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5)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5)

1. 秘結

夫二便不可太利,亦不可不通,一或閉焉,則腸胃壅塞,脈絡凝滯,毒氣無由而泄,於是眼合聲啞,肌肉黧黑,頃刻而告變矣。治之者,惟使氣血流行,則大便自無阻滯,苟因熱氣燥急於下,或因汗多,或利小便,以致津液乾涸,不得滑潤。亦有血熱血燥,如老人產婦,血氣虛弱,不能傳送大腸,以致大便不利者有焉。

凡手足心熱,脅下有汗,口乾腹脹,身熱煩躁者,此熱秘也,宜酌斟下之。如不食而嘔清水,面青而腹不脹,不裡急後重者,此虛秘也,宜補氣血為主,而佐以麻仁丸之類。凡秘結當分三部,上結則宜降氣清涼,中結則宜行氣活血,下結則宜蜜導。至於痘在四五日間而不大便者,乃氣血成漿,若無腹脹滿悶,勿以便秘為治,蓋灌膿之時,元氣津液皆為外用。

若得數日不便,尤助中氣運育之機,倘有泄瀉,即用參、耆、炙草、苓、朮、薑、桂之類,佐以升提,使中氣不餒,痘毒達表。若獨以泄瀉治,則痘必倒塌矣。

古人云:凡痘起脹灌膿之際,而無內症者,在其大便數日不行,不可妄加下劑,以耗泄其氣血。世因以便秘為貴,甚有熱壅之症,不特不敢下利,反加補托溫暖之劑,以禁固之,致使熱壅愈加,痘毒不得伸越,正氣不得舒暢,熱毒壅極,走注下焦,忽爾大瀉,元陽驟脫,遂為不救,是皆熱壅失治之過也,是宜微下之,以泄其壅熱,但審其秘結之因以治之,不必重在硝黃,有傷元氣也。然古方下劑之中,而必佐以風藥者,是兼升發之義也。

至如痘後自利黃黑,而表裡無恙者,此毒隨利下,不必施治,但與化毒湯服之。

夫瘡疹發熱,大便宜潤。若二三日不行,宜急利之,恐腸胃不通,榮衛不行,瘡出轉密也。惟自起發之後,大便常宜堅實,蓋小兒臟腑嬌脆,大便不行則易實,大便自利則易虛,故成漿之際,雖數日不便,亦無憂耳。至於不能食者,尤賴舊穀氣為養,待至成膿毒化之後,則解利之。

如能食者,則又大便喜潤,此賴新谷為養,故欲舊汙不留,則臟腑流利,血氣和平,切不可因其便利而用溫補,反增裡熱之症。如即能食,而其便二三日不通,里無所苦者,亦不必攻之,不得已或用膽導蜜導之法,使氣道升降而無壅塞之患也。惟在靨時而四五不行,以致熱甚生濕,其瘡難靨,況三焦阻絕,熱毒內蓄,必多變症,則宜利之。

如燥糞在大腸而不能下者,以膽汁導之,然胃主腐熱水穀,大腸主傳送已化之物,故食多少,可以知人穀氣之虛實,大便滑溫,可以知人臟腑之虛實,是以大便如常,最痘中之一順候也。如起脹之時,忽然泄瀉者,此宜急止之,恐其腸胃虛,真氣脫,毒內陷耳。又宜分其冷熱虛實。

如瀉而手足冷,面色青白,瘡不紅綻者,冷症也,宜理中湯。如瀉下之物黃又酸臭,手足心熱,面赤口渴,而瘡紅綻焮發者,熱症也,宜五苓散。如脾胃怯弱,精神怠慢而不食者為虛,當溫養之。如身熱中滿渴而不食者為實,當清利之。如飲冷水自利者,此所謂濕勝則濡瀉也,宜用溫中利水。

白話文:

標題: [便祕]

內容: 人體的排泄不能過於順暢,也不能完全不通,一旦出現閉塞,腸胃就會堵塞,脈絡也會停滯,毒素無法排出,隨後可能會眼睛乾澀,聲音沙啞,皮膚變得暗沉,很快身體狀況就會惡化。治療上,主要在於讓氣血流通,大便自然就不會阻滯。如果是因爲熱氣導致乾燥,或者出汗過多,或者小便頻繁,導致體內津液枯竭,無法潤滑腸道。也可能是因爲血液過熱或乾燥,例如老年人和產後婦女,氣血虛弱,無法推動大腸蠕動,從而造成大便不暢。

