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14)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14)
1. 論瀉(兒科)
夫瀉症不同,溏泄滑利,洞五瀉是也。溏者,似瀉非瀉,精粕不聚,其色似膿。泄者,無時而作,瀉出不知利者,直射濺溜,氣從中脘滑者,水穀直過腸胃不化。洞者,頓然下之,如桶散潰不留,當以脈候參詳,而虛實迥別矣。寒瀉者,其色必白;熱瀉者,色必黃赤,或糞沫射出而遠,火性迅速,元陽直走,毋輕視也。
然有久寒之後,因虛而生火者,有因熱極而傷寒者,有因實而致虛者,有因虛不運化而似實者,有因傷後頻傷,色白似寒者,有因傷久燥澀色黃,津液耗亡作渴而似熱者,有因木來剋土色青似驚者。更泄症所屬有五,有胃泄、脾泄、大腸泄、小腸泄、大瘕泄者。
胃泄者,飲食不化,其色必黃;脾泄者,腹脹滿而泄注,食即吐逆;大腸泄者,今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泄短而便膿血,少腹必痛;大瘕泄者,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亦痛。更有食積瀉者,積聚停飲,痞膈中滿,脅肋疼痛,晝涼夜熱,厥口吐酸。脈實者,先利而後補,虛者,先補而後利,如春月傷風咳嗽而泄瀉者,是表裡俱虛,木旺而土虧也。冬月受寒而泄瀉者,不治,即成慢脾也。
中濕而泄瀉者,必腸鳴肚痛,手足俱寒,宜宣利其水可也。然泄瀉、瘧痢,同乎一原,皆由暑月脾傷所致。飲食為痰,充於胸膈則為瘧。飲食為積膠於腸胃則為痢,飲食始傷即瀉為輕,停滯既久乃發瘧痢為重。又見水瀉而腹不痛,肌肉虛浮,身體重著者,是濕如完穀不化者為氣虛。
如腹痛腸鳴,卒痛一陣,水瀉一陣者,是火如昏悶疾多,時瀉時止,或多或少者為痰。如痛甚而瀉,瀉後而腹痛減者為食積。如面垢煩躁渴飲水漿,背寒自汗,頭熱嘔吐者為傷暑。然瀉本屬濕,或飲食傷脾,治法不外乎滲濕消導分利補脾數法而已。然尤宜分寒熱新久,如瀉久而元氣下陷者,宜升提之;腸胃虛滑不禁者,宜收澀之。
利水不可施於久病之後;收澀不可投於初起之時。面赤褐瀉者,暖劑宜禁。瀉久作渴者,涼劑忌投。蓋暴瀉非陰,久瀉非陽。渴者,當致不渴方愈,謂其邪熱去,脾氣復,津液生也。不渴者,當致微渴才痊,謂其積滯去,陰陽和也。如瀉進止時發者,可發散脾間濕氣,後與扶脾可也。
若交寅時而瀉者,謂之晨瀉,宜為溫補腎陽。蓋腎開竅於二陰,而失閉藏之職也。故有脾虛、肝虛、腎虛,謂之三虛。有因濕、因火、因痰、因虛、因暑、因積、因風、因冷謂之八症。若吐乳瀉黃,是傷熱乳也。吐乳瀉青者,是傷冷乳也。糞如臭雞子而肚膨,手紋紫色而身熱者,是疳瀉也。
糞青夜啼,或時驚悸者,是驚瀉也。初瀉微黃,良久則色青者,為臟冷也。便青而夾白膿,稠黏如涎者,是赤腸寒。久則令見腹痛鳴啼,面白形青,漸成陰癇。總脾者,一身之祖,百脈之源,病則十二經皆病矣。
白話文:
瀉症有多種表現形式,包括溏瀉、滑瀉、洞瀉等。溏瀉是指排泄物呈現半固態,精粕分散,顏色像膿;滑瀉則是無預警地發生,排泄物快速噴出,氣味從上腹部滑下,食物和水無法在腸胃消化;洞瀉是突然大量排泄,如桶破裂般,排泄物不留。
寒瀉的排泄物顏色通常是白色,熱瀉則呈黃或紅色,有時會伴有泡沫狀物質噴出,因為火性急促,元氣直接流失,不可輕忽。
