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4)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4)
1. 論脾胃
夫痘瘡已長,而膿漿欲成之時,專以脾胃為主。蓋脾胃強,則氣血充實,,自然膿漿易成,飲滿堅厚,不須服藥。若脾胃弱,則氣血衰少,不能周灌於身而使之作漿,是以虛軟輕淡,雖有微漿,亦水而已,然脾胃之強弱,則於食之多少得之,便之堅瀉驗之,食少而大便堅者,是脾胃之氣猶足也。人良少而便泄瀉者,是則脾胃之氣益虛也。
至若大便已堅秘多日而有狂躁之機者,宜用膽導之,使氣道疏通,禁衛和鬯。庶可不生他症,痘不斑粒也。
白話文:
當痘瘡已經長出,且正要形成膿漿的時候,我們應該特別注重脾胃的調理。因為脾胃功能強健,身體的氣血就會充盈,這樣痘瘡的膿漿就能夠容易形成,且質地會比較飽滿堅實,甚至不需要額外服用藥物。相反的,如果脾胃功能弱,氣血就可能不足,無法充分流佈全身以生成膿漿,所以形成的膿漿會比較稀薄,即使有膿漿產生,也像是水一樣無力。而脾胃功能的強弱,可以從食量及排便的情況來判斷,吃得少但大便仍較堅實的人,表示脾胃功能還算充足。吃很少卻有頻繁的腹瀉,這顯示脾胃功能正在變得更虛弱。
如果出現大便持續乾燥祕結多日,且伴有狂躁不安的現象,這時候應採取膽導法,以幫助通暢氣道,保持體內環境的和諧,這樣才能避免其他併發症的發生,痘瘡也能順利結痂脫落。
2. 灌膿門雜症變症
(內有未備者悉具總論痘要門參看)
白話文:
(對於內部有些尚未準備齊全的部分,全部都詳細記載在總的理論和痘疹的重要章節中,可進一步查閱參考。)
(若內容中有未詳盡說明的部分,請參閱總論及痘疹專門章節,那裡有更全面的資訊可供查詢。)
3. 嘔吐
凡痘瘡太密者,喉中亦有之。至成漿時,喉瘡早熟,肉虛皮薄,易致破損,瘡瘢新嫩,觸之即痛,痂皮黏滯,痰涎纏里,所以堵塞其間、飲食難入,勉強吞嚥,則為疼痛。是以水入則嗆,谷入則嘔也。如語言清亮者,可治。若聲啞嗄,語言不出,咽喉潰爛者,不可治矣。惟痘本輕疏,因傷令腹痛而嘔者,宜平胃散加減主之。
如因食生冷,冷傷脾胃,是以瘡變灰白而嘔者,宜異攻散加減主之。如果痘出太密,喉舌皆是,以靨時嗆水吐食,且夾雜膿血痂皮疾涎而出者,宜甘桔湯加減時時飲之。如瘡不透甚,膿不滿頂,忽而將靨之時,雖即不飲不食,常自嘔噦者,此逆痘也。即所謂木陳葉落,弦絕聲嘶,必致失聲悶亂而死。
白話文:
[關於嘔吐的問題]
凡是出疹子(如天花)過於密集的人,連喉嚨裡也會長疹子。到了疹子成熟結痂的時候,喉嚨的疹子早已成熟,因為肉質虛弱皮膚薄,很容易造成傷害,新生的疤痕柔嫩,一碰到就會痛,再加上傷口表面的痂皮黏滯,以及痰液糾纏在喉嚨裡,因此阻塞了通道,食物和水難以吞下,勉強吞嚥會感到疼痛。所以喝水會嗆到,吃東西會嘔吐。如果說話聲音清晰,表示還可以治療。但如果聲音沙啞,無法正常說話,而且咽喉潰爛的人,就無法治療了。只有原本病情輕微,因為受到傷害導致腹痛而嘔吐的情況,應該用平胃散調理。
如果因為吃了生冷的食物,導致脾胃受寒,造成疹子變灰白並伴隨嘔吐,應該使用異攻散來調理。如果疹子長得太密集,連喉嚨和舌頭都長滿了,到了結痂期,喝水和吃東西都會嗆到並吐出,甚至夾雜著膿血、痂皮和痰液,應該喝甘桔湯來舒緩症狀。如果疹子並未嚴重到穿透皮膚,膿包也未滿頂,但突然到了結痂期,即使不吃不喝,仍會頻繁嘔吐,這就是所謂的「逆痘」。就像樹葉枯萎落下,琴絃斷裂,聲音嘶啞,最終會失去聲音,陷入混亂,導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