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12)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12)
1. 魃病(兒科)
魃病者,兒將過歲,母復有妊,兒飲其魃乳,(又謂愛乳。)以成斯症。或有母患他病,兒飲其乳,以類母病者有焉。蓋母之血氣若調,乳則長養,精神血氣一病,乳則反生他病,母既妊娠,精華下蔭,氣則壅而為熱,血則鬱而為惡,小兒神氣未全,易於感動,其候寒熱時作,微微下痢,毛髮鬇鬡,意殊不悅,甚至面色痿黃,腹脹青筋,瀉青多吐,日漸尪羸,乳食不進,竟成疳狀。
又有謂受妊之時,或因大實大虛,飢飽勞役,大暑大寒,風雨雷電,及陰陽不等,犯禁亦成。此候俗以孕在胎中,因兒飲乳,其魄識嫉,而致兒病,故謂之胎妒。
白話文:
這種病叫做魃病,通常是孩子在快滿一歲的時候,母親再次懷孕,孩子吃了母親的魃乳所導致的。也有的時候是因為母親患有其他疾病,孩子吃了母親的奶水,因而類似母親的病也出現在孩子身上。如果母親的血氣調和,那麼她的奶水對孩子有益;但如果母親的精神或血氣有問題,奶水反而會讓孩子生病。當母親再次懷孕後,身體的精華會向下流注於胎兒,這時氣會壅滯而變為熱,血會瘀滯而變為毒素。小孩子因為神氣還沒有完全發育,容易受到影響,表現出來的症狀是時冷時熱,輕微的腹瀉,頭髮蓬亂,心情不佳,甚至面色萎黃,腹部腫脹且能看到青色的血管,拉肚子且多為綠色,經常嘔吐,逐漸消瘦,吃奶和食物的量減少,最終形成疳積的狀態。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懷孕期間,如果母親經歷了極度的虛弱或強壯,或是飲食過飽過餓,勞累過度,極端的酷熱或寒冷,風雨雷電天氣,以及陰陽失調等情況,違反了這些禁忌也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這種情況在民間通常認為是在胎兒還在母親子宮中的時候,由於孩子喝了母親的奶水,其靈魂感到嫉妒,因而使孩子生病,所以稱之為胎妒。
2. 骨蒸(兒科)
蒸熱之病,多起於足陽明,其始也,火上衝而能啖,火消爍而善飢,蓋胃為氣血之海,氣血不足,邪火殺穀,水穀之精不足濟之,漸成口穢煩躁,夜熱朝涼,毛焦口渴,氣促盜汗,形如鵠立,謂之消癉。若大便日有十餘,肢瘦腹大,頻食多飢,謂之食並。再失調治,邪火不退,相傳相受,耗爍精滋,五臟俱困。
如傳諸肝,則多怒善恐,頰痛轉筋,遇卯酉時則較重;傳諸脾則神怠肉腫,足冷腸鳴,辰戌丑未時則較重;傳諸肺,則咳逆膈脹,背楚惡寒,遇午後則較重;傳諸心,則五心燔灼,唇鮮口苦,當午則較重;傳諸腎,則蟲食膂髓,宣露柴骨,遇陰分則較重。此皆邪火為害,而耗傷精血,致病者也。
若至年大,情竇既開,損傷精血而成骨蒸者,此又是精枯受傷,致成骨蒸者也。當於精血根本處求之。
白話文:
蒸熱病症通常由足陽明經引起,起初,火氣上衝,能讓人食慾旺盛,火氣消退後則容易飢餓。這是因為胃是氣血匯聚之處,當氣血不足時,邪火會損傷穀物,水穀精華無法補益,逐漸出現口臭、煩躁不安、夜晚發熱早晨涼冷、毛髮乾燥、口渴、呼吸急促、盜汗、身形消瘦如鶴立等症狀,稱為消癉。如果每天大便十餘次,肢體消瘦腹部膨脹,頻繁進食卻容易飢餓,稱為食並。如果繼續延誤治療,邪火不退,互相傳導,消耗精氣津液,五臟器官都會受損。
例如,傳到肝臟,就會容易發怒、害怕,臉頰疼痛、肌肉抽筋,在卯酉時(上午五點到七點,下午五點到七點)症狀較重;傳到脾臟,就會神疲乏力、肌肉腫脹、腳冷、腸鳴,在辰戌丑未時(上午七點到九點,下午七點到九點,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凌晨三點到五點)症狀較重;傳到肺臟,就會咳嗽、逆氣、膈膜脹滿,背部疼痛、怕冷,在下午症狀較重;傳到心臟,就會五心煩熱、嘴唇鮮紅、口苦,在中午症狀較重;傳到腎臟,就會感覺蟲子在啃食骨髓,骨骼暴露,在陰分(晚上七點到十一點)症狀較重。這些都是邪火作祟,消耗精血,導致疾病的表現。
如果年紀較大,性慾過度,損傷精血導致骨蒸,這是精氣枯竭受傷,導致骨蒸的表現。要從精血的根本處尋找病因。
3. 痿黃(兒科)
痿黃者,猶樹木之精滋不足,故萎而黃也。在人為病,本於脾胃有傷,故土色自見也。蓋脾惡濕有為濕蒸,則厥腹膨脹,手足浮腫,黃中帶黑,唇燥口穢者,宜服蒼朮、半夏、澤瀉之類。有得之久病者,其候毛焦體熱,陰囊光亮,目黃胞腫,屢食善飢,黃甚如痘者,宜用茯苓、薄、桂、厚朴之類。又有得之風熱之後,氣短神倦,黃中帶白,如新出鵝羽,俗名鵝白者,宜針破其手足指尖。
蓋食指大腸經也,引乃疏壅導塞之意耳。內服扶脾開胃導水之藥為主。有得之食傷者,其候噎逆酸楚,頤浮唇自,黃中帶赤,煩躁口穢,宜用莪朮、枳殼、卜子、山楂之類。
白話文:
所謂痿黃病,就如同樹木營養不足,所以枯萎泛黃一樣。人體患病,根源在脾胃受損,所以才會顯露出土黃色的病徵。由於脾臟厭惡濕氣,容易受濕氣蒸騰,導致腹部膨脹、手腳浮腫,膚色發黃帶黑,嘴唇乾燥口氣臭穢,這時應該服用蒼朮、半夏、澤瀉等藥物。如果病情長期存在,患者可能會出現頭髮枯黃、身體發熱、陰囊發亮、眼睛發黃、眼球腫脹、食慾旺盛、膚色黃如麻疹等症狀,則需要用茯苓、白朮、桂枝、厚朴等藥物治療。還有一些病症是因風熱侵襲後引起,患者會出現氣短乏力、神疲倦怠,膚色泛黃帶白,像鵝毛一樣,俗稱鵝白,這種情況應該用針刺手腳指尖。因為食指屬於大腸經,針刺可以疏通經絡,導引氣血。內服以扶脾開胃、利水消腫的藥物為主。如果病因是飲食不當,患者可能會出現吞咽困難、反胃酸痛、下巴浮腫、嘴唇乾燥、膚色發黃帶紅、煩躁口臭等症狀,則需要用莪朮、枳殼、枳實、山楂等藥物治療。
4. 龜胸龜背(兒科)
龜胸者,胸高脹滿,形如覆掌,多因乳母酒面五辛無度所傷,或夏月煩躁,熱乳宿乳與兒。蓋肺氣最清,為諸臟華蓋,水氣泛溢,肺為之浮,日久痰滯,則生風熱,一觸諸辛,肺氣昏亂,是以唇紅面赤,咳嗽喘促,溏瀉蒸熱,由此而成疳,由疳而成龜胸矣。如藥後而復作傳變,目睛直視,痰涎壅上或發搐者,難治。
