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6)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6)

1. 補藥得宜論

六脈無力,則十全最宜,倘無力服參者,耆朮倍加,止用當歸,勿用地芍,蓋重於補氣,則歸為陰中之陽,地芍為陰中之陰耳。至於地黃一湯,依脈輕重變化,百病俱見神功。但六脈沉微,亡陽之症,暫所忌之。蓋雖有桂附之熱,終屬佐使,而地茱一隊陰藥,乃系君臣,故能消陰翳之火也。

其熟地重可加至二三兩,山茱只可加至三四錢,蓋酸味獨厚,能掩諸藥之長,況過酸強於吞服,便傷胃氣矣。此張姑取數端,以證變化之無盡,學者類推之,而自得其神矣。

白話文:

如果六脈都呈現無力的狀態,那麼使用十全大補湯最為適合。如果身體虛弱到無法服用人參,就應該加重黃耆和白朮的用量,只使用當歸,不要使用芍藥。這是因為重點在於補氣,當歸屬於陰中帶陽的藥物,而芍藥則屬於陰中之陰。至於使用地黃的藥方,要依照脈象的輕重變化來調整,幾乎各種疾病都能看到神奇的療效。但是,如果六脈呈現沉微的狀態,屬於陽氣虛脫的症狀,暫時要避免使用地黃。因為即使有肉桂和附子這些溫熱的藥材,它們也只是輔助的藥物,而地黃和山茱萸這一組陰藥,才是藥方中主要的君臣藥,所以能夠消除陰虛引起的虛火。

熟地的用量可以加重到二到三兩,山茱萸的用量只能加到三到四錢,因為山茱萸的酸味特別濃重,會掩蓋其他藥材的功效,而且過酸的藥物會難以下嚥,反而會傷害脾胃的氣。這只是張氏舉出的幾個例子,用來說明藥方變化是無窮無盡的,學習的人應該從這些例子中類推,就能自己領悟到其中的奧妙了。

2. 論補須分氣味緩急

夫藥之五味,皆隨五臟所屬,以人而為補瀉,不過因其性而調之。五味一定之性,本定而不可變。在人以五臟四時,迭相施用,行變化而補瀉之。然藥之形有形,其氣味寒熱則無形,人之神無形,動而變,變而病,則有形,故以有形之藥,而攻有形之病,更以無形之氣味,而調無形之神氣。大抵善攻克削之藥,皆無神而與人氣血無情,故可只為糟粕之需。

善調元氣之藥必有神,而與人氣血有情,故堪佐助神明之用。且五臟皆有精,五臟之精氣充足,始能輸歸於腎,腎不過為聚會關司之所,故《經》曰:五臟盛乃能瀉。設一臟之精氣不足,則水穀日生之精,正堪消耗於本臟,焉有餘力輸歸及腎哉!故補之之法,務調臟。臟平和,則腎水之化源自得,然輕清象天,《經》曰:形不足者,溫之以氣。

濁陰象地,《經》曰: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補者,謂彼中所少何物,我即以此補之,償其不足也。味者,重濁厚味之謂,如地黃枸杞膏之類是也。奈何近用味藥者,僅存其名,體重之藥每同體輕者等分,或用錢許幾分,是有名而無實效且欲峻補腎家者,用牛膝、杜仲之類,下趨接引,尚慮不及,反加甘草緩中,藥勢難以趨下,泥滯中脘矣。

至如血少者養血,歸地芍藥之類是也;氣虛者益氣,參耆苓朮之類是也;真陰虧者補真陰,地茱麥味之類是也;真陽損者補真陽,桂附之類是也。如飢者與食,渴者與水,無不響應得宜。

其血脫補氣者,雖謂陽旺,能生陰血,究竟因當脫勢危迫,而補血難期速效,故不得已為,從權救急之方,苟非命在須臾,還須對症調補,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虧補陰,陽虧補陽,虛之甚者補之甚,虛之輕者補之輕。虛而欲脫者,補而還須接,所以有補接二字,書未詳明。

