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3)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3)

1. 陰陽離合論篇

《陰陽離合篇》曰: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幹肝。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天覆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處陰之中,故曰陰處,形未動出、亦是為陰,以陰居陰,故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名曰陰中之陽。

(形動出者,是則為陽,以陽居陰,故曰陰中之陽。陽予之正,陰為之主。(陽施正氣,萬物方生。陰為主持,群形乃立。)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失其常道,則四時之氣閉塞,陰陽之氣無所運行矣。)

白話文:

【陰陽離合論篇】

《陰陽離合篇》提到:東方的青色,與肝臟相通,影響視覺,肝臟儲存精氣。南方的赤色,與心臟相通,影響聽覺,心臟儲存精氣。中央的黃色,與脾臟相通,影響口腔功能,脾臟儲存精氣。西方的白色,與肺部相通,影響嗅覺,肺部儲存精氣。北方的黑色,與腎臟相通,影響生殖和排泄系統,腎臟儲存精氣。

天地之間,萬物生長。那些尚未從地下長出的,被稱為「陰處」,又可稱為「陰中之陰」。(位於陰暗環境中,所以稱為「陰處」,形態未顯露,同樣屬於陰性,因為在陰中,所以又稱為「陰中之陰」。)而已經從地下長出的,被稱為「陰中之陽」。

(形態已經顯露出來的,屬於陽性,但由於它仍處於陰性的環境中,因此稱為「陰中之陽」。陽性提供正常的能量,陰性則作為主宰。(陽性施加正常的能量,萬物得以生長。陰性作為主宰,萬物形態得以確立。)因此,生命在春天開始,在夏天成長,在秋天收穫,在冬天儲藏,如果違反自然規律,天地間的四季將會阻塞。(如果違背了自然法則,四季的氣候將會受阻,陰陽的氣流將無法正常運轉。)

2. 陰陽別論篇

《陰陽別論》曰: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深知謂備識其變易。)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凡陽經有五,正以一腑之中包藏五腑之脈,故五五有二十五陽,由此推之。則一臟之中包藏五臟之脈,亦五五有二十五陰。)所謂陰者,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矣。

(所謂陰者,五臟之真脈也。真臟來現,其臟已敗,敗者,必至於死也。故曰:真臟脈見者死。)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胃脘之陽,謂人迎之氣也。察其氣脈動靜大小與脈口應否也。人迎在結喉兩傍,脈動應手,其脈之動,常左小而右大,左小常以候臟,右大常以候腑,蓋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雖有五五二十五陽之異,而實不外乎胃脈之見耳。若吉者為有胃氣,而凶則無胃氣也。

)別於陽者,知病處也;別於陰者,知死生之期。(陽者衛外而為固,然外邪所中,別於陽則知病處,陰者藏神而內守。若考真正成敗,別於陰則知病者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頭,謂人迎。手,謂氣口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小大齊等者,名曰平人,故言所謂一也。

氣口在手魚際之後一寸,人迎在結喉兩旁一寸五分,皆可以候臟腑之氣。)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此言脈體分陰陽,脈有去來,即去至而陰陽分;脈有動靜,即動靜而陰陽分;脈有遲數,即遲數而陰陽分。)所謂生陽死陰者,肝之心謂之生陽,(得陽則生,失陽則死,故曰生陽死陰也。

自肝傳心,以水生火,得之生氣,是謂生陽,不過四日而愈。)心之肺謂之死陰,(心傳肺者,為火剋金,故謂死陰,不過三日死。)肺之腎謂之重陰,(肺金腎水,雖曰子母相傳,而金水俱病,則重陰而陽絕矣。)腎之脾謂之闢陰,死不治。(土本制水,而水反侮脾,是謂闢陰,闢陰者,放僻也。

白話文:

【陰陽別論篇】

《陰陽別論》指出:脈象有陰有陽,懂得陽的特性就能理解陰,反之亦然。(這是指要深入理解脈象的變化。)通常來說,陽脈有五種,五五相乘就有二十五種陽脈。(這裡指的是陽經有五條,而每一個腑臟裡都涵蓋了五腑的脈象,因此有五五二十五種陽脈。透過類推,每個臟腑中也涵蓋了五臟的脈象,同樣地也有五五二十五種陰脈。)

