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18)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18)
1. 方脈泄瀉合參
凡泄瀉水,腹不痛者是濕,宜燥滲之。飲食入胃不住,或完穀不化者是氣虛,宜溫補之。腹湧腸鳴瀉水,痛一陣,瀉一陣是火,宜清利之。時瀉時止,或多或少是痰積,宜豁之。腹痛甚而瀉,瀉後痛減者是食積,宜消之。實者,宜下之。如脾瀉已久,大腸不禁者,宜澀之。下陷者,宜升提之。
河間曰:瀉而水穀變色者為熱,不變色而澄澈清冷者為寒。若肛門燥澀,小便黃赤,水穀雖不變,猶為熱也。此由火性急速,食下即出,無容克化,所謂邪熱不殺穀也。然泄瀉之症,雖分濕火寒虛痰食六者之殊,必以滲濕燥脾為主,濕則導之,火則清之,寒則溫之,虛則補之,痰則豁之,食則消之,是其治也。雖然六症既明,三虛不可不察,脾虛、腎虛、肝虛是也。
白話文:
凡是腹瀉,肚子不痛的,這是濕氣,應該用燥濕渗透的方法治療。吃下去的食物在胃裡停留不住,或者吃下去的穀物無法消化,這是氣虛,應該用溫補的方法治療。肚子裡翻滾,腸鳴,腹瀉,痛一陣,瀉一陣的,這是火氣,應該用清利的方法治療。腹瀉時瀉時止,量多量少不定的,這是痰積,應該用豁痰的方法治療。肚子很痛然後腹瀉,瀉完之後疼痛減輕的,這是食物積滯,應該用消食的方法治療。實證,應該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如果脾瀉已經很久,大腸控制不住的,應該用澀腸的方法治療。下陷的,應該用升提的方法治療。
河間先生說:腹瀉時,排泄的水穀變色,屬於熱證,沒有變色,而是清澈透明,冰冷的,屬於寒證。如果肛門乾澀,小便黃赤,雖然水穀沒有變色,仍然是熱證。這是因為火氣很急,食物下去就出來,沒有時間消化,也就是說邪熱沒有殺死穀物。但是腹瀉的症狀,雖然分為濕、火、寒、虛、痰、食六種不同的原因,但是一定要以渗透濕氣,燥濕健脾為主要治療方法,濕氣就引導它出來,火氣就清泄它,寒氣就溫暖它,虛弱就補益它,痰積就豁痰,食物積滯就消食,這就是治療的方法。雖然六種症狀已經很清楚了,但是三種虛證也不能忽略,分別是脾虛、腎虛、肝虛。
脾虛者,飲食所傷也。腎虛者,色欲所傷也。肝虛者,忿怒所傷也。飲食傷脾,不能運化;色欲傷腎,不能閉藏;忿怒傷肝,木邪剋土,皆令泄瀉。然腎泄、肝泄,間必有之,而脾泄恆多,蓋人終日飲食,必有所傷,便致泄瀉。又嘗論之,泄瀉痢瘧,同乎一源,多由暑月脾胃氣虛,飲食傷積所致,飲食才傷便作,則為泄瀉為輕;飲食停積既久,則為瘧痢為重。
而瘧與痢,又有分別,飲食為痰,充乎胸脅則為瘧疾,飲食為積,膠乎腸胃,則為痢疾,故有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痢之論也。
人之一身,脾胃為主,胃司納受,脾司運化,然胃陽主氣,脾陰主血,奈世之治脾胃者,不分陰陽氣血,概用辛溫燥熱助火消陰之劑,遂使腎火益旺,脾陰愈傷,清純沖和之氣,變為燥熱,胃脘乾枯,大腸澀結,脾臟漸絕而死。
白話文:
脾氣虛弱的人,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腎氣虛弱的人,是因為縱慾過度造成的。肝氣虛弱的人,是因為經常生氣造成的。飲食傷脾,無法正常消化吸收;縱慾傷腎,無法儲存精氣;生氣傷肝,木氣克制土氣,都會導致腹瀉。不過,腎虛和肝虛導致的腹瀉,偶爾才會發生,而脾虛導致的腹瀉卻經常出現,因為人們每天都吃東西,難免會傷到脾胃,從而引起腹瀉。
還有,腹瀉、痢疾和瘧疾,其實都是同一原因造成的,大多數是因為夏季脾胃虛弱,飲食積滯導致的。剛吃壞東西就出現腹瀉,屬於輕微的症狀;如果飲食積滯時間久了,就會變成瘧疾或痢疾,屬於比較嚴重的症狀。
