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1)
雜症大小合參卷六 (1)
1. 頭痛頭風大小總論合參
《經》曰: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又曰: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總之,頭為諸陽之首,以象天,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於頭,為至清至高之處,故為天象,謂之元首,言其至尊,不可犯也。凡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以為常度,則無頭痛之患。
若外因風寒霧露之觸,內因痰火濕熱之熏,痛由起矣。至於真頭痛者,其腦盡痛,而手足寒,且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蓋四肢為諸陽之本,痛盡腦而寒至節,則元陽虧敗,氣血虛極,陰邪真中髓海於泥丸宮中,非藥所能愈,蓋其根先絕也。書又曰:腦為髓海,受邪則死,灸百會穴,猛迸大劑參附,亦有生者焉。
白話文:
古籍記載,風氣沿著風府穴向上,就會引起腦風;洗完澡後受風,則會導致頭風。頭痛、耳鳴、九竅不通,皆與腸胃有關。頭部是諸陽之首,象徵著天,六腑的清陽之氣、五臟的精華之血都匯聚於頭部,是至清至高之處,所以稱為天象、元首,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不可輕易冒犯。手的三陽經脈從手部通向頭部,腳的三陽經脈從頭部通向腳部,這是正常的運行規律,就能避免頭痛。
若因風寒霧露的侵襲,或痰火濕熱的熏蒸,就會引起頭痛。真正的頭痛,會伴隨腦部劇烈疼痛、手足冰冷、青筋直達關節,早上發病晚上死亡,晚上發病早上死亡。這是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頭痛至腦部,寒氣直達關節,代表元陽虧敗,氣血虛極,陰邪入侵髓海,直達泥丸宮,藥物無法治療,因為病根已經斷絕。古籍也記載,腦部是髓海,受到邪氣侵襲就會死亡,可以用灸百會穴的方法,猛烈地服用大劑量的參附藥物,也有生還的可能。
頭痛頭風,非二證也,在新久去留之分耳。淺而近者,名頭痛,其痛卒然而至,易於解散速安也;深而遠者,名頭風,其痛作止不常愈後遇觸復發也。手足三陽之脈,皆上循於頭,為諸陽之會,六陰脈至頸而還,惟厥陰上入吭嗓,連目系出額,故當於七經辨之,屬痰者,居多,然有風寒濕熱火痰,及氣虛血虛,食鬱瘡毒之別,皆能傷於脈道而為病也。
傷於太陽則在後,陽明在額,挾鼻與齒,少陽兩角,厥陽屬巔頂,而多吐涎,須尋風尋火,在氣在血,晰其虛實表裡,而便得病情矣。
《經》之論頭痛,風也、寒也、虛也。皆六氣相侵,與真氣相搏,經氣逆上,干於清道,不得運行,壅遏而痛也。天氣六淫之邪,人氣五賊之變,皆能相害,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絡,與氣相搏,鬱而成熱,脈滿而痛。若邪氣稽留,脈滿而氣血亂,則痛乃甚,此實痛也。
白話文:
頭痛和頭風雖然名稱不同,但其實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表現。頭痛症狀較輕、位置較淺、發作迅速且容易緩解;頭風則症狀較重、位置較深、發作時間不固定,容易反覆。人體頭部經絡複雜,手足三陽經都上行至頭部,為陽氣匯聚之處,六陰經則在頸部回流,只有厥陰經上行至喉嚨,連接眼睛,並從額頭穿出。因此,頭痛頭風需從七經辨證,其中以痰濕為多,但也有風寒濕熱火痰,以及氣虛血虛、食積、瘡毒等因素導致,這些因素都能損傷經脈而引起疾病。
如果頭痛位於頭後部,則可能是太陽經受傷;位於額頭、鼻側、牙齒附近,則可能是陽明經受傷;位於兩側太陽穴,則可能是少陽經受傷;位於頭頂,並且伴隨吐口水,則可能是厥陰經受傷。此外,還要根據病情的虛實表裡、風寒濕熱等因素來判斷。