我們所說的陰,指的是真臟脈。(也就是五臟的真實脈象。一旦出現真臟脈,代表臟腑功能已經衰敗,而衰敗的狀況必然導致死亡。因此,當出現真臟脈時,病人就會死亡。)而我們所說的陽,指的是胃脘的陽氣。(也就是人迎的氣息。觀察其氣息和脈象的動靜、大小,以及是否與脈口相應。人迎位於喉結兩側,脈搏跳動可被觸及。脈搏的跳動,通常是左手比右手弱,左手弱是用來觀察臟腑,右手強則是用來觀察腑臟。因為胃是五臟六腑的大主宰,雖然有五五二十五種不同的陽脈,但實際上都不超出胃脈的範疇。如果脈象吉祥,表示有胃氣;反之,則沒有胃氣。

)能夠分辨陽脈,就能知道疾病的部位;能夠分辨陰脈,就能預測生死的時間。(陽脈在外保護身體,但當外邪侵入,分辨陽脈就能知道疾病的位置。陰脈在內守護精神,如果要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分辨陰脈就能知道病人的生死時間。)三陽脈在頭部,三陰脈在手上,這就是所謂的「一」。(頭部指人迎,手部指氣口。兩者相呼應,同時出現,如同拉繩一樣,大小一致,這種情況被稱為正常人。因此,這就是所謂的「一」。

氣口位於手掌魚際後方一寸處,人迎位於喉結兩側一寸五分處,都可以用來觀察臟腑的氣息。)所謂的陰陽,離去的是陰,到達的是陽;靜止的是陰,活動的是陽;緩慢的是陰,快速的是陽。(這是在講脈象的陰陽區別。脈象有去有來,去和來就區分了陰陽;脈象有動有靜,動和靜就區分了陰陽;脈象有快有慢,快和慢就區分了陰陽。)所謂生陽死陰,肝傳心是生陽,(得到陽氣就能活著,失去陽氣就會死亡,所以叫做生陽死陰。

從肝傳到心,以水生火,得到生命力,這是生陽,病人在四天內就能康復。)心傳肺是死陰,(心傳肺,是火克金,所以是死陰,病人不會超過三天就會死亡。)肺傳腎是重陰,(肺屬金,腎屬水,雖然說是子母相傳,但如果金水都有病,那就是重陰,陽氣也就完全消失了。)腎傳脾是闢陰,無法治療。(土本來能控制水,但水反而欺侮脾,這就是闢陰,闢陰就是放縱偏僻。)

3. 靈蘭秘典論篇

《靈蘭秘典論》曰:十二臟之相使,貴賤何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任治於物,故為君主之官,清靜棲靈,故曰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位高非君,故宮為相傅。主行營衛,故治節由之。)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勇而能斷,故曰將軍。

潛發未萌,故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剛正果斷,故官為中正,直而不疑,故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膻中者,在胸中兩乳間,為氣之海。心主為君,以敷宣教令,膻中主氣,以氣布陰陽,氣和志適,則喜樂由生,分布陰陽,故官為臣使也。)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包容五穀,是為倉廩之官,營養四旁,故為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傳道,謂傳不潔之道。變化,謂變化物之形。故云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故云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技巧出焉。(強於作用,故曰作強,造化形容,故云技巧。在女則當其伎巧,在男則當其作強。)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引導陰陽,開通閉塞,故官司決瀆,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位噹噹孤腑,故位者,部居下而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施化,則溲便注泄。

故曰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失則災害至,故不得相失。)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

白話文:

【靈蘭祕典論篇】

《靈蘭祕典論》提到:人體內的十二個臟腑是如何相互配合,它們的重要性和角色又是如何呢?

心臟,是主宰全身的君王,精神意識從這裡產生。(它管理全身,所以被稱為君王,又因為清靜且能容納靈魂,所以說精神意識從這裡產生。)

肺臟,像一位輔佐君王的宰相,管理調節身體機能。(位置高但不是君王,因此被比喻為宰相。主要負責運行血液及營養物質,所以調節功能由此展現。)

肝臟,像一個勇猛的將軍,策劃思考的能力從這裡發出。(因為它勇猛且能做出判斷,所以被比作將軍;潛藏的智慧在必要時被啟動,所以策劃思考能力由此產生。)

膽囊,是一個公正的法官,決斷力從這裡展現。(因為它堅毅果斷,所以被比喻為法官;直率且無疑慮,所以決斷力由此展現。)

膻中,是個忠誠的臣子,歡樂的情緒從這裡產生。(膻中位於胸腔兩乳之間,是氣血的海洋。心臟作為君主,負責傳達命令,膻中主掌氣血,藉由氣血分配陰陽能量,當氣血和諧且心情舒適,歡樂的情緒就會產生,並且負責分配陰陽能量,所以被稱為忠誠的臣子。)

