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1)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1)
1. 汗
夫汗乃心之液,內因熱氣熏蒸,腠理開泄,故液隨氣而出,雖有盜汗自汗之別,總能虛人。如未灌之時而汗者,則不能灌,灌而汗者,則不能靨,靨而汗者,則必至於血脫陽虛,變為他症,故宜急為調理。然有甚與不甚之別焉,丹溪曰:自汗不妨,是濕熱熏蒸而然也,特言夫未甚者耳。
未甚者,不惟無妨,且亦痘中之美候。甚者,則氣血為之走泄,故宜急用參耆之類,內加浮小麥以斂之;有熱者,更加酒芩。如盜汗者,宜用芩、連、歸、耆、白芍、生地之類。若身冷惡寒而反汗者,急進參、附、桂、苓、甘草、黃耆之類。如寒而不已者,汗出發潤,大喘不止者,汗綴如珠者,汗而昏沉者,汗流煩渴者,肺絕而汗出如油者,併為不治。
凡無因而至者為自汗。若睡中而得者為盜汗。若腰以上,煩熱而多汗者為胃實汗。若熱甚汗多,汗出而熱解者為邪熱汗。若汗流不止而熱反劇者,為陽虛汗。然在痘以汗為美者,以初起而有微汗,則陰陽氣和,榮衛通暢邪氣不留,易出而解也。在行漿時而有微汗,亦是氣血充足之徵也。
然有過表,腠虛而多汗者;有心熱而睡汗者;有六陽虛而頭顱或頸多汗不過胸者;有胃虛而頸胸臍間多汗者;有肝木侮土自汗發搐流涎者;有胃實而四肢多汗,面赤作渴者;有痂落表虛而多汗者;隨所因而治之。總之,汗者,血之所化,陰氣不能內藏也。若因陽虛自汗者,大補其氣以斂之;若因睡而汗出者,當以補血為主而兼補氣;若榮中伏熱,津液流溢妄泄者,宜於補養之中,佐以涼血之藥。
白話文:
[汗]
汗液是心臟產生的液體,體內熱氣蒸騰使得皮膚毛孔開放,因此液體隨著氣息排出體外。雖然有盜汗和自汗的不同,但總體來說,汗多會使人體虛弱。如果在痘疹尚未成熟時就大量出汗,痘疹便無法成熟;痘疹成熟時出汗,則可能導致痘疹潰爛;痘疹潰爛後再出汗,很可能導致血脫陽虛,引發其他病症,所以應盡快進行調理。
然而,汗量有多寡之分。丹溪先生說:自汗無妨,這是因為濕熱蒸騰所致,他只是在講述病情還不算嚴重的情況。
病情不算嚴重的情況下,不僅不會造成影響,反而還是出痘的吉兆。但若病情嚴重,會導致氣血流失,此時應立即使用人參、黃耆等藥物,並加入浮小麥以收斂汗液;如果有熱象,可加入酒炒黃芩。對於盜汗,可以使用黃芩、黃連、當歸、黃耆、白芍、生地等藥物。如果身體冰冷畏寒卻又大量出汗,應立即服用人參、附子、肉桂、茯苓、甘草、黃耆等藥物。若持續寒冷不止,汗液流出使皮膚濕潤,大口喘氣不停,汗珠如串,汗出後精神渙散,汗流不止伴隨煩躁口渴,或是肺功能衰竭而汗出如油,這些情況都屬於難治的病症。
一般無緣無故出汗稱為自汗。若在睡夢中出汗稱為盜汗。若是腰部以上部位感到煩熱並大量出汗,稱為胃實汗。若高燒不退且大量出汗,汗出後熱度下降,這屬於邪熱汗。若汗流不止,但熱度反而上升,這屬於陽虛汗。然而,在出痘初期若有微微出汗,表示陰陽調和,營衛順暢,邪氣不易停留,痘疹容易長出且容易痊癒。在痘疹漿水期有微微出汗,也是氣血充足的徵兆。