瘧疾和痢疾又有區別,飲食變成痰,積聚在胸脅部位,就會引起瘧疾;飲食變成積滯,粘附在腸胃,就會引起痢疾。所以才有「無痰不成瘧,無積不成痢」的說法。
人體的脾胃是主要的臟器,胃負責接收食物,脾負責消化吸收。胃的陽氣主導著氣,脾的陰氣主導著血。然而,世人治療脾胃疾病,不分陰陽氣血,一味用辛溫燥熱的藥物來助火消陰,反而導致腎火更加旺盛,脾陰更加虛弱,原本清純平和的氣,變成燥熱,胃脘乾燥,大腸乾澀,脾臟逐漸衰竭而死亡。
獨不思土雖惡濕,然亦必賴濕潤,乃得化生萬物,豈可徒知偏用辛熱之劑乎?況腎脾竅於二陰,若腎氣衰弱,則不能蒸腐水穀,世人但見泄物,概用參朮補之,殊不知參朮乃補脾胃中州陽氣之藥,不能補至陰閉藏主蟄之司也。胃屬土而腎屬水,腎瀉而用補脾,則土愈勝,而水愈虧,一陽之火,若無二陰斂納,何能處於釜底而為蒸腐五穀之具耶!
胃之上口為賁門,水穀於此而入。胃下口為幽門,水穀之滓穢,自此入於小腸,小腸十六折,水穀賴以緩行,闌門為小腸下口,水穀自此泌別,分穢為濁入大腸,分水為清入膀胱。如水穀不分,清濁不別,則皆入大腸,而成泄瀉,此其由也。然有火濕暑風痰寒食積八症之殊,有肝虛、脾虛、腎虛三虛之別。
白話文:
土壤雖然濕潤,但也要靠濕氣滋養才能孕育萬物,怎能只用辛熱藥物呢?况且腎與脾都屬陰,腎氣衰弱,就無法將食物消化吸收。很多人只看到泄瀉就用人參、白朮補腎,却不知人參、白朮是補脾胃陽氣的藥,無法補腎阴。胃屬土,腎屬水,腎虛而補脾,就會造成土更盛,水更虧,阳火失去陰氣的約束,如何能保持在腹部,消化五穀呢?
胃的上口叫賁門,食物從這裡進入。胃的下口叫幽門,食物残渣從這裡進入小腸。小腸有十六个弯曲,讓食物緩慢消化。小腸的下口叫闌門,食物從這裡分離,濁物進入大腸,清液進入膀胱。如果食物不分清濁,就會全部進入大腸,導致腹泻。這便是泄瀉的原因。但腹泻有火、湿、暑、风、痰、寒、食積等八种不同症状,还有肝虛、脾虛、腎虛三种不同虚弱。
若食入口即下,此為直腸泄難治,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不及一時,死。下則泄瀉不止,上則吐痰不已,為上下俱脫,死。瀉久而脈洪大急數,皆難治。六臟氣絕於外者,手足寒,五臟氣絕於內者,利不禁,甚者,手足不仁,為難治。
臟腑瀉利,其證多端,東垣先生制《脾胃論》一篇,專以補中益氣湯,升提清氣為主,但未及乎腎泄也。故仲景云:下利水止,醫以理中湯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當以理下焦法則愈矣。趙以德云:泄瀉之病,其類多端,得於六淫五邪飲食所傷之外,復有雜合之邪,似難執法而治。
白話文:
如果食物一入口就拉肚子,這是直腸泄漏,很難治癒。如果每天拉肚子十多次,脈象反而強勁,就會死亡。肚子很大,四肢冰冷,形體消瘦,拉肚子非常嚴重,不到一個小時就會死亡。下半身拉肚子不停,上半身不停吐痰,屬於上下俱脫,會死亡。拉肚子很久,脈象洪大急促,都很難治癒。六臟氣息外泄,手腳冰冷;五臟氣息內泄,拉肚子止不住,嚴重的話,手腳會失去知覺,很難治癒。
臟腑泄瀉的症狀很多,東垣先生寫了《脾胃論》一篇,專門用補中益氣湯來升提清氣,但是沒有涉及腎臟泄漏。所以仲景說:拉肚子不止,醫生要用理中湯治療,效果很好。理中,就是調理中焦。這種拉肚子在下降焦,應該用調理下降焦的方法治療才能痊癒。趙以德說:泄瀉的病症很多,除了因為六淫五邪、飲食所傷,還有很多雜合的邪氣,看起來很難用固定的方法治療。
先師治氣,暴脫而虛,頓瀉不知人,口眼俱閉,呼吸甚微,幾欲絕者,急灸氣海,飲人參膏十餘斤而愈。治積痰在肺,致其所合大腸之氣不固者,湧出上焦之痰,則肺氣下降,而大腸之虛自復矣。治憂思太過,脾氣結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成泄瀉者,開其鬱結,補其脾胃,使穀氣升發也。治陰虛而腎不能司禁固之權者,峻補其腎,而閉藏之司得職也。
