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8)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8)
1. 水泡
夫水無土則潰,土實則順,理勢然也。蓋土為萬物之母,而痘瘡之起灌成實,皆賴脾胃化源生髮也。倘天元薄劣,脾土損傷,則傳送之官失職,生化之機以漓,氣血弗克充灌,於是土潰水浮而泡隨發也。然一發泡,則痘囊空虛而不飽滿矣。有以氣過則為泡者,當言邪氣之過於衝擊而為泡也,豈正氣充實,不能逐毒化漿而為水泡臭癢之患哉!有以部位所屬五行以斷者,雖似乎理,未免多歧,不切治法。
總之,頭為元首之尊,胸為受氣之地,頸為出入之所,背為五俞之屬,正痘尚嫌具多,況水泡乎?惟於手足,則如卒伍卑賤之屬,少見之而不為害,然亦脾虛之足徵矣。若至被單交片則為惡候,乃臭癢之漸也。向有凡瘡或破傷未痊,或初痊斑嫩,痘出叢集而化為泡者,由外因而致,非內病而無害也。
按古論泡之惡,與黑陷相類,外出內入,勢雖不同,而毒滯為害則一,蓋毒氣猛烈,反成郁遏,極則衝突平陷之處,郁遏之處也。水泡之所,衝突之所也。熱毒內伏,驅逐津液先行耳,內宜逐毒松血,外以銀針刺破,出其紫血,以芫荽酒調宮粉塗之。
白話文:
【水泡】
水如果不被土壤束縛就會泛濫,但若有堅固的土壤,水流就能順暢,這是自然的定律。大地是萬物的根本,同樣地,痘瘡的形成、成熟與充實,全仰賴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然而,如果體質虛弱,脾胃功能受損,那麼身體的運作就會失常,生長發育的機能就會受到影響,氣血無法充分灌注,於是土壤崩潰,水分上浮,水泡就隨之出現了。一旦出現水泡,痘瘡就會變得空虛而不飽滿。
有人認為氣過旺會產生水泡,應該是指邪氣過度衝擊而形成水泡,怎麼可能正氣充盈,卻無法排除毒素,轉化為膿汁,反而成為水泡和臭癢的困擾呢?也有人根據部位歸屬五行來判斷病情,雖然看似合理,但不免多此一舉,並不符合實際治療方法。
總的來說,頭部是人體最尊貴的部分,胸部是氣息的聚集地,頸部是氣息進出的通道,背部與五臟六腑相關,正常的痘瘡已經令人擔憂,更何況是水泡呢?只有在手腳等較低下的部位,即使出現少量的水泡也不至於造成太大的危害,但也足以證明脾臟功能已經減退。如果水泡覆蓋了整個牀單,那就是非常不好的徵兆,這代表臭癢的症狀即將出現。過去曾有病例,無論是創傷尚未痊癒,或是剛剛痊癒皮膚還很脆弱,痘瘡大量出現時就會轉變成水泡,這是外在因素造成的,並非內部疾病,因此不會有害。
根據古籍所述,水泡和黑色凹陷的痘瘡同樣危險,雖然它們一個在外一個在內,但都是因為毒素滯留造成的危害。劇烈的毒氣反過來抑制了身體,到達極點時就會衝擊正常和平坦的地方,這就是毒素被抑制的地方。水泡就是這種衝擊的結果。體內的熱毒潛伏,驅使體液先行動,內部應當排毒鬆血,外部則可用銀針刺破水泡,排出紫色的血液,再用香菜酒調和宮粉塗抹在傷口上。
2. 論乾枯陷伏倒靨等症
