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23)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23)
1. 錦囊治療方論
如一孕婦難產,五日之後,大人精神已竭,不省人事,六脈沉微,懨懨一息,腹中亦毫不覺動,下部腫極,求余消腫。若得嚴後而斃,亦無慍矣。余曰:大人小兒,精力俱竭,何能健運,以出母腹,即投以參耆、當歸、白朮、酒芍、牛膝、薑桂,溫暖調補氣血之劑,下咽之後,少頃腹中運動疼痛而產。子母俱活。
又一孕婦居喪積勞,少食受寒,忽四肢厥冷喘急大作,額汗如雨,六脈沉微欲脫,余令以人參五錢、桂附共三錢、作湯煎照,病家曰:有孕三四月,桂附服下,不幾司乎?余曰:雖然,此時重母不重子,未有母亡而子能活者。
乃促服下,未幾一吐,所吐者皆清白之水,其黃色濃厚之參湯並未出,少許為聲汩汩,直達而下,作噯數聲,喘減汗收,次日脈氣漸起,乃平和調理,氣血以漸而安,十月足而舉一子,何有墮胎之患?可見只要熟得病情,投藥自當,所謂應犯而犯,似乎無犯。若當危迫之際,拘以常法,泥以古方經,權不知其變者,未有不誤事也。
一產婦因頭汗甚多,來招余診,余無他苦,按脈雖洪而緩。余曰:頭汗過多,諸症謂之亡陽,然產後陰氣大虛,正喜其亡陽而與陰齊等,此薛氏之論,可勿藥而愈也。主人疑而另延一醫,峻用參耆溫補,乃暴注下瀉,完穀不化,益認陽虛,重用參附炮姜,大劑服之,其瀉愈甚,數日之間,脫肉削盡,精神困頓,復延余視,六脈洪弦甚數,此真陰竭矣。何能挽救?主人及醫,尚謂頭汗甚多,亡陽症也。
服參耆朮附,尚爾完穀不化,豈非虛陽之至乎。余曰:產後頭汗,乃陰虛虛火上蒸,孤陽上迫,津液不能閉藏,誤作陽虛,重加溫補,燥熱之氣,暴注下趨而為完穀不化,乃火性急速,不及變化而出也。更加溫熱迫之,以致焚灼之勢,勢必力窮乃止。《經》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今陰氣不能和平,陽氣自難秘密,精神離絕,不待言矣。
尚何藥之可救哉!陰虛而誤諸陽虛治之,真陰燥盡,中州悉成燥裂之土,焉能化生萬物乎?醫者病家,始悔誤藥而無及。
信乎諸病必憑脈消息,而不能廢診也,如余診一孕婦,受娠未及二月,而大吐反有七十餘日,即粒米湯水藥餌,俱不能受,洋脈沉微,余重用附子理中湯,加五味子飲食漸進,十餘劑後,六脈漸洪,乃投胎門正藥。如條芩、白朮、歸芍之類,調理而愈,不數日而又診一孕婦,受娠兩月,而大吐有四旬矣。
六脈亦甚沉微,亦用前方數十劑,而脈漸和平,終難進以條芩、歸芍清熱安胎之劑,可見人之性稟不同,而藥難一例為定見也。至於附子《本經》言:其墜胎甚速,然而有病則病當之,《內經》所謂:有故無殞是也。
夫百病之生於人身。其源實出於無形之氣血也。無形之變生為病者更無形,病既無形,而藥豈有定體哉!立齋所謂氣血虛而變現諸症,莫可名狀,蓋氣血旺則長養,精神虛則變生別症。可見百病之來,皆由虛名,惟治者得其虛實二字,則百病足以盡之,而無誤矣。然既言百病皆由虛召,則百病皆虛矣。
白話文:
錦囊治療方論
有一個孕婦難產,過了五天,大人已經精神耗盡,不省人事,六脈微弱不明顯,氣息奄奄一息,肚子裡的孩子也完全感覺不到動靜,下體腫脹得非常嚴重,來求我幫忙消腫。如果盡力後大人還是死了,他們也沒什麼怨言了。我說:「大人和小孩的精力都耗盡了,怎麼有辦法有力氣讓小孩出來呢?」於是就開了人參、黃耆、當歸、白朮、酒芍、牛膝、薑和桂枝這些溫補氣血的藥,讓她喝下去。過了一會兒,肚子裡就開始有蠕動疼痛的感覺,接著就順利生產了,母子都平安活下來。
