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4)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4)
1. 尊生救本篇
況有進濃雲驟雨之藥,益令龍雷妄熾,以速焚灼之害哉!倘稟受壯盛,或從寒涼折之而愈者,但病愈之後,必真氣漸衰,精神不長,縱先天真元不足者,若從本調治,則病去之後,發生之勢日隆,後天之長反旺,故曰:識得標,只取本治於人,無一損,正重此也。古人治病,重於求本,故令人壽命彌長。
今人勿察其源,近從膚見,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陰陽真假之象,從治正治之宜,顧本窮源之要,置之勿問,以致近害天柱日多,遠害先後並薄矣。凡業司命者,可不潛心默會其旨乎?!
白話文:
更何況使用那些藥性強烈、像暴雨般迅猛的藥物,只會更加助長體內虛火的旺盛,加速身體被焚燒的危害!如果體質原本就強壯,或許可以靠寒涼藥來治癒,但病好之後,真氣必定會逐漸衰弱,精神也不會持久。即使是先天體質虛弱的人,如果從根本去調理治療,那麼病癒之後,身體的生機反而會日益旺盛,後天的機能也會更加強壯。所以說:「認識了病症的表面現象,卻只從根本去治療,對人沒有一絲損害」,正是重視這個道理。古人治病,著重於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因此人們才能長壽。
現在的人不探究疾病的根源,只看表面現象,用寒涼藥來治療熱病,用溫熱藥來治療寒病,對於陰陽虛實的病症,以及應該採取的治療方法,還有探求疾病根源的重要性,都置之不理,導致身體的傷害日益增多,長遠來說,會使先天的基礎薄弱,後天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所有從事醫療行業的人,難道不應該用心去領會其中的道理嗎?
2. 諸病求源論
人之有生,初生兩腎,漸及臟腑,五臟內備,各得其職,五象外布,而成五官,為筋、為骨、為肌肉皮毛、為耳目口鼻軀設形骸,然究其源,皆此一點精氣,神遞變而凝成之也。猶之混沌未分,純一水也,水之凝成處,為土、為石、為金,皆此一氣化源,故水為萬物之源,土為萬物之母。
然無陽則陰無以生,故生人之本,火在水之先也;無陰則陽無以化,故生人之本,水濟火之次也。《經》所謂:陽生陰長,而火更為萬物之父者此耳。是以維持一身,長養百骸者,臟腑之精氣主之。充足臟腑,固注元氣者,兩腎主之。
其為兩腎之用,生生不盡,上奉無窮者,惟此真陰真陽二氣而已,二氣充足,其人多壽:二氣衰弱,其人多夭;二氣和平,其人無病;二氣偏勝,其人多病;二氣絕滅,其人則死,可見真陰真陽者,所以為先天之本,後天之命。兩腎之根,疾病安危,皆在乎此。學者僅知本氣,而不知乘乎內虛;僅知治邪,而不知調其本氣:僅知外襲,而不知究其臟腑;僅知臟腑,而不知根乎兩腎;即知兩腎,而不知由乎二氣,是尚未知求本者也。
何況僅以軀殼為事,頭疼救頭,腳疼救腳,而不知頭腳之根,在臟腑者,何以掌司命之任,而體好生之道歟?真由緣木求魚者也。故先哲曰:見痰休治痰,見血休治血,無汗不發汗,有熱莫攻熱,喘生毋耗氣,遺精勿澀泄。明得箇中趣,方是醫中傑,真求本之謂也。
白話文:
人的生命起源,首先形成的是雙腎,然後逐漸發展至其他的臟腑器官。五臟功能齊全,各自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反映在外部就是五官的形成,包括筋、骨、肌肉、皮毛、耳、目、口、鼻等身體部位。然而,追根溯源,所有這些都是由這一點精氣,經過神妙的轉換和凝聚而成的。就好比混沌初開,一切純粹如水,水凝結後形成了土、石、金等各種物質,這一切都是由同一氣息所化生,因此,水是萬物的起源,土則是萬物的母親。
然而,若無陽性,陰性就無法生成,所以人的生命本源,火的能量比水更重要;同樣的,若無陰性,陽性也無法轉化,所以人的生命本源,水又對火起著輔助作用。就像古籍所說,陽性生長,陰性滋長,而火則被視為萬物的父親。因此,保持身體健康,養育全身骨骼肌肉的,是臟腑的精氣在運作。而確保臟腑能量充沛,保護元氣的,則是由雙腎負責。
雙腎的功能,生生不息,供應無窮的活力,只靠真陰真陽二氣來完成。當這兩種氣息充沛,人就能活得更久;反之,如果氣息衰弱,人就會早逝;氣息平衡,人就不會生病;一旦氣息失衡,人就會生病;氣息完全消失,人就會死亡。由此可見,真陰真陽是生命的根源,是先天與後天生存的根本。雙腎的健康狀況,直接影響到疾病的輕重與生死存亡。如果只知道研究本質的氣息,卻忽略了內在的虛弱;只知道治療病症,卻不懂得調整本質的氣息;只知道外在的侵襲,卻不去深究臟腑的問題;只知道臟腑的問題,卻忽視了雙腎的根源;即便知道雙腎的重要性,卻忽略了真陰真陽二氣的作用,這樣的學問還不足以稱為探尋根本。
