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餘毒門) (1)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餘毒門) (1)

1. 痘疹全集卷三十一(餘毒門)

2. 餘毒諸論

夫痘密漿水清,痂後或發癰腫,人固知為餘毒矣。殊不知氣高而喘息作聲,掀胸抬肚者,餘毒之在肺也。痰涎稠黏,咬呀戛齒,泄瀉口臭者,餘毒之在脾胃也。盜汗而發熱煩渴,睡中多驚者,餘毒之在心也。目痛善怒,餘毒之在肝也。耳骩尚熱,餘毒之在腎也。身腫不消,壯熱不清,鬱鬱不樂,諸經皆有餘毒也。

《痘科》云:痘後餘毒,一者疥,二者癰,三者目赤。疥者,心病也。癰者,脾病也。目赤者,肝病也。然胎毒之發,五臟各有。一名心,心為斑,脾為疹,肺為膿泡,肝為水泡,腎為黑陷。即發熱之初,五臟俱有現症。如呵欠驚悸屬心,項急頓悶屬肝,噴嚏咳嗽屬肺,吐瀉昏睡屬脾,耳骩足冷屬腎。

可獨餘毒,只言三臟,況三臟之症,又不止於此,或者舉其重而言之,欲人推廣以及耳。如毒歸於心,則為斑疹、為驚博、為壯熱、為丹、為諸血證。如毒歸於肝,則為悶亂、為卵腫、為乾嘔、為諸目病、為手足拘攣。如毒歸於肺,則為咳、為喘、為衄血、為肩臂疼痛,或瘡乾燥皺揭。

如毒歸於脾,則為口穢、為吐瀉、為腫脹、為腹痛、為不食、為手足病。如毒歸於腎。則為黑陷、為多睡、為腰痛、為卒失聲,甚則為敗瘡骨病而死。如毒歸腸胃則為泄利、為便膿血、為腸鳴失氣、為大便不通。如毒歸於膀胱,則為小腹滿痛、為溺血、為遺尿、為頭腫痛、為目上視。

惟臟腑氣血未至大虛,則餘毒不能內伏,治者失於清解,則毒氣逗遛經絡,外不得泄於肌表,內不得入於臟腑,聚而不去,遂為之癰。甚者,頭項腦脅,手足肢節,盡皆腫痛。根淺者,易治。若根深蔓引,不獨一二處者,則為潰筋傷骨而成廢疾,或綿延日久而死。至於目赤者,肝血既虛,火乘空竅也。

疥癩者,血虛伏熱,乃毒之最輕者也。

夫痘順者,其本疏,其毒微,自然易出易靨而無餘毒。險者,其本密,其毒盛,自然難出,雖靨而有餘毒逆者,或陷伏,或倒靨,幸賴脾胃素強,調治又早,是以症雖得痊而餘毒未盡,因乃發而為病,多犯疥癰,目赤,痘毒,藉此消除,故凡痂落而口不渴,身體元熱,大小便調,腹中無痛,精神漸壯,飲食漸加,痂瘢紅潤者,此無餘毒也。若身熱而渴,譫語驚搐,六脈浮洪。

腹痛吐瀉,或小便赤澀,大便堅秘,精神昏憒,痂瘢赤紫,四肢倦怠,飲食減少者,此有餘毒伏藏也,便須審其表裡虛實,及陽虛陰虛而加治之。然至痘瘡之後,則內外俱虛,最要避寒暑,戒先澡,以養其表;節飲食,遠房室,以養其里。

倘表裡失調,榮衛氣逆,皆可成癰成痘,豈必待因於何毒!故毒者,偏陰偏陽,勝之所致,豈真有形惡劣之謂歟!又不可因虛而概用溫補,蓋靨後原宜清解餘毒,但不可太用清涼,蓋氣血大虛之後,寒多真寒,熱多假熱,熱去而寒易起也。至於痘未靨,痂未落之際,尤不可過用寒涼,還退其熱,否則,未靨之痘,不藉燒廢,何自而靨?未落之痂,不藉陽和,何自而落?其為害也甚矣。

白話文:

水痘的漿液清澈,結痂後如果又出現癰腫,大家當然知道這是餘毒所致。但實際上,如果出現呼吸急促且有聲音、胸部抬起、肚子鼓脹的情況,這是餘毒在肺部的表現;如果出現痰涎黏稠、磨牙、腹瀉、口臭等情況,這是餘毒在脾胃的表現;如果出現盜汗、發熱、口渴、睡覺時容易驚醒等情況,這是餘毒在心臟的表現;如果出現眼睛疼痛、容易發怒等情況,這是餘毒在肝臟的表現;如果出現耳朵發熱等情況,這是餘毒在腎臟的表現;如果出現全身浮腫不消退、高燒不退、心情鬱悶不樂等情況,這是各個經絡都有餘毒的表現。

