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1)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1)

1. 痘疹全集卷二十八(灌膿門)

2. 灌膿諸論

六七日之期,順候漿行半足,虛瘡方見分光,毒重而壅遏者,必乾枯退縮,氣盛而焮發者,必飽滿光榮,頭面行漿而四肢未起,見之切莫驚張,腿臁發泡而臉額焦枯,見之且休歡喜,既已懼其發嗆,發嗆愁其失音,且又慮其喘急,喘急恐其腹脹,飲食不多,或致臟虛而內陷,水漿頻進,恐未泄瀉而復顛,調理失宜,倒或反掌,熱盛渴煩,到此休依實論,再加溏瀉,此時只作虛看,黑紫乾枯,急攻發而或生,氣虛塌陷,重溫補而幸活,瘡或白而少神,根雖紅而莫治,皮不起而離窠,腳雖赤而難生,淡白塌涸,此內必無漿汁,皮薄嬌紅,有漿亦是清稀,犯此四端,八九日必然發癢。

若還壯熱燎人,不癢定行乾燥,至紫色乾枯,不須著眼,定然凶中凝血跡,或可幸而成漿水,三日而焦紫者,猶可轉斡旋之功,七日而焦紫者,難以施挽回之力。漿既行而半足,時尚未宜收斂,忽然一齊紫黑,自古名為倒靨,請君莫認謂之結痂,攻發若得其宜,此症猶堪復活,旁生血點,再行漿,伏毒憑之而解散。至若氣急而腹脹,黃泉在邇,失音而嘔噦,陽數無幾已。

心痘瘡出現三日,則乃起脹,漸乃養膿,繼而結靨,初出現時,其形小,其色紅,乃是一點血,至起發其形圓,其色紅白,乃血化為水也。養膿則其形大而堅,其色紅而黃,乃水化為膿也。結靨則其形大而軟,其色紅而黑,謂之蒼臘,此膿熟欲靨之狀,如果之熟,自然外皮軟而內肉爛,已而結實也。

假如十日以後,正當成膿結靨之時,其形平陷其色紅紫,外不胖壯,內無膿水,此名生痘,血至而氣不至,乃倒陷也,不出中三日,腹脹氣喘悶亂而死。

或問痘之膿漿,自何經證來,亦何經收去,蓋容光所照,日月之真明也。湍潤沂發,河海之淵源也。夫痘起於腎而伏藏於腎,天一生水,腎居之。為腎之所主者,骨髓,而痘毒所伏也。是以膿漿亦自始於天一之水,然乙癸同源,而用榮助之故,其根本源於腎。王尊推於心,調暢由於肝,衛養在於肺,收藏伏於脾,水火相濟,以成其功,賴上以成其實,故痘終變而為黃者,是陽明土之正色也。是以毒伏於腎,振於陽明。

又終以生化之土而歸藏之,故痘無漿則毒不化,漿不足則毒不盡。毒伏腎,必賴腎以竣之,上化毒,必賴脾以收之,故膿漿之來,雖出於肝血,實資於真水。真水者,即真陰也。膿漿之收,雖賴於脾土,實藉於真火真火者,即真陽也。膿漿之理,於此昭然矣。

白話文:

【膿灌討論】

在六七天的期間,要觀察膿液的生成達到一半的程度。如果傷口虛弱,會開始顯現恢復的徵兆。若感染嚴重且受到阻塞,傷口可能呈現乾枯並收縮;反之,如果身體狀況良好且發炎反應明顯,傷口會顯得飽滿並有光澤。即使頭部和麪部已經開始形成膿液,四肢可能尚未有反應,看到這種情況不必過度驚慌。然而,如果小腿部位出現水泡而臉部和額頭卻呈現焦枯,就應暫時放下樂觀的心態。

