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2)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2)
1. 論浮腫
《經》曰,熱勝則腫,大抵毒之盛者必腫,毒微者不腫。凡痘瘡出盡,應期起發而痘以漸長,頭面以漸腫者,此毒火發越,聚於三陽之分,欲作膿血,以漸腫大,瘡尖而圓,磊落紅活,因痘腫而乃皮肉焮腫者,此正候也,亦順候也。如瘡本磊落,毒氣輕淺,根不密,此所以起發之時,不甚壅腫者,此毒輕候也,更順候也。
如瘡本模糊,起發不腫者,此毒伏於內而不發泄,是又不可以毒輕為論也。若一發多起。無復題粒,皮色鮮紅,瘡本成串,黏聚平塌者,並瘡色灰白,成餅如錫面者,並瘡焦紫而無膿漿者,不分肉痘。一齊焮腫,並皆凶兆也。更有痘未起發而頭面預腫,皮光色豔,如瓠瓜之狀者,此毒惡之氣,上侵清虛之府。
夫五臟精華,皆聚於頭面而泥丸宮者,又元辰真人出入之處也。惡毒上侵,則五精俱喪,元辰亦亡,喪精亡神,其後必癢塌而死矣。此兼皮毒之氣,名大頭瘟者是也。惟初起之時,急以羌活救苦湯服之。若腮頰預腫者,此名蛤蟆瘟也。並宜兼疫氣而治,亦以前湯為主,然系多凶少吉者也。
即應期腫脹者,亦必直至漿干痂結,而毒化腫消為妙,兼在腫脹之時,切忌瘙癢,蓋正面之中,不可少有破損,苟生癢破,則沙崩之勢,漸不可為,必毒氣內陷,真氣外泄,腫消而死矣。惟得破者復灌,消者復腫,飲食如常,二便自調者,則或變凶為吉,然尤宜用十全大補湯以助之。
如瘡色灰白麵腫如錫餅者,此又宜著其臟腑何如,若飲食無減,二便如常,無他苦者,猶可斡旋。若不能食,吐利並作,或生瘙癢者,死之必也。夫浮腫者,譬諸夫谷種,谷種必脹,而元氣萌達,於是苗而秀,秀而實矣。況痘發於脾土,土必虛,則草木華茂,故痘必欲其浮腫也。
浮腫者,乃毒火遊於至阜之間,陰陽交相剋侮。蓋脾主肌肉,故肌肉之浮腫,由毒氣之洋溢也。若氣血充盛者,自能逐毒出表,直入窠囊,為潰為膿,所以痘腫而肉亦腫也,順也。血氣不足者,雖已載毒達表,無力直透窠囊為隱為伏,散漫皮膚,所以肉腫痘不腫也,逆也。
治者一見其機,便為大補氣血之中,重用角刺、天蟲、穿山甲之類,則毒有所歸自無妄腫之患矣。
張按前古哲之論,可謂備而悉者矣。但於大補氣血之中,而重用天蟲、甲並攻托之藥,不無仍借有形藥力之猛,而逐無形變現之虛。若遇大虛,根本不固者,正氣無力主持,勢必任藥攻逐之性,奔潰無依,浮腫之患,不能保其必無也。夢寐求之,始得至理。凡於發熱見點之時,按其脈之陰陽虛實而施治。
如脈洪而屬陰虛也,則於補陰藥中,加以鼓舞之藥。如脈微而屬陽虛也,則於補陽藥中,加以鼓舞之藥。陰陽既和,痘點自了出,排列勻淨,磊落粗肥,斷無團聚,細密歪斜,不正之形焉,有日後散漫皮膚之患。至於勢將起脹行漿,亦必按其脈之陰陽虛實,或從陽,或從陰,預為調理,仍加鼓舞之味,則正旺足以制邪,邪無虛可湊而順正矣。蓋痘所賴者氣血,欲補其氣,必重脾元,況土德能化毒也。
白話文:
[論浮腫]
《黃帝內經》說,熱邪過盛就會導致腫脹,一般來說,毒邪強盛的人一定會腫,毒邪輕微的人就不會腫。凡是水痘出完後,按照時間應該開始發作,水痘逐漸長大,頭部和臉部也逐漸腫起來,這表示毒火發散,聚集在三陽經的部位,想要形成膿血,所以逐漸腫大,痘疹頂端尖且圓,分布清晰,紅潤有光澤。因為水痘而導致皮膚肌肉紅腫發熱,這是正常的現象,也是順利的進程。如果痘疹本身分布清晰,毒氣輕淺,根部不密集,所以發作的時候腫脹程度不嚴重,這是毒邪輕微的表現,也屬於順利的進程。
