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六(見點門) (2)
痘疹全集卷二十六(見點門) (2)
1. 見點諸論
並宜先用托裡之劑,令其快出,次即補中而兼解毒,庶無陷伏倒靨之虞。然更有素實之人,皮厚肉密,是以毒氣難於發越。亦有其體素弱,是以風寒易感,以致腠理閉塞,氣血凝澀,故乃應出不出者,此尤不可不分別以治之。若治之而猶不出者,此毒壅伏於三焦,則不久而變生矣。
至若腹脹便結,煩躁不安,熟甚脈數,當微下之。如點子隱隱在於皮膚之中,是已寒越在表,此又不可以處下也。
夫痘瘡氣勻即出快,蓋表氣勻,則衛氣無滯,裡氣勻,則榮氣無壅,所以發表之外,多用行在表在裡之氣也。兼瘡出之時常宜和緩,如三春發生之氣,則氣血和暢,(自然易出易脹,易膿易靨。若偏於太熱,則壯火食氣,其氣益虛而不能行。若偏於太寒,則氣又凝澀而亦不能行矣。
夫痘有稠密如針頭者,然稠密之處,又宜各分經絡部位,所屬以別之。如額主心,面主胃,腹與於四肢主脾,脅主肝,兩眼主肺,下部主腎,肩背主膀胱,各隨見症,急為清理,使里無壅滯,而便於後補也。蓋痘瘡多者,毒氣固多,治法本宜解毒,但多則氣血周貫不及,故又宜隨用大補,以助成其膿血,蓋氣血充足,足以化毒領載,則毒受所制,雖密何畏,但不宜密於經絡要道耳。
凡看痘瘡,有先密後疏者,此夾疹夾斑也。初出看時,一片紅點難以分辨,至起發時惟痘獨在,故先似密而後疏也。有先疏後密者,此有一順一逆,書曰:輕者作三四次出,大小不一等,故先似疏而後漸密,此順痘也,吉。若初看時,只面上胸前三五處,顆粒模糊,腳根腫硬,待至起發,則一齊湧出,故先雖疏而後尤密,此逆痘也,凶。陸續出者,正氣充足,毒氣輕鬆得以拘束也。
一齊出者,表虛毒盛,不能約束而任其奔潰也。然裹束於外者脾也,脾虛則易破。充拓於裡者,氣也,肺主氣,肺虛則不能起發。榮於根腳者血也,肝主血,蓋肝虛則不能榮潤,血之源者木也。腎主水,腎虛則乾枯黑陷,癢與痛者,心也。心主火,火實則痛,火虛則癢也。)
白話文:
關於出疹的各種論述:
應該先使用能幫助排毒的藥物,讓疹子盡快發出來,接著再用補中氣並兼具解毒功效的藥物,這樣才不會有疹子陷伏或倒伏的危險。然而,也有一些人體質強壯,皮膚厚實,肌肉緊密,所以毒氣難以發散出來。也有一些人體質虛弱,容易感受風寒,導致皮膚腠理閉塞,氣血凝滯,因此疹子應該出來卻出不來。這些情況尤其不能不仔細區分治療。如果治療後疹子還是出不來,這表示毒素壅塞在三焦,不久就會發生其他病變。
如果出現腹脹、便秘、煩躁不安、病情嚴重且脈搏加快的情況,應該稍微使用瀉下的藥物。如果疹子隱隱約約在皮膚之下,表示寒邪在表,這時又不能使用瀉下藥物。
一般來說,疹子出得均勻且快,表示體表的氣機調和,衛氣沒有滯礙;體內的氣機調和,榮氣也沒有壅塞。因此在發散體表毒邪的同時,大多會使用能調暢體表和體內氣機的藥物。此外,疹子發出時應保持和緩的狀態,就像春天萬物生發一樣,氣血調和暢順,自然容易發出、容易脹大、容易化膿、容易消退。如果偏於太熱,就會消耗氣,使氣更加虛弱而無法運行;如果偏於太寒,氣又會凝滯而無法運行。
疹子有密集如針頭的,但密集之處又要根據所屬的經絡部位來區分。如額頭對應心,面頰對應胃,腹部和四肢對應脾,脅肋對應肝,雙眼對應肺,下部對應腎,肩背對應膀胱。根據不同部位出現的症狀,要立即處理,使體內沒有壅滯,以便於後續的補養。疹子多的人,毒氣自然也多,治療原則本應解毒,但疹子多表示氣血難以周遍全身,所以又應適時使用大補的藥物,幫助疹子化膿。氣血充足,足以化解毒素,使毒素受到控制,即使疹子密集也不必害怕,但不宜密集在經絡要道上。
