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6)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6)
1. 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故益陰宜遠苦寒以傷胃,益陽以遠辛散以泄氣,祛風勿過燥,清暑毋輕下,產後忌寒涼,滯下忌斂澀。然天地四時之氣,行乎六合之間,人處氣交之中,亦必因之而感,春氣生而升,夏氣長而散,長夏之氣化而軟,秋氣收而斂,冬氣藏而沉。人身之氣自然相通,其生者順之,長者敷之,化者堅之,收者肅之,藏者固之,此藥之順乎天者也。
春溫夏熱,元氣外泄,陰精不足,藥宜養陰;秋涼冬寒,陽氣潛藏,勿輕開通,藥宜養陽,此藥之因時制用,補不足以和其氣者也。然既戒勿伐天和,而又防其太過,所以體天地之大德也。昧者捨本從標,春用辛涼以伐肝,夏用鹹寒以抑火,秋用苦溫以泄金,冬用辛熱以涸水,謂之時藥。殊失《內經》逆聖之理,夏月伏陰,冬月伏陽,推之可知矣。
然而一氣之中,初同未異;一日之內,寒暖迥殊。且有乖戾變常之時,大暑之候,而得寒症,大寒之候,而得熱症。證重於時,則舍時從證;時重於證,則舍證從時。六氣太過為六淫,六淫致疾為客病,以其天之氣從外而入也。七情動中為主病,以其人之氣從內而起也。此用藥權衡主治之大法,萬世遵守之常經,雖聖哲復起,莫可變更也。
然有性稟偏陰偏陽,又當從法外之治,假如性偏陰虛。雖當隆冬,陰精虧竭,水既不足,不能制火,陽無所依,外泄為熱,或反汗出,藥宜滋陰,設從時令,誤用辛溫,勢必立斃。假如性偏陽虛,雖當盛夏,陽氣不足,不能外衛其表,表虛不任風寒,灑淅戰慄,思得熱食,及御重裘,是雖天令之熱,亦不足以敵真陽之虛,病屬虛寒,藥宜溫補,設從時令,誤用苦寒,亦必立斃。故變通合宜之妙,存乎其人。
且人稟天地陰陽之氣以有生,而強弱莫外乎天地之運氣,當天地初開,氣化濃密,則受氣常強,及其久也,氣化漸薄,則受氣常弱。故上古之人,度百歲乃去,今則七十稱古稀矣,蓋天地風氣漸薄,人亦因之漸弱,以致壽數精神,既已漸減,則血氣臟腑,亦應因之漸衰,故用藥消息,亦必因之漸變,不可執泥古法,輕用峻利。
況時當晚季,囂競日深,戕喪斫賊,難解難遏,於是元氣轉薄,病疾叢生,虛多實少,臨症施治,專防克伐,多事溫補,痛戒寒涼,抵當、承氣,日就減少,補中、歸脾,日就增多,此今日治法之急務也。設使病宜用熱,亦當先之以溫,病宜用寒,亦當先之以清,縱有積滯宜消,必須先養胃氣,縱有邪氣宜祛,必須隨時疏散,不得過劑,以損傷氣血。氣血者,人之所賴以生者也。
氣血充盈,則百邪外御,病安從來?氣血一虧,則諸邪輻輳,百病叢生。世人之病,十有九虛,醫師之藥,百無一補,豈知用藥一誤,則實者虛,虛者死,是死於藥,而非死於病也。且古人立方,既有照膽之朗識,復盡活人之苦心,有是病方下是藥,分兩多而藥味寡,譬如勁兵,專走一路,則足以破壘擒王矣。
白話文:
所以說,滋養陰液應該避免使用苦寒的藥物,以免傷害脾胃;增補陽氣應該避免使用辛散的藥物,以免耗散氣血。祛風藥不宜過於燥烈,清熱解暑藥不宜輕易使用瀉下的方法。產後要避免使用寒涼藥物,腹瀉不止時要避免使用收斂固澀的藥物。
天地四時的氣候,運行在天地之間,人生活在氣候交替的環境中,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春天的氣息是生發向上的,夏天的氣息是生長發散的,長夏的氣息是化育柔和的,秋天的氣息是收斂沉降的,冬天的氣息是閉藏潛伏的。人體內的氣機也與之相通,順應春天的生發之氣,使之生長;順應夏天的發散之氣,使之舒展;順應長夏的化育之氣,使之堅固;順應秋天的收斂之氣,使之肅降;順應冬天的閉藏之氣,使之固密。這就是用藥順應自然天道的原則。