《痘科》書中說:水痘後的餘毒,有三種表現,一是疥瘡,二是癰腫,三是眼睛發紅。疥瘡是心臟的疾病,癰腫是脾臟的疾病,眼睛發紅是肝臟的疾病。然而胎毒發作時,五臟都會有各自的症狀。心臟表現為斑點,脾臟表現為疹子,肺臟表現為膿皰,肝臟表現為水泡,腎臟表現為黑色凹陷。剛開始發熱時,五臟都會有明顯的症狀,比如打哈欠、驚悸屬於心臟,脖子僵硬、胸悶屬於肝臟,打噴嚏、咳嗽屬於肺臟,嘔吐、腹瀉、昏睡屬於脾臟,耳朵發熱、腳冷屬於腎臟。

但為什麼只說餘毒只影響心、肝、脾三個臟器呢?況且這三臟的症狀也不止這些。或許是只列舉了比較嚴重的症狀,希望人們能舉一反三。如果毒邪歸於心臟,就會出現斑疹、驚悸、高燒、丹毒、各種出血症狀。如果毒邪歸於肝臟,就會出現胸悶、睾丸腫大、乾嘔、各種眼疾、手腳抽筋。如果毒邪歸於肺臟,就會出現咳嗽、喘息、流鼻血、肩臂疼痛,或瘡口乾燥脫皮。

如果毒邪歸於脾臟,就會出現口臭、嘔吐、腹瀉、腫脹、腹痛、食慾不振、手腳疾病。如果毒邪歸於腎臟,就會出現黑色凹陷、嗜睡、腰痛、突然失聲,嚴重的話會導致瘡瘍潰爛、骨頭病變而死亡。如果毒邪歸於腸胃,就會出現腹瀉、便血、腸鳴、放屁、大便不通。如果毒邪歸於膀胱,就會出現小腹脹痛、尿血、遺尿、頭腫痛、眼睛向上看。

如果人體的臟腑氣血沒有虛弱到極點,那麼餘毒就無法潛伏體內。如果醫生治療時沒有及時清除餘毒,那麼毒氣就會停留在經絡中,無法從體表排出,也無法進入臟腑,積聚而不散,於是就會形成癰腫。嚴重的話,頭部、頸部、腦部、胸脅部、手腳關節等都會腫痛。如果癰腫的根部較淺,比較容易治療。如果根部很深,蔓延很多地方,就不只一兩個地方的問題了,可能會導致筋骨潰爛、傷殘,或是長期拖延導致死亡。至於眼睛發紅,是因為肝血虛弱,火邪乘虛而入導致的。

疥瘡,是血虛有伏熱,是餘毒中最輕微的表現。

如果水痘發出的順利,表示身體的根本強健,毒性輕微,自然容易發出、結痂,不會有餘毒。如果水痘發出的不順利,表示身體的根本虛弱,毒性強盛,自然難以發出,即使結痂了也容易有餘毒。逆症者,可能出現水痘隱伏或倒陷,幸好平時脾胃比較強健,且能及早治療,所以雖然症狀得到緩解,但餘毒沒有完全清除,因此會引發疾病,多數會出現疥瘡、癰腫、眼睛發紅等症狀。藉由這些症狀可以將餘毒消除。如果結痂脫落後,沒有口渴、身體沒有發熱、大小便正常、腹部沒有疼痛、精神逐漸好轉、食慾漸漸增加、疤痕紅潤,表示沒有餘毒。如果身體發熱且口渴、胡言亂語、驚厥抽搐、脈象浮大有力、腹痛腹瀉、小便赤澀、大便乾結、精神恍惚、疤痕紅紫、四肢疲倦、食慾下降,表示有餘毒潛伏,必須仔細辨別表裡虛實,以及陰虛陽虛,來進行治療。水痘之後,身體內外都比較虛弱,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寒冷暑熱,不要過早洗澡,以養護體表;節制飲食,遠離房事,以養護內部。

如果表裡失調,營衛之氣逆亂,都可能形成癰腫、痘瘡,豈一定要等到毒邪發作才發病呢?所謂的毒,不過是偏陰或偏陽,強盛之後導致的結果,難道真的有什麼有形體的邪惡物質嗎?又不能因為身體虛弱就隨意使用溫補藥,因為結痂後應該清除餘毒,但也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因為氣血大虛之後,寒症可能是真寒,熱症可能是假熱,熱退之後寒症容易出現。至於水痘還沒結痂、痂還沒脫落的時候,更不能過度使用寒涼藥來退熱,否則,還沒結痂的水痘沒有藉由熱邪發出,怎麼結痂呢?還沒脫落的痂沒有陽氣的溫煦,怎麼脫落呢?這樣做造成的危害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