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餘毒門) (3)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餘毒門) (3)

1. 咳嗽脅痛

咳嗽者,痘疹常症也。有寒有熱,有實有虛。如自初出而咳嗽,至今未愈者,此肺氣不斂也,宜斂之潤之。如咳而熱,大便難,小便赤,或咳出血,肺葉焦舉者,此熱毒也,宜清利之。如咳而大便溏,小便清,身無大熱,而不渴者,此為虛也,宜補益之。若向不咳而今始咳,兼有鼻流清涕等候者,此風寒外感也,宜疏散之。

更有咳嗽而兩脅疼痛者,是餘毒在中而陰陽之氣不能升降也。《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兩脅之謂也,治宜但為解毒順氣。然亦有氣血兩虧,陰陽不暢者,則宜調養氣血而所苦自己。

白話文:

[咳嗽伴脅痛]

咳嗽是出疹期間常見的症狀,它可能是因爲受寒、發熱、體質實或是體質虛造成的。如果從疹子剛出現時就開始咳嗽,直到現在還沒好,這可能是肺部功能失調,應該使用藥物來收斂和滋潤肺部。

如果咳嗽伴有發熱,大便困難,小便顏色深紅,或者咳嗽時會咳出血,這可能是肺部受到熱毒影響,應該使用藥物來清除熱毒並利尿。

如果咳嗽時大便稀軟,小便顏色清淡,身體沒有明顯發熱,也不感到口渴,這可能是因爲體質虛弱,應該使用補藥來增強體質。

如果之前不咳嗽,現在突然開始咳嗽,並且伴有鼻涕等感冒症狀,這可能是受了風寒,應該使用藥物來驅散寒氣。

此外,如果咳嗽同時伴有兩側肋骨疼痛,這可能是體內的毒素沒有完全排出,導致陰陽氣血運行不暢。根據古籍記載,左右兩脅是陰陽氣血運行的通道,治療時應以解毒順氣爲主。然而,也可能是因爲氣血兩虧,陰陽不調,這時就應該調理氣血,病痛自然就會減輕。

以上翻譯儘量保持了原意,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2. 吐利蛔蟲及蛔厥狐惑疳蝕走馬疳赤白口瘡

痘後而吐利蛔者,此熱毒入里,其蟲為熱所蒸而出,熱在胃即吐蛔,熱在腸即利蛔,利者黃芩湯,加桃仁、艾葉;吐者,黃芩半夏湯,加烏梅、川椒。更有素不吐利。若聞食臭即吐而食已易飢者,此因胃虛已久,蟲無所食,故聞食臭即吐而食已易飢也。若吐蛔而手足厥冷者,是為蛔厥,並宜理中湯,加烏梅、川椒主之、切不可投以史君,檳榔之類。蟲未傷而入先困也。

更有雖不吐利而內蝕臟腑,乃為狐惑之症,其人好睡,嘿嘿不欲食,如上唇有瘡,則蟲蝕其肛,下唇有瘡,則蟲蝕其臟,其聲啞嘎,上下不安,故名狐惑。亦因水穀久虛,蟲無所食,故內蝕臟腑及肛而外見唇口也。此候最惡,麻疹後成者尤多,治宜化慝丸主之。如便結者。則以桃仁承氣湯加槐子利之。

若至唇落鼻崩,牙脫失聲者,不治。更有隻於牙齒齦肉潰爛者,此因痘疕脫去,痰水浸潰,為疳蝕瘡也,宜用綿繭散敷之。若氣臭而血出者,此又名為走馬疳瘡,是由熱在陽明也,宜內用黃連解毒湯,外敷馬鳴散。若至唇腫而浮,穿鼻破頰,潰喉腐肉,飲食不下者,不治。凡口唇生瘡而赤者,名曰赤口瘡,熱在心脾二經也。

白者,名曰白口瘡,又名鵝口瘡,熱在心肺二經也。並用洗心散服之。大便秘者,並用四順飲利之。然有脈微無力,脾元中氣虛寒,不能按納下焦。陰火上浮而為口瘡者,宜服附子理中湯即愈。

白話文:

在出痘後出現嘔吐或腹瀉且排出蛔蟲的情況,這表示熱毒已進入體內,蛔蟲因受到熱度刺激而被排出。如果熱度在胃部,就會出現嘔吐蛔蟲;如果熱度在腸道,就會導致腹瀉排出蛔蟲。對於腹瀉的情況,可以使用黃芩湯,並加入桃仁和艾葉;對於嘔吐的情況,可使用黃芩半夏湯,再添加烏梅和川椒。

另外,有些人平常不會嘔吐或腹瀉,但只要一聞到食物的味道就立即嘔吐,並且吃東西後很快又感到飢餓,這是因為胃部虛弱已久,蛔蟲找不到食物,所以一聞到食物味道就嘔吐,吃東西後也很快就又感到飢餓。如果嘔吐蛔蟲時伴隨手腳冰冷,這是蛔厥,應使用理中湯,加入烏梅和川椒治療,絕對不要使用史君、檳榔等藥物,因為這樣會讓蛔蟲未受傷害就先陷入困境。

有些病患雖然不會嘔吐或腹瀉,但蛔蟲會從內部侵蝕臟腑,這種病症稱為狐惑,患者會嗜睡,不想吃東西,如果上脣有傷口,表示蛔蟲正在侵蝕肛門;如果下脣有傷口,表示蛔蟲正在侵蝕臟腑,患者聲音沙啞,身心俱疲,因此稱為狐惑。這也是因為長時間營養不良,蛔蟲找不到食物,所以從內部侵蝕臟腑及肛門,並在嘴脣和口腔留下痕跡。這種情況非常危險,特別是在麻疹後發作的病例更多,治療上應使用化慝丸。如果排便困難,可以使用桃仁承氣湯,加入槐子來通便。

如果嘴脣掉落、鼻子崩塌、牙齒脫落、失去聲音,這已經無法治療了。另一種情況是牙齒和齦肉潰爛,這是因為出痘後,痰水浸潤導致的疳蝕瘡,應使用綿繭散外敷。如果口氣臭且出血,這又稱為走馬疳瘡,是由於陽明經絡過熱,應內服黃連解毒湯,外敷馬鳴散。如果嘴脣腫脹浮腫,穿透鼻子,破壞面頰,潰爛喉嚨,腐蝕肉體,無法進食,這已經無法治療了。一般來說,如果嘴脣生瘡且呈紅色,稱為赤口瘡,這是心脾兩經的熱度造成的。

如果是白色瘡,稱為白口瘡,又稱為鵝口瘡,這是心肺兩經的熱度造成的。都可用洗心散服用。如果大便乾燥,也可以使用四順飲來通便。然而,有些病患脈搏微弱無力,脾臟中氣虛弱寒冷,無法控制下焦,陰火上升導致口瘡,應服用附子理中湯即可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