然而,也有長期寒症後,因虛弱而產生火氣的情況;或是極度熱症導致寒症;或是實證導致虛弱;或是虛弱無法正常消化而看似實證;或是多次受傷後,排泄物顏色看似寒症;或是長期乾燥,排泄物顏色變黃,津液流失導致口渴,看似熱症;或是因肝氣侵犯脾臟,排泄物顏色變青,看似驚嚇。
瀉症可分為五種類型:胃瀉、脾瀉、大腸瀉、小腸瀉和大瘕瀉。胃瀉指的是飲食無法消化,排泄物顏色偏黃;脾瀉則是腹部脹滿,食物攝入後立即吐出;大腸瀉是排泄物顏色偏白,腸道劇烈疼痛;小腸瀉的特徵是排泄物混有膿血,下腹部疼痛;大瘕瀉是頻繁排泄,但排不出,排尿時也感到疼痛。
此外,還有食積瀉,這是食物積聚在腸胃,造成脹滿、脅肋疼痛、日夜溫差大的症狀,以及口吐酸水。脈象實的人,應先清利再補養;虛弱的人,應先補養再清利。
在春天因風寒咳嗽伴隨瀉症,是內外都虛弱,肝氣旺盛,脾氣不足的表現。冬天因寒冷引發瀉症,如果不治療,可能會發展成慢性脾病。
因濕氣引發瀉症,常伴隨腸鳴、腹痛和四肢冰冷,治療方式是排除體內的水分。瀉症、瘧疾和痢疾有共同的根源,都是因為夏季脾臟受損所致。食物轉化為痰,積聚在胸膈會引發瘧疾;食物在腸胃中形成積塊會引發痢疾;食物剛開始傷害腸胃時就出現瀉症較輕微;長時間的食物積聚才會引發瘧疾和痢疾,情況較嚴重。
有些人的排泄物呈水狀,腹部沒有疼痛感,肌肉虛弱浮腫,身體沉重,這是濕氣造成的,通常排泄物不會被完全消化,這是氣虛的表現。
如果腹部劇烈疼痛,腸鳴聲響亮,突然劇烈疼痛,接著是一陣水瀉,這是由火氣引起的。如果排泄物量大且混有泡沫,時瀉時止,可能是痰滯所致。如果排泄後腹痛減輕,可能是食積所致。如果臉色蒼白,煩躁不安,口渴想喝水,背部寒冷,出汗,頭部發熱,嘔吐,可能是中暑。
瀉症主要與濕氣有關,可能因為飲食傷害脾臟。治療方法主要是除濕、消導、分利和補脾。還需區分寒熱和新舊程度。如果瀉症持續時間長,元氣衰竭,應該提升氣機;如果腸胃虛弱,滑脫不止,應該收斂。
利水法不適合用於長期病患;收斂法不適合用於新發病症。面色潮紅且瀉症的患者,不宜使用溫暖藥物。瀉症持續時間長且口渴的患者,不宜使用涼性藥物。急瀉不一定代表陰虛,慢性瀉症不一定代表陽虛。口渴的患者,當不再口渴時,病情才會好轉,表示邪熱已經消除,脾氣恢復,津液生成。不口渴的患者,當稍微感到口渴時,病情才會好轉,表示積滯已經清除,陰陽平衡。如果瀉症時發時止,可以先排除脾臟的濕氣,然後再補養脾臟。
如果在寅時(凌晨3點到5點)出現瀉症,稱為晨瀉,應溫補腎陽。因為腎臟負責控制大小便,如果功能失調,就會引發瀉症。因此,有脾虛、肝虛、腎虛三種虛弱。還有因濕氣、火氣、痰濕、虛弱、暑氣、食積、風邪、寒冷八種病因。如果嬰兒吐奶並排黃色便便,可能是熱奶引起的。如果吐奶並排綠色便便,可能是冷奶引起的。排泄物像臭雞蛋,肚子膨脹,手掌紋路紫色,身體發熱,可能是疳瀉。排泄物綠色,晚上哭鬧,偶爾驚嚇,可能是驚瀉。初期排泄物微黃,後來變成綠色,可能是臟腑寒冷。排泄物青色,夾雜白色膿液,粘稠如唾液,可能是腸道寒冷,長時間下來會導致腹痛、哭鬧、面色蒼白、形體瘦弱,逐漸發展成陰癇。
總的來說,脾臟是身體的根本,是血液的源頭,一旦脾臟生病,全身十二條經絡都會受到影響。
2. 論吐瀉(兒科)
凡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吐瀉並作。先吐而後瀉者,是中焦之氣不和,不能消納,必面赤唇紅,煩渴溲短,厥脈洪數,乃受熱之徵也。先瀉而後吐者,或飲食乍加,夜睡肚冷,或寒濕傷脾,脾傷胃弱而成,必面白神倦,不熱不渴,厥脈沉濡,是虛寒之可徵矣。又有夏月,外傷於暑,內傷於食,陰陽不能升降,乃乖膈而陡發者。