另一個孕婦因為居喪期間過於勞累,又吃得少又受寒,突然四肢冰冷、喘氣急促,額頭汗如雨下,六脈微弱到快要消失。我讓她用人參五錢、桂附三錢一起煎湯服用。病人家屬說:「她已經懷孕三四個月了,喝桂附會不會導致流產?」我說:「現在保大人比較重要,沒有大人死了,小孩還能活下來的道理。」
於是催促她服藥,沒多久就吐了,吐出來的全是清白的水,黃色的濃參湯並沒有吐出來,只聽到肚子裡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藥直接往下走,打嗝了幾聲,喘氣減緩,汗也止住了。隔天,脈象氣息漸漸恢復,然後就用溫和的方式調養氣血,十個月後順利生下一個兒子,哪裡有墮胎的危險呢?由此可見,只要能清楚了解病情,用藥自然適當,所謂該犯的反而不用怕犯,看起來好像沒犯一樣。如果遇到危急情況,還拘泥於常規,死守古書上的方法,不知道變通,沒有不耽誤事情的。
有一個產婦因為頭汗很多來找我看病,她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把脈發現脈象雖然洪大但很緩慢。我說:「頭汗過多,很多情況都說是陽氣虛脫,但產後陰氣大虛,反而喜歡這種陽氣散失的現象,這樣陰陽才平衡。這是薛氏的論點,可以不用吃藥就會好。」主人懷疑,又另請了一位醫生,這位醫生用了大量人參、黃耆溫補,結果造成病人腹瀉,拉出沒消化的食物,更加認為是陽虛,又用了更多的人參、附子、炮薑等藥,結果腹瀉更嚴重了,幾天下來,瘦得皮包骨,精神非常差。又請我去看,發現六脈洪大而且急促,這已經是真陰耗竭了,怎麼可能救得回來?主人和那位醫生還認為頭汗多就是陽虛的症狀。
吃了人參、黃耆、白朮、附子,竟然還拉出沒消化的食物,難道不是虛陽外越的表現嗎?我說:「產後頭汗,是因為陰虛導致虛火上炎,孤陽上衝,津液不能固藏,錯以為是陽虛,又大量溫補,燥熱的氣往下衝而導致拉出沒消化的食物,這是因為火性太快,來不及消化就排出來了。再用溫熱的藥逼迫,就像火燒一樣,一定會到力竭才會停止。《黃帝內經》說,陰陽平衡,精神才能正常,現在陰氣不能平和,陽氣自然不能固守,精神已經衰竭,不用多說了。
還能用什麼藥來救呢!陰虛卻誤用補陽的方法來治療,真陰已經燒乾,中焦就像乾燥裂開的土地,怎麼能化生萬物呢?醫生和病人才開始後悔用錯藥,但也來不及了。
真的,各種疾病一定要通過把脈來了解病情,不能忽略診斷。像我診斷一個孕婦,懷孕不到兩個月,卻吐了七十多天,連米湯、藥都吃不下去,脈象微弱不明顯。我用了大量的附子理中湯,加上五味子,讓她慢慢吃東西。十幾劑藥後,六脈漸漸洪大,才用黃芩、白朮、當歸、芍藥等安胎藥調理,就好了。沒幾天,又診斷到一個孕婦,懷孕兩個月,吐了四十多天,脈象也很微弱。也用了之前的藥,幾十劑之後,脈象漸漸平和,卻不能用黃芩、當歸、芍藥等清熱安胎的藥,可見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用藥不能一概而論。至於附子,藥典上說會很快導致流產,但有病就要對症下藥,就像《黃帝內經》說的「有病則用藥,不會有不好的影響」。
人身上百病的產生,源頭實際上是無形的氣血。無形的變化所產生的病也更加無形,既然病是無形的,那麼藥怎麼可能有固定的使用方法呢!李東垣說,氣血虛弱就會出現各種症狀,說不清道不明,氣血旺盛就能滋養身體,精神虛弱就會產生其他疾病。可見百病都是因為虛弱而產生,只要醫生能了解虛實這兩個字,就可以診斷大部分的疾病,而不會出錯了。但既然說百病都是因為虛弱而來,那麼百病都是虛症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