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20)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20)
1. 養脾丸
白朮,茯苓,乾薑(炮),黃連(酒炒),木香,肉豆蔻(麵裹煨,各一錢),共為細末,麵糊丸,燈心糯米湯下。
白話文:
將白朮、茯苓、乾薑(炮製)、黃連(酒炒)、木香、肉豆蔻(麵裹煨,各一錢)這些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麵糊製成丸藥,以燈心糯米湯送服。
2. 脾泄瀉方
菟絲子(一斤),乾薑(半斤),大棗一斤搗丸,每早米湯送下三錢。
白話文:
菟丝子一斤,干姜半斤,大枣一斤,捣碎制成丸。每天早上用米汤送服三钱。
3. 受肚瀉方
陳黃米(半斤),蓮肉(半斤),花椒(二兩,炒研),每早空心黑砂糖調薑湯下,不拘多少。
白話文:
陳米和蓮子各半斤,花椒二兩炒過後研磨成粉,每天早上空腹時,用黑砂糖和薑湯調服,不限定服用的量。
4. 參苓白朮散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或嘔,或瀉。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甘草(炙),山藥(炒),白扁豆(炒,各四兩),砂仁(炒),桔梗(炒),薏苡仁(炒),蓮肉(炒,去心,各二兩),共為細末,薑棗湯調服。
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曰:脾胃虛則百病生,調理中州,其首務也。脾悅甘,故用人參、甘草、苡仁;不喜燥,故用白朮、茯苓;脾喜香,故用砂仁;心生脾故用蓮肉,益心,土惡水,故用山藥治腎;桔梗入肺,能升能降,所以通天氣,於地道而無痞塞之憂也。
白話文: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或嘔,或瀉。
藥方:
- 人參、茯苓、白朮(土炒)、甘草(炙)、山藥(炒)、白扁豆(炒)、砂仁(炒)、桔梗(炒)、薏苡仁(炒)、蓮肉(炒,去心),各四兩
- 以上藥材共研為細末,用薑棗湯調服。
藥理分析:
- 脾胃屬土,土為萬物之母。東垣(指醫學家李東垣)說:「脾胃虛則百病生,調理中州,其首務也。」意思是說脾胃虛弱,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的產生,因此調理脾胃是治病的首要任務。
- 脾喜甘,因此使用人參、甘草、苡仁來補脾益氣。
- 脾不喜燥,因此用白朮、茯苓來健脾燥濕。
- 脾喜香,因此用砂仁來開胃消食。
- 心生脾,因此用蓮肉來益心,使心氣充沛,有助於脾胃功能。
- 土惡水,因此用山藥來滋陰補腎,以制約水濕,防止脾胃受損。
- 桔梗入肺,能升能降,可通暢氣機,防止氣機鬱結導致脾胃不舒。
總結:
此方以補脾益氣、健脾燥濕、開胃消食、益心補腎等功效,治療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或嘔,或瀉等症狀。
5. 附子理中湯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或手足厥冷,胸腹切痛,或痰氣不利,口舌生瘡,或嘔吐泄下等症。去附子即名人參理中湯。
人參(去蘆,一兩),白朮(土炒,二兩),乾薑(炮,一兩),甘草(炙,二兩),附子(制熟,一枚),每服八錢,水煎服。
人有元陽,命曰真火,此火一衰則不能生土,而資生之本大虛,今以附子回少火,乾薑暖中州,而參,朮、甘草為火補氣,氣旺則火足而脾土自能健運。《經》曰:氣主煦之。又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即補火之謂也。夫心上腎下肝左肺右,而脾獨居中,中氣空虛,四臟不能相生,得此方以理之,則萬物之母安而四臟皆得稟矣,故曰理中湯。去參朮即名四逆湯,為四肢厥逆者設也。
白話文:
治脾胃虛寒,飲食不化等症的方劑
此方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飲食不化,以及伴隨的手足厥冷、胸腹劇烈疼痛、痰氣不利、口舌生瘡、嘔吐腹瀉等症狀。
方劑名稱: 人參理中湯
組成:
- 人參(去蘆,一兩)
- 白朮(土炒,二兩)
- 乾薑(炮製,一兩)
- 甘草(炙,二兩)
- 附子(制熟,一枚)
用法: 每服八錢,水煎服。
方義:
