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20)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20)

1. 養脾丸

白朮,茯苓,乾薑(炮),黃連(酒炒),木香,肉豆蔻(麵裹煨,各一錢),共為細末,麵糊丸,燈心糯米湯下。

白話文:

【養脾丸】

內容:使用白朮、茯苓、炮製過的乾薑、用酒炒過的黃連、木香、以及被麵包裹後煨烤的肉豆蔻(以上各藥材皆取一錢)混合磨成細粉,再用麵糊做成藥丸。服用時,應配以燈心草和糯米煮成的湯一起吞服。

2. 脾泄瀉方

菟絲子(一斤),乾薑(半斤),大棗一斤搗丸,每早米湯送下三錢。

白話文:

這則古方的意思是:使用一斤的菟絲子,加上半斤的乾薑,以及一斤的大棗製成藥丸。每天早晨,用米湯吞服三錢的藥丸。

3. 受肚瀉方

陳黃米(半斤),蓮肉(半斤),花椒(二兩,炒研),每早空心黑砂糖調薑湯下,不拘多少。

白話文:

【受肚子拉方】 內容:使用陳年黃米半斤,蓮子肉半斤,花椒二兩(先炒過再研磨)。每天早上空腹時,用黑砂糖與薑湯來調和服用,服用量不限定多少。

4.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或嘔,或瀉。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甘草(炙),山藥(炒),白扁豆(炒,各四兩),砂仁(炒),桔梗(炒),薏苡仁(炒),蓮肉(炒,去心,各二兩),共為細末,薑棗湯調服。

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調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苡仁;不喜燥,故用白朮、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於地道而無痞塞之憂也。

白話文:

[參苓白朮散]

用於治療脾胃功能虛弱,導致食慾不振,或是有嘔吐、腹瀉的症狀。

配方包括:人參、茯苓、炒過的白朮、炙過的甘草、炒過的山藥、炒過的白扁豆(以上各四兩)、炒過的砂仁、炒過的桔梗、炒過的薏苡仁、去了心的炒蓮子(以上各二兩)。將所有材料研磨成細粉,用薑棗湯調和服用。

脾胃在五行中屬土,土是萬物生長的基礎,李杲(東垣)曾說:「脾胃虛弱,則各種疾病可能隨之而來」,因此調理脾胃是首要之務。因為脾臟喜愛甘甜,所以配方中使用了人參、甘草、薏苡仁;脾臟不喜歡乾燥,因此選用了白朮、茯苓;脾臟喜愛芳香,所以配方中有砂仁;心臟能滋養脾臟,故選用蓮子以強心;土性惡水,所以使用山藥來調理腎臟;桔梗能進入肺部,既能升也能降,因此可以調節氣機,讓天地之氣得以流通,避免產生阻滯的情況。

5. 附子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胸腹切痛,或痰氣不利,口舌生瘡,或嘔吐泄下等症。去附子即名人參理中湯。

人參(去蘆,一兩),白朮(土炒,二兩),乾薑(炮,一兩),甘草(炙,二兩),附子(制熟,一枚),每服八錢,水煎服。

人有元陽,命曰真火,此火一衰則不能生土,而資生之本大虛,今以附子回少火,乾薑暖中州,而參,朮、甘草為火補氣,氣旺則火足而脾土自能健運。《經》曰:氣主煦之。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即補火之謂也。夫心上腎下肝左肺右,而脾獨居中,中氣空虛,四臟不能相生,得此方以理之,則萬物之母安而四臟皆得稟矣,故曰理中湯。去參朮即名四逆湯,為四肢厥逆者設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附子理中湯」的使用,主要用於治療因脾胃虛弱且寒冷導致的各種症狀,像是消化不良、手腳冰冷、胸腹劇痛、呼吸不順、口腔潰瘍,或是嘔吐與腹瀉等問題。如果去掉附子,這劑藥就變成了「人參理中湯」。

藥方成分包括:人參(去蘆,一兩)、白朮(土炒,二兩)、乾薑(炮,一兩)、甘草(炙,二兩)、附子(制熟,一枚)。每次服用八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人體內有一種被稱為「元陽」的能量,也叫作「真火」,一旦這種能量衰減,就不能滋養脾土,進而造成身體根本的虛弱。透過附子來回復體內的微小火焰,用乾薑溫暖中焦,而人參、白朮、甘草三者則是用來補充與火相關的氣息,當氣息旺盛時,火焰便充足,脾土自然能夠運行健康。「醫經」提到:氣息主導著溫暖。又說:當寒冷過度,應使用辛熱調和。這正是補火的意思。心在上,腎在下,肝在左,肺在右,只有脾居於中間,一旦中氣空虛,其他四臟就無法互相滋養。有了這個處方來調理,作為萬物之母的脾得以安定,四臟都能得到滋養,所以被稱為「理中湯」。如果去掉人參和白朮,這劑藥就變成了「四逆湯」,專門針對四肢冰冷的人設計。

