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4)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首上 (4)

1. 五臟生成篇

《麝臟生成篇》曰:諸脈者,皆屬於目;(脈者,皿之府,久視傷血,明諸脈皆屬於目也。)諸髓者,皆屬於腦;(腦為髓海,故諸髓屬之。)諸筋者,皆屬於節;(筋氣之堅結者,皆絡於骨節之間也。久行傷筋,明諸筋皆屬於節也,(諸血者,皆屬於心;血居脈內,屬於心也。

血氣者,人之神,然神者,心之主,由此故謂血屬於心也。)諸氣者,皆屬於肺。(肺臟主氣故也。)故人臥血歸於肝,(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靜則血歸於肝者,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肝受血而能視,(言其用也,目為肝之官,故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氣行乃血流,足受血而能行步也。

白話文:

人體的脈絡都與眼睛有關,因為脈絡是血的容器,長時間看東西會傷血,所以脈絡都屬於眼睛。骨髓都與大腦有關,因為大腦是骨髓的聚集之處。筋絡都與關節有關,因為筋絡的堅韌部分都連接在骨骼關節之間,長時間走路會傷筋,所以筋絡都屬於關節。血液都與心臟有關,因為血液流動在血管中,而血管屬於心臟。血氣是人的精神,而精神是心臟的主宰,所以說血液屬於心臟。氣息都與肺臟有關,因為肺臟主管氣息。人睡覺時,血液會回到肝臟,因為肝臟儲藏血液,而心臟負責推動血液循環,人活動時,血液流動到各條經脈,人靜止時,血液就會回到肝臟,因為肝臟是血液的海洋。肝臟接收血液,就可以看到東西,因為眼睛是肝臟的器官,所以肝臟接收血液就可以看到東西。腳接收血液,就可以行走,因為氣息流動才能帶動血液,腳接收血液才能行走。

)掌受血而能握,(以當把握之用。)指受血而能攝。(以當攝受之用也。血氣者,人之神,故所以受血者,皆能運用。)

白話文:

手掌接收血液所以能够握持,手指接收血液所以能够摄取。血液和气是人的精神所在,因此凡是接收血液的地方都能够运用自如。

2. 五臟別論篇

《麝臟別論篇》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於陰而象於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恆之腑。(腦、髓、骨、脈雖各為腑,不正與神臟為表裡。膽與肝臺,而不同六腑之傳瀉。胞雖出納,納則受納精氣,出則化形容,形容之出,為化極而生。

然出納之用,有殊於六腑,藏而不瀉,其臟為為奇,有恆不變,名曰奇恆之腑也。)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受五臟濁氣,名曰傳化之腑,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臟使,水穀不得久藏。(魄門者,即肛門也。

以肺主魄,通於大腸故名之。)謂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精氣為滿,水穀為實,但藏精氣,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而實而不能滿。(以其不藏精氣,而受水穀故也。)所以然者,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以未下也。)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白話文:

《麝臟別論篇》說:腦、髓、骨、脈、膽、女子胞,這六者,都是地氣所生,都藏於陰,象徵著大地,所以它們都藏而不瀉,稱為奇恆之腑。腦、髓、骨、脈雖然各自為腑,但並不像神臟一樣有表裡關係;膽與肝相連,但不同於六腑的傳瀉;胞雖然有出納功能,但它納入的是精氣,排出的是形體,形體的排出,是化極而生。

然而,胞的出納功能,與六腑不同,它藏而不瀉,其臟藏得很奇特,恆久不變,所以稱為奇恆之腑。

至於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這五者,都是天氣所生,其氣象徵著天空,所以它們瀉而不藏,它們受五臟的濁氣,稱為傳化之腑,不能久留,只能輸瀉。魄門也是五臟的使者,水穀不能久留。

所謂五臟,就是藏精氣而不瀉,所以滿而不實;六腑,就是傳化物質而不藏,所以實而不滿。這是因為水穀入口時,胃就實而腸虛,因為水穀還沒有下行;食物下行之後,腸就實而胃虛。

(水穀下也。)故曰實而不能滿,滿而不實也。

氣口何以獨為五臟主?(氣口則寸口也。亦為脈口,以寸口可候氣之盛衰,故云氣口可以切脈之動靜,故云脈口。)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人有四海,水穀之海則其一也。受水穀營養四旁,以其當運化之源,故為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氣口亦太陰也。

(氣口之所候,脈動者,是手太陰脈氣所行,故言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故五氣入鼻,藏於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此明氣口之脈獨為五勝主,氣口者,右手之寸口脈,即手太陰肺經,太源穴也。《靈樞》名曰:脈口,皆以肝氣必會於此也。

