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9)
雜症大小合參卷五 (9)
1. 邪祟論
《內經》十八卷,未嘗有片語及邪祟。其言邪氣盛則實者,指六淫之邪耳,非世俗所謂神鬼妖怪也。丹溪云:虛病痰病,有似邪祟,蓋神既衰乏,邪因而入,血氣兩虧,痰客中焦,妨礙升降,不得運用,以致十二官各失其職,視聽言動,皆為虛妄,以邪治之,其人必死。
有因思想鬱結太過,以致心靈真神虛損,運用精氣,偏聚一臟,即所謂邪氣勝則實,乃有大力倍於平時,癲狂日久不倦、驚惕如癡,如中鬼邪者,或陽明內實,登高而歌,棄衣而走,殺人不避水火,罵詈不避親疏者,此皆神明搖亂之症。古人有祝由一科,龍樹咒法之治,皆移情變氣之衛,但可解疑釋惑,使心神歸正耳。
白話文:
《內經》十八卷,從未提及鬼神邪祟。它所說的邪氣盛則實,指的是六淫之邪,並非世俗所稱的神鬼妖怪。丹溪說:虛病痰病,看似邪祟,因為精神衰乏,邪氣乘虛而入,血氣雙虧,痰積聚在中焦,阻礙升降,無法運作,導致十二官功能失調,視聽言動都顯得虛妄。用驅邪的方法治療,病人必死無疑。
有些人因為思想鬱結過度,導致心靈真神受損,精氣運作偏向一臟,這就是所謂的邪氣勝則實。他們可能會有異於平常的大力,癲狂日久不倦、驚悸如癡,彷彿中邪一般。也可能陽明內實,登高唱歌,脫衣奔跑,殺人不避水火,罵人也不分親疏。這些都是神明失常的症狀。古人有祝由一科,龍樹咒法等治療方法,都是通過移情變氣來守護身體,可以解惑釋疑,使心神歸正。
何邪祟之可祛哉!雖然山谷幽陰,時有猿精狐怪,生房日久,或多怨鬼愁魂,花木精多為孽,雞犬歲久與妖,然必因虛而入,蓋正氣虛,則陽明之氣不足以勝其幽潛,更必因心而客。
蓋邪心起,則淫亂之神適足以招其類聚,或畏懼深,則疑似之念,適足以惑其心靈,乃致面黃肌瘦,或無端罵詈,或昏倦嗜臥,或語言鍺亂,或嗜好失常,或飲食久絕,而神色不變,或危篤垂斃,而忽爾康強,或妄言禍福,而明徵不謬,或叫號震擊,而猛悍非常,或兩脈而如出兩人,或一脈而浮沉不等,乍疏乍數,乍大乍小,或促或結,或滑或實,凡遇此症,但以補虛安神為主,祛邪逐祟為佐。
白話文:
邪祟是能驅除的!雖然山谷陰森,偶有猿精狐怪,房子住久了,也可能招來怨鬼愁魂,花木精常帶孽氣,雞犬養久了也會沾染妖氣,但這些邪祟都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入侵的。因為正氣不足,陽明之氣就無法抵擋它們的侵擾,更重要的是,心神也要堅定。
心生邪念,就會招來淫亂之神,心生畏懼,就會產生疑似之念,進而迷惑心靈。因此,病人會出現面色蒼白、體形消瘦、無端罵人、昏昏欲睡、言語混亂、嗜好異常、拒絕飲食卻神色如常、病危垂死卻突然恢復健康、胡言亂語卻預言準確、大聲叫喊、舉止異常、脈象異常等症状。遇到這些症状,就要以補虛安神為主,祛除邪祟為輔。
有痰者吐之消之,有積者下之攻之,用禁咒灸法,以治其外,正言激論,以醒其心,未有不愈者。若張皇無主,純用攻擊,不惟不能去病也。
五臟所藏,乃魂魄神意智耳。五臟和則所藏安,氣血調和,何病之有?若或多思想,或多腦怒,或多驚恐,或多悲哀,或多憂抑,七情偏勝,五臟失和,則偏害之病生矣。《經》曰:邪氣勝則實,所以發也。逾牆上屋,力強不倦,及將愈也,乃有倦色,始能寐矣。《經》所謂上氣奪則虛也。
然究其源,莫不由氣血之衰,正氣之弱而得,故有虛極之症,誤投寒涼峻削則虛,虛火上乘,狂跳不止者,得虛火歸源則已。有婦人肝腎素虛,一受胎孕即發,產後便愈者,有小兒先天心腎不足,或後天病中調理失宜,因成是病,情竇既開,所發愈密者,觀此正虛邪實可見矣。治法凡當邪氣盛時,暫為清理,以衰其邪,即《內經》奪食之意。
及其稍緩,便培本元,調和氣血。若徒事克伐,不惟癲狂難瘳,抑且難保其生命矣。
白話文:
有痰就應該把它咳出來,有積聚就應該把它排泄出來,可以用禁咒和灸法來治療外在的疾病,用正言激論來喚醒患者的心靈,沒有治不好的病。但是如果只是慌慌張張地亂治,只用攻擊性的方法,不僅治不好病,反而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
五臟藏着人的魂魄、神意、智慧和聽覺。五臟調和,這些都安穩,氣血也調和,哪會有病呢?如果思慮過多,或者經常生氣,或者經常驚恐,或者經常悲傷,或者經常憂愁,七情過於偏勝,五臟就會失和,就會產生各種疾病。《內經》說:邪氣盛極就會導致實證,所以病就會發作。例如,病人可以越牆上屋,力氣很大,一點也不累,看起來快要好了,但實際上卻開始出現疲倦,能睡覺了。《內經》認為這就是上氣不足,所以是虛證。
但是究其根源,都是因為氣血衰弱,正氣不足導致的。所以會出現虛極的症狀,如果誤用寒涼峻削的藥物,就會更加虛弱,虛火上炎,心神不寧,不停地跳動。只有把虛火歸於本源才能治好。有些婦女肝腎本來就虛弱,一懷孕就發病,生產完就好了。有些小兒先天心腎不足,或者後天生病時調理不當,導致患上這種病,到了青春期,發病的次數就更加頻繁了。由此可見,這些都是虛證,而非實證。