手腳心發熱,脅下出汗,口乾腹脹,身體發熱煩躁,這是熱祕,應適當使用瀉藥。如果不進食卻嘔吐清水,面色蒼白且腹部不脹,沒有裏急後重的感覺,這是虛祕,應以補充氣血爲主,輔以麻仁丸之類的藥物。便祕應分爲上結、中結、下結,上結需降氣清涼,中結需行氣活血,下結需用蜂蜜導引。

至於痘瘡在四五天內沒有大便,這是因爲氣血正在形成漿狀物,如果沒有腹部脹滿的感覺,不應以便祕進行治療。因爲在這個階段,元氣和津液都在外用。

如果幾天沒有大便,反而有助於中氣的運轉,如果有腹瀉,應使用人參、黃芪、炙甘草、茯苓、白朮、生薑、肉桂等藥物,配合升提,使中氣不會衰弱,痘毒得以表發。如果只針對腹瀉進行治療,痘瘡必定會塌陷。

古人說,在痘瘡起脹灌膿的時候,如果沒有內部症狀,即使大便幾天沒有,也不可隨意使用瀉藥,消耗氣血。世人往往視便祕爲貴,有些熱壅的症狀,不僅不敢使用瀉藥,反而添加補託溫熱的藥物,導致熱壅更加嚴重,痘毒無法釋放,正氣無法舒暢,熱毒壅極,向下走注,突然大瀉,元陽驟脫,就會無法救治,這都是熱壅沒有得到適當治療的結果,應輕微使用瀉藥,以釋放壅熱,但應根據便祕的原因進行治療,不必過分依賴硝黃,以免傷害元氣。

然而,古方中的瀉藥,一定要配以風藥,這是爲了同時提升和發散的意義。

至於痘瘡後自行出現黃色或黑色的腹瀉,如果表面和內在都沒有問題,這是毒素隨糞便排出,無需特別治療,只需服用化毒湯。

瘡疹發熱時,大便應保持潤滑。如果兩三天沒有大便,應儘快通便,以防腸胃不通,氣血運行受阻,瘡疹會更密集。只有在瘡疹開始出現後,大便應保持堅實。這是因爲小兒的臟腑嬌嫩,大便不暢則容易實,大便自行則容易虛,所以在成漿階段,即使幾天沒有大便,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對於不能進食的人,更依賴舊的谷氣作爲養分,等到成膿毒化後,再解便。

對於能進食的人,大便喜歡溼潤,這依賴新的穀物作爲養分,所以要讓舊污不留,這樣臟腑才能流暢,氣血平和,切不可因爲大便通暢就使用溫補,反而增加內熱。如果能夠進食,但是兩三天沒有大便,裏面沒有不適,也不必強行通便,如果實在需要,可以使用膽汁或蜂蜜導引的方法,使氣道上下暢通,沒有壅塞的困擾。只有在痘瘡期間四五天沒有大便,導致熱度過高產生溼氣,瘡疹難以癒合,何況三焦阻絕,熱毒內蓄,必然會出現多種病症,這時應進行通便。

如果幹燥的大便在大腸內無法下降,可以用膽汁導引。然而,胃負責腐熱食物,大腸負責傳送已經消化的食物,因此食量的多少,可以看出人體谷氣的虛實,大便的潤滑度,可以看出人體臟腑的虛實,因此大便正常,是痘瘡中的一種順候。如果在起脹時,突然出現腹瀉,應立即制止,以防腸胃虛,真氣脫,毒內陷。還應區分冷熱虛實。

如果腹瀉時手腳冰冷,面色青白,瘡不紅腫,這是冷症,應用理中湯。如果腹瀉物呈黃色且酸臭,手腳心熱,面色紅潤,口渴,瘡紅腫,這是熱症,應用五苓散。如果脾胃虛弱,精神怠惰,不進食,這是虛,應當溫養。如果身體發熱,腹脹,口渴,不進食,這是實,應當清利。如果喝冷水自行腹瀉,這是所謂的溼勝則濡瀉,應用溫中利水。

如果因爲飲食過量自行腹瀉,且排出物酸臭,這是所謂的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應用先消後補。如果髒氣自行脫落,或者因爲服用寒藥,導致瘡毒陷入,腹瀉如痘汁,或者便膿血,口出臭氣,脣焦目閉,並伴有腹脹,這是必死的症狀。以及在起脹灌漿時,腹瀉不止,用藥物止不住,也是必死的症狀。書上說,六腑氣絕於外的人,手足冷;五臟氣絕於內的人,利不止;正氣脫的人,必淹延而死;邪氣內陷的人,必煩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