人體內有元陽,稱為真火。此火一旦衰弱,就無法滋養脾土,導致脾胃虛寒。本方以附子回補陽氣,乾薑溫暖中焦,人參、白朮、甘草則補益元氣。氣旺則火足,脾土自然恢復運化功能。
《黃帝內經》中說:「氣主煦之。」意指氣能溫煦臟腑。又說:「寒淫所勝,平以辛熱。」即用辛熱之藥來治療寒邪。本方正是遵循這個原理,以補益陽氣、溫暖脾胃來治療寒邪侵犯所致的脾胃虛寒。
脾胃居中,是萬物之母, 中氣虛弱,會導致四臟無法互相滋養。人參理中湯可以調理脾胃,使中氣充實,四臟才能互相滋養,達到整體平衡。
四逆湯: 去掉人參、白朮之後,即為四逆湯,專門用於治療四肢厥逆(四肢冰冷、脈微弱)等寒邪凝滯的症狀。
總結:
人參理中湯是治療脾胃虛寒的常用方劑,它通過補益陽氣、溫暖脾胃,使脾胃恢復運化功能,從而改善相關症狀。
6. 七氣湯
治七情鬱結,霍亂吐瀉。
半夏(湯洗),厚朴,白芍,茯苓(各二錢),桂心,紫蘇,橘紅,人參(各一錢),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這方子用於治療七情鬱結,霍亂吐瀉。
藥物:
- 半夏(湯洗):半夏適量,用湯水洗淨。
- 厚朴、白芍、茯苓:各二錢。
- 桂心、紫蘇、橘紅、人參:各一錢。
用法:
將以上藥物加入薑棗水煎服。
說明:
- 七情鬱結是指由於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而導致的情志不舒,氣機鬱滯。
- 霍亂吐瀉是指由於感受寒邪或暑濕,導致胃腸功能失調,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
注:
- 以上藥物劑量僅供參考,實際用藥請遵醫囑。
- 中藥材的品質和產地會影響療效,請選擇可靠的藥材來源。
- 在服用中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食物。
7. 通脈四逆湯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甘草(炙,二兩),冷汗面赤者,格陽於上也。加蔥九莖以通陽。
喻嘉言曰:陽虛之人,雖有表症,其汗仍出,其手足必厥。才用表藥,立至亡陽。不用表藥,外邪不散,故用前湯加蔥為治。如腹痛者,真陰不足也,加芍藥二兩以斂陰;咽痛陰氣上結也,加結梗一兩以利咽;利止脈不出,加人參二兩以助陽補氣血;嘔吐加生薑二兩以散逆氣。以上皆通脈四逆湯加減法也。
白話文:
附子(大的,用一枚生用),乾薑(一兩),甘草(炙,二兩),如果出現冷汗面赤的症狀,是陽氣被阻隔在上面,要加九根蔥以通陽氣。
喻嘉言說:陽虛的人,雖然有表症,但仍然出汗,手腳必定冰冷。如果只用表藥,就會立刻導致陽氣衰竭。不用表藥,外邪又散不出去,所以用前面的湯方加蔥來治療。如果肚子痛,是真陰不足,要加二兩芍藥來收斂陰氣;如果咽喉痛,是陰氣上結,要加一兩結梗來利咽;如果脈搏微弱,要加二兩人參來助陽補氣血;如果嘔吐,要加二兩生薑來散逆氣。以上都是通脈四逆湯的加減法。
8. 白朮膏
補胃健脾,和中進食。
白朮十斤,取於潛出者,先煮粥湯待冷浸一宿,刮去皮,淨,切片,用山黃土蒸之,曬乾,再以米粉蒸之,曬乾。止用水百碗,桑柴火煎至三十碗,加白蜜二斤,熬成膏,每服一酒杯,淡薑湯點服。
太陰主生化之元,其性喜燥,其味喜甘,其氣喜溫,白朮備此三者,故為中宮要藥。配以白蜜和其燥也,且甘味重則歸脾速,陶氏頌云:百邪外御,六腑內充,味重金漿,芳逾玉液,豈無故而得此隆譽哉!
白話文:
白朮十斤,選擇潛出的優質白朮,先煮成粥湯,待涼浸泡一夜,刮去皮,洗淨切片,用山黃土蒸,曬乾,再用米粉蒸,曬乾。然後用一百碗水,以桑柴火煎煮至三十碗,加入白蜜二斤,熬成膏狀。每次服用一酒杯,用淡薑湯送服。白朮具有燥、甘、溫的特性,適合滋養太陰,是脾胃的中藥。白蜜能緩和白朮的燥性,甘味重可快速滋養脾胃。陶氏說:「百邪外御,六腑內充,味重金漿,芳逾玉液」,白朮的功效由此可見。
9. 胃苓湯
即五苓散平胃散合。
蒼朮(制,一錢五分),厚朴(制),陳皮,白朮(炒),澤瀉,豬苓(各一錢),茯苓(一錢二分),甘草(五分),肉桂(四分),薑棗水煎服。
白話文:
這方子是五苓散和平胃散合在一起的。
藥材包括:
- 蒼朮(制,1.5錢)
- 厚朴(制,1錢)
- 陳皮(1錢)
- 白朮(炒,1錢)
- 澤瀉(1錢)
- 豬苓(1錢)
- 茯苓(1.2錢)
- 甘草(0.5錢)
- 肉桂(0.4錢)
以薑棗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