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9)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9)
1. 藥論
倘此旨未達,逐症尋求,既治其上,又攻其下,既療其彼,復顧其此,本之不揣,藥無精一,如著百家衣,徒為識者笑,救頭救腳之譏,寧能免夫。要知一身所犯,病情雖多,而其源頭,只在一處,治其一,則百病消,治其餘,則頭緒愈多,益增別病。蓋古今億萬人之形體雖殊,而其相傳相成之臟腑、陰陽則一,百病之害人雖異,而治法不外乎氣血虛實之間,虛實既明,而寒熱亦在其中。正強邪盛者,亟祛邪以保正,正弱邪強者,亟保正以御邪,務使神氣勿傷,長有天命。
蓋岐黃仁術,原重生命以治病,故每重本而輕標,何今之人,徒知治病而不顧生命,每多遺本顧末,不惟不勝治,終亦不可治也。故能於虛實寒熱邪正處灼然明辨,則益心之陽,寒亦通行,強腎之陰,熱亦痊可。發舒陽氣,以生陰精,滋養陰精,以化陽氣,或養正而邪自除,或驅邪而正始復,或因攻而為補,或借補為攻,治千萬種之疾病,統不出乎一理之陰陽。
苟臨症狐疑,不知所重,姑以輕和之劑,以圖萬一之功,昔有直入之兵,焉望捷得之效?因循待斃,亦何異於操刃殺人!此皆不求至理,徒守成方者之誤也。
白話文:
如果不能理解這個道理,就針對每個病症去尋找對應的療法,有時治上面的病,又去攻治下面的病;有時治療這個病,又去顧慮那個病,卻不去考慮疾病的根本原因。這樣用藥就無法精確專一,就像穿著百家衣一樣,只會被內行的人嘲笑,落得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譏諷,怎麼能避免呢?
要知道,人體所患的疾病,雖然病情繁多,但它的源頭往往只有一個。治療這個源頭,那麼各種疾病就能消除;如果去治療其他枝節,就會使病情更加複雜,反而增加新的疾病。因為古往今來億萬人,身體的形狀雖然不同,但他們相互傳承的臟腑、陰陽之理卻是一致的。各種疾病的危害雖然不同,但治療方法都離不開氣血虛實的範疇。只要能明白虛實,那麼寒熱的狀況也就包含其中了。
當正氣強盛,邪氣也強盛的時候,就要趕快祛除邪氣來保護正氣;當正氣虛弱,邪氣強盛的時候,就要趕快保護正氣來抵禦邪氣。務必要使人的精神不受到傷害,才能長壽。
岐黃醫術,本來重視生命而治療疾病,所以總是重視根本而輕視枝節。為什麼現在的人只知道治療疾病,卻不顧及生命?總是捨本逐末,這樣不僅不能治好病,最終也是無法治癒的。所以,如果能夠清楚地辨別虛實寒熱和邪正的狀況,那麼補益心陽,寒症也能通暢;強壯腎陰,熱症也能痊癒。舒發陽氣,就能產生陰精;滋養陰精,就能化生陽氣。或者補養正氣,邪氣自然消除;或者驅除邪氣,正氣才能恢復。或者因為攻邪而達到補益的效果,或者藉助補益來達到攻邪的目的。治療千萬種疾病,都離不開陰陽這個根本道理。
如果臨證時猶豫不決,不知道應該重視哪個方面,只是姑且使用輕微平和的藥物,想要碰碰運氣。就像古代不直接進攻的軍隊,怎麼能指望取得勝利呢?這樣拖延等死,跟拿刀殺人又有什麼區別呢?這些都是不探求根本道理,只是墨守成規的人所犯的錯誤。
2. 論醫者病家得失
夫醫也者,近之治身,消患於未兆,遠之治人,廣惠於無窮。然非研求《靈》、《素》,得心應手,勿能及也。至於病者聽醫,猶聽神明,然醫良而聽之,宜也。若學術未工,則自信不確,而病家疑信居半,尤宜然也。但病有淺深,則效有遲速,倘病在腠理,而不奏功於響應,誠罪在醫術之庸,若勢近膏肓,效安期於旦夕,旦不效夕更,夕不效且更,則雖有神聖,亦不能盡其技矣。
故天下不尊醫,醫亦不自尊,病家急而求醫,醫亦急而求術,古之人藝精而試,今之藝試而精,古之人以法治病,今之人以病合法,古之人因症處方,今之人以方處症,殊不知先賢徒詳病情,不設方劑者,蓋不欲以一定之跡,應無窮之變也,因庸下者,苦於莫窺玄奧,證治無從守式,於是漢世以降方法繁與,如奕之有勢,反正逆從勢之用也。
運氣不濟,古今易轍,風土異宜,強弱異稟,貴賤異境,老少異軀,新久異法,內外異因,局之變也。若執一定之勢,以應千變之局,其有不敗者幾希!故貴學者,熟詳天地陰陽,參透生人原始,如何生髮之機無窮,如何化源之機乃絕,如何而諸危症可以回生,如何而諸輕症得以變重。
立定大綱,統其要領,臟腑經絡既明,標本虛實識透,始由至奇至繁至遠之文章,終歸最平最純最近之一理,千變萬化。《經》所謂一言而終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醫生和病人之間的關係以及醫學研究的重要性。內容如下:
醫生的職責,近看是為了治療身體疾病,在問題發生前就將它消除;遠看是為了照顧人羣,無窮無盡地散播恩惠。然而,若非深入研究《黃帝內經靈樞》和《黃帝內經素問》,達到心手相應的境界,這些都是無法實現的。對於病人來說,他們信任醫生就像信任神明一樣。然而,如果醫生的醫術尚未純熟,那麼他對自己的信心就不夠堅定,病人對醫生的信任也會因此減半。尤其是當病情有淺有深,療效也就會有快有慢。如果只是皮膚表層的小病,而醫生卻無法迅速見效,那確實是醫生的醫術平庸。但若是病入膏肓,又怎能期待醫生能在一夕之間就將病治好呢?如果早上沒有效果,晚上換醫生;晚上沒有效果,再換醫生,即使有再高明的醫生,也無法完全發揮他的醫術。
所以,社會上的人們不尊重醫生,醫生自己也不自重。病人急著找醫生,醫生也急著尋找醫術。古人是先精通醫術才開始行醫,現在的人是先行醫再慢慢精進醫術。古人是以法律規範來治病,現在的人是根據病情來配合法律規範。古人是根據病症來開藥方,現在的人是根據藥方來判斷病症。其實,古人之所以詳細描述病情,但不設定具體藥方,是因為他們不想用固定的模式去應對無窮無盡的變化。然而,對於那些醫術平庸的人來說,他們無法理解其中的深奧,因此在治療上沒有一定的規則可以遵循。從漢代開始,醫方的數量開始增多,就像下棋一樣,正反、順逆都是棋局中的策略。
隨著時代的變遷,風土人情、身體狀況、社會地位、年齡大小、病程長短、病因內外等都會影響病情的發展。如果固守某種特定的治療方式來應對千變萬化的病情,那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對於醫學研究者來說,應該熟練掌握天地陰陽的原理,深入理解生命的起源,探究生命無窮的生長機制,明白病源枯竭的原因,並找出如何挽救危重病情,以及如何防止輕微病情惡化的方法。
確定好大方向,掌握核心要點,對臟腑、經絡有清晰的認識,對正邪、虛實有透徹的理解。最終,無論多麼複雜、多變的病情,都能歸結為一個簡單、純粹、直觀的道理,這就是經典所說的一言以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