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六(見點門) (1)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六(見點門) (1)

1. 痘疹全集卷二十六(見點門)

2. 見點諸論

痘初見點,須看顏色榮枯,一來遂覺,粗肥稀疏可必。初發如還鎖屑,繁密堪知,帶熱敷瘡,陸續出來雖甚密,猶為可救。一齊湧出,掀紅皮薄,縱稀疏未必全生。細細白頭如痘,必乾枯後作內攻;形啾啾紅點如丹,定干萎決成焦悴。勢粗肥蓬,頂點子不紅終白陷,頭尖皮薄,茱萸紋起定空漿。

然嬰兒之肌肉不同,未可一例而斷。肌嫩則皮薄妖紅,黃瘦則痘成褐色,人黑皮粗,色必慘黯。更喜者,綻與有神,見點如珠如粟,而色澤神安所忌者,繁紅乾燥,敷瘡,或紫或焦,而毛枯皮槁,是雖帶熱齊出,只恐密似針頭。縱然陸續出來,尤忌形如蠶種,如麩、如痞、如疹、如疥,根窠不立,腳地俱無。

犯此數端,皆云不治。若夾斑如同蚊咬,惡烈勝似蛇傷,乃或螺師云電,此際差為可救。然未可即許其無妨,未熱先敷數點,俗名報痘。報後而熱久不敷,此痘便作疔看,先發塊而後發瘡,瘡名癡毒而必生,先發瘡而後發塊,塊名鬼腫以難瘥。避痘避於隱僻,眼胞唇肋必多凶。

悶痘悶於要處,舌喉胸背而不吉。順不憎多,逆嫌一點。冷疔先見,諸瘡誰敢彰形。賊痘若生,諸痘不能灌汁;辨識若真,急宜剔破,里症未平,毒雖出而毒猶在內,便調人靜身,雖熱而毒已在表。在內者透肌發散,尤加解毒為良;在表者補兼發散,仍以安表為主。設使內外症平,此候不須過治。

夫痘瘡之期,止有一十四日,從自見點以至七日之內,如花之始蕾而發也。其氣日盛,如至七日之後,則氣斂而花謝矣。故服藥者,當於七日之前,日夜連服毋容姑息,借毒火之連行而充灌成漿自易也。若七日之外,治無益矣。蓋痘毒之在血氣,若糠粃之在米也。惟氣血充足,運轉汛急。

如篩米而運轉不停,則糠粃不混於米,騰然起聚,自作一團,故血氣充足而周流,則毒亦不滯於榮衛之中,自然及時灌膿收靨,決不潰肌損肉。惟只將皮肉紅色毒氣,收注窠囊而已。故明治者,必於見點之後,即服補養氣血。以助運行,推出之勢。奈何不知此理,僅以毒物發痘,嗟乎!以毒攻毒,勢難普勝,痘固出矣。

若夫膿汁收靨之功,又非毒物之所能致,榮衛既虛,不補而用毒峻發,戕害中表,毒雖浮外,中內空虛,藥力一緩,毒即內伏,其可救乎。

凡熱日許,而痘便一齊湧出者,須問其數日之前,曾有熱否。如曾乍熱乍涼則從過期論,惟原未發熱,今才熱而便見者,此表氣虛,毒氣盛。榮熱衛弱,腠理不密,或毒氣衝擊奔潰,衛氣不能約束於外,是以其出太驟,治宜托裡解毒為先,次即投以實表之劑,庶無癢潰爛之患。

然有熱至五六日而始出者,亦須審其前因,內傷外感否,蓋內傷外感之熱,久而不去,則下陷合於腎中,感擊所蘊痘瘡之毒,亦有繼此而出,不可以作期論也。惟無二端之因,而久熱不去者,此理氣虛,不能驅逐,使之即出,以致毒邪留連。停伏於臟腑之間,或痘初少而日加多,是皆毒伏於裡,裡氣虛弱不能托之即出耳。

白話文:

痘疹剛開始出現斑點時,要觀察顏色是紅潤有光澤還是枯萎暗淡,如果一開始就感覺到,痘點粗大、肥厚、稀疏,那情況就比較不樂觀。如果剛開始像鎖屑一樣細小密集,那情況還算可以,可以透過熱敷讓痘瘡陸續冒出來,即使密集也還能救治。如果痘疹突然一起湧出,呈現掀紅皮薄的樣子,即使稀疏也未必能全部長出來。如果痘疹細小呈現白色頂端,那表示痘疹會乾枯後往身體內部發展;如果呈現像硃砂一樣的紅色點狀,那表示痘疹會乾萎、最終導致身體憔悴。如果痘疹粗大肥厚、頂端顏色不紅反而呈現白色凹陷,痘疹頂端尖細、皮薄且呈現茱萸紋路,那表示痘疹內部是空漿。