如果痘疹本身模糊不清,發作時沒有腫脹,這表示毒邪潛伏在體內沒有發散出來,不能因為沒有腫脹就認為毒邪很輕微。如果痘疹一發作就出現很多,沒有辦法數清,皮膚顏色鮮紅,痘疹成串黏在一起,平坦塌陷;或者痘疹顏色灰白,像錫片一樣扁平;或者痘疹焦黑發紫,沒有膿液,這些不論是肉痘還是其他痘疹,一旦同時出現紅腫發熱,都是凶險的徵兆。還有一種情況是水痘還沒發出來,頭部和臉部就先腫起來,皮膚光滑發亮,像瓠瓜一樣,這是毒邪惡氣向上侵犯清虛的頭面。
人的五臟精華都聚集在頭面部,而泥丸宮(大腦)又是元神出入的地方。惡毒向上侵犯,就會導致五臟精華喪失,元神也隨之消亡,精氣神都丟失了,之後必定會潰爛塌陷而死。這種情況還兼有皮膚毒氣,就是所謂的「大頭瘟」。在剛開始發作的時候,要趕緊服用羌活救苦湯來治療。如果腮幫子先腫起來,這就叫做「蛤蟆瘟」,也要同時考慮到疫氣來治療,同樣以之前的藥方為主,但這種情況通常是凶多吉少。
即使是按照時間出現的腫脹,也必須等到膿漿乾涸結痂,毒邪化解,腫脹消退才是最好的。而且在腫脹的時候,千萬不能抓撓,因為臉部非常重要,不能有任何破損。如果因為抓癢而弄破,就會像沙土崩塌一樣,情勢無法控制,毒氣一定會內陷,正氣外洩,腫脹消退人就死了。只有破了又很快恢復,消了又再次腫脹,飲食正常,大小便調和的人,或許能轉危為安,但仍然要服用十全大補湯來輔助治療。
如果痘疹顏色灰白,臉腫得像錫片一樣扁平,這時候就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臟腑情況。如果飲食沒有減少,大小便正常,也沒有其他不舒服,還可以設法挽救。如果不能進食,又吐又瀉,或者出現搔癢,那一定是死路一條。腫脹就像穀子的發芽,穀子必定會脹大,然後元氣萌發,才能長出幼苗、開花結果。況且水痘發於脾土,脾土虛弱,就像草木茂盛,所以水痘必然會出現腫脹。
腫脹是毒火在肌肉皮膚之間遊走,陰陽互相抗拒的表現。脾臟主管肌肉,所以肌肉腫脹是因為毒氣散發。如果氣血充足,自然能把毒邪排出體外,直接進入痘疹內部,變成潰瘍或膿液,所以水痘腫脹,肌肉也腫脹,這是順利的表現。氣血不足的人,即使毒邪到了體表,也沒有力量直接穿透到痘疹內部,而是潛伏在皮膚表面,所以肌肉腫脹而水痘不腫脹,這是逆反的表現。
治療的人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就要大力補益氣血,同時重用角刺、天蟲、穿山甲之類的藥物,讓毒邪有歸處,自然不會出現無謂的腫脹。
張氏引用了前人的觀點,可謂全面而詳細了。但在大補氣血的同時,重用天蟲、穿山甲等攻伐和托毒的藥物,還是免不了借助有形的藥力來驅逐無形虛邪。如果遇到極度虛弱、根基不穩的人,正氣無力主導,一定會任由藥物的攻伐,導致氣血奔潰無依,腫脹的危險就不能保證一定不會發生。我經過反覆思考才領悟到真正的道理。凡是在發熱出現紅點的時候,要根據脈象的陰陽虛實來施治。
如果脈象洪大屬於陰虛,就要在補陰藥中加入鼓舞陽氣的藥物;如果脈象微弱屬於陽虛,就要在補陽藥中加入鼓舞陽氣的藥物。陰陽調和之後,痘疹自然會順利發出來,排列均勻,分布清晰,而且粗壯肥厚,絕對不會出現成團聚集、細密歪斜、不正的形狀,也不會有日後毒邪散漫皮膚的情況。等到水痘將要腫脹、形成膿液的時候,也要根據脈象的陰陽虛實,或者從陽或者從陰,事先進行調理,還要加入鼓舞氣血的藥物,這樣正氣旺盛就能壓制邪氣,邪氣沒有虛弱的地方可以侵入,自然就順利了。水痘的治療依賴於氣血,想要補氣,必須重視脾胃,況且土能化解毒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