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 (28)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 (28)

1. 論氣虛補瀉

夫氣虛痘症初發,則必身熱悠悠,乍熱乍涼,懶言神倦,面青㿠白,飲食減少,手足時冷時熱,嘔吐便溏,痘點即見,隱隱不振,淡紅皮薄,至三四日陸續不齊,不易長大,至五六日不易成漿,少食氣餒,傷食易泄,至七八日,塌陷灰白,自汗泄瀉,腹脹喘渴,塌癢悶亂,寒戰咬牙,頭溫足冷,勢所必至,故治虛症初發之際,不宜投升麻葛根,紫草三豆湯類,而宜從參耆飲,溫補之法為要。

若氣粗皮燥,無潤色者,亦忌之,只以四君子減人參,加桔梗,川芎腹皮於補益之中,略佐以升提之法為妙。若點之出齊,又當重用參耆,及至八九日間,無他凶症,治法如常。如有頂陷灰白不起,或漿清自汗微渴者,則用大補湯加薑桂主之。若塌陷灰白腹脹泄瀉者,則投以木香散,若至塌癢悶亂,腹脹渴泄喘急頭溫足冷,寒戰咬牙者,急進異功散,以救之。

然此氣虛痘症,若父母能守禁忌及用藥不誤,則元氣復充,腠理堅固,脾胃強健,飲食如常,而虛症可以變實矣。亦有因補益太過,反增沉劇者,如漿足之後,而猶重用參耆乃有喘急腹脹之患者,更有誤用五苓木香散多,乃有大便秘結之患者,更有過用丁桂辛熱之劑,乃有咽喉腫痛煩燥閉渴之患者,凡此喘急腹脹,大便堅秘,煩燥咽痛等症,雖為實症,然實是病淺,而用藥過深之失也。豈真實哉!亦不宜疏通重施,否則將生之氣復虛,而至脫症又至矣。

白話文:

在討論氣虛型痘症的治療與調理上,一旦痘症初現,患者會出現輕微持續的發燒,體溫時高時低,精神疲憊,面色蒼白,食慾下降,手腳忽冷忽熱,可能伴有嘔吐和腹瀉,痘疹雖出現但顏色淡紅且皮膚薄,到第三四天痘疹出現時間不一,不易長大,到第五六天不易形成膿包,食量小容易疲憊,食物消化不良易導致腹瀉,到第七八天痘疹塌陷呈灰白色,自汗、腹瀉、腹脹、呼吸困難和口渴,痘疹塌陷、癢感、心煩意亂,寒顫、咬牙,頭部溫暖腳部冰冷,這些都是氣虛型痘症的典型表現。因此,在治療初期,不應使用升麻、葛根、紫草或三豆湯類的藥物,而是應該採用參耆飲這種溫補的方法。

如果患者皮膚乾燥、無光澤,也不適合上述療法,可用四君子湯去掉人參,加入桔梗、川芎、腹皮,再輔以提升氣血的藥物。當痘疹全部出現後,應大量使用參耆,到了第八九天,若無其他嚴重症狀,治療方式可回歸常態。若痘疹頂部塌陷呈灰白色,或是膿包清稀,自汗微渴,則應使用大補湯加薑桂進行治療。若痘疹塌陷呈灰白色,伴隨腹脹、腹瀉,則應使用木香散。若出現痘疹塌陷、癢感、心煩意亂,腹脹、口渴、腹瀉、呼吸困難、頭部溫暖腳部冰冷、寒顫、咬牙,應立即使用異功散進行急救。

然而,對於氣虛型痘症,只要父母能夠遵守禁忌,正確用藥,孩子的元氣就能恢復,肌膚變得堅韌,脾胃功能強健,食慾恢復正常,氣虛狀態也能轉為健康。但也有因為補品過量,反而病情加重的情況,比如在膿包成熟後,過量使用參耆,可能會導致呼吸困難和腹脹;誤用五苓木香散過多,可能導致大便乾硬;過度使用丁桂辛熱類藥物,可能導致咽喉腫痛、煩躁和口渴。這些呼吸困難、腹脹、大便乾硬、咽喉疼痛的症狀,雖然看似是實症,實際上卻是病情輕微,但用藥過猛的結果。這並非真正的實症,也不應過度治療,否則將使原本正在恢復的氣力再次虛弱,甚至引發更嚴重的病症。

2. 論氣虛血熱補瀉

夫痘有血熱氣虛二症,血熱者人固知為涼血也。氣虛者,人固知為補氣也。殊不知疹之為症,先動陽分而後歸於陰經,痘之為症,直由陰經而後傳於陽分,是以血熱之症初發,雖宜涼血,然即以寒涼之劑一加,則毒冰伏於腎而難出矣。

故必先以清涼升提發散,使毒出於陰經,傳於陽分,而後涼血清熱之劑治之,至如氣虛之症即現,雖宜補氣,亦必俟其毒將解時,而補真正氣以制之,是以初見紅點而補氣之劑固難驟加,即少變白色亦未可遽用,蓋白者毒未解也,若即投之,則得補愈盛而反助乾枯燥涸之勢矣。

