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22)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22)

1. 桂枝麻黃湯

方見傷寒門。

張子和曰:飧泄以風為根,風非汗不出,有病此者,腹中雷鳴,水穀不分,小便滯澀,服澀藥溫藥不效,炙中脘臍下數十,燥熱轉甚,津液枯竭,延予視之,脈浮大而長,身表微熱,用桂枝麻黃湯加薑棗煎,連進三大劑,汗出終日至旦而愈。次以胃風湯,和其臟腑,食迸而安。《經》曰:春傷於風,夏必飧泄。故可汗而愈。按:風屬木,脾屬土,木剋土故泄也。

白話文:

標題:[桂枝麻黃湯]

內容翻譯:張子和說:腹瀉的根源在於風邪,風邪如果不通過發汗的方式排出體外,則難以去除。曾有一位患者,腹部響聲如雷,食物與糞便無法區分,小便排泄困難。他嘗試服用止瀉藥與溫補藥,但效果不佳。在肚臍下方進行灸療數十次後,體內燥熱反而更加嚴重,導致身體津液枯竭。我被請去診治,發現他的脈象浮大且長,體表有輕微發熱。於是,我使用了桂枝麻黃湯,並加入生薑與大棗一同煎煮。連續服用了三大劑後,患者從白天到第二天早晨都持續出汗,病情得以痊癒。隨後,我讓他服用胃風湯,調和臟腑功能,最終恢復食慾並安然無恙。正如《經》中所言:“春季若受到風邪侵襲,夏季必然出現腹瀉。”因此,通過發汗可以治癒。根據理論:風邪屬於木行,脾臟屬於土行,木行剋制土行,所以風邪會導致腹瀉。

2. 四神丸

治脾腎虛寒,大便大實,飲食不思。

肉果(麵煨),五味子(各二兩),補骨脂(四兩),吳茱萸(水浸,一兩),為末,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脾臟和腎臟虛弱且寒冷的情況,導致大便過於硬實,以及對飲食毫無慾望的病症。

處理方式如下:取肉豆蔻與五味子各八十克,補骨脂一百六十克,吳茱萸需先用水浸泡後再取四十克,全部研磨成粉末。另取五百克生薑與一百顆紅棗,一同煮熟後,只取紅棗的果肉並去掉皮,用這些材料混合成大小如桐子的丸狀藥物。每次服用時,應在空腹時吃下約十六克的藥丸,並以米湯送服。

3. 茱萸斷下丸

治臟腑虛寒,腹痛泄瀉,大效。

吳茱萸(炒,二兩),赤石脂,乾薑(各一兩五錢),縮砂仁,艾葉(炒),肉豆蔻,附子(制,各一兩),共為細末,麵糊丸,每服三錢,米飲送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內臟虛弱且寒冷導致的腹部疼痛及腹瀉的處方,效果顯著。

所需藥材有:炒過的吳茱萸二兩,赤石脂和乾薑各一兩五錢,縮砂仁,炒過的艾葉,肉豆蔻,以及炮製過的附子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後,用麵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時,取三錢藥丸,以米湯送服。

4. 二神丸

破故紙(炒,四兩),肉豆蔻(生,二兩),

為末,以棗四十九個,生薑四兩,同煮爛,去姜取棗肉和丸,每服五十丸,鹽湯下。

白話文:

【二神丸】

內容:取破故紙(經炒製過的)四兩,與肉豆蔻(未經烹煮的)二兩,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另取四十九顆棗及四兩生薑一同煮至軟爛,然後去掉薑,只保留棗泥來和藥粉搓成丸。每次服用時,應食用五十粒藥丸,並以加了鹽的熱水送服。

5. 椒附丸

治泄瀉久重,其人甚虛。

椒紅(炒),附子(炒,各五錢),山萸肉(二兩),桑螵蛸(炙),鹿茸(酒蒸),龍骨(各三錢),為末酒糊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長期嚴重腹瀉,患者身體非常虛弱的情況。

使用方法是:將炒過的花椒皮和炮製過的附子各五錢、山茱萸兩兩、烤過的桑螵蛸、酒蒸過的鹿茸、以及龍骨各三錢,磨成粉末後,用酒和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十粒這種藥丸,最好在空腹時以米湯送服。

6. 當歸厚朴湯

治肝經受寒,面色青慘,厥而泄利。

當歸(炒),厚朴(制,各二兩),官桂(三兩),良薑(五兩),每服三錢,水煎服。

《經》曰:腎司閉藏,肝司疏泄,肝腎氣虛為病泄瀉,何也?蓋腎者,所處在下,大小二便之門戶,而肝者,又為門戶約束之具,肝腎氣實,則能閉、能束,故不泄瀉。肝腎氣虛,則閉束失職,故泄瀉也。又肝者,脾之賊,肝經正虛邪盛,木能剋土,亦作泄瀉。此當歸厚朴湯所以實肝而止也。

