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3)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3)
1. 治法提綱
夫治病者,當知標本,以身論之,外為標,內為本;陰為標,陽為本:六腑屬陽為標,五臟屬陰為本;臟腑在內為本,十二經絡在外為標。以病論之。人之元氣為本,病之邪氣為標:先受病機為本,後傳病症為標。故治病必求其原,而先治其本。古聖之至論,但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後哲之變迎,然病在陰,毋犯其陽,病在於陽,毋犯其陰,犯之者是謂誅伐無過。病之熱也,當察其源,火果實也,苦寒、鹹寒以拆之,若其虛也,甘寒、酸寒以攝之。病之寒也,亦察其源,寒從外也,辛熱、辛溫以散之;動於內也,甘溫以益之,辛熱、辛溫以佐之。《經》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泄也,故曰滿而不能實。
是有補而無瀉者,此其常也。臟偶受邪,則泄其邪,邪盡即止,是瀉其邪,非瀉臟也。臟不受邪,毋輕犯也。世謂肝無補法,知其謬也。六腑者,傳導化物糟粕者也,故曰實而不能滿,邪客之而為病,乃可攻也,中病乃已,毋盡劑也。病在於經,則治其經,病流於絡,則及其絡,經直絡橫,相維輔也。
病從氣分,則治其氣,虛者溫之,實者調之。病從血分,則治其血,虛則補肝補脾,而心實則為熱為瘀,熱者清之,瘀者行之。因氣病而及血者,先治其氣;因血病而及氣者,先治其血。因證互異,宜精別之。病在於表,毋攻其里;病在於里,毋虛其表。邪之所在,攻必從之,受邪為本,現症為標,五虛為本,五邪為標。
如腹脹由於濕者,其來必速當利水除濕,則脹自止,是標急於本也,當先治其標。若因脾虛漸成脹滿,夜劇晝靜,病屬於陰,當補脾陰,夜靜晝劇,病屬於陽,當益脾氣,是病從本生,本急於標也,當先治其本。舉二為例,余可類推矣。病屬於虛,宜治以緩,虛者精氣奪也。
若屬沉痼,亦必從緩。治虛無速法,亦無巧法,蓋病已沉痼,凡欲施治,宜有次第,如家貧年久,室內空虛,非旦夕間事也。病屬於實,宜治以急,實者邪氣勝也,邪不速逐,則為害滋蔓,故治實無遲法,亦有巧法,如寇盜在家。宜開門急逐即安,此病機緩急一定之法也。故新病者,陰陽相乖,補偏救弊,宜用其偏。
久病者,陰陽漸入,扶元養正,宜用其平。若久病誤以重藥投之。徒增其竭絕耳。至如藥性之溫者。於時為春,所以生萬物者也;藥性之熱者,於時為夏,所以長萬物者也;藥性之涼者,於時為秋,所以肅萬物者也;藥性之寒者,於時為冬,所以殺萬物者也。夫元氣不足者,須以甘溫之劑補之。
如陽春一至,生機勃勃也,元氣不足,而至於過極者,所謂大虛必挾寒,須以辛熱之劑補之;如時際炎蒸,生氣暢遂也,熱氣有餘者,須以甘涼之劑清之;如涼秋一至。溽燔如失也,邪氣盛滿,血至於過極者,所謂高者抑之,須以苦寒之劑瀉之;如時值隆冬,陽氣潛藏也。故凡溫熱之劑,均為補虛;寒涼之劑,均為瀉實。
白話文:
[治療原則概述]
治療疾病時,我們必須理解何為「標」、何為「本」。以人體而言,外部的表現是「標」,內部的狀態是「本」;陰性是「標」,陽性是「本」。六腑屬陽,是「標」;五臟屬陰,是「本」。五臟六腑在體內是「本」,十二經絡在體外是「標」。就疾病本身來說,人體的元氣是「本」,致病的邪氣是「標」;最先受病影響的部分是「本」,後期傳播的病症是「標」。因此,治療疾病必須找到根源,首要處理的是「本」。古代賢聖的理論認為,在緊急情況下應先治「標」,閒暇時則應治「本」。
後代學者變更了這種觀點,他們認為如果疾病出現在陰性部位,不要傷害到陽性部位;如果疾病出現在陽性部位,不要傷害到陰性部位。違反這一原則會導致無辜部位受到傷害。對於熱性的疾病,我們應該找出病因。如果是實熱,使用苦寒或鹹寒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虛熱,使用甘寒或酸寒的藥物來治療。對於寒性的疾病,同樣要找出病因。如果是外感寒邪,使用辛熱或辛溫的藥物來治療;如果是內生寒邪,使用甘溫的藥物來增強體質,再輔以辛熱或辛溫的藥物。經典上說:五臟儲存精氣而不外泄,因此,它們可以被補充,但通常不會被排空。
五臟偶爾受到邪氣侵擾,我們可以清除邪氣,一旦邪氣消失,治療也就停止。這是清除邪氣,而不是清除五臟的精氣。如果五臟沒有受到邪氣影響,就不應隨意幹擾。有些人認為肝臟沒有補法,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六腑負責消化食物和排泄廢物,因此,它們可以被填滿,但通常不會被排空。邪氣入侵六腑導致疾病,我們可以進行治療,但一旦病情得到控制,就不要再繼續用藥。疾病出現在經絡上,我們就治療經絡;如果疾病擴散到絡脈,我們就要擴大治療範圍。經絡縱橫交錯,相互支持。