春天溫和,夏天炎熱,人體元氣向外耗散,容易造成陰精不足,所以用藥應該滋養陰液;秋天涼爽,冬天寒冷,人體陽氣潛藏於內,不宜輕易開洩,所以用藥應該滋補陽氣。這就是用藥要根據時令變化,補其不足,使人體陰陽之氣調和的道理。然而,既要避免違逆自然天道,又要防止用藥過度,這才是體現天地偉大德行的做法。不明白這個道理的人,捨本逐末,春天用辛涼的藥物來抑制肝氣,夏天用鹹寒的藥物來壓制火氣,秋天用苦溫的藥物來發散肺氣,冬天用辛熱的藥物來耗竭腎水,美其名曰「時令藥」。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黃帝內經》的教導,是逆天而行的錯誤觀念。要知道夏天陽氣伏於內,冬天陰氣伏於內,由此類推,自然可以明白其中的道理。
然而,在同一種氣候中,開始的時候可能相同,到了後來就會出現差異;在同一天之中,寒冷和溫暖的變化也截然不同。而且還會有不正常的變化,比如在大暑的時候,反而會出現寒症,在大寒的時候,反而會出現熱症。如果病症比時令更重要,就應該捨棄時令,而以病症為主來治療;如果時令比病症更重要,就應該捨棄病症,而以時令為主來治療。六種氣候如果太過就會成為六淫邪氣,六淫邪氣導致疾病是外來的客病,因為是從自然界中侵入人體的。七情過度則會導致內傷,屬於人體內在發生的主病。這就是用藥時權衡主次、辨證論治的根本大法,是萬世都應遵守的原則,即使聖人再次出現,也不能隨意更改。
然而,人的體質有偏於陰虛或偏於陽虛的,還應當採用常規方法以外的治療方法。例如,體質偏於陰虛的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可能因為陰精虧竭,腎水不足而無法制約陽火,導致陽氣外泄而出現發熱,甚至會反常地出汗。這種情況下,用藥應該滋補陰液。如果按照時令的規律,誤用辛溫的藥物,就會導致立即死亡。又如,體質偏於陽虛的人,即使在炎熱的夏天,也可能因為陽氣不足,無法衛護體表,導致體表虛弱而不能抵抗風寒,出現怕冷發抖,想吃熱食,需要穿厚衣服的情況。這種情況雖然是炎熱的時令,但也不能抵禦體內真陽虛衰。這種病屬於虛寒,用藥應該溫補陽氣。如果按照時令的規律,誤用苦寒的藥物,也會導致立即死亡。所以,藥物的運用要靈活變通,其中的奧妙要靠醫者的掌握。
而且,人稟天地陰陽之氣而生,身體的強弱也與天地氣候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天地開闢之初,氣候濃郁,人們的體質通常比較強壯;隨著時間的推移,氣候逐漸稀薄,人們的體質也會逐漸衰弱。所以,上古時代的人可以活到一百歲才去世,而現在人活到七十歲就被稱為高壽了。這是因為天地之間的氣候逐漸稀薄,人的體質也隨之逐漸衰弱,導致壽命和精神都逐漸減少,血氣和臟腑功能也隨之逐漸衰退。因此,用藥時也要根據情況變化,不可固執於古代的方法,輕易使用峻猛的藥物。
況且現在是末世,社會紛爭日益加劇,對人身的戕害也難以阻止。因此,人們的元氣更加衰弱,疾病叢生,虛證多而實證少。臨床治療時,要特別注意避免使用克伐的藥物,多用溫補的藥物,嚴格禁止使用寒涼的藥物。像抵當湯、承氣湯這類攻邪的方劑應該越來越少用,而像補中益氣湯、歸脾湯這類補益的方劑應該越來越多用。這就是當今治療疾病的當務之急。即使病情需要用熱性藥物,也應當先用溫性的藥物;即使病情需要用寒性藥物,也應當先用清性的藥物。即使有積滯需要消除,也必須先養護胃氣;即使有邪氣需要驅除,也必須隨時疏散,不能使用過量的藥物,以免損傷氣血。氣血是人賴以生存的根本。
氣血充盈,各種邪氣就無法侵入,疾病又從何而來?氣血一旦虧損,各種邪氣就會蜂擁而至,各種疾病就會隨之而生。當今世人的疾病,十有八九都是虛證,而醫生所開的藥,卻沒有幾味是補益的。哪裡知道,用藥一旦錯誤,就會使原本強壯的身體變得虛弱,使原本虛弱的身體更加衰亡。這樣死於藥物,而不是死於疾病啊!古人開方用藥,既有明察秋毫的見識,又充滿了救死扶傷的慈悲之心。針對什麼樣的疾病,就用什麼樣的藥方,藥味少而分量大,就像精銳的部隊,專攻一處,足以攻破敵人的堡壘,擒拿敵人的首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