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0)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0)

1. 別症論

若不足誤加苦寒克削,猶死者不復生,斷者不可續,縱加溫補,莫可挽回,試思古云:陽氣一分不盡,則不死,誠然也。

白話文:

如果虛弱不足的情況下,錯誤地使用苦寒藥物來過度削減,就像死人不可能復活,斷裂的東西不可能接續一樣,縱使之後再用溫補藥物,也無法挽回。試想古人說的:陽氣只要還剩一分沒有耗盡,人就不會死,這句話確實是真的。

2. 化源論

夫不取化源,而逐病求療者,猶草木將萎,枝葉蜷攣,不知固其根蒂,灌其本源,而但潤其枝葉,雖欲不槁,焉可得也!故《經》曰:資其化源。又曰:治病必求其本。又曰:諸寒之而熱者,取之陰;熱之而寒者,取之陽,所謂求其屬也。垂訓諄諄,光如日月,無非專重源本耳。

苟捨本從標,不惟不勝治,終亦不可治。故曰:識得標,只取本治,千人無一損。如脾土虛者,溫暖以益火之源;肝木虛者,濡潤以壯水之主;肺金虛者,甘緩以培土之基;心火虛者,酸收以滋木之宰;腎水虛者,辛潤以保金之宗,此治之本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此治實之本也。

金為火制,瀉心在保肺之先;木受金殘,平肺在補肝之先;土當木賊,損肝在生脾之先;水被土柔,清脾在滋腎之先;火承水制。抑腎在養心之先,此治邪之本也。金太過則木不勝,而金亦虛,火來為母復仇;木太過則土不勝,而木亦虛金來為母復仇;水太過,則火不勝而水亦虛,土來為母復仇;火太過則金不勝,而火亦虛,水來為母復仇,皆亢而承製,法當平其所復,扶其不勝。《經》曰:無翼其勝,無贊其復,此治復之本也。

至於陰陽生克,虛實真假,意會無窮,難可言盡。即六淫易著,然風兼寒,當從溫散,兼熱當從辛涼;寒獨寒,當從溫補,兼濕當從溫滲;中暑當從清解,傷暑當兼益氣,濕外受當從發散,內主當從燥滲濕寒,溫散濕熱,清利燥木枯槁之象。大半火灼,金水受傷,然亦有陰寒太過,津液收藏,猶肅殺凜冽之後,陽和之水,而成堅冰燥裂矣。

火之源,源在水中,而與元氣勢不兩立,故有火者,必元氣傷者半,陰水虧者半,正治益熾,從治乃息。惟驟受外邪者,暫行清利,但六淫皆為客氣,未有不乘內傷,傷多傷少,孰實孰虛,標本既明,輕重乃別,斯無誤矣。醫司人命,可不慎歟!

白話文:

如果我們不從疾病的根源去治療,只是針對症狀來處理,就像是看到植物快要枯萎,枝葉開始捲縮,卻不去鞏固樹根,滋養根本,反而只去澆灌枝葉,即使想讓它活下來,也不可能做到!因此《經》上說:要資助其化源。又說:治病必須找到根本原因。再說:所有用冷藥治療卻產生熱症的,應從陰性去尋找原因;用熱藥治療卻產生寒症的,應從陽性去找原因,這就是所謂的尋找其屬性。這些教導,如同日月般光明顯赫,無非是強調重點在於根本與源頭。

如果捨棄根本而只看表面,不僅無法有效治療,最終也無法根治。所以說:辨識出表面症狀,但應從根本原因治療,這樣一千人中也不會有一人受到傷害。例如脾胃虛弱,應使用溫暖的方式來增強火的源頭;肝臟虛弱,應用滋潤的方法來強化水的主宰;肺部虛弱,應用甘緩的方式來培養土的基礎;心臟虛弱,應用酸收的方式來滋養木的管理者;腎臟虛弱,應用辛潤的方式來保護金的源頭,這是治療的根本。

木旺時,金應該平衡它;火旺時,水應該平衡它;土旺時,木應該平衡它;金旺時,火應該平衡它;水旺時,土應該平衡它,這是治療實證的根本。

金受到火的剋制,清心應該在保護肺部之前;木受到金的摧殘,平衡肺部應在補充肝臟之前;土受到木的侵害,減少肝臟應在增強脾臟之前;水受到土的柔化,清脾應在滋養腎臟之前;火受到水的控制,抑制腎臟應在滋養心臟之前,這是治療邪氣的根本。

金太過,木就無法抵抗,金也會變得虛弱,火就會來為母親報仇;木太過,土就無法抵抗,木也會變得虛弱,金就會來為母親報仇;水太過,火就無法抵抗,水也會變得虛弱,土就會來為母親報仇;火太過,金就無法抵抗,火也會變得虛弱,水就會來為母親報仇,這都是因為過度導致的制約,法則應當平息復仇,幫助弱方。《經》上說:不要增加強者的優勢,也不要贊同復仇,這是治療復仇的根本。