如果疾病出現在氣分,我們就調整氣的運行;如果氣虛,我們使用溫熱藥物;如果氣實,我們使用調和藥物。如果疾病出現在血分,我們就調整血液;如果血虛,我們補肝補脾;如果血實,我們要清除熱毒和瘀血。如果疾病由氣分影響到血分,我們先調整氣分;如果疾病由血分影響到氣分,我們先調整血分。不同的病情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我們必須精確判斷。如果疾病出現在表層,不要過度幹預內臟;如果疾病出現在內臟,不要讓表層虛弱。邪氣所在的地方,我們必須對準治療。疾病的根本是邪氣入侵,現狀是邪氣影響的結果,五虛是根本,五邪是標誌。
例如,如果腹部膨脹是由濕氣引起的,那麼病情發展迅速,我們應該先利水除濕,這樣膨脹就會自行消失。這是因為「標」比「本」更急迫,我們應該先治「標」。如果膨脹是由脾虛引起的,並且在夜晚加重,在白天減輕,這表明病情屬於陰性,我們應該補脾陰。如果膨脹在白天加重,在夜晚減輕,這表明病情屬於陽性,我們應該增強脾氣。這是因為病情從根本開始,「本」比「標」更急迫,我們應該先治「本」。這裡只舉了兩個例子,其他情況可以類推。如果疾病屬於虛性,我們應該慢慢治療,因為虛性疾病的患者精氣已經損失。
如果疾病已經很嚴重,我們也必須慢慢治療。治療虛性疾病沒有快速的方法,也沒有巧妙的方法。因為疾病已經很嚴重,任何治療都應該有步驟,就像家庭長期貧困,房間裡空空蕩蕩,不是一夜之間就能解決的問題。如果疾病屬於實性,我們應該迅速治療,因為實性疾病的患者邪氣旺盛。如果不迅速清除邪氣,邪氣會進一步擴散,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治療實性疾病沒有拖延的方法,但也有一些巧妙的方法。就像家中有強盜,我們應該立即打開門窗,趕走強盜,這樣才能確保安全。這是疾病緊急程度的基本原則。對於新發疾病,陰陽失調,我們應該根據病情偏向進行補救。對於長期疾病,陰陽逐漸恢復平衡,我們應該扶助元氣,滋養正氣,使用平和的藥物。
如果長期疾病錯誤地使用強烈的藥物,只會加速患者的衰竭。藥物的性質溫暖的,像春天一樣,可以促進萬物生長;藥物的性質熱烈的,像夏天一樣,可以幫助萬物成長;藥物的性質涼爽的,像秋天一樣,可以肅清萬物;藥物的性質寒冷的,像冬天一樣,可以消滅萬物。對於元氣不足的患者,我們應該使用甘溫的藥物來補充元氣。就像春天來臨,萬物生機勃勃。對於元氣非常虛弱的患者,我們應該使用辛熱的藥物來補充元氣。就像炎熱的夏季,生氣盎然。對於熱氣過剩的患者,我們應該使用甘涼的藥物來清除熱氣。就像涼爽的秋季,炎熱消失。對於邪氣旺盛,血液過剩的患者,我們應該使用苦寒的藥物來清除邪氣。就像嚴冬時節,陽氣潛藏。
因此,所有溫熱的藥物都可以補充虛弱的身體;所有寒涼的藥物都可以清除實性的邪氣。然而,如果元氣已經虛弱,只有秋冬的肅殺之氣,缺乏春夏的生長機制,虛弱的身體容易產生熱氣。如果不區分虛實,盲目使用寒涼的藥物,就像在肅殺的季節再加肅殺,這樣的治療方式如何能讓人活下來呢?因此,沒有陽氣,陰氣就無法生長;沒有陰氣,陽氣就無法轉化。萬物並非在陰暗中生長,而是在陽光下生長,就像春夏生長,秋冬肅殺。就像向陽的草木容易茂盛,躲在陰影中的花卉容易枯萎。經典上說: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的密閉。這句話的意思是,陽氣密閉,陰氣也會堅固,但重點在於陽氣。
另一句話說:陽氣就像天空和太陽,失去它們,生命就會縮短,光芒也會暗淡。這句話的意思是,天空的運行和人類的生命都以陽氣為基礎。伏羲創立《易經》,首先製造了一條線,這是元陽的起源。周文王推演《易經》,六十四卦都以陽氣比喻君子。《乾卦》的象徵意義是:偉大的乾元,萬物的起源。這句話的意思是,陽氣是萬物生長的開始,是陽氣的美德。自古以來,聖賢們都喜歡陽氣,厭惡陰氣。即使丹溪強調補陰,他也說:實火可以清除,使用黃芩和黃連等藥物;虛火可以補充,使用人參和黃耆等藥物。現在的人只知道有火,卻不區分虛實,喜愛使用寒涼的藥物,這就像希望秋冬成為生長的季節,春夏成為肅殺的季節,這樣的治療方式會讓人們的生命縮短,光芒暗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