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5)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5)
1. 制方和劑治療大法
《靈樞》曰: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於性命者也。經脈者。所以行血氣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則經脈流行,營復陰陽,筋骨勁強,關節清利矣。衛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謂柔,腠理致密矣。
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寒溫和,則六腑化谷,風痹不作,經脈通利,肢節得安矣。故虛實者,諸病之根本也。補瀉者,治療之綱紀也。《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凡言虛者,精氣奪也;凡言實者,邪氣勝也。是故虛則受邪,邪客為實。
《經》曰:「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者此耳。倘邪重於本,則以瀉為補,是瀉中有補也。本重於邪,則以補為瀉,是補中有瀉也。且升降者,病機之要括也。升為春氣,為風化,為木象,故升有散之之義;降為秋氣,為燥化,為金象,故降有斂之之義。如飲食勞倦,則陽氣下陷,宜升陽益氣;瀉利不止,宜升陽益胃,鬱火內伏,宜升陽散火。
因濕洞泄,直升陽除濕,此類宜升之之也。如陰虛則水不足以制火,火空則發而炎上,其為證也,咳嗽多痰,吐血鼻衄,頭疼齒痛,口苦舌乾,骨蒸寒熱,是謂上熱下虛之候,宜用麥冬、貝母、枇杷葉、白芍藥、牛膝、五味子之屬以降氣,氣降則火自降,而氣自歸元,更又益之以滋水添精之藥,以救其本,則諸症自瘳,此類宜降之之也。
更有塞因塞用者,如脾虛中焦作脹,腎虛氣不歸源,以致上焦逆滿,用人參之甘,以補元氣,五味子之酸,以收虛氣,則脾得健運,而脹自消,腎得斂藏,而氣自歸,上焦清泰,而逆病自平矣。通因通用者,如傷寒挾熱下利,或中有燥糞,必用調胃承氣湯下之乃安。傷暑滯下不休,得六一散清熱除積乃愈,然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也。
如熱病而反用熱攻,寒病而反用涼劑,乃從治也。蓋聲不同不相應,氣不同不相合,大寒大熱之病,必能與異氣相拒,善治者乃反其佐,以同其氣,復令寒熱參合,使其始同終異也。如熱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則寒藥中入熱藥為佐。《內經》曰:若調寒熱之逆,冷熱必行,則熱藥冷服,下膈之後,冷體既消,熱性隨發。
寒在上,而上有浮火拒格,則熱藥中入寒藥為佐,下膈之後,熱氣既散,寒性隨發,情且不違,而致大益,病氣隨愈,嘔煩皆除,所謂寒因熱用,熱因寒甲,使同聲易於相應,同氣易於相合,而無拒格之患。《經》曰「必先其所主,而伏其所因」也。譬之入火可以濕伏,可以水滅。
病之小者似之。大者則若龍雷之火,逢濕則焰,遇水益燔,太陽一照,火即自息,此至理也。用熱遠熱者,是病本於寒,法應熱治,所投熱劑,僅使中病,毋令過焉,過則反生熱病矣。用寒遠寒者,是病本於熱,法應寒治,所投寒劑,僅使中病,毋令過焉,過則反生寒病矣。
白話文:
人的血、氣、精神,是用來維持生命、周全性命的根本。經脈是運行血液、氣、營養、陰陽的通道,滋養筋骨、使關節靈活的網絡。衛氣是溫暖肌肉、充實皮膚、使毛孔開合的動力。意志是控制精神、收攝魂魄、適應寒熱、調和喜怒的能力。
所以,血液調和,經脈就能暢通運行,營養物質就能滋養陰陽,筋骨就會強健有力,關節就會靈活順暢。衛氣調和,肌肉就會舒展,皮膚就會柔軟,毛孔就會緊密。意志調和,精神就會專一,魂魄就不會散亂,悔恨和怒氣就不會產生,五臟就不會受到邪氣的侵擾。身體適應寒熱,六腑就能消化食物,風濕病就不會發生,經脈就能暢通,肢體關節就能安穩。
