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六(見點門) (1)
痘疹全集卷二十六(見點門) (1)
1. 夾疹夾丹
夫痘毒麻毒所屬不同,痘毒出於臟,麻毒出於腑。蓋自孕成之初,先有臟而後有腑,臟為積受之,地腑為傳送之所。臟屬陰,受毒為最深;腑屬陽,受毒為差淺。痘之發觸於天行時氣,疹之發中於時氣風寒,本非尋常併發者,蓋因痘出之際,毒趨百竅,被風寒阻塞腠理,是以血熱壅遏,擊動府毒,因乃並出,是皆不順之候。如痘稀疏,可以升麻湯解之,疹散痘出,其勢自順矣。
若痘太盛,則其疹雖解,殊不知氣血已受虧於前矣。誠恐氣弱血傷,不能始終以化其毒,是尚未可議其有生也。然痘當從外解,疹當從內解,麻疹之發,輕而勿解。若有不解者,乃為內熱而外中風寒之盛也,治法惟宜輕表涼內,切勿汗下妄施,表輕則肌松而邪散,內涼則血和而毒透,驟汗則氣泄而亡陽,迅下則裡虛而毒陷。
然麻疹多屬於肺,故嗽而始出,起而成粒,勻淨而小,兼陽氣從上,故頭面愈多者為佳,治宜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重則麻黃湯,以表散為主,疹散而痘得單成為妙。若如此而不散,則肺氣既傷,肝榮亦損,凶之候也。若夫丹疹者,多屬於脾隱在皮膚之間,或成塊而赤,或云頭而突,多起於手足身背之間。
發則多癢,或有麻木,是兼濕痰之殊,色紅者,兼火化也。總之,浮游之火,壅血散漫於皮膚耳。治宜先以輕劑散火,兼用涼血解毒之藥,然痘內而夾丹疹者,可不必治之,但以托痘為主,痘出而此自淡矣。
白話文:
【夾疹夾丹】
關於痘疹與麻疹的病源不同,痘疹源自臟器,而麻疹則來自腑部。從胚胎形成開始,先有髒後有腑,髒是累積毒素的地方,腑則是傳遞毒素的通道。髒屬陰,受毒最深;腑屬陽,受毒較淺。痘疹的爆發往往受到季節性天氣的影響,麻疹的發作則是因爲遭受了風寒,這通常不是常見的併發狀況,而是因爲痘疹出現時,毒素趨向全身各部位,若此時遭遇風寒堵塞皮膚毛孔,導致血液過熱,進而激發腑部的毒素,使得兩者同時爆發,這都是不順的徵兆。如果痘疹較爲稀少,可用升麻湯來緩解,疹子散去痘疹出現,情勢自然會好轉。
然而,如果痘疹過多,即使疹子得到緩解,卻不知道氣血已經在先前受到了損傷。確實擔憂氣血虛弱,無法徹底化解毒素,因此還不能斷言能痊癒。然而,痘疹應該從外部解決,麻疹應從內部解決,麻疹的發作,輕度無需特別治療。若有無法緩解的情況,那是因爲體內熱度過高,又遇到嚴重的風寒,治療方法應是輕微發汗並冷卻體內,切勿隨便使用發汗或瀉藥,輕微發汗可以使肌肉鬆弛,毒素得以散去,體內涼爽可以使血液和諧,毒素透出,突然大量出汗會導致氣虛陽亡,迅速排便會使裏部虛弱,毒素深入。
然而,麻疹大多與肺有關,所以會先咳嗽再出現,形成顆粒狀,均勻乾淨且小,加上陽氣從上,所以頭部和麪部出現較多爲佳,治療方法應是升麻葛根湯、小柴胡湯,嚴重時可用麻黃湯,主要以散發表層爲主,疹子散去痘疹得以單獨出現最佳。如果這樣仍無法散去,則肺氣受損,肝臟功能也受到影響,這是兇險的徵兆。至於丹疹,大多與脾相關,隱藏於皮膚之間,可能形成紅色塊狀,或像雲朵般突出,多出現於手腳背部。
發作時多癢,可能伴有麻木感,這是溼痰的特殊表現,顏色紅潤的,伴有火化現象。總的來說,就是流動的火氣,使血液在皮膚上擴散。治療方法應先以輕劑散火,同時使用涼血解毒的藥物,然而,痘疹內夾帶丹疹的,無需特別治療,只需關注痘疹的處理,痘疹出現後,丹疹自然會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