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2)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2)

1. 論痛癢

諸痛為實,諸癢為虛。實者,邪氣實;虛者,正氣虛也。蓋瘡疹為火,火盛則痛,火微則癢,故常作痛者,此邪氣之實也。痘瘡之毒,發於皮毛肌肉之間,氣以束之,血以潤之,醞釀其毒以抵於化,在正氣周全而不捨,毒氣變化而未成,則鬱而作痛,此其常也。毒化膿成,其痛自己。

至於肉如刀割,膚如錐刺,大痛不止,叫號多哭者,此則皮傷肉,故不勝其毒,又痛之變,而為壞症也。常作癢者,此正氣之虛也。《經》曰:胃者,水穀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則藏於胃,以養五臟。

若胃氣既虛,則水穀不化,津液內竭,不能輸精於皮毛,氣失其衛,血失其榮,不能醞釀毒氣以至成,乃使毒氣浮沉隱伏,聚散倏忽,灼於皮毛,所以癢也,其治宜補氣血,和中托裡,其癢必已。若至瘙癢不止,爬搔破壞皮脫肉坑者,此毒氣內陷,正氣外脫,不旋踵而告受矣。

然先痛後癢者,此常候也。蓋先則毒未解化,其火正盛,宜爾作痛,厥後膿成,毒解火氣漸微,宜爾作癢也。但痛癢俱不宜甚耳。

《經》曰:諸痛癢瘡皆屬心火。火熾則血熱,熱則乾涸,乾涸則氣滯。而作痛也。然初出時即痛者,是發未盡,而熱毒燎灼於肌膚也。既出稠密而痛者,是毒盛而血瘀滯也。六日以前多用發散,六日以後多用活血。因干滯而痛者,則以水楊湯浴之。至於痘瘡發癢,如能食而便堅者,邪氣內實,正氣外虛也。

倦食而泄瀉者,正氣內虛,邪氣外實也。更有火邪搏於肌膚之間,不能即出,以致燥灼腠理而癢者。亦有醉酒之人近炙,或衣被重複而發癢者。更有血方流行,而為風寒外束,故鬱滯而作癢者。總痘色紫赤,飲食能進,而氣血充足者,其癢屬血熱,治宜清涼解毒。如色不紅活,乳食不進,而氣血不足者,其癢屬虛寒。

然胃主肌肉,又為氣血之源,故治並宜調脾進食,活血勻氣,則免癢塌之患。總而言之,痛為實,癢為虛;熱微則癢,熱甚則痛;痛癢皆屬於火,而虛實大有不同矣。

虛則為癢,痛則為實者,大概言之也。空則必癢,癢則必塌,理勢之必然也。但焦紫與灰白,其症將危,勢必俱癢。可見氣虛者作癢,而血熱者亦作癢,故貴治者於起脹之日,如血熱者,先為清熱涼血;氣虛者,先為補中益氣,則自無此患,如待症成,而後治之,必難愈矣。

然其人能食,或大便堅,抓破之處,復灌成膿,其無痘處,又出一番,大小不一,是雖盡破,尚可救治,若瘙癢之時,其人顛倒悶亂,抓破之處,不復灌成膿水,或成坑窟,或即乾黑,或皮自脫,又兼嗆水嘔食,水漿不進,泄瀉失音,寒戰咬牙,手足厥逆,腹脹啼叫,是皆死症也。然在初見黏而遍身癢者,此邪氣欲出,因皮膚閉密,其火遊移往來,故癢也。

白話文:

【討論痛與癢】

各種疼痛的情況通常是由於實證,而各種癢感則多半是因為虛證。實證指的是邪氣旺盛,虛證指的是正氣衰弱。瘡疹之所以會發生,主要是由於火氣,火氣旺盛就會引起疼痛,而火氣微弱則會產生癢感。那些經常感到疼痛的人,通常是因為邪氣過盛。痘瘡的毒素在皮膚、肌肉間發作,氣血運轉,將毒素醞釀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正氣充足且不放棄抵抗,毒氣尚未完全轉化,就會形成鬱結導致疼痛,這是正常的反應。一旦毒素轉化成膿,疼痛自然停止。

然而,如果皮膚像被刀割,身體感覺像是被針刺,劇烈的疼痛不停,痛苦到無法控制情緒,這可能是皮膚組織受到傷害,無法承受毒素的侵害,這種疼痛的變化可能導致更嚴重的病症。經常感到癢的人,通常是因為正氣衰弱。根據古籍記載,胃是消化系統的核心,負責供應全身營養。食物進入口中的那一刻,營養就儲存在胃部,以滋養五臟六腑。

如果胃氣虛弱,食物就無法被有效消化,體內津液枯竭,無法向皮膚和肌肉提供足夠的精華,氣血運行失常,無法有效對抗毒素,使得毒素在體內浮動,忽聚忽散,灼燒皮膚,因此產生癢感。治療上應補充氣血,調節中焦,使裏氣得以提升,癢感就能得到緩解。如果癢感持續不止,甚至抓破皮膚,造成傷口,這可能是毒素侵入體內,正氣外洩,病情可能很快惡化。

