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1)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1)
1. 寒熱
腠理者,肺氣之門戶也。苟為風寒閉塞,則清道不能流通,而施其合矣。是以火動則熱,火鬱則寒,寒極則熱,熱極則寒,然痘未出,而發者為實,此氣血旺,而不受邪觸,乃與毒火相爭也。若已出之後而發者,則為虛矣。發於毒盛者為邪勝,發於毒少者為虛,極髮結痂之後者為餘毒,發於因用毒藥太過,而元氣虛損者為大逆。七日前後獨熱者為痘蒸,是氣血與毒俱盛也。
十四日後熱者,亦為餘毒,易治。七日前後獨寒者,是氣血虧損,毒火內郁也,難療。實則發散以清其氣道,虛則補益以固其真元,但補益必須看明,發散切勿過用,若真元一損,則無復有可回之理矣。
白話文:
【冷熱】
皮膚毛孔,就好比肺部氣息的門戶。如果被風寒堵塞,就會使得氣息無法順暢流動,無法正常運作。因此,當體內的火氣活動時會感到熱,火氣鬱積時則感到寒冷,極度的寒冷後會轉為熱,極度的熱後也會轉為寒冷。然而,在疹子還未出現前就發燒,這是體內實熱的表現,表示身體氣血旺盛,不受到邪氣的侵擾,正在與體內的火毒抗爭。但如果在疹子出現後才發燒,這就是虛熱了。因為體內毒素多而發燒,這是邪氣佔優勢;因為體內毒素少而發燒,這就是虛熱;在癒合結痂後還發燒,這是殘餘毒素的影響;如果因為使用藥物過量,導致元氣損耗而發燒,這是大逆。
疹子發出的前後七天,如果單純只有熱,這稱為疹子蒸發,表示氣血和毒素都很旺盛。
疹子發出後的第十四天還發熱,也是殘餘毒素的影響,比較容易治療。疹子發出前後的七天,如果單純只有冷,表示氣血已經虧損,毒素和火氣在體內鬱積,這較難治療。
對於實熱,我們需要發汗來清除體內的氣道;對於虛熱,我們需要補充和滋養,來鞏固體內的元氣。但是,滋補一定要看清楚狀況,發汗也不能過度,如果元氣一旦損耗,就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挽回了。
2. 失血
痘瘡失血者,乃氣盛攻毒,為賊邪阻塞清道,熱盛火熾,而氣與毒相挾交爭,血不能勝,以致錯經妄道,渙散無統,是皆氣盛於血之患也。毒盛則血熱,血熱則妄行,治宜犀角地黃之類。然有從口而出者;有從大小便出者;有從瘡毒出者;是皆有犯於內,皆難治也。惟從鼻出,而得生者,何也?蓋為氣盛逐血,血載毒奔行周身,傳注督脈,斬關而出,不犯其內,無大害也。故痘之發,雖雲氣不可弱,然亦不可太盛,太盛則傷其血。
治者安其氣位而補血,斯無誤矣。若下瀉膿血,如死肝豆汁者,是胃爛也,不治。至於女人經期,先期而治者謂之熱,後期而至者謂之寒,此常論也。然經行至久,並從虛治,參耆歸芍,補托之劑,在所宜施。如脈虛神倦者,尤宜倍加溫補,庶無灰白之變。
《經》曰:陽絡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傷,則血內溢,血內溢,則後血。痘疹失血者,因瘡疹之火熏灼於裡,迫血妄行,血亦隨火而動耳。若作渴飲冷,手足並熱者,此毒氣熾盛,而上溢也。若作渴飲湯,手足不熱者,此脾肺氣虛,不能攝血,而妄行也。若衄血,而右寸脈數者,此肺金受刑而有火者。
如吐血,而痘赤作渴發熱者,此胃經熱毒也,並宜透托涼血為主。
有因大便乾硬燥結,是以微血從糞後而出者,此或因肛門傷損也。如瘡已收,而大便膿血,外候無變者,此毒邪倒靨,正不受邪,而毒從利出也,併為無害。若非此,而便血淋漓,昏睡不食者,是臟腑敗壞,陰血妄行也,必死之候。