白話文:

【當歸厚朴湯】

用於治療因肝臟受到寒冷影響,導致面色蒼白,四肢冰冷並且有腹瀉的情況。

藥方成分及用量如下:當歸(炒過)、厚朴(炮製過)各60克,官桂90克,高良薑150克。每次服用9克,用水煎煮後飲用。

根據古籍記載:腎臟負責控制身體的封閉與收藏,而肝臟則負責調節和排泄。如果肝腎氣虛,就會導致腹瀉。這是因為腎臟位於人體下方,掌控大小便的開關,而肝臟則像一個閘門,負責調節這些開關。當肝腎氣充足時,能有效控制開關,避免腹瀉。但若肝腎氣虛,就無法正常執行功能,導致腹瀉。此外,肝臟也是脾臟的剋星,當肝臟正氣虛弱,邪氣旺盛,木能剋土,也會造成腹瀉。因此,這款當歸厚朴湯能夠補充肝臟氣血,達到止瀉的效果。

7. 香茸丸

治日久冷瀉。

鹿茸(五錢,酒浸、炙),乳香(二錢),肉豆蔻(一兩),每個作兩片,入乳香在內,面里煨,為末,陳米為丸,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長期的冷性腹瀉的處方。

用料包括:鹿茸(約6.25克,先以酒浸泡再烘烤)、乳香(約3.33克)、肉豆蔻(約10克)。把肉豆蔻切成兩片,在其中夾入乳香,然後裹上面粉一起煨烤,最後研磨成粉末。使用陳年米製成藥丸。每次服用大約50粒,最好空腹時以米湯送服。

8. 天下受拜平胃散

治脾胃不和,嘔吐痰蒸,胸膈痞滯,飲食不甜。

厚朴,陳皮(留白),生薑,炙甘草(各二兩),南京小棗(二百枚,去核),茅山蒼木(米泔水浸一宿,去皮,曬乾,五兩,銼),水五升,煮乾,搗作餅子,曬乾,再研為末,每服二錢,鹽湯點服。泄瀉,姜五片,烏梅二個,水盞半,煎服。一方加藿香、半夏曲。

白話文:

[治療脾胃功能失調的平胃散]

適用於脾胃運作不協調,導致的嘔吐、痰多、胸口悶痛,以及對食物無味覺享受的情況。

藥方成分與份量:厚朴、陳皮(留白)、生薑、炙甘草(各60克)、南京小棗(200顆,去籽)、茅山產的蒼朮(先用米泔水浸泡一夜,去皮後曬乾,150克,切片),用水十碗,煮至水分完全蒸發,再將其搗碎成餅狀,曬乾後再次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6克,可用鹽水沖服。

若出現腹瀉症狀,可使用薑五片與烏梅兩個,加半杯水煎煮後服用。

另有一種配方會加入藿香與半夏曲。

9. 養胃湯

治脾胃虛冷,不思飲食,嘔吐翻胃。

人參,丁香,砂仁,肉果,附子(炮),白豆蔻,甘草,沉香,橘紅,麥芽,神麯(各三錢五分),共為細末,每服二錢,姜鹽湯下。

白話文:

【養胃湯】

這帖藥方用來治療脾胃虛弱且寒冷,導致不想吃東西,甚至出現嘔吐和反胃的情況。

所需藥材及其份量如下:人參、丁香、砂仁、肉豆蔻、炮製過的附子、白豆蔻、甘草、沉香、橘紅、麥芽、神麯(每樣各三錢五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取兩錢,用薑和鹽煮的湯送服。

10. 旋覆花湯

治中脘伏痰,吐逆眩暈。

旋覆花(去梗),半夏(湯泡七次),乾薑(炮),橘紅(各一兩),檳榔,人參,甘草(炙),白朮(各五錢),每服四錢,姜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上腹部有潛藏痰濕,導致的嘔吐、頭暈症狀。

藥方成分與劑量如下:旋覆花(需去除梗部)、半夏(需用熱水浸泡七次)、乾薑(需炮製)、橘紅(以上四種各用30克),檳榔、人參、炙甘草、白朮(以上四種各用15克)。每次服用時取12克,加入薑和水一同煎煮後服用。

11. 濟主竹茹湯

治熱嘔,或因飲酒過度而嘔者。

葛根,甘草(炙),半夏(湯泡),加竹茹、生薑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為體內火熱導致的嘔吐,或是因為喝酒過量而引起的嘔吐。

使用葛根,炙過的甘草,用熱水泡過的半夏,再加上竹茹和新鮮薑片一起煎煮來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