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4)
痘疹全集卷二十三(總論痘要夾症門) (4)
1. 泄瀉
《經》曰:陽氣在下,則生飧泄。蓋積熱之氣,不能上升,即下注而為泄瀉,故治瀉劑中多加升藥者,恐其氣下陷也。又曰:濕勝則瀉。總病初而瀉者為熱,病久而發者為寒。水液澄澈,清冷而色白者,皆屬於寒;青黃赤黑而燥澀者,皆屬於熱。瀉利完穀不化,身涼不渴,脈遲而微,小便清白不澀者,虛寒也,宜用參、朮、炮薑、炙草之類。小便赤澀,完穀消化,身熱發渴,而脈洪數者,實熱也,宜用木通、豬苓、赤茯之類。
在初出以及收靨之際,暫瀉無妨,惟起膿灌膿而瀉者,最須急治,但求其瀉之因以治之,不必治瀉之為病也。若每日只一二次者,亦不可輕用止澀,以致毒氣不得走泄,則反留餘毒,變生別症,惟宜調固中氣,聽其天然。百病強行止遏,皆非良法,猶之以力制人,何如以德服人之為勝!
凡瘡未出而利者,是邪氣並於里,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也,宜從熱毒而治。如瘡已出而利者,是邪氣並於表,正氣方逐邪氣,故主乎表而不主裡。裡氣適虛,不能運納水穀,故亦自利宜從氣虛而治。如瀉利而不渴者,是臟寒下利也,宜從溫補而治。
更有方患痘瘡,身有大熱,因食冷物,或冷藥過服,是以泄瀉腹脹,其已出瘡疹,乃瘢白而無血色者,此由裡寒而脾胃伏冷,是以榮衛不行,致令毒氣內伏不出耳,宜急溫脾透托,則自血行氣勻,而瘢白轉紅,泄瀉俱愈矣。至於痘從後利下痂皮膿血者,是餘毒也,不宜收澀,惟宜解毒調中,以助運行,毒盡而利自止也。
白話文:
【腹瀉】
根據古籍記載:當身體的陽氣聚集在下部,就會引發食物無法完全消化的腹瀉。這是因為積聚的熱氣無法向上排散,反而向下流竄導致腹瀉。因此,在治療腹瀉的藥方中常會加入能提升氣機的藥物,目的是防止氣機下陷。此外,當濕氣過盛也會導致腹瀉。一般來說,腹瀉剛開始時多是由於熱氣所致,但長期持續的腹瀉則可能是寒氣引起。如果排出的水分清澈且色白,通常代表寒氣;而顏色偏青、黃、紅、黑且質地乾燥的,通常代表熱氣。
如果排泄物完整保留了食物的原狀,身體感覺寒冷,口不渴,脈搏緩慢且微弱,尿液清澈且不帶刺激感,這都是虛寒的徵兆,應使用人參、白朮、炮薑、炙甘草等藥物。反之,如果小便呈現紅色且帶有刺激感,排泄物被完全消化,身體感覺熱,且口渴,脈搏快速且強烈,這表示體內有實熱,應使用木通、豬苓、赤茯苓等藥物。
在初期或快好的時候,偶爾腹瀉是正常的,但若是在膿包形成和膿液滲出期間出現腹瀉,就必須立即治療。然而,我們應該找出導致腹瀉的原因進行治療,而不是單純針對腹瀉的症狀。如果一天只有一次或兩次腹瀉,不要隨意使用止瀉藥,以免毒素無法順利排出,反而留下殘餘的毒素,引發其他疾病。此時,調整和鞏固中氣,讓身體自然恢復是最好的選擇。任何疾病,強制阻止其自然發展都不是好方法,這就像以武力制服人,不如以德服人來得有效!
如果瘡癰尚未爆發卻有腹瀉,表示體內邪氣過重,腸胃熱氣太盛,導致身體的新陳代謝失調,應從清除熱毒的角度來治療。相反,如果瘡癰已經爆發卻仍有腹瀉,表示邪氣集中在表面,正氣正在驅除邪氣,所以主要問題在於表面而非內部。由於體內氣機虛弱,無法正常消化食物,因此也會有腹瀉的現象,應從補氣的角度來治療。如果腹瀉但不口渴,表示臟器受寒導致的下痢,應從溫補角度來治療。
再者,對於患有痘瘡且身體高燒,因食用冷食或過度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腹瀉和腹部脹滿,且已長出的疹子呈現蒼白無血色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寒氣過重,脾胃功能低下,導致營養與防禦機能無法正常運作,使得毒素在體內潛藏無法排出。應立即溫暖脾胃,幫助排毒,這樣血液就能正常循環,蒼白的疹子會轉為紅色,腹瀉也能得到緩解。至於痘瘡後期,從肛門排出痂皮和膿血,這是體內殘餘的毒素,不應該立即止瀉,而是要幫助身體解毒,調理中氣,當毒素完全排出,腹瀉自然會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