一旦擔心病人呼吸困難,那麼更要憂慮聲音沙啞的可能性,同時也要留意喘息急促的情況,因為這可能會引發腹部脹氣。如果飲食量減少,可能會導致臟器虛弱,進而導致內部功能下降。大量攝取水分,則可能引起腹瀉,甚至造成病情反覆。若調理不當,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如果熱度過高且患者感到煩躁不安,此時不能再按照一般的理論來處理。如果出現稀便,那就要將病情視為虛弱看待。

如果傷口呈現黑色、紫色且乾燥,必須立即處理,否則可能導致發炎。如果氣血虛弱導致傷口塌陷,必須使用溫補療法才能挽救生命。如果傷口顏色泛白且缺乏活力,即使根部仍呈現紅色,也無法治療。如果皮膚未能恢復原狀,即使腳部呈紅色,也難以再生。如果傷口顏色泛白且塌陷,代表內部已經沒有膿液。如果皮膚薄且泛紅,即使有膿液也可能非常稀薄。如果出現以上四種情況,八九天後可能會出現癢感。

如果持續高燒,且未出現癢感,那傷口可能會變得乾燥。如果傷口呈現紫色且乾燥,不用仔細檢查,一定會發現血液凝固的痕跡。如果傷口在三天內變成焦紫色,仍有機會進行救治。但若傷口在七天後才變成焦紫色,則很難挽救。

當膿液形成一半,尚不宜讓傷口癒合。如果傷口突然全部變成紫黑色,這在醫學上稱為「倒靨」。請勿誤以為這是傷口結痂的徵兆。如果處理得當,這種情況仍有機會康復。如果傷口周圍出現血點,表示膿液正在再次形成,有助於排除潛藏的毒素。

如果出現呼吸急促和腹部脹氣,可能生命垂危。如果聲音沙啞且嘔吐不止,則可能不久於人世。

當心臟部位的痘瘡出現三天後,會開始膨脹,然後逐漸形成膿液,最後結痂。剛開始出現時,痘瘡形狀小且顏色紅,其實只是一點血。等到開始發炎,形狀變得圓潤且顏色由紅轉白,這表示血液已經轉化為液體。當膿液形成,痘瘡形狀更大且堅硬,顏色由紅轉黃,這表示液體已經轉化為膿液。結痂後,痘瘡形狀更大且柔軟,顏色由紅轉黑,稱為「蒼臘」,這表示膿液成熟且準備結痂,就像成熟的果實,外皮柔軟且內部果肉熟透,最後結成果實。

如果在十天後,正好處於形成膿液和結痂的階段,痘瘡卻呈現平坦且凹陷,顏色由紅轉紫,外觀不夠壯碩,內部也沒有膿液,這稱為「生痘」,表示血液已到達,但氣血尚未到達,屬於倒陷的情況。在接下來的三天內,腹部脹氣、氣喘及混亂,最終死亡。

有人問,痘瘡的膿液從何而來,又由何處消散?其實,這就像日月照射下的光芒,以及河海深處的源泉。痘瘡起源自腎臟,並潛藏於其中。腎臟主導骨髓,也是痘毒藏身之處。因此,膿液和液體最初都源自腎臟的水元素。然而,乙癸同源,也就是肝血與腎水相互滋養,所以痘瘡的根本來源於腎臟。心臟主宰全身,肝臟負責調節,肺臟負責保護,脾臟負責儲存,而水火相互協調,共同完成其功能。仰賴上方的力量,痘瘡最終會轉為黃色,這是陽明經絡的正常顏色。因此,痘毒最初藏匿於腎臟,然後在陽明經絡中發作。

最後,痘瘡會通過土元素的生化過程,將毒素排出體外。因此,痘瘡如果沒有膿液,毒素就無法消散;膿液不足,毒素也無法完全排出。毒素藏匿於腎臟,必須依靠腎臟的力量來清除;而上部的毒素,則需要脾臟的力量來吸收。因此,膿液和液體的來源,雖然來自肝血,但實際上依賴的是真水,也就是真陰。膿液和液體的消散,雖然依賴脾土,但實際上依賴的是真火,也就是真陽。膿液和液體的原理,至此已昭然若揭。

