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三(麻疹門) (4)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三(麻疹門) (4)

1. 論治疹當隨時令不可執用寒涼

夫痘喜溫暖,疹喜清涼,人皆知之,殊不知,痘當成實,而過暖亦爛。疹子初出而過涼難形,治者須察時令寒暄,隨機處變。知時大寒,則以桂枝葛根湯發之;大熱則以升麻葛根湯,合人參白虎湯發之;不寒不熱,則以防荊散毒發之。

如兼疫癘之氣,則以人參敗毒散發之,須致溫涼得所,則陰陽自和,而疹自然盡出,出盡即解,豈若痘之必膿必靨而後己哉!雖然更有赤白之別存焉,赤疹必遇清涼而後解,白疹必遇溫暖而後消。更有明是疹子而至發熱六七日己後,卻不見出者,此皮膚堅厚,腠理閉密,又為風寒襲之,或曾有吐利,是以氣弱乃伏者,治宜急用托裡發表之劑,外用胡荽煮酒噴之。如久不大便,是以毒甚於里而內伏不出者,則用涼膈散,加牛蒡子發之解之。

如再不出,腹中脹痛,氣上喘促,昏悶譫妄者,死症也。《經》曰:邪氣盛則實,然邪既盛矣。非汗散何由而除,然發表不遠,熱非辛熱,何由而解,但疹本屬陽,兼之首耗陰分,所以藥忌燥焊者耳。奈世竟以寒涼概濟。如始而用之則血凝毒滯,且火發而驟遏之,則熱毒難出,終而用之,則戕賊胃氣且有餘毒而冰之,則邪難外解,逗留經絡。為目疾滯下諸患矣。

唱曰:疹要清涼痘要溫,清涼者,豈寒涼之謂歟!總宜觀邪之盛衰。時之寒熱。如冬天不獨不加以寒涼之劑,更有糟煮芫荽外擦之法。夏月則肉分開張,辛熱之品,固所禁用,既芫荽性略辛,雖為疹中要品,亦所當忌矣。

白話文:

關於治療疹子應視天氣時令而定,不能一概使用寒涼藥物的理論。我們都知道,痘疹喜歡溫暖的環境,疹子則偏好清涼,但很少有人知道,痘痘在成熟階段,過度的溫暖反而會使其潰爛。疹子初期出現,如果過度使用涼藥,則疹子難以顯現。醫生在治療時必須觀察當時的季節與溫度,靈活調整治療方案。在嚴寒之際,可用桂枝葛根湯來發汗;酷暑時節,則可用升麻葛根湯配合人參白虎湯來發汗;天氣溫和,則可使用防風荊散毒來發汗。

若患者同時感染了瘟疫之氣,應用人參敗毒散來發汗,使身體保持適宜的溫度與涼度,如此陰陽調和,疹子自然會全部出現,出現後即會消失,不像痘痘那樣必須等到化膿結痂才能結束。然而,疹子也有紅色與白色之分,紅疹需在清涼環境下才會消退,白疹則需溫暖才會消失。有時候疹子即使發熱六七天,卻依然沒有出現,這是因為皮膚過於堅韌,毛孔閉塞,可能受到風寒侵襲,或是患者嘔吐、腹瀉導致氣虛,疹子被壓制在體內,此時應立即使用能提升體力和發汗的藥物,並在體外使用香菜煮酒噴灑。

若長時間未排便,毒素在體內積累,無法排出,則應用涼膈散加上牛蒡子來發汗排毒。若疹子仍不出,且伴有腹部脹痛,呼吸急促,精神混亂的症狀,這就是死亡的前兆。經典醫書指出,邪氣旺盛時,病情會加重,邪氣既然已盛,除了發汗和散熱,別無他法。然而,發汗的藥物不能太過熱烈,否則熱氣無法消散。疹子本就屬於陽性,會消耗體內的陰分,因此治療疹子的藥物不能太燥熱。但現實中,人們往往一概使用寒涼藥物。初期使用寒涼藥物,血液凝固,毒素停留,且突然抑制體內的火氣,熱毒更難排出。治療末期使用寒涼藥物,會傷害胃氣,剩餘的毒素會被冷凍,邪氣難以從體內排出,停留在經絡之中,可能引發眼疾、滯下等後遺症。

歌訣說:疹子需清涼,痘痘需溫暖。這裡的清涼,並非一味使用寒涼藥物。應根據邪氣的強弱,以及天氣的冷暖來調整治療方案。例如冬天治療疹子,不僅不能使用寒涼藥物,還可以使用香菜煮酒外擦。夏天時,肌膚毛孔開放,辛辣熱性的藥物應避免使用。香菜性質微辣,雖然是治療疹子的重要藥材,但也應適量使用。

2. 論疹出宜快並顏色輕重

夫痘瘡出自五臟,五臟屬陰,故頭面宜先見,稀少者為佳。麻疹出自六腑,六腑屬陽,故頭面宜多見,成粒淡者為愈。痘瘡貴三四次陸續出者為佳,麻疹則貴一齊湧盡而便覺者為妙。凡以火照之,遍身如塗朱之狀者。此乃將出之兆,其形細密,見點鮮紅,與痘瘡密者相似,但疹子隨出隨沒,非若痘子以漸長大也。粒粒成瘡,非若斑之皮紅成片如蚊密之跡也。

然疹痘之色,不可同論,痘色最厭繁紅而疹偏喜通紅,蓋疹發於心,紅者,火之正色也,若色淡白者,是心血不足也,宜養血化斑湯主之。如色太紅豔,或微紫者,是血熱也。或出太甚者,並宜大青湯主之。若色黑者,是死症也。如勿鼻血者,邪從衄解,反為佳兆。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疹子和痘瘡出現的特徵及顏色的輕重判斷。痘瘡是由五臟產生,五臟性質屬於陰,所以通常會先在頭面部出現,數量不多是較好的情況。麻疹源自六腑,六腑性質屬於陽,因此頭面部應多出現,呈現顆粒狀且顏色較淺表示病情有改善。痘瘡最好分三到四次逐漸出現,而麻疹則是一次全部冒出後就能察覺纔是最好的情況。

當用燈光照射,全身看起來像塗了硃砂的狀態,這就是疹子即將出現的預兆,其形態細密,呈現鮮紅色的小點,類似密集的痘瘡,但疹子出現後會迅速消失,不像痘瘡會逐漸長大。它形成一個個小疹子,而不像斑疹那樣皮膚紅成一大片,看起來像是被大量蚊子叮咬過的痕跡。

然而,疹和痘的顏色不能一概而論。痘瘡最不希望看到的是過度的紅色,而疹子卻偏好全紅的顏色。因為疹子源自心臟,紅色正是火的正色。如果顏色偏淡白,代表心血不足,應該服用養血化斑湯來治療。如果顏色太紅或微微泛紫,代表血液過熱,或是疹子出現過多,都適合使用大青湯來調理。如果顏色變黑,這就是危急的情況。但如果流鼻血,可能是邪氣從鼻腔排出,反而是好轉的徵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