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27)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27)

1. 全真一氣湯方按

若非陰中補火,使龍雷斂納,存此一點余陽,何以為生身活命之本?況急則治其標,緩則治本,今日之急,本氣欲脫也。《經》所謂:有標而本之,本而標之,以所急為標本也。倘不知所急,仍謂麻疹餘毒,解利清托為事,恐神氣先盡於麻毒之先矣,況大癰腫毒,皆氣血留結而成形,因何臟之虛處而發現於其部,旨本身氣血中之病也。

豈真有何毒入於氣血中而為害乎?豈可以俗尚解毒之方,而委人性命於垂絕?乃以熟地六錢、丹皮二錢、生麥冬三錢、牛膝二錢、製附子六分,煎服一劑,假火假熱全消,真寒真虛畢露,神氣更倦。余曰:陰已少腹,當補氣以助其發生,乃照前方另煎人參二錢沖服,服後昏睡徹夜,神氣漸爽,身熱喘促全安,始能飲粥,而微嘔乃胃氣久虛之故也。

乃用熟地五錢、炒燥麥冬二錢、炒黃白朮二錢、牛膝一錢六分,五味子三分,製附子八分,另煎參湯沖服,三四劑而痊愈,或疑五味酸斂,有礙麻疹,是尚泥於麻疹為有跡之毒,而未達乎氣血無形之所化也。況有附子之大力,通經達絡,何慮五味子酸收小技哉!若不借此少斂,則五臟浮散之殘陽,何因藏納而為發生之根本乎。凡觀古人之用藥,一開一闔皆不失疏泄閉藏至意也。

張以此方常治癍疹陰分焦灼,熱極煩躁,上喘下瀉,上實下虛上熱下寒之症,投服即愈,正吳鶴皋所謂,以參附而治癍者,法之變也。醫不達權,安足語此?況附用陰藥為君,則惟有回陰制火之力,尚何存辛熱強陽之性哉!故藥云餌者,是餌其火之下歸也。古云,附子無干姜不熟之語可進思矣。

張竭鄙見,謹立前方,加減出入。活人甚眾,見功甚速,取用甚多,去病甚穩。蓋發熱之由,未有不因陰虛者,未有火不浮越而頭疼口褐者,未有火浮越而不爍害肺家者,未有中氣不虛者,未有不因內傷外勞而致者,未有不上假熱而下真虛者,未有外邪而不虛人本氣者,此方陰陽具備,燥潤合宜,驅邪扶正,達絡通經,藥雖七味,五臟均滋,保護森嚴,外邪難入,功專不泛,補速易臻,滋陰而不滯,補脾而不燥,清肺而不寒,壯火而不熱,火降而心寧,榮養而肝潤,但以意成方,惟堪意解,或疑其地黃多而泥膈,殊不知重可墜下,濁可補陰,正取其重濁濡潤下趨,況兼白朮共劑,則燥者不能為燥,滯者不能為滯矣。或嫌其雜,奈小病暴病,或在一經,大病久病必兼五臟,五臟既已互虛。

若不合眾臟所欲以調之,難免反增偏勝偏害之禍,況土金水一氣化源,獨不觀古方中五臟兼調者乎!或嫌其白朮多用而滯,殊不知猶參力多則宣通,少則壅滯,豈不聞塞因塞用而有白朮膏者乎!或嫌其熱而燥,殊不知附子隨引異功,可陰可陽,可散可補,同補氣藥,可追失散之元陽。同養血氣,可扶不足之真陰。

白話文:

這篇文字探討的是一種名為「全真一氣湯」的藥方,以及作者對此方用藥的理解。

作者認為,如果不是用滋陰的方式來補養體內的陽氣,使陽氣潛藏安定,那麽如何維持生命活力呢?如果情況緊急,要先處理明顯的症狀,如果情況不急,則要從根本調理。現在的情況很緊急,是因為病人的元氣將要耗盡。《內經》說,有標症就要處理根本的問題,有根本的問題就要處理標症,要根據最緊急的情況來判斷標本。如果不知道最緊急的是什麼,還認為是麻疹的餘毒,只用清熱解毒的方式來治療,恐怕元氣會在清除麻疹毒素之前就耗盡了。況且,像癰腫之類的毒瘡,都是氣血鬱結而成形的,會因為哪個臟腑虛弱而長在那個部位,這是身體內在氣血的問題。

