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14)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14)
1. 錦囊治療方論
日漸吞服,臟腑習又為常,且有地茱重味陰藥護之,而桂附惟有煦濡長養上奉之益,焉有傷胎墮下之虞,惟脈洪大有力,血熱胃強為患者,當從條芩、縮砂、益母之類,而辛溫之劑,又宜切忌矣,百病皆然,豈止胎門如是!蓋極寒極熱,極補極攻之藥,用之得當,俱可救矣。用之一誤,俱可殺人。
但假熱假實之症,誤投寒涼攻削,則殺人立見,莫可挽回。假寒假虛之症,誤投辛溫補益,則惟增熱燥煩悶,不至於死,更以涼解,即見其效也。故古哲有不足之法治有餘,則可以有餘之法治不足,斷不可之謂,良有以也。
大興縣張公有令親,久痢甚危,一日昏暈數次,來延余視,診其六脈俱微,余立方以參芩、歸芍、白朮、肉桂、五味之類,傍醫以其積氣未盡,恐加補益,則補住積氣為論,余曰:吾聞壯人無積,未聞壯而反滯也。若欲遲遲而後補,今每日昏暈數次,恐遲遲欲補,已無受補之人矣。張公笑而諾之,二三劑後,精神強而痢疾亦愈。
銓部談老先生,候選而病於貴老師許御史寓,病熱數日,神困脈微,乃勞傷發熱也。一醫以為傷寒,投以發散,禁其飲食,日甚危篤,來招余視,按其脈弦窠無力,非傷寒也。乃先以濃粥湯半碗進之,先生曰:香美甚甘,飲後目亦頓覺清亮,然許老先生勿知也。余急歸寓,私以歸脾湯進服,令薄粥以繼之,三四日後,神氣頓復,嗟嗟!世間頭疼發熱,便為傷寒,而克削餓死者,不知其幾矣。
副總韓老夫人,患瘧甚重,壯熱無汗,六脈洪大而空,余曰:汗生於陰,腎主五液,今六脈有陽無陰,豈可更杆,以促其孤陽亡越乎?余以八味加牛膝、五味子,每劑納熟地二兩,煎碗余,浩飲之,滋水即所以發汗也。果大汗而愈,後以十全大補湯去川芎、甘草,加棗仁、五味子,以生地換熟地,調理數劑,而精神大長。
養心育脾和肝清肺滋腎補榮益衛膏滋丸方按
凡五臟之精華,輸歸於腎,故《經》曰:五臟盛,乃能瀉,是以五臟各有精,隨所用而灌注於腎,腎不過為聚會關司之所,當其接內,則三焦內外上下之火,翕然下從,百體玄府,悉開其滋生之精,盡會於陰氣而躍出,豈止腎所藏而已哉!然精生於血,血少精何以生?夫心主血,故曰:無子責乎心,發白責乎腎,是以重嗣育者,不獨補腎,猶宜養心,不但養心,更宜調和五臟,使五臟精氣常盛,而腎家之充溢裕如也,設四臟燥槁不榮,將何物以輸歸於腎,故心屬火而配離,離者陰也。心中之水,乃真水也。
腎屬水而配坎,坎者陽也。腎中之火,乃真火也。心者互為其根,陰陽互為其用,既濟之道一得,氤氳之氣方凝,胚胎之象成矣。今老先生右尺重按無力,是命門真陽既已不足,左尺不沉不石,是天一真水復已空虛,八味之水火併補,對證必需之藥,何陰虧已極,宜另以熟地斤余熬膏八兩,代蜜為丸,空心吞服。
白話文:
錦囊治療方論
長期服用藥物,身體臟腑會逐漸適應,把它當成平常的事情。況且又有地黃、茱萸等滋陰藥保護,而桂枝、附子等藥只是溫煦濡養、向上輸送的功效,怎麼會有傷害胎兒導致流產的危險呢?只有脈象洪大有力,血熱胃強的患者,才應該使用黃芩、縮砂、益母草之類的藥物,而辛溫的藥物,就應該嚴格禁止了。各種疾病都是這樣,哪裡只有胎產方面如此呢!要知道,極寒、極熱,極補、極攻的藥物,使用得當,都可以救人;使用錯誤,都可能殺人。