6. 七氣湯

治七情鬱結,霍亂吐瀉。

半夏(湯洗),厚朴,白芍,茯苓(各二錢),桂心,紫蘇,橘紅,人參(各一錢),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這是在治療因情緒壓抑導致的急性腸胃炎,症狀包括嘔吐與腹瀉。

藥方如下:半夏(需先用水煮過)、厚朴、白芍、茯苓(以上各約7.5公克)、肉桂粉、紫蘇、陳皮、人參(以上各約3.75公克)。用薑和大棗一同加水煎煮此藥方後服用。

7. 通脈四逆湯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甘草(炙,二兩),冷汗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九莖以通陽。

喻嘉言曰:陽虛之人,雖有表症,其汗仍出,其手足必厥。才用表藥,立至亡陽。不用表藥,外邪不散,故用前湯加蔥為治。如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咽痛陰氣上結也,加結梗一兩以利咽;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散逆氣。以上皆通脈四逆湯加減法也。

白話文:

【通脈四逆湯】

使用材料包括:大附子一個(生用),乾薑一兩,炙甘草二兩。如果病人出現冷汗且臉色赤紅,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被阻隔在上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在藥方中加入九根蔥來幫助疏通陽氣。

喻嘉言說:對於陽氣虛弱的人,即便有表面病徵,他們依然會出汗,而且手腳一定冰冷。一旦使用了發汗藥物,很可能會導致陽氣耗盡。但如果不使用發汗藥物,體內的邪氣又無法散去,因此,我們會使用通脈四逆湯,並添加蔥來進行治療。如果伴有腹痛,這可能是體內真陰不足,這種情況下,我們會再加入二兩的芍藥來收斂陰氣;如果咽喉疼痛,這可能是陰氣上沖所導致,我們會加入一兩桔梗來利咽;如果病人的泄瀉停止但脈搏微弱,我們會加入二兩的人參來補充陽氣和血氣;如果出現嘔吐,我們會加入二兩的生薑來消除逆氣。以上就是通脈四逆湯的加減法則。

8. 白朮膏

補胃健脾,和中進食。

白朮十斤,取於潛出者,先煮粥湯待冷浸一宿,刮去皮,淨,切片,用山黃土蒸之,曬乾,再以米粉蒸之,曬乾。止用水百碗,桑柴火煎至三十碗,加白蜜二斤,熬成膏,每服一酒杯,淡薑湯點服。

太陰主生化之元,其性喜燥,其味喜甘,其氣喜溫,白朮備此三者,故為中宮要藥。配以白蜜和其燥也,且甘味重則歸脾速,陶氏頌云:百邪外御,六腑內充,味重金漿,芳逾玉液,豈無故而得此隆譽哉!

白話文:

【白朮膏】

作用為補充胃氣、強健脾胃,調和中焦功能,促進食慾。

取十公斤的白朮,應選用於潛地產的,先煮粥湯,待冷後浸泡一夜,然後颳去外皮,清洗乾淨,切成薄片。使用山黃土來蒸煮,晾乾後,再用米粉蒸煮,再晾乾。整個過程只使用一百碗水,用桑樹枝燒的火煮至剩下三十碗,加入兩公斤的蜂蜜,熬煮成膏狀,每次服用時,取一杯酒杯量的膏,用淡薑湯送服。

太陰(脾)是生命活力的源頭,其特性偏好乾燥,喜好甘甜的味道,以及溫暖的氣候,白朮具備這三個特徵,因此被視為中焦(脾胃)的重要藥物。配合蜂蜜一起使用,可以調和其乾燥的特性,而且甘甜的味道越濃厚,歸脾的效果越快。宋代醫家陶弘景評價說:「能抵禦外來各種邪氣,使六腑內裡充滿活力,其味道比金漿更醇厚,香氣超過玉液,它獲得如此高的評價並非無緣無故!」

9. 胃苓湯

即五苓散平胃散合。

蒼朮(制,一錢五分),厚朴(制),陳皮,白朮(炒),澤瀉,豬苓(各一錢),茯苓(一錢二分),甘草(五分),肉桂(四分),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這就是將五苓散和平胃散兩方合併使用的胃苓湯。

具體藥物及劑量如下:製過的白朮一錢五分,製過的厚朴、陳皮、炒過的白朮、澤瀉、豬苓各一錢,茯苓一錢二分,甘草五分,肉桂四分。所有藥材一起用薑和棗煮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