謂之精。
此先天元生之精也,《素問》曰:食氣入胃,散精於五臟。此水穀日生之精也。然日生之精,皆從元精所化,而後分布其臟,盈溢則輸之於腎,故曰:五臟盛乃能瀉。若飲食之精,遇一臟有邪,則一臟之食味,化之不全,不得與元精俱藏而時自下矣。故腎之陰虛,則精不藏;肝之陽強,則氣不固。
若陰邪客於竅,與所強之陽相感,則精脫而外淫矣。陽強者,非真陽之強,乃肝之相火強耳。夫五臟俱有火,惟相火之寄於肝者,善則發生,惡則為害,獨甚於他火,其陰器既宗筋之所聚,凡人入房,強於作用者,皆相火充其力也。
若遇接內,與陰氣合,則三焦上下內外之火,翕然下從,百體玄府悉開,其滋生之精盡會於陰器以躍出,豈止腎所藏者而已哉!有年老彌健,或問其故,曰曾讀《文選》,石慍玉而山輝、水含珠而川湄,於斯二語,悟得葆精之道。故足於精者,百疾不生;窮於精者,萬邪蜂起。
先哲洞窺根本,力勉圖全,遇症之虛者,亟保北方,以培生命之本。水不足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丸是也;火不足者,益火之元,以消陰翳,八味丸是也。只於年力方剛,尺脈獨實者,微加炒枯知柏,抑其亢炎。
奈昧者,遂為滋陰上劑,救水神方,不問虛實而概投之,不知知母多則腸胃滑,黃柏久則腸胃寒,陽明受賊,何以化榮衛而潤宗筋?髓竭精枯,上嘔下泄,而幽潛沉冤,此皆守河間「有熱無寒」之論,丹溪「陽常有餘」之說,貽禍如此其烈耳!致《求正錄》云:朱劉之言不息,則軒岐之澤不彰,誠斯道之大魔,亦生民之厄運也。雖其言未免過激,然亦補偏救弊之一片苦心也。
白話文:
舌頭、牙齒和嘴唇,整天動個不停,卻感覺不到五味,吃肥膩的食物也不會覺得油膩,這就像玉池中的水,不斷互相灌注,累積能量。即使吃下像乳石一樣堅硬的東西也能消化,從這點可以看出,人如果能夠飲食清淡、細嚼慢嚥,對脾胃和腎臟都非常有益。《黃帝內經》說:「胃是水穀精氣的海洋,可以將食物轉化為營養物質,滋養全身的經脈。」又說:「陰陽之氣匯聚於宗筋,而陽明經脈是主導,所以胃氣強健,腎氣就充足,精氣就旺盛;胃氣虛弱,精氣就會受損,陽事也會衰退。」《靈樞》說:「生命的開始叫做精。」
這裡說的是先天就有的元精。《素問》說:「食物的精氣進入胃,會散佈到五臟。」這裡說的是後天每天產生的精。但是每天產生的精,都是從先天元精轉化而來,然後分配到各個臟器,充滿之後再輸送到腎臟,所以說:「五臟充滿才能向外瀉出。」如果後天飲食的精華,遇到某個臟器有邪氣,這個臟器所吸收的食物精華就不能完全轉化,不能和元精一起儲存,就會自行向下排出。所以腎陰虛,精就無法收藏;肝陽過於旺盛,精氣就不能固攝。
如果陰邪侵入竅穴,和過旺的陽氣相互作用,精就會脫離而外洩。這裡說的陽氣旺盛,並不是真正的陽氣旺盛,而是肝的相火過於旺盛。五臟都有火,只有寄存在肝臟的相火,好的時候能夠產生生機,壞的時候卻會造成危害,比其他火更嚴重。陰器是宗筋匯聚的地方,一般人行房事時,如果過於用力,都是相火在發揮作用。
如果在性行為時,和陰氣結合,三焦上下內外的火氣就會全部向下流動,全身的毛孔都會張開,所有滋養身體的精氣都會匯集到陰器然後洩出,豈止是腎臟所儲藏的精氣而已!有些人年紀很大卻很健康,有人問他是什麼原因,他回答說曾讀過《文選》,其中有「石溫潤而山發光,水含珠而河水明媚」這兩句話,從中領悟到保養精氣的道理。所以精氣充足,就不會生病;精氣耗盡,各種邪氣就會侵入。
古代的賢哲洞察到生命的根本,努力追求健康。遇到虛弱的病症,就趕快保養腎臟,以培固生命的根本。如果腎水不足,就要加強腎水的功能,來抑制過旺的陽氣,六味丸就是用來處理這種狀況的;如果腎火不足,就要補益腎火,來消除陰寒,八味丸就是用來處理這種狀況的。只有在年輕力壯,脈象強實的人,才稍微加一些炒過的知母和黃柏,來抑制過旺的火氣。
但是不明事理的人,卻將這些藥當作滋陰的頂級藥物,用來補救腎水的靈丹妙藥,不問虛實就胡亂使用,不知道知母吃多了會導致腸胃滑泄,黃柏吃久了會導致腸胃寒冷,陽明經脈受到傷害,又怎麼能化生營養物質滋養全身呢?最後導致髓液耗盡、精氣枯竭,上吐下瀉,沉冤難雪。這些都是固守河間學派「有熱無寒」的理論,以及丹溪學派「陽常有餘」的說法,造成的禍害如此慘烈啊!就像《求正錄》所說:「如果朱丹溪和劉完素的學說不停止,那麼黃帝和歧伯的醫學就會無法彰顯。」這實在是醫學的大魔頭,也是百姓的災難啊!雖然這句話未免過於偏激,但也是為了糾正偏差而苦口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