又有陽氣不振,而吐瀉不止者,亦有乳母冒暑,兒飲熱乳而然者。凡黃赤紅色為熱,白色為寒,青黑為痛。然吐則傷氣,瀉則傷血,氣虛則發厥,血虛則發熱,氣血俱虛,則身熱而手足厥,繼此必成慢風,可不慎歟!惟疳瀉不成風候,久則亦患無辜,終為虛乏。如瀉注而脈浮大數者,死。
或瀉而腹脹脈弦者,死。唇赤生瘡,眼多赤脈者,死。久痢作嘔,有聲無物,唇鮮渴逆者,死。洞瀉不止者,死。如屋漏水而不止,食入則嘔,昏沉眼竄,手足口鼻皆冷者,死。舌黑有芒刺,此陰竭而孤陽上浮也。大渴不止者,此腎敗也。俱死。
白話文:
凡是脾臟功能虛弱就會導致腹瀉,胃部功能虛弱就會引起嘔吐,如果脾臟和胃部都處於虛弱狀態,那麼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就會同時發生。如果先是嘔吐然後再腹瀉,這表明中焦的氣血運行不順,無法正常消化食物,病童一定會面紅耳赤、嘴脣紅潤,煩躁口渴且小便量少,脈搏洪大且頻率快,這是受熱的症狀。如果先是腹瀉然後再嘔吐,可能是因為突然增加飲食量,晚上睡眠時腹部受涼,或是受到寒濕影響導致脾臟受損,脾臟受損後胃部功能也會變弱,病童的臉色一定蒼白,精神疲憊,不會有發燒和口渴的現象,脈搏沉弱且濡滑,這是虛寒的症狀。
夏季時,外部受到暑氣侵擾,內部又因飲食失調,導致身體的陰陽無法正常調節,進而引發突發性的疾病。另外,也有因為陽氣不足,導致嘔吐和腹瀉持續不止的情況,或者母親在酷熱環境下哺乳,嬰兒喝了過熱的奶水而引發的問題。通常黃色、赤色和紅色表示有熱症,白色表示有寒症,青色和黑色表示疼痛。然而,嘔吐會傷害氣血,腹瀉會傷害血液,氣血虛弱就會產生肢體冰冷,血液虛弱就會發燒,氣血都虛弱的話,身體會發熱但四肢卻冰冷,這種情況如果不處理,最終可能形成慢性風濕,我們必須對此保持警覺!唯有疳瀉不會形成風濕,但如果長期不治療,也會造成無辜的痛苦,最終導致虛弱乏力。例如,如果腹瀉且脈搏浮大且頻率快,可能會死亡。
或者,如果腹瀉伴隨腹部脹大且脈搏緊繃,可能會死亡。如果嘴脣紅腫長出疹子,眼睛周圍有多條紅色血管,可能會死亡。如果長期腹瀉導致嘔吐,只有嘔吐聲音但無嘔吐物,嘴脣乾燥口渴且反胃,可能會死亡。如果嚴重腹瀉不停止,可能會死亡。如果像屋頂漏水般無法停止,吃東西就嘔吐,神情昏迷雙眼呆滯,手腳口鼻都冰冷,可能會死亡。舌頭呈黑色且有尖銳的突起,這是體內陰氣耗盡,單獨的陽氣上升的症狀。如果口渴無法停止,這是腎臟功能衰竭的症狀,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死亡。
3. 霍亂大小總論合參(附噁心)
霍亂者,多得之於夏月,外感濕熱風暑,內傷飲食生冷,陰陽痞膈,清濁相干,上下奔迫,氣亂腸胃之間,陽不降,陰不升,邪正相逆,中脘節閉,擊搏於中,卒然吐瀉,而揮霍變亂,心腹大痛,嘔吐瀉利,憎寒壯熱,頭痛眩暈。邪在上焦,先心痛則先吐;邪在下焦,先腹痛則先瀉;邢在中焦,心腹並痛,則吐瀉齊作。
陽明潤養宗筋,吐瀉驟亡津液,失其所養,甚則轉筋入腹而斃。在小兒脾胃虛弱,乳食易停,兼外冒寒暑,則邪正相攻,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俱虛,吐瀉並作,亡陽變風者有焉。治法則宜定吐安胃為先,次以隨症止瀉為要。然濕霍亂死者少,乾霍亂死者多。
乾霍亂者,忽然脹滿,心腹絞痛,上不得吐,下不得瀉,躁亂昏憒,關格陰陽,遍體轉筋,手足厥冷,痰壅腹脹,頃刻之間,升降不通,便致悶絕,誤迸飲食,立致殺人,此乃寒濕太甚,脾被絆而不能動,氣被鬱而不能行,脾土鬱極,不能發越,以致火熱內擾,所以卒痛,手足厥冷,噁心嘔噦,俗名攪腸沙者,言其痛之甚也。