古籍中認為頭痛的原因可能是風、寒、虛,都是六氣侵犯人體,與正氣相搏,導致經氣逆行,阻塞清道,不能運行,從而引起疼痛。天氣中的六淫邪氣和人體的五賊之變,都能互相傷害,阻礙人體的清明之氣,或阻塞經絡,與氣血相搏,形成熱邪,使脈絡充盈而疼痛。如果邪氣停留,導致脈絡充盈、氣血紊亂,就會加重疼痛,這就是實證頭痛。
寒濕所侵,真氣虛弱,雖不相搏成熱,然邪客於脈外,則血泣脈寒,捲縮緊急,外引小絡而痛,得溫則止,此虛痛也。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重而天陰轉甚;因痰痛者,昏重而欲吐不休;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慄;氣虛痛者,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善驚惕,其脈芤。頭痛自有多因,古方必兼風藥者,以高巔之上,惟風可到。
味之薄者,陰中之陽,自地升上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假引經,且散其抑遏也。若疏散太過而痛,及服辛散而反甚者,不防用酸收以降之。若年衰氣弱,清氣不能上升,而濁陰犯之,以作痛者,宜升陽補氣而自愈。若血虛之頭痛,必處眉尖後,近髮際而上攻頭目,宜用芎歸養血而自愈。
白話文:
寒濕入侵身體,導致真氣虛弱,雖然沒有引起熱症,但邪氣停留於脈外,使血液凝滯,血管冰冷收縮,疼痛會向外蔓延到小血管,遇到溫暖就會減輕,這就是虛痛。
因為風引起的疼痛,會抽搐怕風;因為熱引起的疼痛,會心煩怕熱;因為濕引起的疼痛,會頭重並感覺陰天加重;因為痰引起的疼痛,會昏沉想吐卻吐不出來;因為寒引起的疼痛,會緊縮怕冷發抖;因為氣虛引起的疼痛,會怕勞動,脈搏有力;因為血虛引起的疼痛,會容易驚嚇,脈搏虛弱。
頭痛的原因有很多,古方中一定會加入祛風藥,因為頭頂最高處,只有風才能到達。
味道清淡的食物,屬於陰中之陽,從地底升上來。在風寒濕邪引起的病症中,它們是正用,即使是虛證或熱證,也可以藉助它們引經,並散解其阻遏之氣。如果疏散太過導致疼痛加重,或服用辛散藥物反而加重病情,可以用酸味收斂來降低其作用。如果年老體衰,氣虛無法上升,濁陰侵犯而引起疼痛,就應該升陽補氣,自然會痊癒。如果血虛引起的頭痛,會集中在眉尖後,靠近髮際,向上攻向頭目,就應該用芎歸養血,自然會痊癒。
然新而暴者,但名頭痛,深而久者,名為頭風。頭風必害眼者。《經》所謂東風生於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空竅,且由精髓腦之不足,而外邪易於以深入也。
厥頭痛者,手三陽之脈,受風寒而伏留不去,上干於頭,其氣不循經隧而逆行,故名曰厥。
久頭痛病,略感風寒便發,而至塞目重綿厚帕包裹者,此屬鬱熱。本熱而標寒,世人不識,率用辛溫解散之藥,暫時得效,誤認為寒,殊不知因其本有鬱熱,毛竅常疏,故風寒易入,外寒束其內熱,閉逆而為痛,辛熱之藥,雖能開通閉逆,散其標之寒邪、然以熱濟熱,病本益深,惡寒愈甚矣。惟當瀉火涼血為主,佐以辛溫散表之劑,以從治法治之,則病可愈,而根可除也。
白話文:
新發生的頭痛,叫做頭痛,持續時間長且嚴重的頭痛,叫做頭風。頭風必定會影響眼睛。《經》上說東風生於春季,病在肝臟。眼睛是肝臟的竅竅,肝風動則邪氣傷害空竅,而且由於精髓腦不足,外邪更容易深入。
突然發生的頭痛,是手三陽經脈受到風寒侵襲,停留在體內不去,向上侵犯頭部,氣息不循經脈而逆行,所以叫做厥頭痛。
長期頭痛的患者,稍微感受風寒就會發病,並且感到眼睛脹痛,像是被厚厚的布包裹一樣,這是屬於鬱熱。本質是熱,而表現為寒,世人都不認識,往往使用辛溫解表的藥物,暫時有效,就誤認為是寒,殊不知因為體內本來就有鬱熱,毛孔經常疏鬆,所以風寒容易侵入,外寒束縛內熱,閉塞不通而導致疼痛。辛熱藥物雖然可以開通閉塞,散去表面的寒邪,但是以熱治熱,病根會更加深,惡寒更加嚴重。只有瀉火涼血為主,配合辛溫散表的藥物,從根源上治療,才能治癒疾病,消除病根。