脾胃,是糧倉的管理者,五種味道的食物從這裡消化。(包容各種食物,所以被稱為糧倉的管理者,營養素被吸收並滋養四周,所以五種味道的食物從這裡消化。)

大腸,是傳遞的官員,食物的形態轉換從這裡發生。(傳遞指的是排泄廢物,轉換指的是改變食物的形態,所以被稱為傳遞的官員,食物的形態轉換從這裡發生。)

小腸,是接受和盛放的官員,食物的轉化從這裡開始。(接受胃部送來的食物,盛放並進一步消化,然後再傳送到大腸,所以被稱為接受和盛放的官員,食物的轉化從這裡開始。)

腎臟,是強壯的官員,精巧的技能從這裡產生。(因為它在生理作用上很強壯,所以被稱為強壯的官員,創造生命的形貌,所以精巧的技能從這裡產生。對於女性來說,這是指生育能力;對於男性來說,這是指強壯的體魄。)

三焦,是疏浚的官員,水分的排泄從這裡進行。(引導陰陽能量,打通堵塞,所以被稱為疏浚的官員,水分的排泄從這裡進行。)

膀胱,是都市的管理者,津液被儲存於此。(因為它是獨立的器官,所以被稱為都市的管理者。位於下方並儲存津液,如果得到氣海的能量來轉換,就能順利排尿。

所以說得到能量的轉換,才能排出。)

以上這十二個官員,不能失去協調。(失去協調就會帶來災難,所以不能失去協調。)因此,如果主宰的官員清明,那麼其他的官員就能安定,這樣養生就能延年益壽;如果主宰的官員混亂,那麼其他的十二個官員就會陷入危險,使得道路堵塞不通,形體受到重大傷害,這樣養生就會招致禍患。

4. 六節臟象論篇

《六節臟象論》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六六之節,謂六竟於六甲之日,以成一歲之節限。九九制會,謂九周於九野之數,以制人形之會通也,言人之三百六十五節,以應天之六六之節久矣。)夫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六六之節,天之度也。九九制會,天之數也。所謂氣數者,生成之氣也。周天之分,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以十二節氣均之,則氣有三百六十日而終,兼之小月,日又不足其數矣。是以六十四氣而常置閏焉。何者?以其積差分故也。大地之生育,本阯陰陽,人神之運為,始終於九氣,然九之為用,豈不大哉!《律書》曰:黃鐘之律,管長九寸。冬至之日,氣應灰飛,由此則萬物之生、咸因於九氣矣。

古之九寸即今之七寸三分,大小不同,以其先秬黍之制而有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制,謂準度。紀,謂綱紀。准日月之行度者,所以明日月之行遲速也。紀化生之為用者,所以彰氣至而始應也。氣應無差,則生成之理不替,遲速以度,大小之月生焉。

故日移長短,月移寒暑,收藏生長無失時宜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也。(日行遲,故晝夜行天之一度,而三百六十五日一周天,而猶有度之奇分也。月行速,故晝夜行無之十三度余,而二十九日一周天也。

言有奇者,謂十三度外,復行十九分度之七,故云月行十三度而有奇也。《禮儀》及漢《律曆志》云二十八宿及諸星,皆從東而循天西行,日月及五星,皆從西而循天東行。今太史說云:並循天而東行,從東而西轉也。諸歷家說。

月一日至四日,月行最疾,日夜行十四度余,自五日至八日行次疾,日夜行十三度余;自九日至十九日,其行遲、日夜行十二度余,二十日至二十三日,行又小疾,日夜行十三度余,二十四日至晦日,行又大疾,日夜行十四度余。今太史說月行之率不如此矣。月行有十五日前疾,有十五日後遲者,有十五日前遲,有十五日後疾者,大率一月四分之,而皆有遲疾,遲速之度,固無常准矣。雖爾,終以二十七日,月行一周天,凡行三百六十一度。

二十九日日行二十九度,月行二百八十七度,少七度,而不及日也。至三十日,日復遷,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八月方及日矣。此大盡之月也。大率其計,率至十三分日之十者,亦大盡法也。其計率至十三分之五之六而及日者,小盡之月也。故云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也。

正言之者,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乃一歲。法以奇不成者,故舉六以言之。若通以六小為法,則一歲止只有三百五十四日,歲少十一日余矣。取月所少之辰,加歲外余之日,故從閏後三十二日而盈閏焉。《尚書》曰:日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之,四時成歲,則其義也。

積余盈閏者,盡以月之大小,不盡天度故也。)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立端於始,言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以冬至之日為歲首。表正於中,舉中氣以正月。推余於終,月有餘日,則歸之於終,積而為閏,故能今天度畢焉。)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十日,謂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之日也。

