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2)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2)

1. 生氣通天論篇

《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人之有陽,若天之有日,天失其所則日不明,人失其所則陽不固,人壽夭折。)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此以明陽氣運行之部分,輔衛人身之正用也。)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此又明陽氣之運養也。然陽氣者,內化精微,養於神氣,外為柔軟,以固其筋。)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晝則陽氣在外,周身行二十五度。)平旦人氣生,日中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隆,高也,盛也。夫氣之有者,皆自少而之壯,積暖以成炎,炎極又涼,物之理也。

故陽氣平曉生,日中盛,日西而已減虛也。氣門,謂玄府也。發泄經脈營衛之氣,故謂氣門。)是故暮而收據,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形乃困薄。(皆所以順陽氣也。陽出則出,陽藏則藏。暮,陽氣衰,內行陰分,故宜收斂以拒虛邪,擾筋骨則逆陽精耗,見霧露則寒濕俱便,故順此三時,乃天真久遠也。)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言在人之用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急,並乃狂。(薄急,謂極虛而急數也。並,謂盛實也。狂,謂狂走也。陽並於四肢則狂。四肢,諸陽之本也。陽盛則四肢實,實則登高而歌,熱盛於身,故棄衣而走也。如是者,皆謂陰不勝其陽也。)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九竅者,內屬於臟,外設為官,五臟氣爭,則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

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邪氣不克,故真氣獨立而如常。)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陽自強而不能閉密,則陰泄瀉,而精氣竭絕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氣和平,陽氣閉密,則精神日益治也。)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陰不和平,陽不閉密,強為施瀉,損耗天真,則精氣不化,乃絕流通也。

)因於露風,乃生寒熱。(因於露體,觸冒風邪,風氣外侵,陽氣內拒,風陽相薄,故寒熱生。)是以春傷於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風氣通肝,春肝木王,木勝脾土,故洞泄生也。)夏傷於暑,秋為痎瘧。(夏熱已甚,秋陽復收,陽熱相攻,則為痎瘧。痎,老也,亦曰瘦也。

)秋傷於濕,上逆而咳,(秋濕既勝,冬水復旺,水來乘肺,故咳逆病生。)發為痿厥。(濕氣內攻,則咳逆,外散筋脈則痿弱。)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寒且凝,春陽氣發,寒不為釋,陽怫於中,寒怫相持,故為溫病。)四時之氣,更傷五臟。(寒暑溫涼,遞相勝負,四時之氣,更傷五臟之和。

白話文:

【生氣通天論篇】

《生氣通天論》說:陽氣就像天空與太陽,如果失去它的正常位置,就會導致壽命縮短,健康狀況不明顯。人有陽氣,就如同天有太陽;天若失去它的位置,則太陽無法明亮,人若失去它的位置,則陽氣無法穩固,人將因此而早逝。

因此,天地運行應以日光爲明,所以陽氣向上運行,保護人體外部。陽氣精微可以滋養精神,柔韌可以養護筋骨。

陽氣在一天中主要保護體表,白天時陽氣在體表運行,從清晨開始,人體陽氣逐漸旺盛,至中午達到高峯,到傍晚時陽氣開始減弱,毛孔也隨之閉合。

因此,在夜晚應該收斂精力,不要擾動筋骨,避免霧露,違背這三個時間規律,身體會變得虛弱。陰精收藏於體內,而陽氣則在體表形成堅固的保護。

陰不能超過陽,否則脈搏會變得薄弱而急促,可能導致精神錯亂。陽不能超過陰,否則五臟之氣會爭鬥,九竅(即眼睛、耳朵、鼻子、口等)將不通暢。

當陽氣過強而不能保持密閉時,陰氣就會流失,精氣也會枯竭。陰陽平衡且互密,精神才能正常運作。若陰陽分離,精氣就會中斷。

受到露風的影響,可能會產生寒熱症狀。例如,春天若受風邪侵襲,邪氣會滯留,導致腹瀉;夏天受暑氣影響,秋天可能引發瘧疾;秋天溼氣傷害,冬天可能引起咳嗽或肺部疾病;冬天受寒氣侵襲,春天可能出現溫病。