頭痛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蓋火性炎上,其痛發劈,有可吐者,有可下者,東垣曰:濕熱在頭而痛者,當以苦吐之,如瓜蒂散、濃茶之類是也。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有屬於風者,有屬於寒者,有屬於半寒為偏頭痛者,有屬於濕者,有屬於火鬱者,有屬於外感有餘,有屬於內傷不足,傷食傷酒,種種症候,皆以頭痛,總由清陽不升,濁陰上犯也。
感冒頭痛,宜防風、羌活、藁本、白芷,即所謂新沐中風為首風。風熱在上頭痛,宜天麻、蔓荊子、臺芎、酒製黃芩。肥白人頭痛,是氣虛,宜黃耆酒洗生地、南星。形瘦蒼黑之人頭痛,是血虛,宜當歸、川芎、酒黃芩之類。太陽頭痛,惡風寒,脈浮緊,其痛在巔頂,與兩額角,川芎、羌活、獨活、麻黃之類為主,為沖頭痛。少陽頭痛,脈弦細,往來寒熱,其痛連耳根,柴胡黃芩為主。
白話文:
頭痛的病因與治療:
古代醫書關於頭痛的描述:
頭痛大多是由於痰濕引起的。疼痛劇烈者,火氣旺盛,因為火性炎上,所以疼痛會像劈裂一樣劇烈。有些人會伴隨嘔吐,有些人會伴隨腹瀉。東垣(指李杲)說:濕熱停滞在頭部而引起疼痛者,應該用苦寒之藥來吐出濕熱,例如瓜蒂散、濃茶等。
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去除。頭痛可分為風寒、濕熱、火鬱、外感、內傷、食積酒傷等多種原因,其中有屬於風寒、半寒偏頭痛、濕熱、火鬱、外感餘邪、內傷不足、食積酒傷等,種種症狀,都表現為頭痛。總體而言,頭痛是因為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濁陰之氣上犯所導致。
感冒頭痛:
感冒頭痛,宜用防風、羌活、藁本、白芷等藥物治療,這也是俗稱的新沐中風(受風寒而引起的頭痛)。
風熱頭痛:
風熱在上而引起頭痛,宜用天麻、蔓荊子、川芎、酒製黃芩等藥物治療。
肥胖之人頭痛:
肥胖之人頭痛,是因為氣虛,宜用黃耆酒洗生地、南星等藥物治療。
瘦弱之人頭痛:
形瘦蒼黑之人頭痛,是因為血虛,宜用當歸、川芎、酒黃芩等藥物治療。
太陽頭痛:
太陽頭痛,怕風寒,脈象浮緊,疼痛位於頭頂和兩側太陽穴,宜用川芎、羌活、獨活、麻黃等藥物治療,屬於沖頭痛。
少陽頭痛:
少陽頭痛,脈象弦細,往來寒熱,疼痛連及耳根,宜用柴胡、黃芩等藥物治療。
注:
- 文中括號內的文字為中藥名,方便現代人理解。
陽明頭湧,自汗,發熱惡寒,脈浮緩長實,其痛連目眥,鼻乾齒頰目疼,升麻、葛根、石膏、白芷為主。太陰頭痛,必有痰,體重或腹痛,或痰癖,脈沉緩,以蒼朮、半夏、南星為主。少陰頭痛,足寒氣逆,為寒厥,其脈沉細,麻黃、細辛、附子湯主之。厥陰頭項痛,或吐痰沫厥冷,其脈浮緩,以吳茱萸湯主之。
然太陰、少陰,有身熱而無頭痛,厥陰有頭痛而無身熱,若身熱又頭痛,屬陽經也。血虛頭痛,連魚尾相連者,當歸、川芎為主,以潤風燥經。所謂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氣虛頭痛,人參、黃耆為主,以升清陽,《經》所謂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是也。偏頭痛者少,少陽相火也。
白話文:
太陽穴部位頭脹痛,伴隨自汗,發熱惡寒,脈象浮緩而有力,疼痛延伸至眼角,鼻乾、牙齒、臉頰和眼睛疼痛,以升麻、葛根、石膏和白芷為主藥。太陰頭痛,必定伴隨痰濕,體重增加或腹部疼痛,或有痰飲積聚,脈象沉緩,以蒼朮、半夏和南星為主藥。少陰頭痛,伴隨足部冰冷、寒氣逆上,屬於寒厥,脈象沉細,以麻黃、細辛和附子湯為主藥。厥陰頭頸部疼痛,或伴隨吐出痰沫、厥冷,脈象浮緩,以吳茱萸湯為主藥。
不過,太陰和少陰頭痛,可能出現發熱卻沒有頭疼的現象,而厥陰頭痛卻可能沒有發熱;若同時出現發熱和頭痛,則屬陽經病症。血虛頭痛,疼痛連續到耳後魚尾紋部位,則以當歸和川芎為主藥,用來滋潤風燥經絡。頭痛耳鳴、九竅不通,都是腸胃功能失調造成的。氣虛頭痛,以人參和黃芪為主藥,用來提升清陽之氣,《經》書中所說的「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頭為之苦傾」就是這個道理。偏頭痛則屬於少陽經相火亢盛。