腎瀉看,五更時瀉也。腎者,胃之關也。前陰利水,後陰利谷,腎屬水,水旺於子,腎之陽虛,不能健閉,故將交陽分則瀉也。脾瀉者,脾之清陽下陷,不能運化闌門,元氣不足,不能分別水穀,不痛而瀉也。兩症皆出於腎,命火衰,不能上生脾土,故楊仁齋曰:腎命之氣,交通水穀,自然克化,腎司開闔,又曰:腎開竅於二陰,可見不但僅主小便,而大便之能開能閉者,腎操權也。腎既虛衰,則命門之火熄矣。
白話文:
老師治病時,遇到病人因氣虛而突然昏迷,腹瀉不止,不省人事,口眼緊閉,呼吸微弱,幾乎要斷氣,就趕緊灸氣海穴,喝下人參膏十多斤,病人就康復了。治療積痰在肺,導致與大腸相連的氣虛弱,痰液湧上胸腔,這時肺氣下降,大腸虛弱自然恢復。治療因憂思過度,脾氣凝結無法上升,下降到下焦,導致腹瀉的病人,要疏通鬱結,補益脾胃,讓谷氣上升。治療陰虛導致腎臟無法控制排泄功能的病人,要大力補腎,使腎臟掌管閉藏的功能恢復。
腎虛引起的腹瀉,通常發生在凌晨五點左右。腎臟是胃的門戶,前陰負責排出水液,後陰負責排出食物殘渣。腎屬水,水氣旺盛於子時,腎陽虛弱,無法固守關口,所以交接時分就會腹瀉。脾虛引起的腹瀉,是脾臟的清陽之氣下降,無法運化腸胃,元氣不足,無法區分水穀,瀉瀉不停,而且不疼痛。這兩種症狀都源於腎臟,命門之火衰弱,無法滋養脾土,所以楊仁齋說:「腎命之氣,主管水穀的運化,自然能消化吸收,腎臟主宰開闔。」又說:「腎開竅於二陰」,可見腎臟不僅主宰小便,而且大便的開闔也由腎臟掌管。腎臟虛衰,命門之火就會熄滅。
火熄則水獨治,故令水瀉不止,其瀉每在五更,天將明也。蓋腎屬水,其位在北,於時為亥子。正當亥子水旺之秋,故特甚也。惟八味丸(張)見去丹皮加補骨脂、菟絲子、五味子,用山藥糊丸更妙,)以補真陰真陽,則腎中之水火既濟,而開闔之權得職,命門之火旺,火能生土,而脾亦強矣。古方有椒附丸、五味子散,皆治腎泄之神方,不可不考也。
白話文:
火熄滅後,只有水在獨自運作,因此導致水瀉不止。這種瀉肚通常發生在五更時分,也就是天快要亮的時候。這是因為腎臟屬水,位於北方,對應的時間是亥子時。而亥子時正是水氣旺盛的秋季,所以瀉肚的情況會特別嚴重。
想要改善這種情況,可以服用八味丸,張仲景的方子中,建議去除丹皮,加入補骨脂、菟絲子、五味子,並用山藥糊丸,效果更佳。這樣做的目的是補益真陰真陽,使腎臟中的水火達到平衡,開合之權正常運作,命門之火旺盛。火能生土,脾臟也會因此得到強化。
古方中也有椒附丸、五味子散等方劑,都是治療腎泄的妙方,不可不參考學習。
薛氏云:脾胃虛寒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木香、肉果、補骨脂,脾氣虛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湯加薑桂。命門火衰,脾土虛寒者,用八味丸。脾腎氣血俱虛者,用十全大補湯,送四神丸。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漸腫,喘咳唾痰,為脾腎虧損,宜金匱加減腎氣丸,即《難經》有五泄之分,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其大瘕泄者,即腎泄也。
白話文:
薛氏說:脾胃虛寒下陷的人,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再加上木香、肉果、補骨脂。脾氣虛寒,不能承受寒涼的人,可以用六君子湯加薑桂。命門火衰,脾土虛寒的人,可以用八味丸。脾腎氣血俱虛的人,可以用十全大補湯,並服用四神丸。
