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3)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3)
1. 論浮腫
欲補其血,必為滋水,蓋滋水兼得養血也。然脾土之益,亦賴真火以生之,真陰之長,更賴真陰以煦之,故張深悟其旨,凡遇氣虛之痘,古人用參耆飲加肉桂,名為保元湯《博愛心鑑》一書,已備言其功矣。若陽虛脾元不足之痘,更宜參苓白朮薑桂,恐其燥槁,少佐酒炒當歸,投之則起脹灌膿,便得捷效。
至於陰虛不足,水虧金燥之症,古人未有專方,余用熟地為君,山藥為臣,少佐肉桂,三味煎濃,另煎人參沖服,但用人參,勿用黃耆,則行漿成實,應奏神功。要知真陰者,乃腎水而非肝心之血也。真陽者,乃命火而非脾肺之氣也。
是以腎水,重熟地而不用芎,補命火乃肉桂而非耆朮,故張於重痘灌膿之時,但用地藥參桂數味,與水火有情,方得必性純而力峻,不兼以天蟲甲片,與氣血非類,一睛能荷正以祛邪,既有熟地滋水之專功,,更得肉桂走竄化膿之神力,山藥養胃,人參駕驅,氣血得力,自可化毒成功,膿漿腐熟隨手飽滿。蓋膿漿之來,雖由於肝血,實資於真水。
膿漿之收,雖賴於脾土,實藉於真火耳。然發表時用桂者,能走血分,無微不達也。將靨時尚有可用者,餘毒盡化於表而無留伏之慮也。俟至氣變純陽,膿發腐熟,方投解毒清涼,如盛暑炎灼而忽涼風一至,更見其神矣。其用桂不用附者,何也?附能直達陰分,非若桂之走竄,達表更能上行,直達血分動而還者也。用攻托之藥者,以力製毒也。
用煦濡鼓舞之功者,以德化毒也。制則由乎勉強,中多反覆化則由乎自然,終始無移,心求至理,敢補所遺。
白話文:
要補足血液,一定要先滋養腎水,因為滋養腎水也能同時達到補血的效果。然而,脾土的強健,也需要腎陽(真火)的溫煦才能生長;腎陰(真陰)的增長,更需要腎陽的溫養。因此,張氏(指張景岳)深刻領悟這個道理,凡是遇到因氣虛引起的痘瘡,古人會用人參黃耆飲加上肉桂,稱為保元湯。《博愛心鑑》這本書已經詳細說明它的功效了。如果是陽虛、脾胃功能不足引起的痘瘡,更適合使用人參、茯苓、白朮、生薑、肉桂,擔心藥性太過燥熱,可以稍微加入用酒炒過的當歸,服用後就能讓痘瘡迅速腫脹化膿,很快就能見效。
至於陰虛不足,腎水虧損,肺氣乾燥的症狀,古人沒有專門的方子。我會用熟地黃作為主藥,山藥作為輔藥,稍微加入肉桂,三味藥一起濃煎,另外再煎人參湯沖服,但只用人參,不用黃耆,就能讓體內的精華凝結成實質,效果非常顯著。要知道,所謂的真陰,指的是腎水而不是肝血和心血;所謂的真陽,指的是命門之火,而不是脾氣和肺氣。
因此,補腎水要重用熟地黃而不用川芎,補命門之火要用肉桂而不用黃耆和白朮。所以,張氏在治療嚴重痘瘡、需要灌膿的時候,只用熟地黃、人參、肉桂等幾味藥,這些藥與水火之間有著協調的作用,藥性純粹而力量強勁,不摻雜昆蟲或動物甲殼之類的藥材,也不加入與氣血不相關的藥物,這樣就能一舉清除邪氣。因為熟地黃有滋養腎水的專長,再加上肉桂有走竄、促進化膿的神奇力量,山藥能養護脾胃,人參能引導藥力,使氣血充足,自然就能解毒成功,膿液腐熟後自然飽滿。膿液的產生,雖然源於肝血,但實際上是依靠腎水的滋養。
膿液的收斂,雖然依賴於脾土,但實際上是依靠腎火的幫助。然而,在發散病邪的時候用肉桂,它能進入血分,無處不到。在痘瘡快要痊癒的時候,肉桂仍然可以使用,能將殘餘的毒素從體表排出,而沒有潛伏的後顧之憂。等到體內陽氣恢復,膿液成熟後,再使用解毒清涼的藥物,就像在炎熱的夏天突然吹來涼風一樣,效果會更加神奇。這裡用肉桂而不用附子,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附子的藥力能直接到達陰分,不像肉桂那樣能走竄,到達體表更能向上行走,直接到達血分並使其流動。使用攻伐和托舉作用的藥物,是為了用藥力來抑制毒邪;使用溫煦濡養、鼓舞氣機的藥物,是用藥德來化解毒邪。用藥力來抑制毒邪,多半是勉強而為,容易反覆;而用藥德來化解毒邪,則是由內而外的自然過程,始終不會改變。我真心尋求這個道理,敢於補充前人遺漏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