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17)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17)

1. 錦囊治療方論

保我後嗣,澤及先矣。

總憲蔣老先生之八令孫,當五月而出痘,痘不甚密,但稟賦先天真陰真陽兩虛,體肉㿠白,當此天令,陽氣浮表,壯熱潰汗不止,四五朝來,痘反退縮平陷,昏睡驚惕,余曰:壯熱者,陽在外也,潰汗者陰外泄而陽愈竭也。

若不斂納真陰真陽,何以為鼎竣成形,及將來滋潤充灌之用?況孤陽而不重滋陰分,何以斂其浮越?滋陰而不兼補陽,何以導其歸源?但真陰真陽既虧,而中氣之久虛,不言可知,若不託住中氣,即藥力亦難運行,精神何能歸復?但浮越之虛陽,必仗酸斂之功以收之,則真火如天與日之力益壯,其為陰翳血肉之痘瘡,不發而自起,不攻而自潰,或以酸斂為疑。

乃陳此理而竟服之,不逾時熟睡身涼,汗收神爽,痘起思食而愈,其方熟地八錢、雞腿白朮乳拌炒黃三錢、牛膝二錢、麥冬去心炒燥二錢、五味子四分,上肉桂去盡粗皮六分,水煎一鍾食前溫服。蓋內有肉桂得五味一斂,則桂走血達表之力益大,何慮陰翳之毒不起發乎!

寶坻趙太先生,年七十二歲,抱病兩月餘,諸醫不能療,且不能識,乃延余視,其病右頰腫硬,連及頤項耳後,一片堅實,不熱不疼,醫治七十餘日。凡解毒攻托,敷貼熏洗總無一效,漸至口內出膿,牙噤不開,飲食少進,精神日衰,脈則洪大而空,余知為氣血大衰,陰寒所聚,書即所謂石疽是也。不得陽和,何能外解?內潰日久,穿喉破頰,莫可療矣。

況書云:老人氣血衰者不治,乃用豬脂搗爛,入肉桂細末,蔥頭食鹽杵勻,厚敷患處,使脂膏以治血肉,不無同氣,易於相應,蔥能透竅,鹽能軟堅,桂能鬆動血分,油能浸潤皮膚,內則空心生脈飲,送服八味丸,食遠,以參耆歸芍、苓朮薄桂、金銀花角刺之類,使真陽一得,陰寒自解,氣血充和,自能逐毒。

如是調理三五日,冰硬者熱軟,漫腫者高聳,木者疼痛,紫者紅活,飲食日進,氣血漸長,驅毒外出,久凝久瘀之血肉,無可容地,消者消,腫者腫,膿者膿,不再旬而痊愈。可見諸病全以水火為根,氣血為用,而膿腫之成,舍水火氣血,將何以為攻托釀膿之具,成實收功之用哉!

寶抵中堂杜老先生六公郎,年十九,夏月病篤,來請余治,按其脈有時洪弦而尺弱,有時弦細而尺緊,乍寒乍熱,兩耳之下甚腫而疼,足亦微腫,語言無力,飲食入口即吐,若靜臥則吐勢少減,如少運動,則嘔噦便來。詢其得病之由,因暑天偶雨冰雹,駭而出視,背上受寒,隨即發散不效,次用和解復不效,繼用清熱之劑,內有黃芩、山梔者,服後即吐,噁心嘔吐之端,從此而始,莫可御矣。余始知為藥之誤也。

蓋暑天而能感寒,則中表之氣不固可知,況中堂六十一歲所生之公郎,先天稟弱之薄可知,膏梁嬌養之子弟,腠里筋骨之柔脆可知,只宜溫中調理,縱有感寒而自散矣。況書曰:風則散之,寒則溫之,以風傷衛而在表,寒傷榮而在裡,今不用溫中而用發散,則於感寒無益,從令中氣益虛,寒鬱火升,乘於空虛之地,乃兩耳之下漸腫及頰,誤為實火,濟之寒涼,釜下之火既浮,中宮之陽復損,尚堪延納飲食乎!書曰:凡自陰經受寒,即真陰症,非從陽經傳來,便宜溫之,不可少緩。又曰:內傷多,外感少,只須溫補,不必發散。

白話文:

這是一篇關於治療方法的記錄,目的是為了保佑後代,並將恩澤延及先人。

案例一:蔣老先生的孫子

蔣老先生的第八個孫子,在五月時出痘,痘子不算密集,但因為他先天體質是真陰真陽兩虛,皮膚蒼白,當時正值陽氣浮於體表的時候,出現高燒且大量出汗不止。四五天後,痘子反而消退、塌陷,呈現昏睡、驚悸的狀況。我認為,高燒是陽氣外散的表現,大量出汗則是陰液外泄導致陽氣更加虛竭。