四季之氣交替影響,容易傷害五臟的和諧狀態。

2. 金匱真言論篇

《金匱真言論》曰:春氣者病在頭,(肝之應也。)夏氣者病在臟,(心之應也。)秋氣者病在肩背,(肺之應也。)冬氣者病在四肢。(四肢氣少,寒毒善傷,隨所受邪,則為病處。)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冬則精氣伏藏,陽不妄升,故春無溫病也。

)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日主陽盛,故曰陽中之陽。黃昏陰盔,故曰陽中之陰。陽氣主晝,故平旦至黃昏,皆為天之陽,而中復有陰陽之殊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雞鳴陽氣未出,故曰天之陰,平旦陽氣已升,故曰陰中之陽。

)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臟腑中陰陽,則臟者為陰,腑者為陽,(臟,謂五神臟。腑,謂六化腑。)肝、心、脾、肺、腎,五臟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皆為陽。故背為陽,陽中陽,心也;(心為陽臟,位處上焦,以陽居陽,故為陽中之陽。

《靈樞》曰:心為牡臟。牡,陽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肺為陰臟,位於上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陰。《靈樞》曰:肺為牝臟。牝,陰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腎為陰臟,位處下焦,以陰居陰,故謂陰中之陰。《靈樞》曰:腎為牝臟。牝,陰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肝為陽臟,位處中焦,以陽居陰,故謂陰中之陽。

《靈樞》曰:肝為牡臟。牡,陽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脾為陰臟,位處中焦,以太陰居陰,故謂陰中之至陰。《靈樞》曰:脾為牝臟,牝,陰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以其氣象參合,故能上應於天。)

白話文:

《金匱真言論》提到:春天的疾病多發生在頭部,這是因為肝臟在春季對應的緣故。夏天的疾病多在內臟,這和心臟在夏季的影響有關。秋天的疾病多出現在肩背,這與秋季與肺相應。冬天的疾病則常見於四肢,因為四肢的氣血較弱,容易受到寒邪侵害,根據不同的邪氣入侵,就會在相應部位產生病痛。

精氣是身體的根本。因此,如果精氣充足,春天就不會有溫熱病的困擾。冬季時,精氣藏於體內,陽氣不會無端上升,所以春季就不易有溫熱病。

從清晨到中午,是自然界中的陽氣最旺盛的時段,可以稱為陽中之陽。而從中午到黃昏,雖然仍是陽氣的範疇,但隨著夜晚的逼近,陰氣逐漸上升,可視為陽中之陰。夜晚到公雞啼叫,是自然界中的陰氣最濃厚的時段,可以稱為陰中之陰。而從公雞啼叫到清晨,雖仍屬陰氣範疇,但隨著太陽升起,陽氣逐漸增強,可視為陰中之陽。

人體也應和著這種自然規律。談論人體的陰陽,外面的部分屬於陽,裡面的部分屬於陰。說到人體本身的陰陽,背部屬於陽,腹部屬於陰。再進一步探討人體臟腑中的陰陽,臟器屬於陰,腑器屬於陽。肝、心、脾、肺、腎五臟都屬於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都屬於陽。

因此,背部為陽,其中最陽的是心臟。心臟是陽臟,位置在上焦,以陽氣居於陽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陽中之陽。背部為陽,其中的陰是肺臟。肺臟為陰臟,位置也在上焦,以陽氣居於陰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陰中之陽。腹部為陰,其中最陰的是腎臟。腎臟為陰臟,位置在下焦,以陰氣居於陰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陰中之陰。腹部為陰,其中的陽是肝臟。肝臟為陽臟,位置在中焦,以陽氣居於陰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陰中之陽。腹部為陰,其中的極陰是脾臟。脾臟為陰臟,位置在中焦,以太陰居於陰氣之中,所以被稱為陰中之至陰。