更何況,有的人只把治病看作是處理身體的表面問題,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卻不知道頭腳的根源在臟腑,這樣的人怎能承擔起救死扶傷的重任,並體現出對生命的尊重呢?這就像是緣木求魚,毫無效果。因此,前賢曾說:看到痰,不要急著去清痰;看到出血,不要急著止血;沒有汗,不要強行發汗;有熱症,不要盲目降熱;呼吸困難,不要浪費氣力;遺精,也不要急於收斂。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奧妙,才能成為醫學界的佼佼者,這纔是真正的探尋根本。
3. 臟腑心腎貴賤論
夫貴臟而賤腑,書未詳明,醫多忽略,視為尋常而不推究,以致輕重標本,不知其所矣。以臟腑統而言之,則臟如一家中之上人也。各藏其神魂意魄志,為神明之臟,以運用於上,傳注於下,此所謂勞其心者也。腑如一家之中奴婢,瑰然無知者也,承接上令,各司乃職,溲便糟粕,傳運其間,此所謂勞其力者也。勞力者,但勞其形骸,而不耗其神氣。
重濁象地,濁陰養之,如藜藿之民,習以為常,雖勞庸何傷也,故多無病,病而易治。心者所耗,皆其精華,而非糟粕,輕清象天,多動少靜,七情之為害惟多,陰精之上奉實少,況如膏粱子弟,體質嬌嫩,勞易傷,傷難復也,故易多病,病而難治。以五臟指而言之。惟心腎兩家更勞,猶一家中之主人、主母,坎離互為其配,水火互為其根,益神明之用,無方無體,誠難言也。
然樞機萬物,神思百出者,非心之用乎,更曰思之為害甚於欲,以勞心過極,並及於腎,腎藏志也,所以有「無子責乎心,發白責乎腎」之語,以其陰精上耗也。離陰既耗乎上,坎水豈能獨充乎下!況節欲者少,嗜欲者多,上下更有分消者乎,故其病更多、更深,而尤難治也。醫者可不圖微防漸,加意於心、腎二家,則自無病,既病矣。
則以治膏粱者治臟,治藜藿者治腑,而於心腎更為之珍重,則病無不命。故臟者,藏也、陰也。且藏而不宜,是齊瀉陰氣真臟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又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也。故臟無瀉法,至於腎者,尤為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有虛無實,更無瀉之之理矣。
白話文:
[對於臟腑中心與腎的重要性討論]
在醫學中,我們往往過度重視臟器而忽略了腑器,這種傾向在古籍中沒有詳細解釋,現代醫學也常忽視,將腑器視為平常,從而忽略了深入研究。這導致了在判斷病情輕重、根本和表徵時,我們往往無法清楚辨別。如果把臟腑比喻為一個家庭,那麼臟器就像家庭中的長輩,各自藏著神、魂、意、魄、志等精神力量,它們在上方運作,向下傳遞能量,可以說是在用心工作。而腑器就像家庭中的僕役,它們默默無聞,接受上級的命令,各司其職,處理排泄物和廢棄物,可以說是在用力工作。用力工作者,只會消耗身體,不會耗費精神。
腑器性質厚重,類似大地,由渾濁的陰氣滋養,就像貧苦百姓,習慣了辛苦的生活,即使辛勞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傷害,因此他們很少生病,一旦生病也容易治療。心臟的消耗,都是其精華,而非廢棄物,它輕盈清澈,類似天空,活動多而靜止少,情緒的傷害對它來說尤其嚴重,向上供應的陰精卻很少,再者,像富家子弟,身體嬌嫩,稍一勞累就容易受傷,受傷後也難以恢復,所以他們更容易生病,一旦生病也難以治療。
若從五臟的角度來看,心臟和腎臟是最忙碌的,如同一個家庭中的主人和主母,心腎相互配合,水火相生,增強精神的作用,其深奧程度難以言喻。
然而,萬物的運轉,各種思想的產生,不正是心臟的功能嗎?更有人說思考的危害比慾望更大,因為過度思考不僅傷害心臟,還會影響到腎臟,腎臟藏著意志,所以有“無子責備心臟,白髮責備腎臟”的說法,這是因為陰精向上消耗所致。當心臟的陰精在上方被消耗,下方的腎水怎能單獨充盈!況且,節制慾望的人少,沉溺慾望的人多,上下消耗更為嚴重,所以他們的病痛更多、更深,更難治療。醫生應該在病情初期就加以防範,特別關注心臟和腎臟,這樣就能避免疾病,一旦生病。
在治療時,我們應當像對待富家子弟一樣對待臟器,像對待貧苦百姓一樣對待腑器,特別珍視心臟和腎臟,這樣病痛自然會消失。所以,臟器是藏匿之處,是陰性,如果藏匿不當,就會泄露陰氣,看到這種情況就是病情惡化,惡化必然死亡。再者,五臟藏精氣而不外泄,六腑傳導變化而不藏匿。所以,臟器沒有外泄的法則,尤其是腎臟,它是主導潛藏的,是封閉藏匿的根本,是精氣的所在,只有虛弱而無強壯,更無道理外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