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7)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二十 (7)

1. 錦囊治療方論

乃延余視,按其脈兩寸甚洪大,兩尺右關甚沉微,此孤陽獨亢於上,弱陰不能斂納,且中宮脾土虛陽無退藏之舍,所以上浮巔頂為脹為疼,自覺重而且大,莫之能忍,理宜壯水以制之,培土以藏之,補火以導之,佐以滋肺清金,以成秋降之令,下趨收斂,以得歸源封蟄之藏,故以熟地八錢為君,乳炒白朮五錢為臣,米炒麥冬三錢、牛膝二錢、五味子一錢為佐,製附子一錢五分為使,前藥其劑煎成,另用人參五錢、熬汁沖服,蓋恐元氣虛弱,藥性力大,一時陰翳之火驟消,諸虛之真象並見,用之既可駕驅藥力,復能托住本元,進服之後,頭疼頓減,諸症漸痊,但腿痛如故,不能成寐,其所疼之處,長班向挾五指之手印在焉。余曰:此外困也。

當外治之,乃用豬肘生精肉搗爛,入肉桂細末,蔥白食鹽和勻,厚𨠭疼處,一晝夜而安,其血凝滯之手印,亦消靡矣。後因素患晨瀉,多年不愈,以致飲食不甘,予令早晨空心參湯送服八味丸,午間食前,以炒黃白朮三十兩、制熟附三兩,共熬成膏,以人參細末六兩,收成細丸,日中食前白湯吞服三錢、半月之餘,脾胃頓強,精神倍長。

文選司司老先生,素患痰喘,發則飲食不進,旦夕不寐,調治數月不效,乃延余治,按其脈兩寸少洪,余皆沉弱,其右關尺微細更甚,乃知命門之火衰極,無根虛陽上浮,且久服克削,脾元虧損,愈不能滲濕消痰,以致痰涎益盛,更不能按納藏元,以致虛氣愈逆,乃立一方,以炒黃白朮八錢,固中氣為君,炒燥麥冬三錢清肺,引氣降下為臣,炮姜二錢,溫中導火,牛膝二錢,下趨接引,五味子一錢。斂納收藏,並以為佐,製附子一錢五分,承上藥力,真達丹田,以為使。

如是數劑,痰退喘止,飲食進而精神強,久服八味丸而不再發。

凡腎氣虛者,脾氣必弱,脾氣弱者,腎氣必虛,蓋腎為先天祖氣,脾為後天生氣,而生氣必宗於祖也。餘五兒乾吉,向來稟賦脾腎兩虧,體肥而白,外似有餘,內實不足,壬申年隨余在都,時年四歲,當五月而出痘,發熱一二日,便已神氣困倦,汗出如砌,熱至將二日而見痘,余因汗多陽虛,故一切疏解,毫不少進,不意三日外,汗出不止,內則清利甚頻,所見之痘反隱隱退縮,未出者尤氣弱不能出矣。余思書云:氣弱不能出者,當微補其氣,氣和則能出矣。

況有是病,而服是藥,當無礙也。三朝便投人參、炒白木各三錢、炙草八分以固中為君,天蟲三錢、角刺一錢、土炒甲片六分,攻托以為臣,川芎八分升提而兼辛發,肉桂六分溫經而兼外達以為佐,四朝汗瀉少減,出者少長,未出者見形,乃仍用人參、白朮、芎、歸、炙草、天蟲、角刺、甲片、肉桂,加棗煎服,五朝起脹者少有膿色,後出者亦有起脹之勢,但面上之痘,淡紅無光彩,身背之痘,紫陷不潤澤,余思淡紅無光彩者,氣血兩虛之明驗也。紫陷不潤澤者,實非血熱,乃血滯而不榮也。

白話文:

[錦囊治療方論]

接著,我仔細觀察,發現他的脈象,兩手寸脈(靠近手腕處)非常洪大有力,而兩手尺脈(手腕後方)及右手關脈(手腕中間)卻非常沉弱細微。這是因為陽氣過於亢奮集中在上方,而陰液虛弱,無法收斂。再加上中焦脾胃虛弱,陽氣沒有歸藏之處,才會向上浮散到頭頂,導致頭脹、頭痛,感覺頭部沉重腫大,難以忍受。治療的原則應該是:滋養腎水來制約過盛的陽氣,培補脾土來收藏陽氣,輔助命門的火氣來引導陽氣歸位,同時佐以滋潤肺陰、清肅肺氣,使之像秋天一樣肅降收斂,最終使陽氣回歸根本,潛藏於體內。