然而,嬰兒的肌肉組織不同,不能用同一標準判斷。肌肉細嫩的嬰兒,痘疹呈現皮薄妖豔的紅色;黃瘦的嬰兒,痘疹呈現褐色;皮膚黝黑粗糙的嬰兒,痘疹顏色必然呈現暗淡慘色。比較好的情況是,痘疹呈現飽滿有精神的樣子,斑點像珍珠或小米粒一樣,顏色光澤,精神安穩;最忌諱的情況是,痘疹呈現繁密紅腫、乾燥、化膿或呈現紫色、焦黑,而且毛髮枯槁、皮膚乾燥,即使帶熱一起冒出,也只怕密集如針頭一般。縱使陸續長出來,也忌諱形狀像蠶卵、像麩皮、像腫塊、像疹子、像疥瘡,根部不穩固,沒有生長依據。

凡是出現以上這些情況,都算是不治之症。如果痘疹夾雜斑點像蚊子叮咬,而且情況惡劣勝過蛇咬,有時候就像雷電一樣,這種情況或許還能救治。然而,也不能馬上就斷定沒事,在還沒發燒前就先冒出幾個痘點,俗稱「報痘」。報痘後如果很久沒發燒,就可能把痘疹當作疔瘡來看待,會先長硬塊再長瘡,這種瘡被稱作「癡毒」而且必定會發生;如果先長瘡再長硬塊,這種硬塊被稱作「鬼腫」而且很難痊癒。躲避痘疹要選擇隱蔽的地方,眼皮、嘴唇、肋骨等部位容易出現凶險。

如果痘疹悶在重要部位,例如舌頭、喉嚨、胸部、背部,都不吉祥。順利出疹不怕多,但逆向發展連一點點都不好。如果先出現冷疔,其他的瘡就沒辦法顯現出來。如果出現「賊痘」,其他的痘疹就無法灌膿;如果能辨識出真實情況,就應該趕快將痘疹挑破,如果裡面的症狀還沒平息,即使毒素排出體外,毒素仍然存在於體內,應該調整身體靜養,即使發燒,毒素也已經在體表。在體內的毒素要透過皮膚發散出來,特別要加強解毒,這才是好的方法;在體表的毒素要補氣兼顧發散,仍然要以安穩體表為主。如果體內外的症狀都平息了,這種情況就不用過度治療。

痘瘡的病程只有十四天,從出現斑點到第七天之內,就像花苞開始綻放一樣,氣勢越來越旺盛;到了第七天之後,氣勢就會收斂,花朵也將凋謝。因此,服用藥物應該在第七天之前,日夜連續服用,不可輕忽,藉由毒火的連貫運行來充灌膿漿就比較容易。如果超過第七天,治療就沒什麼效果了。因為痘毒在血氣中,就像糠屑在米裡面一樣。只有氣血充足,運行快速,

就像篩米不停地運轉,糠屑就不會混在米中,而是會自己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團。因此,氣血充足並且周流,毒素就不會滯留在營衛之中,自然能夠及時灌膿、收痂,絕對不會潰爛肌肉。只會將皮肉紅色的毒氣收在膿包中而已。所以,明智的治療者,必定會在見到斑點之後,就服用補養氣血的藥物,來幫助運行,促使毒素排出體外。無奈的是,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只用毒物來引發痘疹,唉!用毒攻毒,很難普遍奏效,痘疹雖然是長出來了。

至於膿汁收痂的功效,又不是毒物所能達到的。營衛虛弱,不先補養卻用峻猛的毒藥來發散,會傷害體內外,毒素雖然浮在體表,但體內卻空虛,藥力一緩和,毒素就會潛伏在體內,這樣又怎麼能救治呢?

凡是發燒幾天,痘疹就一起湧出來的,必須詢問他前幾天是否曾經發燒過。如果曾經時而發燒時而退燒,那就應該從過期來論斷;只有從來沒發燒過,現在才發燒就馬上看到痘疹的,這種情況表示體表氣虛,毒氣旺盛,營熱衛弱,皮膚紋理不緊密,或是毒氣衝擊奔潰,衛氣無法約束在體外,所以才會這麼快就發出來,治療應該以扶持正氣、解毒為優先,接著再服用固表藥劑,這樣才能避免搔癢、潰爛的後患。

然而,有發燒到五、六天才長出痘疹的,也要仔細審查先前的原因,是否有內傷或是外感。因為內傷或外感引起的發燒,如果久久不退,就會下陷而與腎相結合,並激發積蓄在體內的痘瘡毒素,也有可能接著才長出痘疹,不能當作正常病程來論斷。只有沒有以上兩種原因,而持續發燒不退的,這是因為理氣虛弱,無法驅逐毒素,使其立刻排出體外,以至於毒邪停留在臟腑之間,或是痘疹開始很少,卻一天天增加,這些都是毒素潛伏在體內,體內的氣虛弱無法將毒素托出體外所導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