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 (26)
痘疹全集卷二十二(總論痘要) (26)
1. 痘窖
夫痘種於三五之梟淫,伏藏於乾元之腎窖,腎所主者骨髓也。毒伏於茲,隨感而見。象與藥銳相似,火未至也。間寂無聲,火既至也。赫然震於宇宙之間,猶鏡之取火,火雖在內,使無日之精光相射,不能發也,是以痘疹未發,則遐邇俱寂,一發則遐邇俱燃,然此者,豈其如疫癘之相似耶?非也。
若說痘疹為時氣之所感召則可,若說痘疹與疫癘無異則不可,疫癘惡症也,自外至內,熱是邪火流傳,疫毒之氣旁敷耳,若痘疹正病也,自里達表猛熱者,為正火。傳絡者,為正傳,但其機之感召,亦本於氣運之火動,蓋諸瘡非火不發,非金不收,《經》曰:諸痛癢瘡瘍皆屬於火。」《書》曰:冬若溫暖,春必發痘,是皆以火動言之。
即云從龍,風從火之義也,然痘之發必至三年,五年而一旺者何也?《經》曰:其生五,其氣三,言形之所存,假五行而運用,徵其本始,從三氣以生成。又曰: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故乾坤諸卦,皆數三也。人在氣交之中,莫不因時感氣而動三者,萬物生成之數,亦積余盈閏,補偏救弊之年也。
毒雖內藏於腎,外必假諸流行,氣迎而萌,是氣也,歲運有太過不及,天道有乖戾變常,常此戾氣流行之後,則天人相感之氣,俱已消彌,必於三年五年,為偏,為弊,乖戾之氣,復感於所,是亦春生秋殺之義,泰否之象也。是以聖人立法,積余成閏,以正天度,皆在三五也。
然有全家盡患,而獨有一二不出者何也?蓋痘毒既由於外感時氣,此必獨能調養,或元氣厚,不能感觸爾,故曰:兒稟氣虛則出早。氣實則出晚者,此也。然冬溫痘發之義何也?蓋冬系太陽寒水所至,冬若溫暖,是水德不彰,故厥陰少陰,木火之氣反來乘之,而陽氣早發,夫痘疹之毒,藏於至陰之下,發於太陽之經,當其時而動其氣,則毒之為感召,乃發於春,故凡冬溫,便須預防,凡解毒之藥,及稟氣不足,素有疾病者,並宜預治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關於「痘疹」的理論。內容大意如下:
痘疹的病源起於胎兒在母體的前三五個月受到的不良影響,潛伏於人體的腎臟,因為腎臟主管骨髓。毒素潛伏在這裡,一旦感受到外在的刺激就會顯現。它在剛開始的時候,看起來跟普通的熱病很像,但這時候病毒還沒發作。一旦安靜無聲,就表示病毒已經開始作用了。痘疹的爆發就像鏡子聚焦陽光產生火一樣,雖然火種在內,但沒有陽光的照射,火就不會燃燒起來。因此,痘疹在未爆發前,身體都是平靜的,一旦爆發,全身都會被點燃。但是,這真的跟瘟疫一樣嗎?不是的。
如果說痘疹是由季節氣候引起的,那是可以的;但說痘疹和瘟疫一樣,那就錯了。瘟疫是一種惡性病症,由外向內傳播,熱度是邪火的傳播,帶有瘟疫的毒性。然而,痘疹是正常的疾病,熱度是由內向外猛烈的散發,是正常的火熱。但是,無論是痘疹還是瘟疫,都源自於氣候的變化,各種膿瘡若沒有火氣就不會發作,沒有金屬的冷卻也不會痊癒。
痘疹的爆發通常在三年、五年一次,這是為什麼呢?根據醫經,生命起源自五,氣源自三,這是身體運作的基礎,也是生命的起源。又說,三次形成天,三次形成地,三次形成人,所以八卦的數字都是三。人在氣候的交換中,都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感受到氣候的影響,而三年、五年,正是萬物生成的週期,也是餘暦補缺,調整偏差的年份。