如果大便滑利,小便閉澀,或肢體逐漸腫脹,喘咳吐痰,這是脾腎虧損的表現,宜用金匱加減腎氣丸。這與《難經》中提到的五泄之分相符,分別是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其中,大瘕泄就是腎泄。
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世人不知此症,誤為滯下治之,禍不旋踵,此皆腎虛之症,欲去不去,似痢非痢,似虛弩而非虛弩,蓋痢疾後重,為因邪壓大腸墜下,故大腸不能升舉而重,治以大黃檳榔,瀉其所壓之邪而愈。又有久瀉,大腸虛滑,元氣下陷不能自收而重,乃用澀劑,固其脫,升其墜,而愈其虛,坐弩責,此痢後積已去盡,無便而但虛坐耳。此為亡血過多,清氣下陷,倍用歸芎芍藥,佐以升提,和之而愈。
惟腎虛後重者,亦數至圊而不能便,必莖中痛,或大便不能得,而小便先行而澀,或欲小便而大便反欲去而痛。褚氏《精血論》云:精已耗而復竭之,則大小便道牽痛,愈痛則愈便,愈便而愈痛,須以補中益氣湯,倍升麻,送四神丸,又以八味地黃丸料,加五味子補骨脂,多服乃痊。此等症候,以痢藥致損元氣,肢體腫脹而斃者,不可枚舉。
白話文:
上廁所時有便意,但一直拉不出來,肛門還很痛,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腎虛的症狀,誤以為是便秘,亂吃瀉藥,結果情況更糟。這種情況像是拉肚子,但又不像,像是虛弱,但又不像,因為拉肚子後肛門墜重,是邪氣壓住大腸往下墜,大腸無法向上抬升,可以用大黃、檳榔瀉掉壓迫的邪氣就能好。也可能因為長期拉肚子,大腸虛弱,元氣下降,無法收縮,導致肛門墜重,這時候就要用收斂的藥物,固住脫垂的元氣,抬升下墜的部位,就能治好虛弱。還有一種情況是拉肚子後積食已經排完,但一直想上廁所,卻拉不出,只覺得空虛,這是因為失血過多,導致清氣下降,可以用歸脾、芍藥,搭配升提的藥物,調和身體就能康復。
但是腎虛造成的肛門墜重,也會一直想上廁所,卻拉不出來,並且肛門會痛,或者大便拉不出來,小便卻先出來,而且小便困難,或者想小便,反而肛門卻痛想拉肚子。褚氏的《精血論》說,精氣耗竭,就會導致大小便通道疼痛,疼痛越厲害,越想上廁所,越想上廁所,疼痛就越厲害,這時候要用補中益氣湯,增加升麻的劑量,搭配四神丸,再用八味地黃丸,添加五味子、補骨脂,多服用就能痊癒。這種病症如果用瀉藥損傷元氣,導致身體浮腫死亡的案例,數不勝數。
腎既主大小便而司開闔,故大小便不禁者,責之腎,然則大便不通者,獨非腎乎?《金匱真言論》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故腎氣虛,則大小便難,宜以地黃蓯蓉之屬補其陰,少佐辛藥致津液而潤其燥。
潔古云:臟腑之秘,不可一概治療,有熱秘,有冷秘,有實秘,有虛秘,有風秘,有氣秘,老人與產後,及發汗利小便過多,病後氣血未復者,皆能成秘,禁用硝黃、巴豆、牽牛等藥。世人但知熱秘,不知冷秘。冷秘者,冷氣橫於腸胃,陰凝固結,津液不通,胃氣閉塞,其大腸內氣攻,喜熱惡冷,宜以八味地黃丸料,大劑煎之,冷飲即愈。或局方半硫丸,碾生薑調乳香下之;或海藏已寒丸俱效。
白話文:
腎臟負責控制大小便的排泄,所以大小便失禁,就要歸咎於腎臟。然而,便秘是否也與腎臟有關呢?《金匱真言論》提到,北方屬黑色,與腎臟相通,並與肛門和陰道相連。因此,腎氣虛弱就會導致大小便困難,可以用熟地黃、肉蓯蓉等滋陰藥物來補腎,輔以辛溫藥物引導津液滋潤乾燥。
古人說,臟腑便秘不能一概而論,有熱秘、冷秘、實秘、虛秘、風秘、氣秘等類型。老人、產後婦女,以及因發汗、利尿過度或病後氣血尚未恢復的人,都容易便秘,不可使用硝石、巴豆、牽牛等藥物。人們只知道熱秘,卻不知道冷秘。冷秘是因為寒氣停滞在腸胃,陰寒凝結,津液不通,胃氣閉塞,導致大腸內氣攻,患者喜熱惡冷,應該服用八味地黃丸,大劑量煎服,冷飲即可緩解。也可以用半硫丸,研碎生薑,加入乳香服用;或者服用海藏已寒丸,都有療效。