故色少微黃,雖大劑參耆用之而見神效,若勢方色白,而輕易投之,反阻其行漿生髮之機,惟有氣弱而不能出者,當微補其氣,氣和則出快矣。即補氣之藥,又當兼以表托也,蓋此氣弱,而不能出者,則不過僅是氣弱,雖載而難發非毒盛難釋,肆其猖獗而不肯出也。故少一助之,則如久旱之苗,得其甘霖而自長,用以扶正則正受扶,用以削邪則邪受削,而邪正自判焉。

若在雖成白色,未見黃漿,可見血已載毒,氣已拘毒,毒已受血所載,受氣所拘,氣血與毒同混一處,但氣血偏虧,未能釋運,毒邪太盛,況以久纏,氣血不能頓化其毒,以出毒於氣血之外,毒邪未肯疑釋於內,以溶化於窠暈之中,故色雖見白未得膿黃,此時毒正為銳,如投補益,所謂里粟以資盜糧,扶正則毒受其奉,削邪則毒避其鋒,反足以損真氣,是宜漸漸扶持,俟其銳氣少挫,邪毒少解,色化微黃,而峻補之。

若因水虧金燥,膿漿無自而成者,尤宜先為養血調榮,蓋毒之化假乎漿,而漿之成由乎血,血雖旺於斯須也。若不究氣虛血虛,而概以參耆,則燥槁者,愈燥槁也。候至血既滋榮,膿漿流動,而參耆補托之劑,又直接續,勿間斷也。《經》曰: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張之管見也。

惟按脈無力,及痘多而氣血不足者,最宜預為溫補,方能發白行漿,若至虛極,變生諸症而後補之已無及矣。

白話文: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關於治療痘疹的兩種病症——血熱與氣虛的處理方法。

首先,痘疹的病症有兩種,一種是血熱,另一種是氣虛。血熱的情況,大家都知道要使用冷涼的藥物來降火。而氣虛的情況,大家也知道應該補氣。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疹子這種病,通常會先影響到身體的陽分,然後才轉移到陰經;而痘疹則是直接從陰經開始,再傳到陽分。因此,對於血熱的病人,在初期雖然應使用冷涼的藥物,但若立即給予過度寒涼的藥物,會讓毒素深藏在腎臟中,難以排出。

所以,必須先用清涼升提發散的藥物,讓毒素從陰經中排出,傳到陽分,然後再使用冷涼的藥物清熱解毒。同樣地,對於氣虛的病人,雖然應該補氣,但也要等到毒素即將被清除的時候,才能補充真正的氣力去控制病情。因此,在剛看到紅點的時候,不宜立刻補氣,即使痘疹稍微變白,也不能馬上補氣,因為白色的痘疹表示毒素尚未完全排除,若此時補氣,反而會讓病情更加嚴重,導致乾燥和脫水。

所以,當痘疹的顏色稍微泛黃,即使使用大量的補藥也會看到神奇的效果。但如果痘疹顏色還是白色,輕易地補氣,反而會阻礙其正常的生長和發育。只有當氣力虛弱,無法正常排出毒素時,才應適度補氣,讓氣力恢復,痘疹就能順利排出。即使使用補氣的藥物,也應同時配合外敷的療法。

若是痘疹已經形成白色,但還沒有出現黃色的膿漿,這表示血液已經攜帶毒素,氣力也被毒素束縛。毒素被血液和氣力束縛,與它們混在一起,但由於血液和氣力不足,無法將毒素分解並排出體外。毒素的邪惡力量過強,且持續時間過長,血液和氣力無法立即將毒素轉化,將其排出體外,毒素也不願輕易放棄,停留在內部,使得痘疹顏色雖然變白,卻無法形成膿黃。這個時候,毒素的威力最大,如果補充營養,就像是給盜賊提供糧食,支持正氣,毒素反而會得到滋潤,削減邪氣,毒素會避開攻擊,反而會損害真氣。所以,應逐漸支持,等待毒素的威力稍減,邪氣稍微消散,顏色變為微黃,再進行強烈的補充。

如果是因為水分不足,金屬乾燥,導致膿漿無法形成的,更應先養血調節,因為毒素的轉化需要膿漿,而膿漿的形成來自血液,血液旺盛,但如果不考慮氣血的虛弱,一味使用補藥,就會讓原本乾燥的狀況更加嚴重。等到血液滋潤,膿漿開始流動,補藥的使用就應持續,不要中斷。

根據經典的說法:當事物處於旺盛期時,一定會受到摧殘,當其衰弱時,反而可能大放異彩。這是張氏的個人觀點。

最後,如果脈搏無力,或是痘疹多而氣血不足的人,最適合提前進行溫補,這樣痘疹才能形成白色,膿漿才能流動。如果等到氣血虛弱到極點,產生各種症狀,再進行補充,往往已經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