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 (27)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 (27)

1. 論虛症補氣不補血

夫有虛弱痘症,精神倦怠,面青㿠白者,是氣不充,則精神倦怠,血不榮,則面青㿠白,治則補氣不補血者何也?氣有神而無形,補之則易充,血有形而無神,補血之藥難收速效,況氣陽而血陰,陰從陽。血從氣者理也。能使氣盛而充,則血自隨而亦旺也。

且氣虛之症最易發瀉,而補血之劑,性能潤燥滑下,多用恐致溏瀉,補血之效未得,而氣虛之害益深,然有白陷不榮,不得已而用歸芍補血之劑,並有痘點繁紅,不得已而用紅花紫草,生地活血涼血之藥,並宜酒炒,以抑其潤下之性,借酒力而行之達表,則補血涼血之中,猶可升發,達表之妙,庶無潤腸溏瀉之患矣。

惟在真血熱者,則不拘於酒炒,拼扶陰血大虛者,亦不可拘以陰從陽長而獨補其氣,恐衛分獨盛,得以自專其捩作,而為空殼之患,況補陽氣之藥,必有礙於陰血之宜。而反愈致其枯涸矣。

白話文:

對於患有虛弱型痘病的人,他們常會感到精神疲憊,面色蒼白或泛青,這是由於氣不足導致精神不振,血液不豐滿導致面色蒼白或泛青。那麼為什麼治療時要補氣而不是補血呢?因為氣是有神韻但無具體形態的,所以補充起來比較容易;血是有形態但無神韻的,補血的藥物往往難以快速見效。況且氣屬陽,血屬陰,陰跟隨陽,血跟隨氣,這是自然規律。只要讓氣旺盛充足,血液自然也會隨之興旺。

而且,氣虛的人很容易拉肚子,而補血的藥物通常具有潤燥和滑腸的作用,如果大量使用可能會導致腹瀉,不僅沒有達到補血的效果,反而使氣虛的情況更加嚴重。然而,對於一些白陷不榮的患者,我們不得不使用當歸、白芍等藥物來補血;對於一些痘點泛紅的患者,我們也不得不使用紅花、紫草、生地等藥物來活血涼血。這些藥物最好經過酒炒,這樣可以抑制它們的潤腸作用,利用酒的力量使其能更好地到達表面,這樣在補血涼血的同時,也能提升和到達表面,避免了潤腸和腹瀉的困擾。

然而,對於真正血熱的患者,就不必拘泥於酒炒。對於那些陰血大虧的患者,也不能僅僅依賴陰從陽長的理論,只補充氣而不顧及血。否則,防禦系統的氣過於強盛,就會獨自發揮作用,可能導致空殼的問題,況且,補充陽氣的藥物必然會對陰血產生影響,反而會導致陰血更加乾涸。

2. 傳變

夫痘之為症,與傷寒相似,從表入里,只見一經,形症痘疹從里出表,而五臟之症皆見,其所以次第傳注者,腎心脾肝肺也。一二日出於腎之骨髓,而傳心血脈之分,若血氣充足者,則盡傳於血脈,而無少留於骨髓,二三日則盡傳於胃肌肉,而無少留於血脈,三四日則盡傳於肝筋,而無少留於肌肉,四五日則盡傳於皮毛,而無少留於肝筋,五六日則盡出於瘡疹,而無少留於皮毛,如是則七八日膿水漸干,十日十一日則乃結痂,十二三日則痂落而體光澤矣。

若初出於心而少留於骨髓,則渾身壯熱,口乾悶亂,則雖出於肌肉,而少留於血脈,則驚掣煩譫,痘不圓肥,若雖出於肝筋,而少留於肌肉,則發癰毒多在四肢,若雖出於皮毛,而少留於肝筋,則搐搦抽掣,而紫黑潮熱,若雖出於瘡疹,而少留於皮毛,則痂遲落而多麻瘢,故痘傳四經,而腎無留邪者,吉,若初熱便作腰痛,而見點紫黑者,多死,蓋毒氣深伏於腎經,而不能發越耳。

白話文:

關於痘疹這種病症,與傷寒有些相似,都是先從表面進入身體內裡。但不同的是,傷寒可能隻影響某一經絡,而痘疹則是從身體內裡逐漸浮現到表面,同時五臟六腑的病症都能呈現出來。痘疹按順序傳導,通常經過腎、心、脾、肝、肺這五臟。