十者,天地之數也。《易·繫辭》曰:天九地十,則其義也。六十日而周甲子之數,甲子六周而復始,則終一歲之日,三百六十日之歲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於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元氣,即夫真也。形假地生,命惟無賦,故奉生之氣通繫於天,稟於陰陽而為根本也。

故曰: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地列九州,人施九竅,精神往復,氣與參同。)故其生五,其氣三,(形之所存,假五行而運,徵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故云其生五,其氣三也。)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非惟人獨由三氣以生,天地之道亦如是矣。

故《易》乾、坤諸卦,皆必三矣。)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臟,(九野者,應九臟,而為邑也。邑外為郊,郊外為甸,甸外為牧,牧外為林,林外為垌,垌外為野,此之為也。)故形臟四,神臟五,合為九臟以應之也。(形臟四者,一頭角,二耳目,三口齒,四胸中也。

形合於外,故以名焉,神臟五者,肝、心、肺,脾、腎也。神藏於內故以名焉。所謂神臟者,肝魂、心神、脾意、肺魄、腎志也。)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食人者,燥氣湊肝,焦氣湊心,香氣湊脾,腥氣湊肺,腐氣湊腎也。五味食人者,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鹹味入腎也。

清陽化氣而上為天,濁陰成味而下為地,故天食人以氣,地食人以味也。)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心榮面色,肺主音聲,故氣藏於心肺,上使五色修潔分明,音聲彰著,氣為水母,故味藏於腸胃,內養五氣,五氣合化,津液方生,津液與氣,相副化成,神氣乃能生而宣化也。)藏象何如?(象,謂所見於外可閱者也。

)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萬物系之以興亡,故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火氣炎上,故華在面。心養血其主脈,故充在血脈。心主夏,氣合太陽,以太陽居夏火之中,故曰:陽中之太陽,通於夏氣。

)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為陽中之太之陰,通於秋氣。(肺藏氣,其神魄。其養皮毛,故曰:肺者,氣之本,魄之處,華在毛,充在皮也。肺臟為太陰之氣,上主於秋,晝日為陽氣所行,位非陰處,以太陰居於陽分,故曰:陽中之太陰,通於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其華在發,其充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地戶封閉,蜇蟲深藏,腎又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腦者,髓之海,腎主骨髓。發者,腦之所養,故華在發,充在骨也。以盛陰居冬陰之分,故曰:陰中之少陰,通於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

其華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氣,為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夫人之運動皆筋力之所為,肝主筋,其神魂,故曰: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爪者,筋之餘,筋者,肝之養,故華在爪,充在筋。東方為發生之始,故以生血氣也。以少陽居於陽位,而王於春,故曰:陽中之少陽,通於春氣。

)脾、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皆可受盛轉運不息,故為倉廩之本,名曰器也。營起於中焦,中焦為脾胃之位,故云營之居也。然水穀滋味入於脾胃,糟粕轉化其味出於三焦膀胱,故曰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口為脾官,脾主肌肉,故曰華在唇四白,充在肌也。

四白謂唇四際之白色肉也。脾藏土氣,土合至陰,故曰:至陰之類,通於土氣。)凡十一臟取決於膽也。(上從心臟,下至於膽,為十一也。膽者,中正剛斷無偏,此明十一臟象,總取決於膽也。夫臟在內。而形之於外者可閱,斯之謂臟象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

德流氣薄而生者也。謂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謀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

(陽脈法也。少陽,膽脈也。太陽,膀胱脈也。陽明胃脈也。《靈樞經》曰:一盛而躁在手少陽,二盛而躁在手太陽,三盛而躁在手陽明、手少陽三焦脈;手太陽,小腸脈,手陽明,大腸脈,一盛者,謂人迎之脈,大於寸口一倍也。余盛同法。四倍以上陽盛之極,故格拒而食不得入也。

《正理論》曰:格則吐逆。)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關陰。(陰脈法也。厥陰肝脈也。少陰腎脈也。太陰脾脈也。《靈樞經》曰:一盛二躁在手厥陰。二盛二躁在手少陰。三盛二躁在手太陰。手厥陰,心包絡也。手少陰,心脈也。手太陰,肺脈也。

盛法同陽,四倍以上,陰盛之極,故關團而溲不得通也。《正理論》曰:團則不得溺溲。溲,小便也。)人迎與寸口俱盛,四倍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羸當作盈。)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俱盛,謂俱大於平常之脈四倍也。物不可以久盛,極則衰敗,故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靈樞經》曰:陰陽俱盛,不得相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