因此,我開了藥方:用熟地八錢作為主藥,以滋陰補腎;用乳汁炒過的白朮五錢作為輔助藥,以健脾益氣;用米炒過的麥冬三錢、牛膝二錢、五味子一錢作為佐藥,以養陰潤肺、引氣下行、收斂精氣;用製附子一錢五分作為引經藥,引導藥力到達下焦。把這些藥煎好後,另外用人參五錢煎煮成汁,沖服藥湯。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患者元氣虛弱,藥力過強,陰虛之火突然被清除,會顯現出各種虛弱的真實情況。用人參既可以增強藥力,又可以扶助正氣。服用後,頭痛立刻減輕,其他症狀也逐漸痊癒,但腿痛依舊,無法入睡。疼痛的地方,可以看到用五個手指按壓的痕跡。我說:「這是外邪侵擾所致。」

應該採用外治法。我用新鮮豬肘的精肉搗爛,加入肉桂粉、蔥白、食鹽,攪拌均勻後,厚厚地敷在疼痛處。敷了一天一夜,疼痛就消失了,之前因氣血凝滯而留下的手印也消散了。後來,因為他長期患有晨瀉,多年沒有治好,導致食慾不佳,我讓他每天早上空腹服用人參湯送服八味丸,中午飯前服用用炒黃白朮三十兩、製熟附子三兩熬成的膏,再加入人參細末六兩,做成小藥丸,每天中午飯前用白開水吞服三錢。半個月後,脾胃功能明顯增強,精神也好了很多。

文選司的一位老先生,一直患有痰喘病,發作時吃不下東西,白天晚上都睡不著。經過幾個月的治療都沒有效果,於是請我診治。我把脈後發現,兩手寸脈稍微洪大,其他脈象都沉弱,尤其右手關脈和尺脈更加微弱。我判斷是命門之火衰竭到了極點,沒有根基的虛陽向上浮動,而且長期服用苦寒的藥物,損耗了脾氣,脾臟無法運化水濕消除痰液,導致痰涎更加旺盛,更不能收藏精氣,以致虛氣更加上逆。

因此我開了一個藥方:用炒黃白朮八錢作為主藥,以健脾益氣,鞏固中焦;用炒過的麥冬三錢作為輔助藥,以清肺潤燥、引導氣機下降;用炮姜二錢,溫暖中焦、引導火氣歸位;用牛膝二錢,引藥下行;用五味子一錢,收斂精氣,一起作為佐藥;用製附子一錢五分,承接以上藥力,直達丹田,作為引經藥。

服用了幾劑藥後,痰液減少,喘息平息,飲食恢復,精神也變得好起來。長期服用八味丸後,這個病就再也沒有發作。

凡是腎氣虛弱的人,脾氣必定虛弱;脾氣虛弱的人,腎氣必定虛弱。因為腎是先天之本,是元氣的根源,而脾是後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後天的精氣必定源於先天的元氣。我的第五個兒子乾吉,從小脾腎兩虛,身體肥胖而皮膚白皙,外表看似有餘,內裡卻是不足。壬申年,他四歲時,跟隨我在京城,五月份出疹子,發熱一兩天後,就精神疲憊、昏昏欲睡,汗如雨下。發熱將近兩天時,疹子開始出現。我認為他汗多是陽氣虛弱,所以沒有用任何疏散的藥物。沒想到三天之後,汗依然不止,體內小便清澈頻繁,疹子反而隱隱退縮,還沒有發出的疹子,更是因為氣弱而無法發出。

我想起書上說:氣虛不能發疹的,應當稍微補氣,氣機調和,疹子自然能發出來。而且這種情況服用這個藥方,應該沒有問題。於是,我先用人參、炒白朮各三錢,炙甘草八分,以補益中氣作為主藥;用地龍、皂角刺一錢、炒穿山甲六分,以托毒透疹作為輔助藥;用川芎八分,升提氣機,兼具辛散之性;用肉桂六分,溫通經脈,兼具外散之性,作為佐藥。服藥三劑後,汗出減少,腹瀉也有所緩解,疹子發出的也稍微長大,還沒發出的也開始顯現出來。於是,我仍然用人參、白朮、川芎、當歸、炙甘草、地龍、皂角刺、穿山甲、肉桂,再加入大棗煎服。服用五劑後,先發的疹子開始化膿,後發的疹子也出現隆起趨勢。但臉上的疹子顏色淡紅沒有光澤,而身上的疹子顏色紫暗陷下沒有潤澤。我認為,疹子淡紅沒有光澤,是氣血兩虛的明顯表現;而疹子紫暗陷下沒有潤澤,並不是因為血熱,而是因為血瘀不暢所導致。