第一至第二天,痘疹會首先在腎臟的骨髓中出現,然後轉移到心臟的血液中。如果血液充足,痘疹就會完全轉移到血液中,不會留在骨髓。到了第二至第三天,痘疹會再轉移到胃部和肌肉,不會留在血液。第三至第四天,痘疹會轉移到肝臟和筋腱,不會留在肌肉。第四至第五天,痘疹會轉移到皮膚和毛髮,不會留在筋腱。第五至第六天,痘疹會完全浮現在皮膚表面,形成疹子,不會留在皮膚下。這樣,到第七八天,膿水會逐漸乾涸,第十至第十一日,痘疹會結痂。第十二至十三天,痘疹的痂會脫落,肌膚恢復光滑。

然而,如果痘疹在初期就滯留在骨髓,會出現全身高燒,口乾舌燥,心煩意亂。如果在肌肉階段,痘疹仍滯留在血液,可能會有驚厥,煩躁,痘疹形狀不圓滿。如果在肝筋階段,痘疹仍滯留在肌肉,則可能在四肢出現多個膿包。如果在皮毛階段,痘疹仍滯留在筋腱,可能會有抽搐,疹子呈紫黑色且伴有高燒。如果在皮疹階段,痘疹仍滯留在皮膚,則痘疹的痂會較慢脫落,並留下許多疤痕。

因此,如果痘疹傳遍了四臟,但沒有在腎臟留下病邪,這是好的跡象。但如果一開始發燒就腰痛,且出現紫黑色的疹子,大多數情況下會死亡,因為這表示病毒深藏在腎臟經絡中,無法有效釋放出來。

3. 論輕變重重變輕

夫痘起於經絡,輕者自輕,重者自重,何有輕變重重變輕也?謂之輕變重者,其意不言夫輕痘之變於重也,蓋言人自輕視其痘,則變於重也。更謂之重變輕者,其意亦不言夫重痘之變於輕也,蓋言人能重視其痘,則變於輕也。假如痘毒將發,梟炎蒸灼,毛孔俱開,正寒暑易受之時也。

及其既發,則中表俱虛,尤為飲食易傷,外邪易感之際也,痘即順美,倘恃其症輕而風寒不避,飲食不節,房室不成,汙穢不避,過服寒涼,生人不忌,調理失宜,是以風邪外湊,脾胃內傷,變為壞症矣。倘即痘來稠密,而鄭重視之,謹其調理,節其嗜欲,守其禁忌,調其脾胃,是則陰陽得適,氣血相和,逆者難冀其生,險者保其無咎矣。

白話文:

這段文字討論的是關於疾病如何從輕微轉變為嚴重,以及如何從嚴重轉變為輕微的觀念。它說明瞭瘡痘是源於人體的經絡,病情的輕重本應自然呈現,但人對病情的態度卻能影響病情的發展。

所謂病情從輕微轉變為嚴重,並不是指輕微的瘡痘自然轉變為嚴重,而是指人們因為輕視病情,導致病情惡化。同樣地,所謂病情從嚴重轉變為輕微,也不是指嚴重的瘡痘自然轉變為輕微,而是指人們如果認真看待病情,病情就可能轉為輕微。

比如說,當瘡痘即將爆發,體內的毒素正在高溫蒸煮,皮膚毛孔全部打開,這正是容易受到寒暑侵襲的時候。等到瘡痘真正爆發,體內外都變得虛弱,更是飲食易傷、外邪易侵的關鍵時刻。即使瘡痘順利爆發,形態美好,但如果因為病情輕微而掉以輕心,不避風寒,飲食沒有節制,生活作息混亂,不避污穢,過量服用寒涼藥物,不忌生冷食物,調理身體的方式不得當,這樣就會讓風邪從外入侵,脾胃受傷,病情轉為危急。

反之,即使瘡痘爆發得密集,只要認真看待病情,謹慎調理身體,節制慾望,遵守禁忌,調理脾胃,那麼陰陽就能得到平衡,氣血也能和諧,病情即使處於逆境,也很難預期會惡化,病情即使處於險境,也能確保無大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