然而,也有因表皮過度虛弱而出汗過多的情況;有因心火旺盛而在睡覺時出汗的情況;有因六陽虛弱導致頭部或頸部多汗,但不會擴展到胸部的情況;有因胃虛導致頸部、胸部、肚臍周圍多汗的情況;有因肝木剋脾土導致自汗、抽搐、流口水的情況;有因胃實導致四肢多汗、臉色紅潤、口渴的情況;有因痂皮脫落表皮虛弱而出汗過多的情況;應根據病因進行治療。總的來說,汗液是由血液轉化而來,表示陰氣無法內藏。如果因陽氣虛弱導致自汗,應大補元氣以收斂汗液;如果因睡覺而出汗,應以補血為主,同時輔以補氣;如果營血中有潛藏的熱氣,導致津液無節制地流失,應在補養的同時,加入涼血的藥物。
2. 渴
夫水潤下,火炎上,自然之理也。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津液者,乃氣之精化,流通三焦,以制火者也。今口乾而渴者為氣虛,火盛津液枯竭也。《經》曰: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咸,或口淡者,是胃熱也。若渴者,乃五臟之熱,而火之使然,然火之為用,非虛不發,發而不解,則津液不能上行以制火。火乃炎上,熏灼心脾,是以津液為之下陷,華池為之乾涸,因而為渴。
渴者,臟腑精華燥槁也,其治為宜除熱潤燥,氣化則津液自生,熱除則煩渴自已。然痘前渴者,宜疏解清化,痘出而內熱自除,或紫苓湯加乾葛、荊芥。若痘後渴者,則補養氣血,用保元湯加麥冬、五味之類。如瀉者,則用參苓白朮散主之。若陰虛火動而渴者,最為難療。夫陰虛者,血虛也。
血虛不能驟補,蓋血與氣大有不同,氣,無形之物,血,有形之物,無形者有神,卒能旺於斯須,有形者無神,須當養於平素耳。故治宜與地黃丸,加肉桂、五味,既補腎陰,且使釜下有火,則鍋蓋自然不燥,誠為虛渴之聖藥也。
凡痘瘡發渴者,不可飲水,否則,津液不行,燥渴愈甚,且瘡靨後,其痂遲落,或生癰腫矣。蓋脾胃屬土而惡濕,喜濕而惡寒,外主肌肉,若飲冷水,則脾胃內虛,肌肉外滯,津液冰結,榮衛不周是以瘡痂遲落,或生癰腫矣。然飲有陰陽,陽盛陰虛者,則冰雪不知寒,陰盛陽虛者,則沸湯不知熱,故發熱作渴,手足逆冷,大便自利。喜飲熱湯者,是陰盛陽虛也,治宜補陽。
若發熱作渴,大便秘結,手足並熱,喜飲冷水者,是陽盛陰虛也,治宜補陰。若煩熱作渴,面赤晴白,是腎經虛熱也,治宜滋腎。若正靨之間,忽不能靨,頭溫足冷,腹脹泄瀉,氣促煩渴者,此虛寒之甚也,急進參朮桂附之類。切忌寒涼之藥,及諸蜜水瓜果,否則,津液收斂,轉生焦渴,冷氣內攻逼陽於上,愈加腹脹喘渴泄瀉而死。
凡渴多屬於熱,然皆由臟腑津液燥槁,實非有餘也。至若腹脹渴者,或瀉渴者,或足指冷渴者,或驚悸渴者,或身溫渴者,或身熱而面㿠白色渴者,或寒戰而渴不止者,或氣急咬牙渴者,或飲水而轉渴不已者,以上九症,尤非實熱,宜急溫補救里,滋養津液,以杜癢塌喘渴而死。若謂以為熱症而治之,危亡立見矣。
痘際渴者,常有症之也。但有應不應之候,在二三朝間身熱口渴者,此是毒症於裡,熱邪熏灼,治宜不託。在四朝以後,身熱口渴者,此是津液外泄,化為膿漿,治宜參耆,此皆應候也。惟在結痂之後,則邪毒盡化,里無留邪,如反大渴者,則是真氣漸耗,火毒宜升,此不應之候也,急與解毒滋陰,生津利咽。若漸減者吉,轉渴者,必變喘脹而危矣。
白話文:
標題:[口渴]
內容: 水向下流,火向上燒,這是自然的道理。三焦是水谷通過的道路,津液是氣的精華轉化而來,它在三焦中流通,用以控制火勢。如果出現口乾渴的症狀,那是因爲氣虛,火盛導致津液枯竭。古籍記載: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口淡則是胃熱。口渴是因爲五臟的熱,火的引發,然而火的產生,如果沒有虛損是不會發作的,一旦發作且未得到緩解,那麼津液就不能上升來抑制火勢。火勢向上,燻灼心脾,因此津液下陷,喉嚨乾涸,從而導致口渴。