這些都是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互呼應的例子,所以人體的陰陽與天地的陰陽相應,正因為人體的氣象與天地相合,纔能夠與天相應。

3. 陰陽應象大論篇

《陰陽應象大論》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謂變化生成之道也。)萬物之綱紀,(滋生之用也,陽與之正氣以生,陰為之主持以立,故為萬物之綱紀也。)變化之父母,(異類之用也。何者?鷹化為鳩,田鼠化為鴑,腐草化為螢,雀入大水為蛤,雉入大水為蜃,如此皆異類因變化而成物也。)生殺之本始。

(寒暑之用也。萬物假陽氣溫而生,因陰氣寒而死,故生殺本始,是陰陽之所運之為也。)神明之府也,(言所以生殺變化之多端者,以神明居其中也。)治病必求於本。(陰陽與萬類生殺變化,在於人身,同相參合,故治病之道者,必先求之。)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燥,陽生陰長,陽殺陰藏。

(明前天地生殺之殊用也,神農曰:天以陽生陰長,地以陽殺陰藏。坤者,陰也,位西南隅,時在六月七月之交,萬物之所盛長也,安謂陽無長之理?乾者,陽也。謂戌亥之分,時在九月十月之交,萬物之所收殺也,孰謂陽無殺之理?以是明之,陰長陽殺之理可見矣。)陽化氣,陰成形,寒極生熱,熱極生寒。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則生䐜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陰凝上結,則合以成云,陽散下流則注而為雨,雨從云以施化,故言雨出地。云憑氣以交合,故云云出天,天地之理且然,人身清濁亦如是也。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氣本乎天者親上,氣本乎地者親下,各從其類也。上竅,謂耳目口鼻,下竅,謂前陰後陰。)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腠理,謂滲泄之門,故清陽可以發散;五臟,謂包藏之所,故濁陰可以走之。)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四肢外動,故清陽實之,六腑內化,故濁陰歸之。

)水為陰,火為陽,(水寒而靜,故為陰,火熱而燥故為陽。)陽為氣,陰為味。(氣為散布,故陽為之,味為從形,故陰為之。)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形食味,故味歸形。氣養形,故形歸氣。精食氣,故氣歸精,化生精,故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故云食之也。

)化生精,氣生形。(精微之液,惟血化而成,形質之有,資氣行營立,故斯二者各奉生乎。)味傷形,氣傷精,(過其節也。)精化為氣,氣傷於味。(精承化養則食氣,精若化生則不食氣,精血內結,郁為穢腐攻胃,則五味倨然不得入也。女人重身,精化百日,皆傷於味也。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有質,故下流於便瀉之竅,氣無形,故上出於呼吸之門。)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陽為氣,氣厚者為純陽。陰為味,味厚者為純陰。故味薄者。為陰中之陽,氣薄者為陽中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

(陰氣潤下,故味厚則泄利;陽氣炎上,故氣厚則發熱。味薄為陰少,故通泄;氣薄為陽少,故汗出。發泄,謂汗出也。)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火之壯者,壯已必衰;火之少青少已則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生壯火,故云壯火食氣。少火滋氣,故云氣食少火。

以壯火食氣,故氣得壯火則耗散;以少火益氣,故氣得少火則生長。)陰盛則陽病,陽盛則陰病。(勝則不病,不勝則病。)陽勝則熱,陰盛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物極則反,猶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也。)寒傷形,熱傷氣。(寒則衛氣不利,故傷形;熱則榮氣內消,故傷氣。

)氣傷痛,形傷腫。(氣傷則熱結於肉分、故痛;形傷則寒迫於皮腠,故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先氣證而病形,故曰氣傷形。先形證而病氣,故曰形傷氣。)風勝則動,(風勝則庶物皆搖,故曰動。)熱勝則腫,(熱勝則陽氣內郁,故浮腫暴作,甚則榮氣逆於肉理,聚為癰膿之腫,)燥勝則乾,(燥勝則津液竭涸,故皮肝乾燥。)寒勝則浮,(寒勝則陰氣結於玄府,玄府閉密,陽氣內攻,故為浮。

