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一(痘門概論) (22)

回本書目錄

痘疹全集卷二十一(痘門概論) (22)

1. 馮氏誠求心法

信乎,醫無定體,藥不執方也。余治王店鎮寒宗一舍侄,年七歲,平時嗜酒少食,蓋嗜酒則真陰消耗,少食則元氣空虛,是以一遇痘瘡發熱,神昏不蘇者竟日,醒則口不能言,目不能見,醫用疏表攻托,痘不甚起,而驚厥益甚。乃延余視,以其脈六部洪數而豁大無倫,身熱如火,手心如烙。

余曰:此真陰虧極,不能斂陽,神無所依,浮越散亂,再為疏解,愈耗其陰,再為攻托,愈亂其神,不能言者,心不能為用也。目不見者,陰不能歸明於目也。五心如烙者,臟腑燥槁已極也。欲望其機竅滑潤流通,氣成其形,血華其色,排列累累於肌肉之間,焉可得乎?況驚厥一次,則神氣散亂一番,愈厥愈散,未傷性命於痘瘡,先完神氣於驚厥矣。

必須求源茲本,以為不治之治,乃以熟地一兩、生地六錢、麥冬二錢、五味子六分、肉桂去皮一錢二分,煎與溫服,或以五味子酸斂為疑,余曰:單使之則得為專酸斂之能,今內有肉桂大力君主之藥,一斂而辛散之勢愈烈,正欲籍其斂納,以收浮散之元陽,隨肉桂之辛溫,導入坎宮之命穴,真火即歸於中,陰翳之毒自顯於外,神自清而言自明,不待言也。乃服之,一一果驗而愈。

復治王相國之令侄孫女,而患痘亦發驚厥數次,目盲神昏,而痘難出,身發微熱,六脈沉微,重按則空,此正氣虛極。小能任其毒火之攻衝,愈厥愈虛,而出愈難。愈難愈厥,而氣愈虛。前之脈洪數豁大者,則責之真陰不足,不能斂陽,而陽無所依,散亂於內,焉能逐毒也。

茲之六脈沉微,而無根者,乃責之真陽正氣空虛,元力載毒出表也。乃以炒黃白朮三錢酒炒當歸身一錢二分茯苓一錢五分炙甘草四分肉桂去皮六分煨姜膠棗為引,煎服一劑而痘出,二劑而神清,三劑而目明,痘瘡光彩而飲食精神俱倍長矣。二者之驚厥目盲同也。脈之洪數沉微有異,則藥之救陰救陽乃迥別矣。

故痘初發熱稍輕,至三四日痘尚不出,不可概為毒輕痘少,若神清能食,見點光圓紅潤,朝暮易眼者,此真毒輕痘少也。若身熱雖清,至三四日倦怠不食,痘白無光,不宜起發者,此血氣虛弱不能送毒外出也。急用溫中益氣,鼓舞營衛以托之,甚者連服三四劑,始能中氣旺而運毒以出,其痘必多者也。如不知此,輕視忽略,五六日後毒氣內攻,莫救矣。

若見其口乾舌燥,解毒清涼,益增冰伏內攻之禍,故古人熱輕而痘輕之說,可盡信乎?及六日之前勿用溫補之說,可盡拘乎?故切須分其虛實寒熱,實熱者宜發其壅滯,以逐毒,虛寒者補助其血氣以送毒,且痘之始終有險,救不測者二,一曰毒甚,一曰體虛,未出之時,三五日而速斃者,皆因毒盛也治者能順其勢以導之出,勿用寒涼解毒以阻遏之。則雖盛未必斃也。

白話文:

真的,醫術沒有固定的模式,用藥也不該拘泥於固定的藥方。我曾經醫治王店鎮一位姓寒的遠房姪子,他七歲,平時就愛喝酒又吃得少。因為愛喝酒會消耗體內的陰液,吃得少則導致元氣虛弱,所以一遇到出痘疹發燒,就昏迷不醒一整天,清醒後又說不出話,眼睛也看不見。醫生用疏散表邪、扶助正氣托毒外出等方法治療,痘疹沒有順利發出來,反而驚厥更加嚴重。