口渴,是因爲臟腑精華乾燥。治療應該去除熱氣,潤燥,氣化後,津液自然生成,熱氣去除,煩渴自然消失。然而痘疹前期口渴,應該疏解清化,痘疹出現後,內熱自然消除,可以使用紫苓湯加上乾葛、荊芥。痘疹後期口渴,則應補養氣血,使用保元湯加上麥冬、五味子等。如果腹瀉,則使用參苓白朮散。如果因陰虛火動而口渴,是最難治療的。陰虛,就是血虛。
血虛不能驟然補充,因爲血和氣有很大的區別,氣是無形的,血是有形的,無形的有神,可以在短時間內旺盛,有形的無神,必須在平時慢慢培養。所以,治療應該給予地黃丸,加上肉桂、五味子,既能補腎陰,又能在鍋底有火的情況下,鍋蓋自然不會幹燥,這確實是治療虛渴的聖藥。
所有痘疹發口渴的,都不能喝水,否則,津液不能運行,口渴會更嚴重,而且瘡疤之後,其痂皮會延遲脫落,或者生癰腫。因爲脾胃屬土,厭惡溼氣,喜歡溼潤,厭惡寒冷,主要管理肌肉,如果喝冷水,脾胃內部會虛損,肌肉外部會滯留,津液凝結,氣血不周,因此瘡痂遲落,或者生癰腫。然而,喝水有陰陽之分,陽盛陰虛的人,不知道寒冷,陰盛陽虛的人,不知道熱,所以發熱口渴,手腳冰冷,大便自利。喜歡喝熱水的人,是陰盛陽虛,治療應該補陽。
如果發熱口渴,大便便祕,手腳都熱,喜歡喝冷水的人,是陽盛陰虛,治療應該補陰。如果煩躁發熱口渴,面色赤紅,眼睛白,這是腎經虛熱,治療應該滋腎。如果在痘疹期間,突然不能出疹,頭溫腳冷,腹脹腹瀉,氣短口渴,這是極度的虛寒,應立即服用人參、術、桂、附等藥物。切忌使用寒涼的藥物,以及各種蜂蜜水、瓜果,否則,津液收斂,轉生焦渴,冷氣內攻,迫使陽氣上浮,腹部更加膨脹,喘息,口渴,腹瀉,可能會死亡。
一般來說,口渴大多屬於熱,但都是因爲臟腑津液乾燥,實際上並非過剩。至於腹脹口渴,或腹瀉口渴,或足趾冷口渴,或驚悸口渴,或體溫高口渴,或體溫高而面色蒼白口渴,或寒戰而口渴不止,或氣急咬牙口渴,或喝水反而口渴不止,以上九種症狀,尤其不是實熱,應該緊急溫補,滋養津液,以防癢塌喘渴而死。如果認爲是熱病而治療,危險很快就會出現。
痘疹期間口渴,通常會有症狀。但有應不應的情況,在二三日間,身體發熱口渴,這是毒素在體內,熱邪燻灼,治療不應該託付。在第四天以後,身體發熱口渴,這是津液外泄,轉化爲膿漿,治療應該使用人參、黃芪,這些都是應有的反應。只有在結痂之後,邪毒全部轉化,體內沒有殘留的邪氣,如果反而大渴,那是真氣逐漸消耗,火毒應該上升,這是不應有的反應,應該立即解毒滋陰,生津利咽。如果逐漸減少是好的,如果轉爲口渴,必然會變成喘脹,非常危險。
能夠進食卻口渴,是肺熱。古籍記載:心火上炎,轉移到肺,傳爲膈消。這是因爲心火上炎,乘於肺金,所以燻蒸焦膈,消耗津液。治療在上焦,應該使用人參白虎湯加上黃連。如果不能進食卻口渴,是脾虛,因爲脾元已經虛弱,不能爲胃部運輸津液,治療在中焦,要防止腹瀉,所以應該使用參苓白朮散。如果腹瀉而口渴,是邪氣傳到腎臟。
因爲腹瀉而口渴,屬於足少陰虛,所以喝水自救。腎臟主管五液,其脈絡連接肺部,與舌根相連,如果邪氣傳到腎臟,開合功能失調,所以會腹瀉,腹瀉則津液下走,腎水乾涸,不能上升滋潤舌頭,所以會大渴。治療在下焦,應該使用異功散來溫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