難道真的有什麼毒素進入氣血而造成傷害嗎?難道可以用一般清熱解毒的藥方來讓病人性命垂危嗎?作者用了熟地黃六錢、丹皮二錢、麥冬三錢、牛膝二錢、製附子六分煎服,結果假熱的現象全部消失,真正的寒虛顯露出來,精神更加疲倦。作者說,這是體內陰液不足,應該用補氣的方法來幫助生發陽氣,於是按照原方再加入人參二錢沖服,服藥後病人昏睡了一整夜,精神逐漸好轉,身熱、喘促等症狀也完全消失了,開始可以喝粥,但稍微有嘔吐現象,這是因為胃氣虛弱的緣故。

於是,作者改用熟地黃五錢、炒麥冬二錢、炒白朮二錢、牛膝一錢六分、五味子三分、製附子八分,另外煎人參湯沖服,服用了三四劑後就痊癒了。有人懷疑五味子是酸收的,會妨礙麻疹的發散,這是因為還認為麻疹是有形的毒邪,不了解氣血是無形運化的。況且,有了附子強大的力量,可以通經活絡,何必擔心五味子小小的酸收作用呢?如果不藉助五味子的微微收斂,五臟浮散的陽氣如何才能收斂而成為生發的根本呢?凡是觀察古人用藥,一開一合,都符合疏泄和閉藏的原則。

張某人用這個方子經常治療斑疹,陰液不足導致燥熱,極度煩躁,上氣喘促,下瀉,上熱下寒等症狀,服用後很快就好,這正是吳鶴皋所說的用參附來治療斑疹,是一種變通的方法。醫生如果不懂得變通,怎麼能談論這些呢?況且附子在滋陰藥的輔助下,只有回陽滋陰、制約虛火的作用,哪裡還有辛熱助陽的性質呢?所以說,藥之所以稱之為「餌」,就是引導虛火下歸的意思。古人說,附子沒有乾薑就不能生效,這是值得深思的。

張某人根據自己的淺見,謹慎地制定了這個方子,並在臨床上靈活加減。用這個方子救活了很多人,見效很快,應用廣泛,療效穩定。發熱的原因,沒有不是因為陰虛的,沒有不是因為虛火上浮導致頭痛口渴的,沒有不是因為虛火上浮而損害肺部的,沒有不是因為中氣虛弱的,沒有不是因為內傷外勞引起的,沒有不是呈現上假熱下真寒的,沒有不是外邪入侵而傷耗人體元氣的。這個方子陰陽兼顧,潤燥適宜,既能祛邪又能扶正,可以通經活絡,雖然只有七味藥,卻能滋養五臟,保護周全,使外邪難以入侵,功效專一而不泛濫,補益迅速而容易見效,滋陰而不滯膩,補脾而不燥熱,清肺而不寒涼,壯陽而不燥烈,火氣下降而使心神安寧,濡養肝臟而使其潤澤。這個方子完全是根據作者的理解而成,只能用心領會。有人可能會懷疑熟地黃用量太大會使人胸膈壅滯,但是熟地黃質地沉重,可以引導藥力下行,性質又黏膩可以滋陰,這正是取其沉重黏膩而向下走的特性,何況還有白朮一同使用,那麼黏膩的熟地黃也不會導致壅滯了。有人會嫌棄藥味太雜,但是小病暴病,或許只影響一個經脈,而大病久病,必然會牽連到五臟,五臟之間已經互相虧虛了。

如果不考慮各個臟腑的需求而進行調理,難免會導致陰陽失衡,加重病情,況且土金水是氣化的根源,難道沒有看到古方中常常兼顧調理五臟的嗎?有人會嫌棄白朮用量大而導致壅滯,但是用量少的白朮反而容易導致壅滯,而用量多反而像人參一樣可以通暢,難道沒聽說過“塞因塞用”的白朮膏嗎?有人會嫌棄附子性熱而燥,但是附子可以根據不同的藥物而發揮不同的功效,可以滋陰也可以助陽,可以發散也可以補益,與補氣藥同用,可以追回流散的元陽,與養血藥同用,可以扶助不足的真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