所以,虛弱和強盛是各種疾病的根本原因。補益和瀉除是治療的綱領。《內經》說:「邪氣侵襲的地方,一定是氣虛的地方。」凡是說虛弱,就是精氣耗損;凡是說強盛,就是邪氣過盛。因此,虛弱就會受到邪氣侵襲,邪氣入侵就表現為強盛。
《內經》說:「邪氣強盛就表現為強盛,精氣耗損就表現為虛弱。」就是這個意思。如果邪氣比正氣強盛,就要用瀉的方法來達到補益的效果,這就是瀉法中包含著補法。如果正氣比邪氣強盛,就要用補的方法來達到瀉除的效果,這就是補法中包含著瀉法。
而且,升降是疾病變化的關鍵。上升是春天的氣息,是風的變化,是木的象徵,所以上升有發散的意義;下降是秋天的氣息,是燥的變化,是金的象徵,所以下降有收斂的意義。如果飲食不節、過度勞累,陽氣就會下陷,這時就應該用升陽益氣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腹瀉不止,就應該用升陽健脾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鬱積的火熱潛伏在體內,就應該用升陽散火的方法來治療。
由於濕氣導致腹瀉不止,就應該直接用升陽除濕的方法,這些都是應該用上升方法來治療的。如果陰液虛少,就無法控制火氣,虛火就會上炎,這時會出現咳嗽多痰、吐血、流鼻血、頭痛、牙痛、口苦、舌乾、骨蒸潮熱等症狀,這就是上熱下虛的表現,應該用麥冬、貝母、枇杷葉、白芍、牛膝、五味子等藥物來降氣,氣下降了火自然就會下降,氣也會回歸到原位,再用滋陰補精的藥物來補養根本,各種症狀自然就會痊癒,這些都是應該用下降方法來治療的。
還有「塞因塞用」的方法,比如脾虛導致中焦脹滿,腎虛導致氣不歸元,進而導致上焦氣逆滿悶,這時可以用人參的甘味來補養元氣,用五味子的酸味來收斂虛氣,這樣脾就能恢復健運,脹滿自然就會消失,腎就能恢復收斂藏納的功能,氣也能回歸到原位,上焦清爽平和,氣逆的症狀自然就能平復。
還有「通因通用」的方法,比如傷寒夾熱導致腹瀉,或者腸中有乾燥的糞便,必須用調胃承氣湯來瀉下才能痊癒。中暑導致腹瀉不止,用六一散清熱祛濕才能痊癒。治療寒症用熱藥,治療熱症用寒藥,這是正治的方法。
如果熱病反而用熱藥來攻,寒病反而用涼藥來治,那就是反治的方法。因為聲音不同無法相互應和,氣息不同無法相互協調。大寒大熱的疾病一定會與不同的氣息相排斥,善於治療的人就會反用其佐藥,來調和其氣息,再讓寒熱藥相互配合,使其開始相同,最終不同。比如熱邪在下,而上面有寒邪阻隔,就應該在寒藥中加入熱藥作為輔助。《內經》說:「如果要調和寒熱相反的情況,就必須讓冷熱藥相互作用。」所以熱藥要冷服,通過膈膜之後,寒冷的藥性消失了,熱的藥性就會發揮出來。
寒邪在上,而上面有虛火阻隔,就應該在熱藥中加入寒藥作為輔助,通過膈膜之後,熱氣消散了,寒性就會發揮出來。這樣既不違背病情,又能達到很好的效果,病氣自然痊癒,嘔吐和煩躁也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寒因熱用,熱因寒用」,使不同的氣息容易相互應和,使相同的氣息容易相互協調,而沒有阻礙和排斥的弊病。《內經》說:「必須先治療主要的病因,然後再解決次要的因素。」這就好比用濕氣可以克制火,用水可以熄滅火。
小病的情況也類似這樣。大病的情況就像雷火一樣,遇到潮濕就更旺盛,遇到水反而燃燒得更厲害,只有太陽光照射才能熄滅,這是一個至深的道理。用熱藥來治療遠離熱的疾病,是因為病因是寒,按照道理應該用熱藥治療,但所用的熱藥只要能對症就行,不要過量,過量反而會產生熱病。用寒藥來治療遠離寒的疾病,是因為病因是熱,按照道理應該用寒藥治療,但所用的寒藥只要能對症就行,不要過量,過量反而會產生寒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