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餘毒門) (2)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餘毒門) (2)
1. 餘毒諸論
痘癰治法,先宜審氣而論虛實,察部位而加引經以治,如頭加白芷、升麻、川芎:上身倍加桔梗;手加薄荷;腰加桂仲;腿膝加牛膝、木瓜,是其略也。若氣實能食,大便堅者,則用排毒散以疏利之,食小氣虛者,則十宣散之類,以托裡之。毒淺而小者,則用小柴胡湯,加減服之,外用拔毒膏以貼之,此治腫瘍之法也。
若已成腫,則審其毒之重輕,或氣或血之虛弱,宜解毒而補托之,潰而成膿未破者,則用針以決去其膿,勿使內潰。如已潰破者,則一十全大補湯主之,兼略解餘毒,此治潰瘍之法也。然氣血易凝滯於溥曲之所,故痘毒多發於手肘腕處,足膝膕中。其在手腕者,屬太陰肺,在足膕在者,屬太陰脾,並宜解毒內托散主之。
然癰由於痘,而痘為陽毒,故謂痘癰;多是實毒血熱,所以多用清熱涼血為主,然亦有氣血虛寒,元神弱者,而用涼血敗毒、必致成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故貴合宜而用,藥不執方也。
夫痘毒蘊於肌膚而鬱熱不散,則榮衛不能運行,是以結為瘡癤,重則赤腫而成癰毒,未膿宜急解表消毒,令其易散,及已成膿,則宜涼血活血,解毒托裡,使其易愈。若膿已熟者,必須以針刺去其膿,外用膏貼不刺,則害傷筋骨,不貼則毒反內攻。然凡腫毒初起,血知痛色活,易種易膿易收者,是有元氣而赤淺,吉之兆也。
反此者,凶之徵也。併發於十二朝內者,多在腿腳,因痘毒之氣,傳注在下也。生於湧泉衝陽者,凶。若成於足內踝太谿者,死,以毒發於腎也。若在十六朝外者,其氣已升,毒隨上達,故多見於上部及頭頂也,每多無事。凡痘後有遍身瘡癬,如疥如癩,膿血侵淫,皮膚潰爛,日久不愈者,此毒氣瀰漫於皮膚,宜升麻葛根湯類主之。若因得掐成瘡者,只以百花膏余之。
更有身發紅點,不腫不痛者,斑也,宜投化斑湯加玄參、地黃之類。又有發為赤火丹瘤者,此惡候也。其毒紅腫作痛。手不可近,流移上下,宜內用小柴胡加生地黃激發,玄參化毒湯,外用砭法,去其惡血,否則,頭上起者,過心即死,足上起者,過心腎即死。
白話文:
關於痘瘡引起的癰腫治療方法,首先要仔細觀察病人的體質,分辨是虛證還是實證,並根據發病部位選擇對應的引經藥來治療。例如:頭部加白芷、升麻、川芎;上半身多加桔梗;手部加薄荷;腰部加桂枝、杜仲;腿部和膝蓋加牛膝、木瓜。這些只是大概的原則。如果病人體質強壯、食慾好、大便乾燥,就使用排毒散來疏通排泄;如果病人食慾差、體質虛弱,就用十宣散之類的藥來扶正。如果毒比較淺而且小,可以用小柴胡湯加減服用,外用拔毒膏敷貼,這是治療腫瘍的方法。
如果腫塊已經形成,就要判斷毒邪的輕重,以及氣血的虛弱程度,應該用解毒藥,同時用補托藥來輔助。如果已經化膿,但膿還沒破,就用針刺破,讓膿流出來,不要讓它在內部潰爛。如果已經潰破,就用十全大補湯為主,同時略微解一下餘毒,這是治療潰瘍的方法。氣血容易停留在彎曲的地方,所以痘毒常常發在手肘、手腕、腳膝蓋後面的凹處。長在手腕的屬於肺經,長在腳膝後面的屬於脾經,都應該用解毒內托散來治療。
癰是因為痘瘡引起的,痘瘡是陽毒,所以稱作痘癰,大多是實證熱毒血熱,所以多用清熱涼血的藥物為主。但也有氣血虛寒、體質虛弱的人,如果用涼血敗毒藥,會導致腫塊不能潰破,或者潰破後難以收口。所以用藥要合適,不能拘泥於固定的方子。
痘毒鬱積在皮膚裡面,熱邪散不出去,導致營衛之氣不能正常運行,所以就結成瘡癤,嚴重的話會紅腫成癰毒。沒化膿的時候要趕快用解表解毒藥,讓它容易消散。如果已經化膿,就要用涼血活血、解毒托裡的藥,讓它容易痊癒。如果膿已經熟了,必須用針刺破讓膿流出來,外敷藥膏,不刺破的話會傷害筋骨,不敷藥膏的話毒會反向內攻。一般來說,腫毒剛開始的時候,如果血脈顏色鮮活,有疼痛感,容易化膿,也容易消退,代表元氣尚足,屬於吉兆。
如果情況相反,則是凶兆。如果在出痘後的十二天內,多發在腿腳,因為痘毒之氣向下傳注的緣故。如果長在腳底的湧泉穴或腳背的衝陽穴,就屬於凶險。如果長在腳內踝的太谿穴,則會死亡,因為這是毒邪侵犯腎臟的表現。如果發病在十六天之後,表示毒氣已經上升,毒隨之上達,所以多見於上半身和頭頂,這種情況大多沒有危險。如果痘瘡之後全身出現瘡癬,像疥瘡、癩瘡一樣,膿血蔓延,皮膚潰爛,久久不癒,這是毒氣擴散到皮膚的緣故,應該用升麻葛根湯之類的藥來治療。如果是因為抓掐而造成的瘡,只用百花膏塗抹就可以了。
還有一種情況是身體出現紅點,不腫不痛,這是斑疹,應該用化斑湯加玄參、地黃之類的藥來治療。還有出現紅色丹瘤的,這是惡候,毒邪紅腫疼痛,不能靠近,會到處游走,應該內服小柴胡湯加生地黃來激發,外用玄參化毒湯,並用砭石療法刮除惡血,否則如果長在頭上,毒邪進入心臟就會死亡,如果長在腳上,毒邪進入心腎也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