龜背者,多因未滿半局,強令坐早,失護背脊,以致客氣吹撲,傳入於髓,寒則體痿,故傳變成斯。又謂五臟皆繫於背,凡五臟受過而成五疳,久則蟲蝕脊髓,背骨似折,高露如龜矣。書曰:腮腫疳還盛,脊高力已衰,腎無生氣,骨無堅長,故為惡症也。
白話文:
龜胸的人,胸部高聳脹滿,形狀像覆蓋的手掌,多半是因為哺乳期的婦女過度飲酒、吃辛辣食物而受傷,或是夏天炎熱煩躁,乳汁積聚過久,給孩子餵奶造成的。這是因為肺氣最清淨,是五臟的華蓋,水氣如果泛溢,就會導致肺部浮腫,時間久了痰液就會積滯,進而生風熱。只要接觸一點辛辣食物,肺氣就會紊亂,所以才會出現嘴唇紅、臉頰紅、咳嗽喘不過氣、大便稀軟、發燒等症狀。由此就會形成疳積,然後發展成龜胸。如果服用藥物後病情又復發並出現轉變,眼睛直視,痰液堵塞向上,甚至抽搐,就難以治癒了。
龜背的人,大多是因為孩子還不到半歲就強迫他坐起來,沒有保護好脊背,導致外來的寒氣侵入骨髓。寒氣侵入就會導致身體痿弱,因此就轉變成這種病症。也有人說五臟都連接在背部,五臟受損就會導致五種疳積,時間長了就會有蟲子侵蝕脊髓,背骨就會像斷裂一樣,高高隆起,像龜殼一樣。書上說:「腮幫子腫大,疳積還很嚴重,脊背高聳,力量已經衰弱,腎臟沒有生氣,骨頭不能堅硬長長,所以這是惡性疾病。」
5. 三才膏
治骨蒸痿黃。
天門冬(去心),地黃,人參(各等分),
水煎成膏,白湯調服。
白話文:
治療骨蒸病和萎黃症。
將天門冬(去除心部)、地黃、人參(各取等量),
用水煎煮成膏狀,然後用白湯調和後服用。
6. 大肥兒丸
治五疳,脾虛泄瀉骨蒸。
人參,山楂,白朮(土炒),陳皮,蓬莪朮,厚朴,神麯,黃連,胡黃連,青皮,茯苓,白芍,地骨皮,澤瀉,肉豆蔻,檳榔,川芎,柴胡,使君子(去殼),甘草,乾蟾(煨,各五錢),五穀蟲(一兩),為末,蜜丸如彈,米湯下。
白話文:
治療五疳,脾胃虛弱導致腹瀉、盜汗的症狀,可以用人參、山楂、白朮(土炒)、陳皮、蓬莪朮、厚朴、神麴、黃連、胡黃連、青皮、茯苓、白芍、地骨皮、澤瀉、肉豆蔻、檳榔、川芎、柴胡、使君子(去殼)、甘草、乾蟾(煨)、五穀蟲,各取五錢,五穀蟲取一兩,研磨成粉,用蜂蜜製成彈丸大小的藥丸,用米湯送服。
7. 香蔻飲
治疳瀉。
黃連,訶子(煨去殼),木香,縮砂(炒),茯苓,生肉豆蔻,姜水煎服。
白話文:
治療小兒泄瀉。
使用黃連、訶子(煨熟去殼)、木香、炒縮砂、茯苓、生肉豆蔻,用薑水煎煮後服用。
8. 傑聖丸
治小兒疳病通用。
蘆薈,五靈脂,好夜明砂(焙),砂仁,陳皮,青皮,莪朮(煨),使君子(煨),木香(各一錢),蛤蟆(日乾炙焦),黃連(各三分),為細末,用雄豬膽二枚取汁,和丸,麻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送下。
白話文:
治療小兒疳病的通用方劑:
蘆薈、五靈脂、夜明砂(焙)、砂仁、陳皮、青皮、莪朮(煨)、使君子(煨)、木香(各一錢),蛤蟆(曬乾後焙至焦黃)、黃連(各三分),研磨成細末。取雄豬膽汁兩枚,混合藥粉製成丸劑,大小如麻子,每次服用十五丸,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