白話文:

水穀下行於胃。因此說胃雖然飽滿,卻並非真正飽滿,真正飽滿卻不是真的飽滿。

為何寸口脈獨能主宰五臟呢?因為寸口脈又稱氣口,能反映氣血盛衰,因此可以藉由脈搏的動靜來判斷氣的變化。胃是水穀之海,也是六腑的根本。人體有四海,水穀之海是其中之一。胃吸收水穀營養,供給周圍器官,由於胃掌管運化,因此是六腑的根本。五味進入口中,儲藏於胃,滋養五臟之氣,氣口也屬於太陰。

氣口所反映的脈動,是手太陰脈氣流動的跡象,因此說氣口也是太陰。五臟六腑的氣味,都源於胃,並反映在氣口上。同樣地,五氣入鼻,儲藏於心肺,若心肺有病,鼻子便會受到影響。

因此,寸口脈獨能主宰五臟,因為它就是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也稱為脈口,肝氣都會匯聚於此。

名之曰寸口,以此部即太源穴去魚際僅一寸也。其左手寸部則《內經》諸篇皆謂之人迎耳。脈之動靜,氣之盛衰,人之死生,雖見於氣口,而實本之脾胃也。胃者,足陽明也,脾者,足太陰也。足陽明為六腑之先,足太陰為五臟之本,胃主納受,凡水穀以是為市,為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於胃而得脾以為之運化致五臟之氣,無不籍之以資養,則是脾者,是太陰也。

肺者,手太陰,其氣本不相為流通,谷入於胃,氣傳於肺,而肺氣行於氣口,故變見於氣口也。《玉機真臟論》云:五臟者,皆稟氣於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因於胃氣,乃致於手太陰也。言胃而脾可知矣,五味入口,入於腑,五氣入鼻,入於五臟,惟心肺居於膈上,受此五氣,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矣,然則脾有病者,安能辨其五味哉。)

白話文:

寸口這個部位,指的是太淵穴距離魚際穴僅一寸的地方。左手的寸部,《內經》諸篇都稱之為人迎。脈搏的跳動靜止,氣血的盛衰,人的生死,雖然表現在氣口,但根本卻在脾胃。胃是足陽明經,脾是足太陰經。足陽明是六腑之首,足太陰是五臟之本,胃主宰著吸收和消化,水谷食物都靠它來運轉,是六腑的根本,五味進入口中,儲存在胃裡,靠脾的運化作用才能將營養送到五臟,五臟的氣血都依靠脾的滋養,因此脾是太陰之本。

肺是手太陰經,它與脾胃的氣血原本不相流通,谷物進入胃中,氣血傳輸到肺,肺氣再運行到氣口,所以氣口的變化就反映了肺的狀況。《玉機真臟論》說:五臟都依靠胃的氣血滋養,胃是五臟之本,臟腑的氣血不能自行到達手太陰經,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傳輸到手太陰經,由此可知胃與脾之間的關係。五味入口,進入六腑,五氣入鼻,進入五臟,只有心肺位於膈膜之上,直接接受五氣,所以心肺有病,鼻子就會受到影響。那麼脾有病,又怎麼能分辨五味呢?

3. 移精變氣論篇

《移精變氣論》曰: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要,故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言所以知四時五行之氣,變化相移之要妙者何?以色脈故也。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言脈應月,色應日者,故候之則准也。常求色脈之差忒,則是平人之診要也。)粗工凶凶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謂粗工,不料事宜,非病妄治,則其害反增矣。)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

(惑,為惑亂,則為法則也。言色脈之應,昭然不欺,但順用而不亂紀綱,則治病審當之大法也。)得神則昌,失神則亡。(此詳言治法,以色脈為要之極,而其要之一,惟在於得審而已。神者,病者之神氣也。)

白話文:

《移精變氣論》指出,觀察事物變化和轉移,就能明白其中的奧妙和關鍵。而要掌握這些關鍵,就要觀察病人的面色和脈象。面色反映了人體與太陽的關係,脈象則反映了人體與月亮的關係。時刻觀察面色和脈象的變化,就能準確地掌握病情的變化。粗劣的醫生會莽撞地用藥,結果病情還沒好,反而又出現新的問題。治療的關鍵在於時刻觀察面色和脈象,不迷信任何法則,遵循自然規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如果能掌握病人的神氣,就能治癒疾病;如果失去病人的神氣,就會導致死亡。這說明,治療疾病的關鍵在於觀察面色和脈象,而最重要的原則是準確診斷。