海藏云:已寒丸雖熱,得芍藥茴香潤劑,引而下之,陰得陽而化,故大小便自通,如遇春和之陽,冰自消矣。然不若八味丸更妙矣。東垣云: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如常,若飢飽勞役,損傷胃氣,飲食辛熱厚味,而助火邪,伏於血中,致散真陰,津液虧乏,故大腸結燥。
又有老人氣虛,津液衰少而結者,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也,體法東垣之論,不用潤燥湯、潤腸丸之類,惟六味地黃丸料煎服自愈。如熱秘而又兼氣虛者,以前湯衝入人參止錢,此因氣虛不能推送,陰虛不能濡潤故耳。
白話文:
海藏云:
已寒丸雖然性溫,但加入芍藥、茴香等潤劑,引導藥力向下,陰氣得陽氣滋潤而轉化,所以大小便自然通暢,就像春天溫暖的陽光,冰雪自然融化一樣。然而,比起八味丸,已寒丸還是略遜一籌。
東垣云:
腎臟主管人體的五液,津液充盈則大便正常。如果經常飢飽勞役,損傷了胃氣,又過度食用辛辣厚重的食物,助長了火邪,火邪潛伏在血液中,導致真陰散失,津液虧乏,就會造成大腸乾燥便秘。
還有一些老年人,因氣虛津液衰少而便秘,腎臟厭惡燥熱,所以急於食用辛辣的食物來潤滑肠道,這也是一個道理。
根據東垣的理論,這種情況下,不必使用潤燥湯、潤腸丸等藥物,只需服用六味地黃丸,每天煎服,自然痊癒。
如果便秘同時伴有氣虛,可以將六味地黃丸煎好後,再加入一小片人參,因為氣虛不能推動藥力,陰虛不能滋潤腸道,所以需要加入人參補氣潤陰。
《經》曰:春傷於風,夏生飧世,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又曰:清氣在下,則生飧泄。又曰:濕勝則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屬於熱;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於寒。此《經》言,風濕寒熱四氣皆能為泄也。又言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此明脾虛下陷之泄也。統而論之,脾土強者,自能勝濕,無濕則不泄,故曰濕多成五泄。
若土虛不能制濕,則風寒與熱皆得干之而為病,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去,如農人治澇,導其下流,雖處卑隘,不憂巨浸。《經》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是也。一曰升提,氣屬於陽,性本上升,胃氣注迫,輒爾下陷,升柴羌葛之類,鼓舞胃氣上騰,則注下自止。又如地土淖澤,風之即干。
白話文:
古書記載,春天受風寒,夏天容易腹瀉,邪氣停滯,就會導致慢性腹瀉。另外,清氣下降也會導致腹瀉,濕氣過盛也會造成腹瀉。急性腹瀉伴隨強烈腹痛,屬於熱症;腹瀉時排泄物清澈冷涼,則屬於寒症。因此,風寒濕熱四種氣候都能引起腹瀉。古書還提到,清氣下降會導致腹瀉,說明脾虛下陷導致的腹瀉。總而言之,脾臟強壯,就能有效抵抗濕氣,沒有濕氣就不會腹瀉,所以濕氣過重會導致五種腹瀉。
如果脾臟虛弱,不能控制濕氣,那麼風寒和熱氣都能趁虛而入,導致疾病。治療方法有九種,第一種是淡滲法,讓濕氣從小便排出,就像農民治水一樣,疏通下水道,即使地勢低洼,也不怕水淹。古書說:「治療濕氣,不能促進小便,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又說:「位於下方的,要引導它排出。」第二種是升提法,氣屬於陽,本性上升,胃氣下降,就會導致腹瀉,用柴胡、羌活、葛根等藥物,可以鼓舞胃氣上升,腹瀉自然就會停止。就像地表潮濕,風吹過就會變乾一樣。