夫痘色乾紅,紅後必變紫,紫必變黑,黑必變枯陷,此血熱毒滯而行,乃內熱漸變,一定之機也。治者,於乾紅之時,急宜解散涼血,退熱清利,此頂雖平陷,不可以氣虛而用參耆補劑,否則,氣盛而血愈乾涸矣。丹溪曰:瘡乾者,宜退火止用輕劑,荊芥、升麻、乾葛之類是也。
更有所謂陷伏倒靨者,其形略似,其症不同陷伏者,有因胃本虛弱,不能使陽氣以副榮衛,故出而無氣血以應之,是欲出而覆沒,斑暈白色,或黑,大便自利,小便不赤而不能食,或倦,或嘔,四肢散厥,因內虛不能由者,此為陷伏也。當用辛溫之藥,令其胃暖,榮衛無滯,自然出矣。
如理中湯、活血散、木香異攻散之類,皆可審投也。倒靨者,痘點既出,外被風寒所感,致使肌竅復閉,氣血凝澀,身痛微厥,大小便秘,痘痕不長,或黑紫,或平潤是皆所謂倒靨也,宜急溫肌,發散風寒,如參蘇飲、小柴胡湯,或加紫草、蟬蛻、殭蠶之類,溫散風寒,則熱氣自然流通,而痘必復長矣。更有熱邪干滯,二便不通,腹滿喘急,熱甚譫語,黑陷焦紫者,治宜下之。
下後而氣冷寒戰者,凶;氣若溫平者,吉;甚若黑陷乾枯而舌黑者,不治。至於痘之黑點者,是毒不宜散也。蓋血載毒,上參陽位,陽不足,陰往乘之,氣不蓄血,血亦不榮,漸致枯黑,宜以保元湯加歸、芎、肉桂,提補其氣,則毒發而變黃。若不為鼓舞宣發,則火鬱在內,譬諸炒豆,火微則黃而熟,以其存潤勢也。
火盛則暴而黑,其火性猛烈,莫之御也。火久則焦而槁,濕潤之體無可復矣。
痘之名塌者,其形平而不竄,因氣血不能交馳而鼎峻之功已虧,真元不得翕聚,而充灌之勢不至,故平塌而不飽滿也。更名之陷者,其體深而危,因元氣虧損,而邪火侵侮於中,囊殼潰爛而真漿未灌於內,故坑陷而不能振壘也。此總是元氣虛弱,不能拘制其血,以載毒出表,遂使血離而不附,氣亦散而不聚,雖起而不飽滿,故名為陷。
氣虛極而不能拘血,血不受拘而載毒以出,故名為塌,塌與陷似同而實異,陷則中陷而不起,根窠猶在;塌則平塌無痕,或有痕而無根也。有為陷塌者,未滿而塌也。有為倒塌者,滿而後塌也。有為頂陷者,根窠既立,真元虛弱,不能續其後來之氣,銳勢萎頓也。有為黑陷者,是氣不能蓄血以養,且兼毒滯而血乾也。
有為血陷者,是衛氣不足,而榮血過盈,氣不拘化成漿而中止也。有為白陷者,氣既不足,血因衰弱,氣血兩虧,毒無由解,故久則陷而為白也。有為灰陷者,氣血衰弱,內外兩虧,外如蠶種,空殼無漿,或虛有根窠,內含清水而為不治也。然丹溪曰:爐灰白色者,人果知為虛寒矣。
白話文:
痘疹顏色乾燥發紅,發紅之後一定會轉變成紫色,紫色之後一定會轉變成黑色,黑色之後一定會變成乾枯凹陷,這是因為血熱毒素積滯運行,是體內熱氣逐漸變化所導致的必然過程。治療時,在痘疹呈現乾紅色的時候,應當立即疏散邪氣、涼血解毒、退熱清利。即使痘疹頂部平坦凹陷,也不可因為認為是氣虛就使用人參、黃耆等補氣藥物,否則會導致氣更盛而血更加乾涸。朱丹溪說:「瘡瘍乾燥的,應該退火,只用輕劑,如荊芥、升麻、葛根之類。」