4. 湯液醪醴論篇

《湯液醪醴論》曰: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動離於道,耗散天真故爾。)精壞神去,營衛不可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營澀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精神者,生之源;營衛者,氣之主。氣主不輔,生源復消,神不內居,病何能愈。

)其有不從毫毛生,而五臟陽以竭也。津液充廓,其魄獨居,孤精於內,氣耗於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於內,而形施於外,治之奈何?(不從毫毛,言行於內也。陰氣內盛,陽氣竭絕。不得入於腹中,故言五臟陽以竭也。津液者,水也。充,滿也,廓,皮也。

白話文:

《湯液醪醴論》說:精神不振,意志消沉,所以疾病無法痊癒。精氣受損,神識消散,營氣和衛氣無法恢復,這是為什麼呢?因為貪慾無度,憂慮不斷,精氣衰敗,營氣阻塞,衛氣消散,所以神識離去,疾病無法痊癒。精神是生命的根本,營氣和衛氣是氣血的運作主宰。氣血運作失調,生命根本衰竭,神識無法留存,疾病怎麼可能痊癒呢?

有些人雖然沒有外在的病症,但五臟陽氣已經虛竭。津液充滿皮毛,精氣孤獨地留在體內,氣血耗散於外,身體虛弱,無法抵禦外邪侵襲。這是因為陽氣被困在體內,而形體卻受到外邪侵襲,該怎麼治療呢?

陰蓄於中,水氣脹滿,上攻於肺,肺氣孤危。魄者,肺神,腎為水害,子不救母,故云其魄獨居也。夫陰精損削於內,陽氣耗減於外,則三焦閉溢,水道不能通,水滿皮膚身體痞腫。故云:形不可與衣相保也。凡此之類,皆四肢脈數急而內鼓動於脈中也。肺動者,謂氣急而咳也。

言如是者,皆水氣格拒於腹膜之內,浮腫施張,於身形之外,欲窮標本,其可得乎?四極言四末,則四肢也。)

平治於權衡,去宛陳莝,是以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開鬼門,潔淨腑,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臟,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平治權衡,察脈之輕重浮沉。宛,積也。陳莝,陳草也。邪氣之在人身,猶草莝之陳積,五臟五陽皆有陽氣。

白話文:

體內陰寒積聚,水氣充盈,向上衝擊肺部,導致肺氣虛弱。魄是肺部的精神,腎臟主管水液,因腎臟受損無法幫助肺臟,所以說魄獨自存在。內傷陰精,外耗陽氣,導致三焦阻塞,水道不通,水氣充盈,導致身體浮腫。因此說:形體無法與衣服貼合。這類情況,四肢脈搏跳動急促,脈中鼓動。肺動是指氣喘咳嗽。

這些症狀,都是水氣阻礙在腹膜內,導致身體浮腫膨脹。想要探究病根,可能嗎?四極是指四肢。

應該運用平衡之道,去除積聚的邪氣,所以要溫和地刺激四肢末端,用溫暖的衣物包裹,並用針灸治療。打開鬼門,清潔內臟,精氣按時服用,五陽氣佈滿全身,疏通五臟,這樣精氣就會自行生長,形體就會恢復,骨肉緊密相連,氣血就會平穩。(平治權衡,觀察脈象的輕重浮沉。宛,積聚。陳莝,陳草。邪氣在人體內,就像陳草一樣積聚,五臟五陽都具有陽氣。)

巨氣,大氣也。正氣也。脈浮在表宜汗,沉在裡宜泄,如去宛積之陳草,又微動四肢,以導引之。溫暖其衣,以流通之。繆刺其處,以復其形體,蓋經脈滿則絡脈溢,繆刺之以調其經脈。開鬼門,以發其汗。潔淨腑,以利其水,使五臟之精漸以時復,五臟之陽漸以宣布,疏滌五臟,邪氣去,而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

白話文:

巨氣,就是指大氣,也就是正氣。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就應該讓病人出汗;如果脈象沉在裡面,就應該讓病人排泄。就像去除陳舊的草藥一樣,還要讓病人微微活動四肢,以引導氣血運行。同時要給病人穿暖和的衣服,讓氣血流通。可以用針灸的方法刺激病灶部位,以恢復身體的正常狀態。這是因為經脈充盈時,絡脈就會溢出,用針灸可以調節經脈的運行。打開鬼門關,讓病人出汗。清潔內臟,讓水液暢通,使五臟的精氣逐漸恢復,五臟的陽氣逐漸顯露。疏通五臟,驅除邪氣,精氣自然生發,身體自然強健,骨骼肌肉得到滋養,巨氣也就恢復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