夫心主血,而榮於血,痘瘡毒氣太盛,則經絡壅塞,火毒侵淫,郁成瘀血,於心脅之間,是以或為心脅痛,其瘡灰黑,而煩躁喘渴腹脹矣。或熱邪下迫,血隨熱注,而便血矣。便後而熱減神清痘轉者,此熱隨血解,用犀角地黃主之。如便後而諸症愈甚者,此邪乘勝正,為不治也。
凡便血,而從糞前來者為近血,是大腸積熱所致也。從糞後來者為遠血,是胃間積熱所致也,皆宜清熱固榮為主。若於久瀉久利之後者,是脾氣虛寒不能攝血所致也,宜溫補,而兼升提。
白話文:
[出血問題]
對於長瘡痘痘時大量出血的情況,這是因為身體的元氣過旺在抵抗病毒,但被邪氣阻塞了正常的運行路徑,導致體內的熱氣過旺,元氣和病毒在激烈對抗,血液承受不住這股力量,因而導致血液亂竄,四處散開,沒有一定的方向,這都是因為元氣過於旺盛,超過血液所能承受的範圍。病毒過盛會使血液過熱,血液過熱就會亂竄,治療應使用犀角地黃等藥物。然而,有的血從口中流出;有的從大小便排出;有的從瘡口流出,這些情況都代表體內出現問題,都是難以治療的。只有從鼻子流出來的血,卻能存活,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是元氣過盛驅使血液,血液帶著病毒在全身快速流動,傳導到督脈,衝破阻礙流出,沒有影響到體內其他器官,所以不會造成大的危害。因此,長痘痘時,雖然說元氣不能衰弱,但也絕不能過旺,過旺就會傷害到血液。
治療時應該穩定元氣,同時補充血液,這樣纔不會出錯。如果排泄物中夾帶大量的膿血,像死肝豆汁一樣,這代表胃部已經腐爛,無法救治。至於女性月經週期,如果提早來,通常代表體內有熱;如果延遲來,通常代表體內有寒,這是常見的理論。然而,如果月經持續時間過長,應該從虛弱的角度來治療,使用人參、黃芪、當歸、白芍等補血的藥物,這種補血的藥物是適合使用的。如果脈搏虛弱,精神疲倦,更應該加倍溫補,這樣才能避免月經顏色變成灰色或白色。
古書上說:陽絡受傷,血液就會從體表溢出,形成鼻血;陰絡受傷,血液就會從體內溢出,形成便血。長痘痘出血,是因為痘痘的熱氣在體內燻烤,迫使血液亂竄,血液也會跟著熱氣移動。如果感到口渴,喜歡喝冷飲,手腳也都很熱,這表示病毒氣勢過旺,導致血液向上溢出。如果口渴但喜愛喝熱湯,手腳不熱,這表示脾肺的氣虛,無法控制血液,導致血液亂竄。如果鼻血不止,且右手寸脈跳動過快,這表示肺部受到傷害,有火氣。
如果嘔血,且痘痘紅色,口渴發燒,這表示胃部有熱毒,應以清熱解毒、止血為主要治療方法。
有的人大便乾硬,因此有些許的血跟著糞便一起排出,這可能是肛門受傷所致。如果瘡口已經癒合,但大便仍有膿血,但外在的徵狀沒有變化,這表示病毒倒流,正氣不受邪氣影響,病毒從排泄物中排出,這種情況並無大礙。如果不是這樣,而是大便出血,且人昏睡不食,這表示臟腑已經敗壞,陰血亂竄,這是非常危險的徵兆。
心臟主管血液,血液的健康與心臟息息相關,長痘痘時病毒氣息過盛,經絡堵塞,熱毒侵入,形成瘀血,聚集在心臟和肋骨之間,因此可能會有心臟和肋骨疼痛的情況,痘痘呈現灰黑色,並且伴有煩躁、喘息、口渴、腹脹等症狀。或者熱毒向下壓迫,血液跟著熱毒流向下方,造成便血。如果便血後熱度降低,精神清爽,痘痘好轉,這表示熱毒隨著血液排出,可以使用犀角地黃等藥物治療。但如果便血後各種症狀反而加重,這表示邪氣勝過正氣,病情無法挽回。
一般來說,如果血從糞便前面排出,這表示大腸有積熱,稱為「近血」。如果血從糞便後面排出,這表示胃部有積熱,稱為「遠血」,兩者都應該以清熱固血為主要治療方式。如果是長期拉肚子或痢疾後出血,這表示脾氣虛寒,無法控制血液,應該溫補脾氣,同時提升身體的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