另外,還有一種稱為「陷伏倒靨」的病症,外形略有相似,但病症不同。「陷伏」是因為胃本身虛弱,不能使陽氣運行於營衛,導致痘疹發出時沒有足夠的氣血應對,所以是想發出但卻覆蓋沉沒的狀態。痘疹顏色呈現白色或黑色,大便自行滑利,小便不紅但卻無法進食,或者感到倦怠、嘔吐,四肢冰冷,是因為體內虛弱,導致陽氣無法升發,這就是「陷伏」。這時應當使用辛溫的藥物,使胃溫暖,營衛沒有阻滯,自然就會發出來。如理中湯、活血散、木香異功散之類的方劑,都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倒靨」則是痘疹已經發出,但外感風寒,導致肌膚孔竅閉塞,氣血凝滯,身體疼痛、輕微厥冷、大小便不通暢,痘疹沒有正常生長,或者顏色發黑發紫,或者平坦潤澤,這些都屬於「倒靨」。應當立即溫暖肌肉,發散風寒,如參蘇飲、小柴胡湯,或者加上紫草、蟬蛻、殭蠶等藥物,溫散風寒,熱氣自然就能夠流通,痘疹也會重新生長出來。還有一種情況是熱邪阻滯,大小便不通暢,腹部脹滿、呼吸急促、發熱嚴重、胡言亂語,痘疹呈現黑陷焦紫,治療應當使用瀉下藥。瀉下之後如果出現氣冷寒戰,則病情兇險;如果氣機平和溫和,則病情吉利;如果痘疹黑陷乾枯,而且舌頭發黑,則無法醫治。
至於痘疹出現黑點,是因為毒素不宜發散。血承載毒素,上行於陽位,如果陽氣不足,陰氣就會乘虛而入,導致氣不能蓄養血,血也無法得到滋養,逐漸變得乾枯發黑。應當使用保元湯加上當歸、川芎、肉桂,來提升補益陽氣,這樣毒素才能發散而轉變成黃色。如果不用藥物來鼓舞宣發,則火邪會鬱結在體內,就像炒豆子一樣,火小則豆子黃而熟,因為它還存有潤澤之勢。火大則豆子會迅速變黑,因為火性猛烈,無法控制。火勢長久,豆子就會焦枯,失去了濕潤之性,無法恢復。
痘疹稱為「塌」,是說痘疹的形狀平坦而不突出,因為氣血無法運行通暢,失去了痘疹隆起的功用,真元之氣無法聚集,使痘疹缺乏充盈的勢頭,所以平坦而不飽滿。痘疹稱為「陷」,是說痘疹的形狀深陷而危險,因為元氣虧損,導致邪火侵襲,囊殼潰爛而沒有真漿灌注,所以出現坑陷而無法復起。總的來說,這都是元氣虛弱,無法約束血脈,使之承載毒素發散於體表,導致血液離散而不附著,氣也散而不聚,所以痘疹雖然發出但不飽滿,因此稱為「陷」。
氣虛到極點而不能夠約束血液,血液不受約束而帶著毒素發出,所以稱為「塌」。塌和陷看似相同,其實不同。「陷」是中間凹陷而無法恢復,但是根基還在;「塌」則是平坦塌陷沒有痕跡,或者有痕跡而沒有根基。有的是「陷塌」,是痘疹還沒長滿就塌陷了;有的是「倒塌」,是痘疹長滿之後才塌陷。有的是「頂陷」,是說根基已經形成,但因為真元虛弱,無法接續後來的氣,導致痘疹的銳氣衰弱。有的是「黑陷」,是因為氣不能夠蓄養血液,而且還兼有毒素滯留,導致血液乾枯。
有的是「血陷」,是因為衛氣不足,而營血過於旺盛,氣無法使之化成漿液而停止。有的是「白陷」,是氣已經不足,血也因為衰弱,氣血兩虛,毒素無法解除,所以時間久了會陷落變成白色。有的是「灰陷」,是氣血衰弱,內外都虧虛,外表如同蠶種,空殼沒有漿液,或者虛有根基,內部含有清水,屬於無法醫治的情況。但朱丹溪說:「像爐灰一樣白色的,人們都知道是屬於虛寒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