毒素雖然藏於腎臟,但必須通過外在的環境才能爆發,受到氣候的影響而萌芽。每年的氣候都有太過或不足的情況,天道也有違背常規的變化。這種違背常規的氣候在流行後,人體和自然界的氣候都已經消失,然後在三年、五年,偏差和不足的氣候再次出現,這就像春天生長,秋天凋零的道理,也是順利和逆境的象徵。因此,聖人制定法律,用三年、五年來平衡天道,這都在三年、五年中。
然而,有時候全家人都得了痘疹,但偏偏有一兩個人沒有得,這是為什麼呢?痘疹的毒素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這些人可能有特別的養生方法,或者他們的體質強壯,所以不會受到感染。因此,孩子如果體質虛弱,痘疹就容易早發;如果體質強壯,痘疹就容易晚發。那麼,冬天溫暖導致痘疹爆發的理論又是什麼呢?冬天應該是太陽寒冷的水氣最盛的季節,如果冬天溫暖,就是水的特性沒有顯現,所以厥陰和少陰的木火氣息就會趁機佔據,導致陽氣提前爆發。痘疹的毒素藏於最陰暗的地方,發作於太陽的經脈,當時間和氣候都適當時,毒素就會被引發,於是痘疹就在春天爆發。因此,只要冬天溫暖,就必須提前預防,對於解毒的藥物,以及體質虛弱,有慢性疾病的人,都應該提前治療。
2. 驗形察色
夫形乃氣之充,色乃血之華。形以尖圓,皮厚為吉,皮薄半塌為凶,色以光潤紅活為吉,慘黯昏黑為凶。然痘之紅活又有紅圈、潠紅、鋪紅之別,圈紅者,一線淡紅,緊附根下而無走散之勢,吉之兆也。潠紅者,血雖似附而根腳血色隱隱出部,險之兆也。鋪紅者,病色與肉相平,紅鋪散漫,凶之兆也。
故根窠者,血之暈,膿者血之腐,六日以前,專看根窠,若無根窠,必不灌膿,六日以後,專看膿色,若無膿色,必難收靨,此必然之勢,不可不詳也。
夫包血而成圓者,天之象也,毒出血從氣交,則圓必周淨,以見氣之製毒,得其官也。附氣而成暈者,血之形也,地之象也,毒出氣從血會,則暈必光明,以見血之製毒,得其識矣,此是氣血和就,並行祛毒,邪正自分,痘可不治而自愈,故曰:真氣勝於毒則順,毒火勝於真則逆,其歪斜陷伏如麩如㾦者,皆責之氣,暈色濃淡,滋潤乾枯者,皆責之血。
白話文:
【驗形察色】
身體的形態是氣的具體呈現,面色則是血液健康的表現。身形如果圓潤且皮膚厚實是吉祥的徵兆,反之,皮膚單薄或身形萎靡則為凶兆。面色光澤紅潤有活力也是吉祥的象徵,但若面色暗淡無光甚至呈黑色則為凶兆。
然而,疹子的紅潤也有不同的類型,包括紅圈、潠紅和鋪紅。紅圈指的是在疹子根部下方有一道淡淡的紅線,且沒有擴散的跡象,這是好轉的跡象。潠紅則是雖然血液看似附著,但根部的血色隱約浮現,這是危險的預警。鋪紅則是疹子的紅色與肌膚表面平齊,且紅色散開,這是一個凶兆。
因此,疹子的根部是血液的聚集處,膿包則是血液腐敗的結果。在發疹的前六天,重點在觀察疹子的根部,若根部不明顯,則不會形成膿包;在第六天後,重點轉向觀察膿包的顏色,若膿包顏色不佳,疹子則難以痊癒,這是必然的趨勢,不得不細心觀察。
圓潤的疹子是天的象徵,毒素透過血液與氣交換,圓潤的疹子必然是乾淨的,這顯示了氣能控制毒素,運作正常。暈色則是血液的形態,代表大地的象徵,毒素透過氣與血液交會,暈色必然是明亮的,這顯示血液能有效控制毒素,運作正常。當氣血協調,共同抵抗毒素,邪惡與正義自然區分,疹子可以不用治療就能自行痊癒。所以說,真氣若強過毒素則病情順利,毒素若強過真氣則病情逆轉。那些歪斜、凹陷或形狀如麩皮、疙瘩的疹子,都歸咎於氣的問題;而暈色的濃淡、是否滋潤或乾燥,都歸咎於血液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