至於陰陽相生相剋、虛實真假,意會無窮,難以言盡。即使六淫容易發生,然而風邪夾帶寒氣,應從溫散的角度治療,夾帶熱氣應從辛涼的角度治療;寒邪單純的寒,應從溫補的角度治療,夾帶濕氣應從溫滲的角度治療;中暑應從清解的角度治療,傷暑應兼顧益氣,濕邪從外部入侵應從發散的角度治療,內部主導應從燥滲濕寒的角度治療,溫散濕熱,清利燥木枯槁的現象。大部分是由於火燒,金水受到傷害,然而也有陰寒過度,津液被封鎖,就像在嚴冬後的肅殺凜冽,陽和的水結成堅冰並乾裂。

火的源頭,源頭在水中,但與元氣的趨勢不能同時存在,因此有火的人,元氣一定受傷一半,陰水也虧損一半,正治會使火更旺盛,順治才能平息。只有突然受到外邪的人,可以暫時進行清利,但是六淫都屬於客氣,沒有不乘虛而入的,傷害有多有少,誰實誰虛,明確了根本與表面,輕重才會區分開,這樣就不會有誤差了。醫生負責人的生命,怎能不小心呢!

3. 評傷寒論

夫人之有生者,皆精氣神具備而成之也。少年遇事敏捷,老大應物模糊,亦精氣神之強弱殊之。其間盛衰修短,疾病安危,總不外此三者,故魚一刻無水即死,人一刻無氣即亡,試思人之能行能立能坐,及能運用持重,高聲大語,皆賴一氣為之。假氣一弱,則行立坐臥、持重言語者無力矣。

設遇外邪,乘虛而襲,正氣愈傷,身益狼狽,不能起床矣。氣足而神生,氣弱而神困矣。氣化而精生,氣虛而精散矣。《經》曰: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要知外邪之觸,必乘正氣之虛。治之者,乘其表邪初客,急為疏解,使無深入以傷於裡,繼以調和之劑,則表邪散而中氣和,自可相安無恙。若外感少,內傷多,只須溫補,不必發散,正氣得力,自能推出寒邪。

蓋元氣極虛之人,雖即微邪,易能感受,惟助正氣一旺而健行,則微邪不攻而自退。若不顧正氣之虛,而徒以逐邪為事,則元氣轉傷,猶迫良民而為寇,即微邪,反乘虛伏匿而為病矣況有毫無外感,因勞而發熱者,謂之勞發,只須補中,尤忌疏解。即有頭痛、惡風、口渴等症,殊不知頭痛者,非虛火上浮,即血虛作痛也。

惡風者,陽虛不能衛表也。口渴者,臟腑津液不足,或腎虛引水自救也。以脈消息,病無遁情,不論浮沉大小,但重按無力,便非實症,奈何泥於上古多歧、傳經支離等語,凡有發熱頭痛,即用古方太陽經藥,重加發散,津液耗亡,欲不口喝發熱其可得乎!復謂陽明經症見矣。

忍餓以虛其里,疏散以虛其表,化源之機既絕,陰道之消爍日深,欲不脅痛、耳聾,其可得乎!復謂少陽經症見矣。芩柴和解之劑一投,引邪深入之害實大,以致脾虛氣弱,欲不腹滿嗌乾,其可得乎!復謂太陰經症見矣。重為峻攻其里,脾陰愈耗,欲不口乾大渴、便秘、煩躁,其可得乎!復謂少陰經症見矣。

寒涼峻利之藥一投,肝腎之陰愈槁,欲不煩滿舌卷囊縮,其可得乎!尚謂厥陰經症見矣。不知種種症侯,皆由調治失宜,以令邪氣日深,正氣日消所致,直至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乃認虛寒,方議溫補,已無及矣。故古人傷寒類方,初則麻黃、葛根、柴胡等湯,繼則調胃、大小承氣,未列回陽救急湯、溫經益元等湯,重用參、耆、薑、桂、朮、附,以追失散之元陽。

殊不知寒涼久進,熱藥難溫,克削久投,補藥難挽,奈何後人不詳此旨,徒遵上古證治真傷寒之舊例,引治今人稟賦虛弱者之類同,凡遇本元虛損,發熱、口乾、煩躁,正氣不足之症,以作外邪深入有餘之治,縱得苟延殘喘,而不至精神消耗殆盡者未之有也。

蓋古人傳經等論,不過明為寒邪,自陽及陰,由表入里,然邪之所湊,豈有定位!況陰陽相關,表裡輸應,表病不解,里亦隨病,陽病不除,陰亦隨傷,此表裡陰陽本氣為病之必然,豈必待有邪傳處所致乎!故始或因外邪感襲者,亦有之,然繼則累及陰陽本氣自病矣,故名傷寒,夏云病熱。傷寒者,已往之病原,病熱者,現在之實害,寒既為熱,則所傷之寒早已消弭。

白話文:

人之所以能活著,都是因為精、氣、神這三樣東西具備的緣故。年輕人遇到事情反應敏捷,年紀大的人反應就比較遲鈍,也是因為精、氣、神強弱不同的緣故。人的一生是興盛還是衰敗,壽命長短,生病還是健康,總脫離不了這三樣東西的影響。所以魚離開水一刻就會死,人離開氣一刻就會死亡。試想人之所以能行走、站立、坐下,以及能舉起重物、大聲說話,都是依賴氣的作用。如果氣虛弱,那麼行走、站立、坐臥、舉重、說話都會感到無力。

如果遇到外來的邪氣,趁著身體虛弱時侵入,正氣就會更加受傷,身體就會更加狼狽,甚至無法起床。氣充足則精神飽滿,氣虛弱則精神萎靡。氣化生精,氣虛則精散失。《黃帝內經》說:「精是身體的根本。」所以能夠藏精的人,春天就不容易感染溫病。要知道外邪之所以能侵犯人體,一定是趁著正氣虛弱的時候。治療的方法,應該在表邪剛侵入時,趕緊疏散,不要讓邪氣深入到身體內部,然後再用調和的藥劑,這樣表邪就能散去,中氣也能平和,自然就可以平安無事了。如果外感輕微,內傷較重,只需要用溫補的方法,不必發散,正氣強盛了,自然就能將寒邪排出體外。

如果元氣極度虛弱的人,即使是輕微的邪氣,也容易感受。只有幫助正氣強盛,身體才能健康運行,這樣輕微的邪氣就會不攻自退。如果不顧及正氣的虛弱,只是一味地驅趕邪氣,反而會使元氣更加受損,就像逼迫良民造反一樣,即使是輕微的邪氣,反而會趁虛潛藏下來導致疾病。更何況有些人沒有外感,因為過勞而發熱,這就稱為勞熱,只需要補中氣,最忌諱疏散。即使有頭痛、怕冷、口渴等症狀,要知道頭痛不是因為虛火上浮,就是因為血虛引起的疼痛。

怕冷是因為陽氣虛弱,不能保衛體表。口渴是因為臟腑的津液不足,或是腎虛引水自救。通過把脈診斷,疾病的情況就能一清二楚。不論脈象是浮還是沉,是大還是小,只要重按無力,就不是實症。但是現在的人卻拘泥於古代醫書中那些繁雜的說法,以及經絡傳變的理論,凡是遇到發熱頭痛,就用古代治療太陽經的藥方,大量使用發散的藥物,導致津液耗竭,想要不口渴發熱怎麼可能!又說這是陽明經的症狀。

接著用忍飢挨餓的方法來虛耗體內,用疏散的方法來虛耗體表,導致化生津液的機能斷絕,體內的陰液日益耗損,想要不脅痛、耳聾,怎麼可能!又說這是少陽經的症狀。於是使用芩柴和解的藥劑,反而引邪深入,導致脾虛氣弱,想要不腹脹、咽乾,怎麼可能!又說這是太陰經的症狀。又用峻猛的藥物來攻伐體內,脾陰更加耗損,想要不口乾大渴、便秘、煩躁,怎麼可能!又說這是少陰經的症狀。

再使用寒涼峻猛的藥物,導致肝腎的陰液更加枯槁,想要不煩悶、舌頭蜷縮、陰囊收縮,怎麼可能!還說這是厥陰經的症狀。卻不知道這些種種症狀,都是因為治療不當,導致邪氣日益深入,正氣日益耗損所造成的。直到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快要消失,才認為是虛寒,開始用溫補的方法,已經來不及了。所以古人治療傷寒的方劑,開始用麻黃、葛根、柴胡等湯劑,接著用調胃、大小承氣湯,卻沒有列出回陽救急湯、溫經益元湯等方劑,也沒有大量使用人參、黃耆、生薑、桂枝、白朮、附子等藥來挽回消散的元陽。

卻不知道寒涼的藥物服用太久,溫熱的藥物難以溫熱身體,削弱的藥物使用太久,補益的藥物也難以挽回。奈何後人不了解這個道理,只是遵循古代治療真傷寒的舊例,用來治療現在體質虛弱的人,凡是遇到本元虛損,發熱、口乾、煩躁、正氣不足的症狀,就當作是外邪深入的實症來治療,即使能苟延殘喘,但卻沒有人能夠不精神消耗殆盡的。

古人所說的經絡傳變理論,不過是說明寒邪會從陽經傳到陰經,由表入裡,但是邪氣侵犯人體,哪有固定的位置呢?何況陰陽是相互關聯的,表裡是互相輸應的,表面的疾病不解除,裡面的疾病也會跟著發生;陽經的疾病不去除,陰經也會跟著受損,這是表裡陰陽本氣發病的必然規律,難道一定要等邪氣傳到某個特定部位才會導致疾病嗎?所以有些人是因為外邪侵襲而生病,但是接著就會牽累陰陽的本氣而發病了。所以叫做傷寒,夏天叫做病熱。所謂傷寒,是過去導致疾病的原因;所謂病熱,是現在實際造成的危害。寒已經轉化為熱,那麼之前所傷的寒邪早就已經消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