觀察疹子,有先密集後稀疏的,這是夾雜疹和斑疹的現象。剛開始看時,一片紅點難以分辨,等到發出來時只有疹子獨立存在,所以看起來是先密集後稀疏。有先稀疏後密集的,這有一順一逆兩種情況。《醫書》說:病情輕微的,會分三四次發出疹子,大小不一,所以看起來是先稀疏後逐漸密集,這是順著身體的趨勢出疹,屬於吉兆。如果剛開始看時,只有臉上胸前三五處疹子,顆粒模糊不清,腳根腫脹堅硬,等到發出來時卻一齊湧出,所以看起來是先稀疏後更密集,這是逆著身體的趨勢出疹,屬於凶兆。疹子陸續發出,表示正氣充足,毒氣被控制住;疹子一齊發出,表示體表虛弱毒盛,無法約束毒素而任其奔潰。能包裹在外的是脾臟,脾虛則容易破損;能充盈在體內的是氣,肺主氣,肺虛則無法發出疹子;能榮養在根腳的是血,肝主血,肝虛則無法榮潤,血的源頭是木;腎主水,腎虛則會乾燥枯萎,疹子會凹陷變黑。癢和痛是由心所主導,心主火,火盛則痛,火虛則癢。
2. 部位
凡治痘而察其初發部位,則預知其輕重吉凶。左頰屬於肝木,右頰屬於肺金,正額屬於心火,下頦屬於腎水,鼻屬於脾土。正額者,太陽脈之所會。唇頰者,陽明脈之所經。兩耳後兩旁,少陽脈之所過。夫痘為陽毒,故隨陽而見於面也。然陽明胃與大腸,積陳受朽,氣血俱多,故先於口鼻兩旁,人中上下,兩腮年壽之間,先出先漿先靨者,吉。若太陽則水火交戰之處,少陽則水火相併之沖,如先出先漿先靨者,凶。
更夫頭者,諸陽聚會之處,兩賾頰五臟精華之府咽者,水穀出入之道路,喉者,肺脘呼吸之往來,胸腹者,諸陽受氣之地,為心肺之所居,五處俱要稀少。若頭額多者,謂之矇頭;頸項多者,謂之鎖項;胸前多者,謂之瞞胸。矇頭則視聽發,氣化絕鎖項則內不出。外不入,瞞胸則陽不清,神失守,唇軒先見者,則脾土受傷,兩頰兩頤,稠密成片,或如塗朱,則肝盛克脾,八九日當作滑泄,而瀉青不食,乃成險候,故並不宜多也。惟其四肢。
如卒伍卑賤,不足重輕,則雖多而無妨,以上諸症俱要解毒清熱,疏通榮衛表裡,必使血活氣勻,庶可無干枯焦黑之變。然觀上可以知下。如印堂之下,應心胸,鼻下應背部,兩額應兩腰,兩頤應兩眼額上之稠密,即可知其下矣。
白話文:
[部位]
凡是在治療痘疹時,觀察其最先出現的位置,就能預測病情的輕重與吉凶。左臉頰反映的是肝的功能,右臉頰反映的是肺的狀況,額頭反映的是心的情況,下巴反映的是腎的健康,鼻子反映的是脾的狀態。額頭是太陽脈流經的地方,嘴脣和臉頰是陽明脈的路徑,兩耳後方及兩側是少陽脈的通道。因為痘疹是由陽毒引起,所以會跟著陽氣在臉上顯示出來。然而,陽明脈所屬的胃和大腸,積存食物殘渣,氣血豐富,因此如果痘疹最先出現在口鼻兩側、人中上下、兩腮及鼻子周圍,且迅速成熟,這是好的徵兆。反之,若是太陽脈和少陽脈所經的部位,也就是水火交戰和相併的地方,痘疹如果先出且迅速成熟,則是凶兆。
再說,頭部是所有陽脈匯聚的部位,兩側臉頰是五臟精華聚集的地方,咽喉是食物進出的通道,喉嚨是肺部呼吸的途徑,胸腹部是陽氣聚集的地方,也是心肺所在的位置,這些地方的痘疹應該要少。若額頭長滿痘疹,稱為「蒙頭」;頸部長滿痘疹,稱為「鎖項」;胸前長滿痘疹,稱為「瞞胸」。「蒙頭」影響視聽,氣化功能停止;「鎖項」內部氣息不能釋放,外部空氣不能進入;「瞞胸」陽氣無法上升,精神失去控制。如果嘴脣先出現痘疹,表示脾臟受損;兩頰和下巴痘疹密集,甚至紅得像抹了硃砂,表示肝氣過盛剋制脾臟,八九天後可能會有拉肚子的情況,並且拉出青色的大便,食慾喪失,這是危險的徵兆,因此這些部位不宜長太多痘疹。只有四肢,就像軍隊中的低階士兵,地位不高,即使長滿痘疹也無妨。
上述的所有症狀,都需要解毒清熱,疏通營衛表裡,必須讓血液活絡,氣血平穩,這樣才能避免痘疹乾枯、焦黑的變化。然而,由上可以推知下,例如印堂下方的痘疹,反映心臟和胸部的情況;鼻子下方的痘疹,反映背部的情況;兩側額頭的痘疹,反映腰部的情況;兩側下巴的痘疹,反映眼睛的情況。額頭上方痘疹的密集程度,就可以推知其下方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