故風藥多燥,且濕為土病,風為木藥,木可勝土,風可勝濕,所謂下者,舉之是也。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諸劑用滌燔蒸,猶當溽暑伊鬱之時而商飈瘋然倏動,則炎歊如失矣。所謂熱者,清之是也。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勿使稽留。
《經》曰:實者瀉之;又曰:「通因通用」是也。一曰甘緩,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緩中,善禁急速,且稼牆作甘,甘為土味,所謂急者,緩之是也。一曰酸收,瀉下日久,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注泄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肅之權,經云,散者,收之是也。
白話文:
因此,風藥大多燥烈,而濕氣是土性疾病,風藥屬木性,木克土,所以風藥能勝濕氣,就像用力量舉起沉重之物一樣。第一種情況是清涼之氣無法抑制熱邪的蔓延,導致熱邪急劇下降,這時可以用苦寒藥物來清除熱毒,就像盛夏酷暑悶熱難耐時,一陣清涼的秋風吹來,暑氣頓消一樣。這就是所謂的以寒治熱。第二種情況是痰濕凝聚、氣機阻塞,食物積滯、水液停滯,這些都會導致腹瀉,需要根據病情選擇藥物,及時祛除病邪,避免病情加重。
《內經》說:「實則瀉之」,又說:「通因通用」,正是這個道理。第三種情況是瀉下過度,導致虛弱無力,腹瀉不止,應當用甘味藥物來緩和脾胃,抑制過快的瀉泄,就像用土來加固牆壁一樣,甘味屬土性。這就是所謂的以緩治急。第四種情況是瀉下日久,導致氣血散失,無法收斂,腹瀉不止,這時要用酸味藥物來幫助收斂固澀,就像《內經》所說:「散者,收之是也」。
一曰燥脾,土德無慚,水邪不濫,故瀉皆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稟得職,水穀善分,虛則不培,濕淫轉甚,《經》云「虛者補之」是也。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況雖屬水,真陽寓焉。少火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運行三焦,熟腐五穀乎?故積虛者,必挾寒,脾虛者,必補母,《經》云「寒者溫之」是也。
一曰固澀,注泄既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奏功,須行澀劑,則變化不愆,揆度合節。所謂滑者,澀之是也。夫是九者,治瀉之綱領,而不能出其範圍矣。劉宗厚曰:飲食入胃,輸精心肺,氣必上行,然後下降。若脾胃有傷,濕熱相合,陽氣日虛不能上升,脾胃之氣,下流肝腎而成泄利者,法當填補中氣,用輕薄風藥升之、舉之,則陰不病而陽氣生矣。此東垣發前人所未發也。
白話文:
脾胃虚弱会导致湿气过盛,进而引起腹泻。所以治疗腹泻首先要补脾,就像《内经》所说“虚者补之”。肾主二便,是封藏之本,即使肾属水,但其中也蕴藏着真阳。阳气不足,就无法推动气血运行,消化食物。所以治疗虚寒腹泻,要温补肾阳,就像《内经》所说“寒者温之”。腹泻日久,幽门松弛,即使服用温补药物也难以奏效,需要使用涩剂来收敛止泻。这就是“滑者,涩之”。这九个方面是治疗腹泻的纲领,不可超出其范围。刘宗厚认为,食物进入胃,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气应该上行至肺,然后下降。如果脾胃受伤,湿热相合,阳气虚弱不能上升,脾胃之气下流至肝肾,就会导致腹泻。因此,治疗腹泻应该补益中气,用轻薄的风药来升举阳气,使阴不病而阳气生。这是东垣对前人理论的补充。