然而,先痛後癢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因為初期毒素尚未完全化解,火氣正旺,所以會感到疼痛,隨後毒素轉化成膿,火氣逐漸減弱,所以會感到癢。但是,不管是疼痛還是癢感,都不應該過度。

古籍中提到,所有的疼痛、癢感和瘡疹都和心火有關。火氣過旺會導致血液過熱,過熱則導致乾燥,乾燥又會導致氣血阻滯,從而產生疼痛。如果剛開始就感到疼痛,通常是因為毒素尚未完全釋放,熱毒在皮膚中燃燒。如果痘瘡稠密且伴有疼痛,則可能是毒素過盛,血液淤滯。在痘瘡出現的前六天,治療主要以發散為主,六天之後則以活血為主。如果因為乾燥導致疼痛,可以使用水楊湯浸泡。

至於痘瘡引起的癢感,如果患者能正常進食且排便正常,這表示邪氣在體內較盛,而正氣在外較虛。如果疲倦不想吃東西且有腹瀉,則表示正氣在體內較虛,邪氣在外較盛。還有,火邪在皮膚間搏鬥,無法立即排出,導致皮膚乾燥灼熱,產生癢感。有些人在喝醉酒後接近熱源,或者穿著厚重衣物,也會產生癢感。另外,當血液流動受到風寒束縛,也會導致鬱滯和癢感。總的來說,如果痘瘡呈現紫色或紅色,且能正常進食,表示氣血充足,癢感可能是由於血液過熱,治療應以清熱解毒為主。反之,如果痘瘡顏色不明亮,無法正常進食,表示氣血不足,癢感可能是因為虛寒。

然而,胃部主導肌肉,同時也是氣血的來源,因此治療時應調整脾胃,促進食慾,活血調氣,避免癢感和塌陷的問題。總的來說,疼痛代表實證,癢感代表虛證;火氣微弱會引起癢感,火氣過旺會引起疼痛;疼痛和癢感都與火氣有關,但虛實之分卻大不相同。

虛證通常會引起癢感,實證通常會引起疼痛,這是一般的說法。氣血虛弱的人通常會感到癢,癢感通常會導致塌陷,這是必然的道理。但是,如果痘瘡呈現焦紫色或灰白色,且伴有癢感,這可能是病情危急的徵兆。由此可見,氣血虛弱的人會感到癢,但血液過熱的人也會感到癢,因此治療時應在痘瘡初期就進行,如果是血液過熱,應先清熱涼血;如果是氣血虛弱,應先補中益氣,這樣才能避免問題的發生。如果等到病情惡化再治療,就很難治癒了。

然而,如果患者能正常進食,且大便正常,即使抓破的地方已經感染,但在其他部位仍會長出新的痘瘡,這些痘瘡大小不一,即使全部破掉,仍然有機會治療。但如果在癢感期間,患者精神混亂,抓破的地方不再感染,或者形成坑洞,或者乾黑,或者皮膚自行脫落,再加上嘔吐、食慾不振、無法進食、腹瀉、聲音沙啞、寒戰、咬牙、手腳冰冷、腹部腫脹、啼哭等症狀,這都是死亡的徵兆。然而,如果在初期看到全身粘膩且伴有癢感,這可能是邪氣正在往外排,由於皮膚閉塞,火氣在體內遊移,因此產生癢感。

這種情況可以比照傷寒太陽病的治療方法,應讓皮膚毛孔打開,讓邪氣得以排出,痘瘡會逐漸長出,癢感也會消失,這就是所謂的「鬱火需發散」的道理。如果膿包已經形成,且正處於收斂階段,但仍有癢感,這可能是邪氣正在散去,正氣正在恢復,因此感到癢。這與其他瘡疹類似,當病情好轉時會感到癢,不必過度擔心,但要小心不要抓破,以免引起感染,應等待血水轉化為膿包,當毒素尚未完全消散,全身感到癢感,抓個不停,這可能是惡性徵兆,與傷寒陽明經的皮膚疼痛、感覺像有蟲子在爬一樣的症狀相似。這就是所謂的「虛風外搏,邪氣內強」。有些人在結痂後疤痕會發癢,這是因為營養流失,皮膚乾燥,導致浮火遊走,火氣過旺會引起疼痛,火氣微弱則會引起癢感,治療應以清火滋陰為主。一般來說,如果痘瘡出現後皮膚和肌肉呈現紅豔色澤,且皮膚柔嫩,水分充足,那麼之後可能會出現癢感和塌陷,必須提前進行調理。

然而,癢感和塌陷兩個症狀往往相互影響,因此有塌陷的人不一定會感到癢,有癢感的人不一定會塌陷。如果不塌陷但有癢感,癢感是可以治療的;如果不癢但有塌陷,塌陷是可以治療的;如果同時有癢感和塌陷,治療起來會比較困難。如果抓破的部位像燙傷或火燒傷一樣,無法治療。如果氣血分離,皮膚塌陷,且沒有膿包,無法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