不可過於攻,過攻則脾愈虛;不可過於熱,過熱則火愈熾;不可過於寒,過寒則失捍格,須反佐以治,然後郁可開,火可散也。北方刺青筋以出氣血,南方括手足以行氣血,俱能散病。然出氣血,又不若行氣血之為愈,況霍亂乃氣病,而非血病,刺青筋固能散氣,然血亦因之以傷,人之一身,氣常有餘,血常不足,今不足者,又從而傷之,是不足之中又不足矣。
少壯之人,幸或得免,衰老之人,多致於死,何則?夫氣為血之先導,血為氣之依附,今陰血既虛,則陽失其所依,必然躁越,不死何待?況陽虛必惡寒,陰虛必發熱,熱則陰血愈消。《經》曰:陰虛則病,陰竭則死。惟宜以熱童便入澆鹽少許,三飲而三吐之,宣提其氣,鹽湧於上,溺泄於下,則中通矣。
或有單用淡鹽湯探吐之,總不出宣通發越之義,蓋既有其人,必有其出,今有其入,而不得其出者,痞塞也,多死。得吐後,方可用藥調理,《脈訣》曰:滑數為嘔,代者霍亂;微滑者生,澀數凶斷。又曰:滑而不勻,必是吐瀉霍亂之侯。脈代勿訝,故凡吐瀉,脈見結促代,或隱伏或洪大,皆不可斷以為死。
果脈來微細欲絕,少氣不語,舌倦囊縮者,方為不治。
夫氣者,上下四旁之樞機,若中脘之氣健旺有餘,則驅下脘之氣於大小腸,從前後二陰而出。惟其不足,則無力運之下行,反受下脘之濁氣,以致胃中清濁混亂,為痛為脹之所由也。《經》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腸胃,則為霍亂,嘔吐瀉之後,甚則轉筋,此兼風也。手足厥冷,氣少唇青,此兼寒也。
身熱煩渴,氣粗口燥,此暑病也。四肢重著,骨節煩疼,此兼濕也。腳轉筋者,以脘肺養宗所屬,胃與大腸,今暴吐下,津液頓亡,內外傷感,冷熱不調,陰陽相搏而攻閉,諸脈枯削,宗筋失養,必致攣縮,甚則舌卷囊縮者,難治也。凡遍身轉筋,肢冷膈痛欲絕,脈洪者,易治。
脈微弱漸遲者,死。及陽氣已脫,或遺尿不知,或氣少不語,或膏汗如珠或人躁欲入水,或四肢不收者,皆死。
如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或口渴喜冷,或惡寒逆冷,或發熱煩躁,欲去衣被,此陰盛格陽也。不可以其喜冷欲去衣被為熱症,當以理中湯。甚者,附子理中湯;不效,則四逆湯,並宜冷服。
噁心者,無聲無物,心中欲吐不吐,欲嘔不嘔。雖曰噁心實非心經之病,皆在胃口之上,有痰、有熱、有虛,皆宜用生薑,隨症佐藥,蓋以生薑能開胃豁痰也。
白話文:
霍亂這疾病,大多在夏季發生,外因感受濕熱風暑,內因飲食生冷,導致陰陽不和,清濁混亂,身體上下受到壓力,腸胃間氣亂,陽氣不下降,陰氣不上升,正邪兩氣相逆,中脘閉塞,內臟受擊,在身體內突然發生劇烈的吐瀉,心腹部劇烈疼痛,同時伴有嘔吐、腹瀉、畏寒高燒、頭痛、眩暈等症狀。如果病邪在上焦,會先出現心痛然後才嘔吐;如果在下焦,則先腹痛然後才腹瀉;如果在中焦,心腹都痛,則吐瀉同時發生。
陽明經絡負責滋養肌肉,但突發的劇烈吐瀉會使身體大量流失津液,失去養分,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肌肉僵硬,進而死亡。對於小孩來說,他們的脾胃本就虛弱,食物容易停滯,加上外在的寒暑侵襲,正邪兩氣交戰,脾虛則瀉,胃虛則吐,脾胃都虛弱時,吐瀉同時發生,有的還會喪失陽氣,轉為風病。治療方法應以穩定嘔吐、安撫胃部為先,再依病情控制腹瀉。然而,濕性霍亂的死亡率較低,乾性霍亂的死亡率則較高。