夫始瀉而屬熱者,邪氣勝則實也。終變為寒者,夏氣奔,則為虛也。久病而熱者,內真寒而假熱也。久瀉虛寒者,乃夏候也。凡每早大瀉一行,若止空心服熱,藥亦無效,須於夜食前,再一服方妙,蓋暖藥雖平旦服之,至夜藥力已盡,無以敵一夜陰寒之氣耳。
泄瀉而屬脾胃者,人固知之矣。然門戶束要肝之氣也。守司於下,腎之氣也。若肝腎氣實,則能閉束而不瀉泄,虛則閉束失職,而無禁固之權矣。且腎為胃關,故腎瀉必在子後,五更之分也。
蓋人生二五,妙合而成,左右兩腎,腎間動氣,即先天元陽之祖氣,此氣自子後一陽生,生即漸漸上升,歷醜寅卯辰已,而六陽已極,則入離宮,午後一陰生,即白氣變為赤液,漸漸降下至坎宮,復為白氣,晝夜循環,升降不息,《經》所謂少火生氣,醫家所謂真陽之火,名為相火也。道家所謂君火,乃先天祖氣也。
白話文:
凡是剛開始瀉肚子卻伴隨發熱的,是因為邪氣盛而導致身體虛實。最終轉變成寒冷的,是因為夏天陽氣外散,導致身體虛弱。久病卻發熱的,是內在真氣不足而虛假地表現出熱象。久瀉而身體虛寒的,是陽氣不足的表現。
每次早上大瀉不止,即使空腹服用溫熱藥物也無效,需要在晚上吃飯前再服用一次藥才有效。這是因為即使溫熱藥物在早晨服用,到了晚上藥效已盡,無法抵禦夜間的寒冷陰氣。
瀉肚子屬於脾胃問題,這是人人皆知的事。但是,人體的門戶關閉是肝氣的作用,守衛下焦是腎氣的作用。如果肝腎之氣充沛,就能夠閉合門戶而不瀉泄,反之,如果肝腎之氣虛弱,則無法很好地閉合門戶,就失去了禁固的功能。而且,腎是胃的關口,所以腎虛瀉泄必定發生在子時之後,也就是五更時分。
人體在二十五歲時,達到最佳狀態,左右兩腎之間的動氣,就是先天的元陽之氣,這個氣息從子時之後開始生發,逐漸上升,經過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六陽氣達到極點,然後進入離宮,午後一陰氣開始生發,白色氣息轉變為紅色液體,逐漸下降到坎宮,重新變成白色氣息,晝夜循環,生生不息。這就是《經》書中所說的“少火生氣”,醫家所說的“真陽之火”,稱為“相火”。道家所說的“君火”,就是先天的元陽之氣。
方此火之自下而上也,行過中焦,必經脾胃,則能腐熟水穀,蒸糟粕而化精微,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是謂清升濁降,既濟之象也。《經》曰:陰平陽秘,精氣乃固,苟不慎攝生之道,則精神日損,腎之真氣漸衰,而子復一陽,不以時生,不能上升,水穀無由腐熟以傳化,故寅為三陽之候,陽微既不能應候而化物,且不能勝陰而上升,故五更或黎明而瀉,其泄亦溏,俗名鴨溏,是為腎泄,亦名大瘕泄,是陽之亡,氣之脫也,則補火尤要於補氣。
凡天久淫雨,濕令大行,人多腹疾,瀉且痛者,胃苓湯,加炮薑、肉桂最宜。
白話文:
當火氣從下往上走,經過中焦,必定會經過脾胃,才能消化食物,將糟粕蒸發,轉化成精微物質。脾氣將精微物質散發,向上輸送到肺,調節水道,向下輸送膀胱,這就是清氣上升,濁氣下降,陰陽調和的狀態。《經》上說:陰陽平衡,精氣就會固守,如果沒有注意養生之道,精神就會逐漸衰弱,腎臟的真氣也會逐漸衰退,陽氣不能及時生發,也不能向上升,食物就無法消化轉化。因此,寅時是三陽之候,陽氣微弱,既不能應時化物,也不能勝過陰氣而上升,所以五更或黎明時就會腹瀉,而且瀉得很稀,俗稱鴨溏,這就是腎虛泄,也叫大瘕泄,是陽氣衰竭,氣虛脫落的表现,所以補火比补气更重要。
如果長期淫雨,濕氣過重,人們容易患腹疾,腹瀉且疼痛,可以使用胃苓湯,加上炮薑、肉桂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