後來請我去看,發現他的脈象是六部脈都洪大、快速而且非常明顯,身體發燙像火燒一樣,手心熱得像烙鐵。

我說:這是真陰虧損到了極點,無法收斂陽氣,導致神魂沒有依附,浮散紊亂。如果再用疏散的方法,只會更消耗他的陰液;如果再用扶助正氣托毒的方法,只會讓他的神魂更加紊亂。說不出話,是因為心神無法正常運作;眼睛看不見,是因為陰液無法上達滋養眼睛;手心像烙鐵,是因為臟腑乾燥枯竭到了極點。想要他的身體機能順暢流通,氣化成形,血液色澤紅潤,痘疹能在肌肉之間排列出來,怎麼可能呢?更何況每次驚厥都會使神氣散亂一次,驚厥越發嚴重,神氣就散得越厲害,還沒因為痘疹傷及性命,反而先因為驚厥而損耗了神氣。

必須找出根本原因,用看似不治療的方式來治療。因此我用了熟地一兩、生地六錢、麥冬二錢、五味子六分、肉桂去皮一錢二分,煎好溫服。有人懷疑五味子是酸性的,具有收斂的作用。我說:單獨使用五味子,當然有專門酸斂的作用,但是現在藥方中有肉桂這種力量強大的主藥,它能使收斂的作用,反而激發辛散的作用更加強烈。正是要借助五味子的收斂作用,來收回浮散的元陽,並隨著肉桂的辛溫之性,導入腎的命門穴,讓真火歸於中,陰邪的毒素自然顯露於外,神智自然清醒,說話自然清晰,不需要另外治療。結果服用後,一一應驗,病就好了。

我又醫治王相國的姪孫女,她患痘疹也發生數次驚厥,眼睛失明,神志昏迷,痘疹難以發出來,身體微微發熱,六脈沉細微弱,用力按壓則感覺空虛。這正是正氣極度虛弱,無力抵抗毒火的衝擊,越驚厥就越虛弱,痘疹就越難發出來,越難發出來就越容易驚厥,氣就越虛弱。之前脈象洪大快速的那位,是因為真陰不足,無法收斂陽氣,陽氣沒有依附而散亂於內,當然無法驅逐毒邪。

而現在這位六脈沉微,沒有根基,是因為真陽正氣空虛,元氣無力載毒外出。因此我用了炒黃的白朮三錢、酒炒當歸身一錢二分、茯苓一錢五分、炙甘草四分、肉桂去皮六分,用煨姜、膠棗做藥引,煎服一劑,痘疹就發出來了;二劑後,神志就清醒了;三劑後,眼睛就看得見了。痘疹色澤光亮,飲食和精神都恢復了正常。這兩位患者的驚厥和失明症狀相同,但脈象一個洪數,一個沉微不同,所以治療時用藥也就截然不同,一個是滋陰,一個是補陽。

因此,痘疹初起發熱比較輕微,到三四天痘疹仍然沒有發出來,不能一概認為是毒邪輕微或是痘疹較少。如果神志清醒,能吃東西,痘疹呈點狀、光圓紅潤,早晚顏色有變化,這才是毒邪輕微痘疹較少。如果身體發熱雖然不嚴重,但到三四天後感到疲倦不想吃東西,痘疹發白沒有光澤,難以發出來,這是因為血氣虛弱,無力將毒邪送出。這時應該趕緊用溫補中氣、益氣的方法,鼓舞營衛功能來幫助毒邪外出。病情嚴重的,甚至要連續服用三四劑,才能使中氣旺盛,運化毒邪外出,這樣痘疹必然會很多。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輕忽大意,五六天後毒氣內攻,就無法挽救了。

如果看到病人出現口乾舌燥,就用清熱解毒、寒涼的藥物,反而會增加寒邪冰伏、毒邪內攻的禍患。所以古人說發熱輕微則痘疹輕微的說法,可以完全相信嗎?以及在六天之前不要用溫補藥物的說法,可以完全拘泥嗎?所以必須分辨清楚是虛證還是實證,是寒證還是熱證。實熱證應該疏通壅滯,來驅逐毒邪;虛寒證應該補益血氣,來幫助毒邪外出。而且痘疹從始至終都存在危險,難以預料的危險有兩種:一是毒邪太盛,二是身體太虛弱。在痘疹還沒發出來的時候,有的人三五天就死亡,都是因為毒邪太盛的緣故。治療的人如果能夠順應其勢,引導毒邪外出,不要用寒涼解毒的藥物來阻止它,那麼即使毒邪很盛,也不一定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