但是,對於假熱假實的病症,如果誤用寒涼攻伐的藥物,就會立刻致命,無法挽回。對於假寒假虛的病症,如果誤用辛溫補益的藥物,只會增加熱性、燥熱煩悶,雖然不至於立刻死亡,但再用寒涼的藥物來解救,就能看到效果。所以古人說用不足的方法治療有餘的病症,也可以用有餘的方法治療不足的病症,絕對不可以說不可以,這是有道理的。
大興縣的張先生有一位親人,長期腹瀉,病情非常危重,一天昏迷數次,請我去看診。我診斷他的六脈都很微弱,於是開了人參、黃芩、當歸、白芍、白朮、肉桂、五味子等藥。旁邊的醫生認為他體內積滯之氣還沒消盡,如果進補,反而會把積滯之氣補住。我說:我聽說過壯實的人不會有積滯,沒有聽說過壯實反而會積滯的。如果要遲緩地進補,現在他每天昏迷數次,恐怕等到想要進補的時候,已經沒有可以接受補藥的人了。張先生笑著答應了,服用了兩三劑藥後,精神好轉,腹瀉也痊癒了。
在銓部擔任官職的談老先生,等待被選派任官時,在貴老師許御史的住處生病,發熱數日,精神困倦,脈象微弱,這是勞累傷身而引起的發熱。一位醫生認為是傷寒,給他服用發散的藥物,並且禁止他飲食,病情一天比一天危險。於是來請我診治,我按他的脈象,弦脈沉澀而無力,這不是傷寒。於是先給他喝了半碗濃粥,老先生說:味道非常香甜,喝完後,眼睛也頓時覺得明亮了,但許老先生卻不知道這個情況。我急忙回到住處,私下開了歸脾湯給他服用,並用稀粥接續著喝。三四天後,精神氣力恢復了。哎!世上的人,只要頭痛發熱,就當作是傷寒,結果被剋伐餓死的,不知道有多少!
副總韓老夫人,患了瘧疾,病情很嚴重,發高燒沒有汗,六脈洪大而空。我說:汗液產生於陰液,腎臟主宰五液,現在六脈有陽無陰,怎麼可以再用發汗的藥物,來促使孤陽散失呢?我用了八味地黃丸加上牛膝、五味子,每劑加入熟地黃二兩,煎好後喝下一碗多,滋養陰液就是發汗的方法。果然大量出汗而痊癒。後來用十全大補湯去掉川芎、甘草,加上酸棗仁、五味子,用生地黃代替熟地黃,調理幾劑後,精神大為好轉。
養心育脾和肝清肺滋腎補榮益衛膏滋丸方按
所有的五臟精華,最終都輸送到腎臟,所以《黃帝內經》說:五臟盛,才能排泄。也就是說五臟各有精氣,隨著身體的需要而灌注到腎臟。腎臟不過是精氣匯聚和管理的場所。當它接受精氣的時候,三焦內外上下的火,都會順從地向下走,全身的玄府都會打開,使產生精微物質,全部匯聚到陰氣中,躍動而出,豈止是腎臟所儲藏的而已呢?然而精氣產生於血液,血液少了,精氣又怎麼會產生呢?心臟主管血液,所以說:沒有孩子要責怪心臟,頭髮變白要責怪腎臟。因此,重視生育的人,不僅要補腎,還應該養心,不僅要養心,更要調和五臟,使五臟精氣常常旺盛,腎臟才能充盈富足。如果四臟乾枯不榮,又要拿什麼輸送到腎臟呢?所以心屬火,配卦為離,離卦屬陰。心中之水,是真水。
腎屬水,配卦為坎,坎卦屬陽。腎中之火,是真火。心與腎互為根源,陰陽互為作用,當陰陽調和的時候,陰陽交感的氣息才能凝聚,形成胚胎的形象。現在老先生右寸脈重按無力,說明命門的真陽已經不足,左寸脈不沉不實,說明天一真水也已經空虛。用八味地黃丸來水火並補,是對證必須的藥物。但是陰液虧虛已經到了極點,應該另外用熟地黃一斤多熬成膏狀八兩,代替蜂蜜做成藥丸,在空腹時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