治療方法應該是,邪氣盛時,先用清熱解毒的方法,暫時抑制邪氣,這就是《內經》中說的「奪食」之意。
當邪氣稍微減弱後,就應該滋補本元,調和氣血。如果只是單純地用克伐的方法,不僅癲狂難以治愈,甚至還有生命危險。
2. 龍腦安神丸
治男子婦人五種癲癇,無問遠年日近,發作無時,諸藥不效者。
茯神(二兩),人參,地骨皮,甘草,麥門冬(去心,各二兩),硃砂(飛,二兩),烏犀屑(二兩),桑白皮(取末,一兩),龍腦(三錢,研),麝香(三錢,研),馬牙硝(三錢,研),牛黃(五分),金箔(三十五片),為末,蜜丸,彈子大,金箔為衣,溫水化下。
白話文:
這段古代醫學文字的意思是:
治療男性和女性五種癲癇,不論病程長短,發作時間不定,其他藥物無效者。
配方:
- 茯神(二兩)
- 人參(二兩)
- 地骨皮(二兩)
- 甘草(二兩)
- 麥門冬(去心,二兩)
- 硃砂(飛,二兩)
- 烏犀屑(二兩)
- 桑白皮(取末,一兩)
- 龍腦(三錢,研磨)
- 麝香(三錢,研磨)
- 馬牙硝(三錢,研磨)
- 牛黃(五分)
- 金箔(三十五片)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彈子大小的丸子,用金箔包裹,溫水服用。
註解:
- 「五種癲癇」指的是古代醫學中對癲癇的五種分類,具體指哪些現在已無從考證。
- 「飛」指的是將硃砂研磨成極細的粉末。
- 「取末」指的是將桑白皮研磨成粉末。
- 「研」指的是將藥材研磨成粉末。
現代醫學角度:
這段古方中包含許多中藥材,對癲癇的治療效果缺乏現代醫學證據。 癲癇是一種嚴重的疾病,需要專業的醫學診斷和治療。建議您諮詢醫生,不要自行服用中藥。
3. 鬱金丹
治癇疾。
川芎(一兩),蜈蚣(黃腳、赤腳,各一條,防風,鬱金,豬牙皂角,明礬(各一兩),為末,蒸餅丸,桐子大,空心茶清下十五丸。
白話文:
用川芎、黃腳蜈蚣、赤腳蜈蚣、防風、鬱金、豬牙皂角、明礬各一兩,研磨成粉末,製成桐子大小的蒸餅丸,空腹用清茶送服十五丸,治療癲癇。
4. 楊氏家藏五癇丸
治癲癇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南星(泡),烏蛇肉(浸酒一宿,去皮骨焙乾),白礬(各一兩),辰砂(二錢五分),全蠍(二錢,去尾,炒),半夏(酒洗,焙,一兩),雄黃(一錢五分),蜈蚣(半條,去頭足,炙),殭蠶(炒,一兩五錢),白附子(炮,五錢),麝香(三分),皂角(四兩),先將皂角搗碎,水半升,揉汁,與白礬同熬為末,入各藥末,薑汁打面,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薑湯下。
白話文:
治療癲癇,不論病程新舊,都適合服用此方。
將南星泡水,烏蛇肉浸酒一夜,去除皮骨後焙乾,白礬(各一兩),辰砂(二錢五分),全蠍(去尾,炒,二錢),半夏(酒洗,焙,一兩),雄黃(一錢五分),蜈蚣(去頭足,炙,半條),殭蠶(炒,一兩五錢),白附子(炮,五錢),麝香(三分),皂角(四兩)等藥材,先將皂角搗碎,用半升水揉出汁液,與白礬一起熬成粉末,加入其他藥材研磨成粉,用薑汁調成糊狀,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薑湯送服。
5. 參砂丸
治風癇。
人參,蛤粉,硃砂(各等分),共為細末,豬心血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薄荷湯下。
白話文:
治療風癇。
人參、蛤粉、硃砂(各等量),研磨成細粉,用人參和豬心血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薄荷湯送服。
6. 歸神丹
治癲癇諸疾,驚悸,神不守舍。
顆塊硃砂(二兩,豬心內酒浸),金箔(二十片),白茯苓,酸棗仁,羅參,當歸(各二兩),銀箔(二十片),琥珀,遠志(薑製),龍齒(各一兩),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麥冬湯,或棗仁湯下。
白話文:
這方藥用於治療癲癇等各種疾病,以及驚恐不安、心神不寧的症狀。
藥方組成:
- 硃砂(二兩,置於豬心內以酒浸泡)
- 金箔(二十片)
- 白茯苓(二兩)
- 酸棗仁(二兩)
- 羅參(二兩)
- 當歸(二兩)
- 銀箔(二十片)
- 琥珀(一兩)
- 遠志(一兩,用薑汁製成)
- 龍齒(一兩)
製作方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
服用方法:
可用麥冬湯或棗仁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