)濕勝則濡瀉。(濕勝則內攻於脾胃,脾胃受濕則水穀不分,故大腸傳道而注瀉也。)故喜怒傷氣,寒暑傷形,(喜怒之所生,皆生於氣,故云喜怒傷氣。寒暑之所勝,皆勝於形,故云寒暑傷形。細而言之,則熱傷於氣,寒傷於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怒則氣上、喜則氣下,故暴卒氣上則傷陰,暴卒氣下則傷陽。

)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厥,氣逆也。逆氣上行,滿於經絡,則神氣浮越,故滿離形骸也。)喜怒不節,寒暑過度,生乃不固。(《靈樞經》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若喜怒不常,寒暑過度,天真之氣,何可久長?)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言傷寒、傷暑亦如是。)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觀其覆載,而萬物之上下可知矣。)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陰主血,陽主氣,陰生女,陽生男。)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陰陽間氣,左右循環,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也。陰氣右行,陽氣左行。)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觀水火之氣,則陰陽徵兆可知矣。

)陰陽者,萬物之能使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陰靜故為陽之鎮守,陽動故為陰之役使。)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人年四十,腠理始疏,榮華稍落,發斑白,起居衰之次也。)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衰之漸也。)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

(衰之甚也。)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知,謂知七損八益,全形保生之道也。)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澹之能,縱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聖人不為無益,以害有益,不為害性而順性,故壽命長遠與天地終。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在上故法天。)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在下故法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其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陰陽之應天地,猶水之在器,器圓則水圓,器曲則水曲,人之血氣亦如是,故髓不足則邪氣留居之。)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理,(陽為天,降精氣以施化,陰為地,布和氣以成形,五行為生育之井裡,八風為變化之綱紀。八紀,為八歲之紀。

五里,為五行化育之理。)故能為萬物之父母。(陽天化氣,陰地成形,五里運行,八風鼓折,收藏生長,無替時宜,故能為萬物變化之父母也。)清陽上天,濁陰歸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清陽上天,濁陰歸地,然其動靜,蓋由神明之綱紀耳。)天氣通於肺,(以納至清之氣以象天。

)地氣通於嗌,(以納水穀之濁以象地。)風氣通於肝,(風生木故。)雷氣通於心,(雷象火之有聲故。)穀氣通於脾,(谷空虛,脾受納故。)雨氣通於腎,(腎注水故。)六經為川,(流注不息故。)腸胃為海,(以皆受納也。)九竅為水注之氣。(清明者,象水之內明。

流注者,象水之流注。)以天地為之陰陽,(以人事配象,則近指天地以為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夫人汗泄於皮腠者,是陽氣之發泄耳。然其取類於天地之間,則云騰雨降而相似也。)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陽氣散發,疾風飛揚,故以應之。)暴風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背天之紀,違地之理,則六經反作,五氣更傷,真氣既傷,災害之至可知矣。)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八風發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病,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穀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熱傷胃及膀胱,寒傷腸及膽氣。)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濕氣盛則榮衛之脈不行,故感則害於皮肉筋脈。)故因其輕而揚之,(輕者發揚則邪去。

)因其重而減之,(重則減去之。)因其衰而彰之。(因病氣衰,攻令邪去,則真氣堅固,血色彰明。)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臺,故衛氣溫,則形分足矣。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由此,則精不足者,補五臟之味也。

)其高者,因而越之;(越,謂越揚也。)其下者,引而竭之:(引,謂泄引也。)中滿者,瀉之於內。(內,謂腹內。)其有形者,漬形以為汗;(邪,謂風邪之氣,風中於表則汗而發之。)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在外故汗發泄也其慓悍者,按而收之;(慓,疾也。悍,利也。

氣候急利,則按之以收斂。)其實者,散而瀉之。(陽實則發散,陰實則宣瀉。)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陰曰柔,陽曰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所謂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也。)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決,謂決破其血。)氣虛宜掣引之。

(掣,讀為導,異,引也。則氣行調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