蓋脫勢一來,時時可脫,今用大補之劑,挽回收攝,若藥性少,過藥力一緩,脫勢便來,故峻補之藥。必須接續,日夜勿間斷也,俟元氣漸生於中,藥餌方可少緩於外。虛病受得淺者,根本壯盛者,少年血氣未衰者,還元必快。衰敗者,還元自遲,必須補足,不可中止,工夫一到,諸侯霍然向來,所有之病、大病內可除,向來不足之軀、大病內可壯。故人不求無病,病中可去病,病復可知調理樽節也。

白話文: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討論補身需根據藥物特性來區分緩急」,內容如下:

藥物的五種味道,都與人體五臟相聯繫,以人的需求作為補充或是排泄的依據,主要是根據藥物的特性來調整。五味的固定特性,原本就是確定的,無法改變。但在人體中,五臟隨著四季更迭,輪流使用,進行變化以達到補充或排泄的效果。然而,藥物的形態是有形的,但它的氣味和寒熱卻是無形的,人的精神也是無形的,一旦受到影響發生變化,產生疾病,就變得有形了。因此,我們使用有形的藥物來治療有形的疾病,並用無形的氣味來調整無形的精神氣息。

一般來說,那些能夠強烈攻擊或削減的藥物,由於它們本身並無精神,對人體的血液和氣質也無感情,所以只適合用作去除廢棄物的需求。

而那些能調節元氣的藥物,必定具有精神,與人體的血液和氣質有情感上的互動,因此適合輔助精神的運作。再者,五臟都有精氣,只有當五臟的精氣充足,才能輸送回腎臟,因為腎臟就像是集會和控制的地方。因此,古籍中說:「五臟的精氣充足,才能排泄。」如果一個臟器的精氣不足,那麼每天從食物中吸收的精氣,只夠消耗在該臟器上,哪還有剩餘的能量輸送回腎臟呢?因此,補身的方法,應該注重調節臟腑。當臟腑平衡,腎臟的運作自然順利。

藥物的輕盈清澈像天空,古籍中說:「身體不足的人,用氣來溫暖他。」而混濁的陰氣像大地,古籍中說:「精氣不足的人,用味道來補充他。」補充的意思,是指對方缺少什麼,我們就用什麼來補充,彌補他的不足。味道,指的是濃重的味道,如地黃、枸杞膏之類。然而,近來使用有味道的藥物時,往往只保留其名稱,重量較重的藥物常常與重量較輕的藥物等量使用,或者只使用少量,這樣就只是有名無實,效果自然不會顯著。

想要強烈補充腎臟的人,通常會使用牛膝、杜仲之類的藥物,這些藥物向下引導,但反而添加甘草來緩和中焦,使得藥力難以下行,容易造成中焦的淤滯。

再者,對於血氣不足的人,我們會使用當歸、熟地、芍藥等藥物來滋養血氣;對於氣虛的人,會使用人參、黃耆、茯苓、白朮等藥物來增強氣力;對於真陰不足的人,會使用地黃、山茱萸、麥門冬等藥物來補充真陰;對於真陽不足的人,會使用肉桂、附子等藥物來補充真陽。就像餓了就給食物,渴了就給水一樣,無不恰當。

對於血氣流失的人,雖然可以通過增加陽氣來生成陰血,但最終因為病情危急,補血的效果難以迅速見效,因此只能選擇臨時應急的方法,如果不是生命垂危,還是要對症下藥,氣虛補氣,血虛補血,陰虛補陰,陽虛補陽,虛弱嚴重的補充多些,虛弱輕微的補充少些。對於瀕臨死亡的人,補充後還需要接續,因此有「補接」兩個字,但書中並未詳細解釋。

當病情危急時,隨時都可能離世,此時使用大劑量的補藥,希望能挽留生命,如果藥力稍弱,病情就會再次加重,因此,強烈的補藥必須持續使用,日夜不停,等到元氣逐漸恢復,纔可減少藥物的使用。對於病情較輕,身體基礎較好的年輕人,血氣未衰,康復速度必然較快。對於年老體弱的人,康復速度自然較慢,必須補足,不能中途停止,只要努力,病情自然會好轉。

因此,人不必追求無病,而是要在生病時去除病痛,病癒後知道如何調理生活,節制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