乾性霍亂的患者,突然感到腹部脹滿,心腹部劇烈疼痛,無法吐出,也無法排瀉,精神混亂,全身轉筋,手足冰冷,痰多且腹脹,很快的,身體的氣血運行就會受阻,導致呼吸困難,誤食飲食,可能立即致命。這是因為寒濕過度,脾臟受到束縛無法正常運作,氣血受到壓抑無法流通,脾臟鬱積到極點,無法發散,導致火熱內擾,所以會突然劇痛,手足冰冷,噁心嘔吐,俗稱"攪腸沙",形容其疼痛程度。
治療時,不能過度攻擊,否則脾臟會更虛弱;也不能過度溫熱,否則火氣會更旺盛;也不能過度寒冷,否則會失去防禦能力,必須採取相反的輔助治療,才能打開鬱結,散發火氣。北方的人會用針刺青筋以促進氣血運行,南方的人則會按摩手腳以促進氣血循環,這些方法都能幫助治療。然而,比起針刺青筋,按摩手腳的效果更好,因為霍亂是氣病,而不是血病,針刺青筋雖然能促進氣血運行,但也會損傷血液,人體的氣通常過剩,而血液則經常不足,現在再進一步損傷血液,就會更加不足。
年輕壯年的人或許能倖免於難,但老年人往往因此而死亡,為什麼呢?因為氣是血的先導,血是氣的依附,現在陰血已經虛弱,陽氣失去了依附,必然會躁動不安,這樣下去怎麼能活命?而且,陽虛一定怕冷,陰虛一定發燒,發燒會讓陰血消耗更多。根據古籍記載,陰虛就會生病,陰盡就會死亡。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是喝熱的童便,加入少量鹽巴,連續喝三次,使其嘔吐,鹽分向上湧,尿液向下排,這樣中間就通了。
或者只用淡鹽水催吐,但原理都是為了宣通發越。如果脈搏微弱,呼吸短淺,舌頭倦怠,睪丸縮小,這就是無法治療的症狀。
氣是上下四周的樞紐,如果中脘的氣健壯有餘,就能驅使下脘的氣進入大小腸,從前後兩個出口排出。但如果不夠,就沒有力量將其向下運行,反而會受到下脘的濁氣影響,導致胃中清濁混亂,這就是疼痛和脹滿的原因。根據古籍記載,太陰經絡受阻會導致中滿,霍亂吐瀉,清氣在陰,濁氣在陽,營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混亂,亂於腸胃,就是霍亂,嘔吐瀉後,嚴重的話會導致肌肉僵硬,這是由於風邪影響。手足冰冷,氣少脣青,這是由於寒邪影響。
身體熱、口渴、氣粗、口乾,這是暑病。四肢沉重、骨節疼痛,這是濕邪影響。腳部轉筋,是因為脾肺養宗所屬,胃與大腸,現在突然劇烈吐瀉,津液大量流失,內外受傷,冷熱失調,陰陽兩氣互相搏鬥,導致諸脈枯萎,宗筋失去養分,必然會導致肌肉緊縮,嚴重的話舌頭捲曲、睪丸縮小,這是很難治療的。如果全身轉筋,四肢冰冷,膈肌疼痛欲絕,脈搏洪大,這比較容易治療。
但如果脈搏微弱且逐漸減慢,這就是死亡的徵兆。如果陽氣已經脫離,或者尿失禁不知道,或者氣少不說話,或者汗水像珍珠一樣滴落,或者人躁動想跳入水中,或者四肢不能活動,這都是死亡的徵兆。
如果劇烈吐瀉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急,或者口渴喜歡冷飲,或者怕冷,或者發燒煩躁,想要去除衣物,這是陰氣過盛,阻擋陽氣的現象。不能因為他喜歡冷飲、想要去除衣物,就認為他是熱病,應該使用理中湯。如果病情嚴重,應該使用附子理中湯;如果效果不佳,應該使用四逆湯,並且應該冷服。
噁心,無聲無物,心中想吐卻吐不出來,想嘔吐卻又嘔吐不出來。雖然叫做噁心,但實際上並非心經的疾病,而是位於胃口上方,可能是痰、可能是熱、可能是虛,都應該使用生薑,根據病情輔以其他藥物,因為生薑能夠開胃豁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