如果不收斂真陰真陽,如何讓身體機能恢復正常,並為將來的滋養打下基礎?何況單獨補充陽氣而不滋養陰液,如何收斂其浮散?而滋陰而不兼顧補陽,又如何引導陽氣歸於本源?但因為真陰真陽已經虧虛,中氣虛弱也是可以預料的,若不扶持中氣,藥力難以發揮作用,精神也很難恢復。但是,這種浮散的虛陽,必須要借助酸味藥的收斂作用來收回,這樣才能使真火像太陽一樣強壯,那些屬於陰翳的血肉之痘瘡,自然會自行發出,無需外力攻打也會潰破。或許有人會質疑酸味藥的收斂作用。

我解釋了這個道理後,病人服用了藥物,不久就熟睡,身體涼爽,汗也停止,精神清爽,痘子也開始發出來,有了食慾而痊癒。所用的方子是:熟地八錢、用雞腿白朮炒過的白朮三錢、牛膝二錢、去心炒過的麥冬二錢、五味子四分,加上去皮的肉桂六分,用水煎煮一盅,飯前溫服。方中肉桂能得到五味子的收斂作用,使肉桂走血到達體表的力量更大,這樣又何必擔心陰翳之毒無法發出來呢!

案例二:趙太先生

寶坻的趙太先生,七十二歲,生病兩個多月,許多醫生都無法治好,甚至無法判斷病情。於是請我去看診,他的病症是右臉頰腫硬,連到下巴、脖子後方和耳朵後面,整片都是堅硬的,不發熱也不疼痛。治療了七十多天,各種解毒、托毒、敷貼、熏洗的方法都無效。漸漸地,口內開始流膿,牙關緊閉無法打開,進食很少,精神一天比一天差。脈象則是洪大而空虛。我認為這是因為氣血嚴重衰竭,陰寒聚集所造成的,這就是書上所說的石疽。如果得不到陽氣的溫煦,如何從體表解除病症?如果內部的潰爛持續下去,甚至穿破喉嚨或臉頰,就無法治療了。

何況醫書上說,老人氣血衰弱的病是不治之症,我使用豬油搗爛,加入肉桂細末、蔥頭和食鹽一起搗勻,厚敷在患處。讓豬油來滋養血肉,因為它們同屬血肉,容易產生相應作用;蔥能夠通竅,鹽能夠軟化堅硬,肉桂能夠疏通血分,油能夠滋潤皮膚。內服則用空心生脈飲,再用八味丸送服,在飯後,用參、耆、當歸、芍藥、茯苓、白朮、薄桂、金銀花、角刺之類的藥物,使真陽得到溫補,陰寒自然消解,氣血充盈調和,自然能夠驅除毒邪。

這樣調理了三五天,原本像冰一樣堅硬的地方開始發熱變軟,漫腫的地方隆起,原本麻木的地方開始疼痛,紫色的地方變成紅色,食慾也逐漸恢復,氣血也漸漸充盛,驅使毒邪往外排出。那些長期凝滯淤積的血肉,已經沒有容身之地,於是該消散的就消散,該腫脹的就腫脹,該流膿的就流膿,不到十天就痊癒了。可見所有的疾病都以水火為根本,以氣血為作用,膿腫的形成,如果沒有水火氣血,將用什麼來形成、托毒、釀膿,以及達到痊癒的目的呢?

案例三:杜老先生的六公子

寶坻中堂杜老先生的六公子,十九歲,夏天病重,請我治療。診斷脈象,有時洪弦而尺脈弱,有時弦細而尺脈緊,時而發冷,時而發熱,兩耳下方腫痛,腳也有些微腫,說話無力,吃東西就吐,靜臥時嘔吐會減少,只要稍微活動,嘔吐就加劇。問他得病的原因,是因為夏天突然下冰雹,受驚嚇跑出去看,背部受寒,但發散寒邪的藥沒有效果,接著用和解的藥也沒用,後來又用清熱的藥,裡面有黃芩、山梔等藥,服用後馬上就吐,噁心嘔吐從此開始,無法停止。我才知道這是因為用藥錯誤。

夏天容易受寒,可以知道他的中表之氣並不堅固,何況他是中堂六十一歲才生的兒子,先天體質虛弱是可以預料的。這樣嬌生慣養的少爺,皮膚肌肉筋骨一定很柔弱,應該用溫中調養的方法,即使受寒,也會自然消散。何況醫書上說:風邪用發散的方法,寒邪用溫補的方法,因為風邪傷衛在體表,寒邪傷營在體內。現在不用溫補而用發散,對受寒不但沒有幫助,反而使中氣更加虛弱,寒邪鬱結導致火氣上浮,乘虛而入,才使兩耳下方逐漸腫脹到臉頰,誤以為是實火,用寒涼的藥物來治療,結果釜底之火更加上浮,中宮的陽氣更加虧損,如何能再繼續接受食物呢?醫書上說:凡是從陰經受寒,都是真陰症,不是從陽經傳來的,應該用溫補的方法,不能耽擱。又說:內傷多,外感少,只要溫補就好,不必發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