3. 論封蛤

夫內之心肝脾肺腎,應乎外之耳目口鼻,所以好視者傷肝,好言者傷心,好聽者傷腎,好聞者傷肺,而痘之所恃者,血以養之,氣以擴之,則斯能鼎峻充灌。然五官不馳情於外,則元氣自旋運於內,五官逐情於物,則元氣耗散於中,故鼻乃肺之竅,肺之所主者皮毛,所納者衛氣,痘賴肺氣以終始,鼻封則氣不逐於外,而氣有所歸矣。肝之所主者筋,所納者血。

夫眼乃肝之竅,痘賴肝血以滋榮,眼蛤則氣不馳於外而血有所養矣,故痘必欲其封蛤也。若痘出陽明,與脾則經正,而陰陽相輔,雖鼻不封而氣自至。眼不蛤而血自榮。倘經於心肺而痘不封蛤,則經心者,椒皮鐵葉,經肺者,䖡蚨連薄,其勢則然也。三四日而封蛤者,則易充易靨;六七日而封蛤者,則難足難痂。

封而不蛤,則陰不能以滋陽,蛤而不封,則陽不能以衛陰。然封者,十之四五,蛤者,十之七八,但其間又有微焉。鼻封而竅外乾者,死。如封有涕者,美之徵也。眼蛤而沿眶如塗煤者,死。若蛤而生淚者,吉之兆也。至若如膿之濁,流溢無拘者,又是毒火內灼,津液外脫之象,此極惡之症,不可以為吉論也。

白話文:

標題:[論封閉和蛤狀變化]

內容:人體內的五臟-心、肝、脾、肺、腎,分別對應體外的五官-耳、目、口、鼻。因此,過度用眼會傷肝,過度說話會傷心,過度聽音會傷腎,過度聞味會傷肺。對於麻疹(痘)來說,它依賴血液來滋養,依靠氣來推動,這樣它才能旺盛地充滿全身。然而,如果五官不被外界事物過度刺激,那麼元氣就能在體內自然運行。反之,如果五官過度受外界事物影響,那麼體內的元氣就會消耗殆盡。鼻子是肺的通道,肺主管皮膚和毛髮,接收衛氣,麻疹依賴肺氣從開始到結束。如果鼻子封閉,則氣不會流失到體外,而有了歸宿。肝臟主管筋骨,接收血液。

眼睛是肝的通道,麻疹依賴肝血來滋養和繁榮,如果眼睛出現蛤狀變化,則氣不會流失到體外,而血液得到了滋養,所以麻疹必定要經歷封閉和蛤狀變化。如果麻疹出現在陽明經脈,與脾臟經脈正常,陰陽相互輔助,即使鼻子沒有封閉,氣也會自然到達。即使眼睛沒有出現蛤狀變化,血液也會自然繁榮。但如果麻疹出現在心肺經脈,而沒有出現封閉和蛤狀變化,那麼經過心臟的,就像花椒皮和鐵葉,經過肺部的,就像蟬蛻和薄荷,其勢態就是這樣。三到四天就出現封閉和蛤狀變化,那麼恢復起來容易且快速;六到七天才出現封閉和蛤狀變化,那麼恢復起來困難且緩慢。

只封閉不蛤狀變化,陰就不能滋養陽;只蛤狀變化不封閉,陽就不能保護陰。然而,封閉的情況大約佔了40%-50%,蛤狀變化的情況大約佔了70%-80%,但是這其中又有些微妙的區別。如果鼻子封閉,但是鼻孔外部乾燥,這是死亡的徵兆。如果封閉時有鼻涕流出,這是好轉的跡象。如果眼睛出現蛤狀變化,而且眼眶周圍像塗了煤一樣,這是死亡的徵兆。如果蛤狀變化時有眼淚產生,這是吉兆。至於像膿一樣的渾濁液體,無限制地流出,這又是體內毒火灼燒,體液外泄的現象,這是極惡的症狀,不能視爲吉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