有痰者多,在左屬風屬火,多血虛,宜薄荷、荊齊、川芎、當歸,在右屬痰,屬熱,多氣虛,宜蒼朮、半夏、酒芩為主。若屬濕痰,川芎、南星、蒼朮為主。氣血俱虛頭痛,調中益氣湯,內加川芎三分,蔓荊子二分,細辛二分,其效如神。厥逆頭痛者,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以羌活附子湯主之。
腎虛頭痛,即《經》所謂下虛上實,由相火上衝,氣逆上行,痛不可忍,用補中湯加芎歸,或姜附理中湯。太陰頭痛,必有痰也。少陰頭痛,足寒而氣逆也。太陰、少陰二經,雖不上頭,然痰與氣壅於隔中,頭上氣不得暢而為痛也。痰厥頭痛,所感不一,發時噁心,嘔吐痰水,甚則手足厥冷,吐去痰涎,其痛見減,雖由乎痰,然痰之始也,必有本,是知方者,體也,法者,用也。徒知體而不知用者弊。
白話文:
有痰的人很多,痰在左側屬於風火,多半是血虛,適合用薄荷、荊芥、川芎、當歸。痰在右側屬於痰熱,多半是氣虛,適合用蒼朮、半夏、酒黃芩。如果是濕痰,則以川芎、南星、蒼朮為主。氣血都虛引起的頭痛,可以用調中益氣湯加川芎、蔓荊子、細辛,效果很好。厥逆頭痛是寒邪入侵,深入骨髓,骨髓以腦為主,腦逆導致頭痛,連牙齒也痛,要用羌活附子湯治療。
腎虛頭痛,就是《經》書中說的下虛上實,由於相火上衝,氣逆上行,痛得難以忍受,可以用補中湯加川芎、當歸,或者姜附理中湯。太陰頭痛,一定是痰引起的。少陰頭痛,是腳寒導致氣逆。太陰、少陰兩經雖然不上頭,但痰和氣壅塞在膈肌,頭上氣流通不暢就會引起疼痛。痰厥頭痛,感受的邪氣不一,發病時會噁心、嘔吐痰水,嚴重時還會手腳厥冷,吐出痰涎後疼痛就會減輕。雖然是痰引起的,但痰的起因一定有根源,所以懂得用藥的人,要把握病理,根據病症用藥。只懂病理而不懂得用藥的人,就會有弊端。
若體用不失,可謂上工矣,宜以白朮、半夏、天麻湯主之。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眼黑頭旋,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解。平人頭痛屬火與痰者多,若肥人多是濕痰,二陳加蒼朮;人瘦多是血虛與火,酒炒芩連荊防薄荷芎歸之類。巔頂痛甚,加藁本酒炒升柴。東垣曰:頂巔痛,須用藁本去川芎。
頭痛不可專泥風藥愈虛其虛,使風入於腦,永不可拔。亦不可偏於逐火,使風火上乘空竅而從眼出,如腐之風火相煽,而成衣焉。諺云:醫得頭風瞎了眼,此之謂也。
總之,頭痛、頭風,皆因清陽之氣有虧,精華之血有損,不能交會衛護於首,以致濁陰外邪犯之。若從標疏散清理,不過徒取近功。然益虛其虛,旋踵愈甚,(張)每重用八味湯,加牛膝、五味子,食前早晚服之,濁陰降,真陰生,雷火熄,真火藏,上下肅清,不惟頭病既痊,精神亦可倍長矣
白話文:
如果身體機能沒有損失,就可以稱得上是上乘的醫術了,應該用白朮、半夏、天麻湯來治療。痰厥頭痛,只有半夏才能去除;眼黑頭旋,風虛內作,只有天麻才能解除。普通人頭痛多半是火或痰引起的,如果體型肥胖,多半是濕痰,可以用二陳湯加蒼朮;如果體型瘦弱,多半是血虛和火,可以用酒炒黃芩、連翹、荊防、薄荷、芎歸等藥物。頭頂疼痛嚴重,可以加藁本酒炒升柴。東垣說:頭頂疼痛,一定要用藁本,不要用川芎。
頭痛不能只依靠風藥,因為這樣會耗損身體,導致風氣入侵大腦,永遠無法根除。也不能過於偏重於驅火,因為這樣會讓風火乘虛而入,從眼睛出來,就像腐爛的物品被風火煽動,變成衣服一樣。俗話說:治好了頭風卻瞎了眼,這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頭痛、頭風都是因為清陽之氣不足,精華之血受損,不能交匯守護頭部,導致濁陰外邪入侵。如果只從表面上疏散清理,不過是治標不治本。然而補虛過度,反而會加重病情。張仲景經常重用八味湯,再加牛膝、五味子,飯前早晚服用,就能讓濁陰下降,真陰滋生,雷火熄滅,真火藏匿,上下肅清,不僅頭病痊癒,精神也會更加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